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形象地展示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区域, ·甲基化干扰实验:根据DM5(硫酸二甲酯)能够使G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能够 特异切割甲基化的G残基这一原理,这种技术可以检测靶DNA中特异G残基的优先甲基 化对于此后的蛋白质结合作用究竟会有什么效应,从而更加详细地揭示DNM与蛋白质之间 相互作用的模式。DMS化学干扰的主要局限性时,它只能使G残基甲基化,但仍不愧为足 迹实验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可以鉴定足迹区段中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精确位置。 第三章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重点: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和DNA聚合酶的生化待征、作用原理和应用领域。包括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T4DNA连接酶,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大肠杆菌DNA聚合酶I,Klenow 酶,T4DNA聚合酶,T7DNA聚合酶,反转录酶,Taq DNA聚合酶,PfuDNA聚合酶和反转 录酶。T4多核甘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和末端转移酶的作用原理和应用领域。 难点:切口转移与核苷酸标记技术 (一)限制性内切跨和甲基化酶 ·在DNA双链的特异性识别序列部位,切割DNA分子,产生链的断裂。两个单链断裂部 位在DNA分子上的分布,通常不是彼此直接相对的因此,断裂的结果形成的DNA片断, 也往往具有互补的单链延伸末端。 (二)DNA连接酶 ·能够将DNA链上彼此相的3羟基(OH)和5'磷酸基团(-P),在NAD+或ATP供 能的作用下,形成磷酸二酯键。 ■只能连接切口(nick),不能连接缺口(p而且被连接的DNA链必需是双螺旋 DNA分子的一部分. 6
6 性,形象地展示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因子同特定 DNA 片段之间的结合区域。 ▪ 甲基化干扰实验:根据 DMS(硫酸二甲酯)能够使 G 残基甲基化,而六氢吡啶又能够 特异切割甲基化的 G 残基这一原理。这种技术可以检测靶 DNA 中特异 G 残基的优先甲基 化对于此后的蛋白质结合作用究竟会有什么效应,从而更加详细地揭示 DNA 与蛋白质之间 相互作用的模式。DMS 化学干扰的主要局限性时,它只能使 G 残基甲基化,但仍不愧为足 迹实验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可以鉴定足迹区段中 DNA 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精确位置。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工具酶 重点:限制性内切酶、DNA 连接酶和 DNA 聚合酶的生化特征、作用原理和应用领域。包括 Ⅱ型限制性内切酶,T4 DNA 连接酶,大肠杆菌 DNA 连接酶,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 I,Klenow 酶,T4 DNA 聚合酶,T7 DNA 聚合酶,反转录酶,Taq DNA 聚合酶,Pfu DNA 聚合酶和反转 录酶。T4 多核苷酸激酶、碱性磷酸酶和末端转移酶的作用原理和应用领域。 难点:切口转移与核苷酸标记技术 (一)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 ◼ 在 DNA 双链的特异性识别序列部位,切割 DNA 分子,产生链的断裂。两个单链断裂部 位在 DNA 分子上的分布,通常不是彼此直接相对的因此,断裂的结果形成的 DNA 片断, 也往往具有互补的单链延伸末端。 (二)DNA 连接酶 ◼ 能够将 DNA 链上彼此相邻的 3’-羟基(OH)和 5’-磷酸基团(-P),在 NAD+或 ATP 供 能的作用下,形成磷酸二酯键。 ◼ 只能连接切口(nick),不能连接缺口(gap)。而且被连接的 DNA 链必需是双螺旋 DNA 分子的一部分
(三)DNA聚合酶 1.E.coli Pol1的特点 (1)具两种外切酶活性和DNA聚合酶活性,在蛋白酶作用下,该酶分裂成两个大小不同的 片段,其中小片段具5'一3'外切酶活性,大片段具3'一5'外切酶活性和聚合酶活性(大片段 亦称为Klenow片段, (2)聚合酶活性 5'一3,要求3-OH引物和模板DNA,其延续性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2、Klenow片段 由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经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处理之后,产生出来的大片段分子.仍具有 5'→3的紧合酶活性和3→5'的外切酶活性,失去了全酶的5'→3'外切酶活性。 3、T4DNA聚合酶 从T4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培养物中纯化出的一种特殊的DNA聚合酶,具有5'一3'的 聚合酶活性和3一5'外切酶活性。5'一3聚合酶活性,1500nt/min,为Pol1的两倍 3→5外切酶活性,可作用于sDNA和ds DNA,其切除速度分别为40和400Ont/min 4、反转录聘 ■许多RNA肿瘤病毒中分离到这种酶,最常用的是来源于鸟类骨髓母细胞瘤病毒的反 转录酶(AMN) ■AMN具有a链和B链;a链具有聚合酶活性和RNase H活性;B链具有以RNA-DNA 杂交分子为底物的5'→3'脱氧核酸外切酶活性 5.T7DNA聚合酶 。1978年5.Tabor从感染了T7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奇主细胞中纯化出来的一种聚合酶。 ■加工形式的T7DNA聚合酶系:T7噬菌体编码的基铟5蛋白质,另一种是大肠杆菌
7 (三)DNA 聚合酶 1、E.coli Pol I 的特点 (1)具两种外切酶活性和 DNA 聚合酶活性,在蛋白酶作用下,该酶分裂成两个大小不同的 片段,其中小片段具 5’→3’外切酶活性,大片段具 3’→5’外切酶活性和聚合酶活性(大片段 亦称为 Klenow 片段)。 (2)聚合酶活性 5’→3’, 要求 3’-OH 引物和模板 DNA,其延续性受反应条件的影响 2、Klenow 片段 由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经枯草杆菌蛋白酶的处理之后,产生出来的大片段分子。仍具有 5’→3’的聚合酶活性和 3’→5’ 的外切酶活性,失去了全酶的 5’→3’外切酶活性。 3、T4DNA 聚合酶 从 T4 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培养物中纯化出的一种特殊的 DNA 聚合酶,具有 5’→3’的 聚合酶活性和 3’→5’外切酶活性。5’→3’聚合酶活性,1500 nt/min, 为 Pol I 的两倍 3’→5’外切酶活性,可作用于 ss DNA 和 ds DNA,其切除速度分别为 40 和 4000nt/min 4、反转录酶 ◼ 许多 RNA 肿瘤病毒中分离到这种酶,最常用的是来源于鸟类骨髓母细胞瘤病毒的反 转录酶(AMV) ◼ AMV 具有 α 链和 β 链;α 链具有聚合酶活性和 RNase H 活性;β 链具有以 RNA-DNA 杂交分子为底物的 5’→3’脱氧核酸外切酶活性 5、T7DNA 聚合酶 ◼ 1978 年,S. Tabor 从感染了 T7 噬菌体的大肠杆菌寄主细胞中纯化出来的一种聚合酶。 ◼ 加工形式的 T7 DNA 聚合酶系:T7 噬菌体编码的基因 5 蛋白质,另一种是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