吉林省梅河口市2018届高三9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硏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髙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髙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吉林省梅河口市 2018 届高三 9 月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 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 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 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 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 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 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 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 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 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 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 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 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 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 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 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 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 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 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 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 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 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 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 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 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 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 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 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 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 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 明展开对话了。 B. 公元 2 世纪到 7 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 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 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 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 话。 D.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 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 诸国。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 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 对话。 B. 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 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 C. 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 的过程。 D. 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 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 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 话与融合。 B.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 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 识。 C.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 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 分。 D. 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是离不开其在中国大地上的存在和发展的。 在此意义上,中国佛教在建构世界宗教文明上的历史价值必不可少。 二、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刘节:史家风骨士子魂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 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 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 镇 1926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 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 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 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 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年到1969年,在送恩师陈 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 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 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年 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 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 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 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 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 靠中英庚款的硏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 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60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 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 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 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 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 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 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 1959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 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 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 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 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 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 20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 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 重要原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以名流云集著称,陈寅恪地位最尊,自 不待言。陈又与岑仲勉并称“二老”,加上刘节、梁方仲,则号称“四大教授”。 刘节一度担任历史系主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在当时堪称岭南史学界的一大“重 镇”。 1926 年,刘节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和陈寅恪,专攻中国 哲学史。清华国学研究院同学王力对刘节的印象和评价:“君待人无贵贱,一接 以礼。视友事若己事,蔼然似长者。” 在整个中国学术界,刘节与陈寅恪的师生情谊广为人知。据中山大学历史系老师 回忆,逢年过节,刘节去拜望陈寅恪时,必对老师行下跪叩头大礼,一丝不苟, 旁若无人。刘节还曾对学生说:“你们想学到知识,就应当建立师生的信仰。” 但这句话在当时被当作罪证受到学生猛烈批判。1952 年到 1969 年,在送恩师陈 寅恪最后一程的陈门弟子中,长期陪伴老师左右的,唯独刘节一人。他是在任何 压力下都绝不批陈的学生,义无反顾地与恩师同甘共苦,其自身所受苦难之深重 已达无以复加之地,却还经常主动把老师要受的苦难都揽到自己头上。1967 年 底,红卫兵要抬陈寅恪教授去大礼堂批斗,陈夫人出面阻止,被造反派狠狠推倒 在地。刘节挺身而出,代替老师去挨斗。批斗会上,“小将”们对刘节轮番辱骂、 殴打,之后又问他有何感想,刘节昂起头回答:“我能代替老师挨批斗,感到很 光荣!” 抗日烽火绵延,家国罹难,导致学人不能安于讲席,经受乱离流浪之苦,刘节可 谓体验得真切。从《刘节日记》中可以看出,尽管背井离乡,生活条件恶劣,要 靠中英庚款的研究经费资助才得以勉强度日,他却安贫乐道,始终保持着一种乐 观的心态,以治学和研究为乐。 在治学上他主张求真、自信。他说,“考据学是求真之学”,“历史学家要有很 强的自信力,一个历史学家要坚定不移,不要为一时的风浪而动摇不定”。 在“文革”期间,刘节先后遭受 60 多场批判,受到戴高帽、剃光头、被抄家、 遭殴打、罚劳改等等非人待遇,在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刘节仍写下这样掷地有声 的话:“人格同学问是一致的,决没有学问好而人格有亏的伟人。”表示“假定 有一种势力要打破我的信仰,使我不能安静为学,我当然要抵抗……设若有一种 势力要阻碍我的志向,使我不能如愿以偿,我当然要拿出毅力来”。 面对这类政治运动,现存的《刘节日记》没有留下这一时期的直接记录,但读书 的人自能感受到他是以平常心、宽恕心处之的。这有一个旁证,据其学生姜伯勤 后来回忆,作为“白专”学生的典型,他也参与批判了刘节唯心主义史学,但 1959 年本科毕业时,刘节却向学校的党委领导表示:“你们要把姜某留下来, 这个人能成器。”这既可见刘节的眼光,也可见其胸襟。 刘节对子女的教育一贯民主、宽容,据刘节的儿子刘显曾回忆,“我感觉他对我 们兄弟俩是慈爱而不溺爱,严格而不严厉”。在他看来,虽然父亲可以说“孔子 的门徒”,但回想起来,父亲对儿子、妻子都是很平等、民主的。“他从来不说 重话,可以说对儿子亦子亦友、对我母亲亦妻亦友”。刘显曾毕业于中山大学生 物系,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也同样是因为父亲鼓励他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刘显曾 20 岁生日时,父亲对其说“感情要专一”。当时刘显曾正在上高中,当天他亲 自来学校要儿子回家过生日,“在他看来这是我的成年礼了,所以要告诉我这个 重要原 则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 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 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 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 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 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 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来源:学§科§网]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 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 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 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5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 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 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 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 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 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 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 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 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汘,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 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 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 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 军医
【相关链接】 刘节,近代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在研究先秦古史、先秦诸子思想、史 学史方面有卓著成就,为了不被古代多种传说迷惑,他通过对古代文字的钻研去 发现古史的真实材料。他多年开设史料学和史学史课程,著有《中国史学史稿》, 这本书对历代修史制度、史籍之宏富多样和著名史家的成就均有翔实的论述,见 解独到,尤其重视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史学科重要代表作之一,著名史 学家白寿彝称誉本书为“必传之作”。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有大师陈寅恪、与陈并称“二老” 的岑仲勉,再加上刘节、梁方仲两位教授,名流云集,堪称史学界的一大“重镇”。 [来源:学§科§网] B、文章着重叙述了刘、陈的师生情谊。刘节对陈寅恪行下跪叩头大礼,任何压 力下不批陈,与恩师同甘共苦,代替老师挨批斗,这份诚挚的士子情怀令人钦佩。 C、文章在刻画刘节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 正面描写主要刻画了刘节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挺身而出”的细节描写生动 传神。 D、“文革”让刘节经历了非人的生活,而他却没有在日记中留下关于这一时期 的记录,可见他处事的平常心、宽恕心;姜伯勤事件也能从侧面表现这一点。 5、本文是如何体现传记文学的真实性特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6、刘节先生身上体现着怎样的“风骨?(5 分) 三、现代文阅读(三)(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医心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 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 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蛮夷又在抢掠了,这日子 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 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 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 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 穴位。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 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 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门外飘起了膏药旗,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 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不几日,人们经常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 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病,成了日本人的 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 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 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 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 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 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髙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 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 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 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 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 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 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 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 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 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 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 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 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 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 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 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 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 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 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 说 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 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 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 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 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算是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仁甫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 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飞当日受伤是他救的,就这一条足以杀了王仁甫全家。 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 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 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 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 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 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 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 脑袋,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 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也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 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 过来。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 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最后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 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宫本,宫本 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 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 诲,帮了日本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 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 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刺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 管微疵,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 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 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教你师父的神针绝技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