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 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 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随笔《合欢树》里,史铁生记录了他文学创作的起源。起先“母亲的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 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绝望了…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 着雪推我去看电影。” 当史铁生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人喜爱的时候,他的心底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缺失,就是母亲过早地去世 他写道:“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过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 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 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 的体会。” 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 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以前我写的是残疾人,后来写的是残疾的人,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人生来就具有的困境。” 他谈不幸 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 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1000 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 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 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 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 境。”史铁生说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在谈到“残疾情结”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 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史铁生说:“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残疾情结),这个情结有时 候会左右很多人,左右得一塌糊涂。把残疾当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 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我又问:“为什么很多身处逆境的人,比如病人、失恋的人、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都会看您的书?” 他说:“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的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 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于是从《命若琴弦》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更多的人开始在读史铁生作 品的时候学会冷静地面对自身的处境,冷静地面对身有残疾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身陷不幸、身有残疾 的人 我想,史铁生最钦佩的精神不光是坦然正视自身的残疾,他甚至已经跨过了“人生来残缺”的前提 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恨,继续朝着自由走去。 后记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史铁生说:“我从双腿残疾的那天,开始想到写作。孰料这残疾死心塌地一辈子都不想离开我,这样, 它便每时每刻都向我提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活着?——这可能就是我的写作动机。就是说,要为活着 找到充分的理由。” 在随笔《合欢树》里,史铁生记录了他文学创作的起源。起先“母亲的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 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绝望了……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 着雪推我去看电影。” 当史铁生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人喜爱的时候,他的心底一直都存在着一种缺失,就是母亲过早地去世。 他写道:“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 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过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我曾经问过我身边的人,史铁生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有人说是一种达观和情怀;有人说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力量。但更多人喜欢史铁生是因为那些软化人心、 温暖人心的亲情故事。比如在《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作品中,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他身边的母亲。 一位残联的朋友曾说过:“因为自己是残疾人,生活上处处需要别人的帮助,于是对亲情和爱有更深 的体会。” 史铁生也是这样,对于一个健全人来说,那些细心、琐碎的关心会被我们忽视,而只有在一个常年累 月需要人照顾的人那里,才会记得更深,感激更深。所以史铁生说:“爱是人类惟一的救赎。” “以前我写的是残疾人,后来写的是残疾的人,残疾人是个体的问题,而残疾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 人生来就具有的困境。” 他谈不幸 作家莫言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很多人知道史铁生,都是因为陈凯歌早年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的电影《边走边唱》,电 影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贯穿始终:“千弦断,天眼开。”这句话的背景是盲人琴师的师傅说过,弹断的第 1000 根琴弦能带来光明。 盲人对于光明的渴望,残疾了双腿的人对于行走的渴望,从来不会停止,在史铁生的作品里,我们始 终能够读到这样的渴望,他从来没有掩饰过。 我们的话题谈到了《命若琴弦》,“这算不算是您转折性的一部作品?”我问道。 “算是吧。在《命若琴弦》之前我写的是残疾人,这是一个个体的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命若琴 弦》之后,我发现所有人都是残疾的,我开始写人的残疾,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面临的困 境。”史铁生说。 在《病隙碎笔》里,史铁生在谈到“残疾情结”时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话:“切莫用仇恨的苦酒 来缓解热望自由的干渴。”史铁生说:“不光残疾人,我们很多人都有这种情结(残疾情结),这个情结有时 候会左右很多人,左右得一塌糊涂。把残疾当特权,并且演变成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原谅。这会对人的心 理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我又问:“为什么很多身处逆境的人,比如病人、失恋的人、处于人生低谷的人都会看您的书?” 他说:“因为人生来残缺,人生艰难、充满困境,当人面临的困境没有尽头的时候,会变得焦躁而脆 弱,这时候需要一种对生命的理解。” 于是从《命若琴弦》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从史铁生的作品中找到共鸣,更多的人开始在读史铁生作 品的时候学会冷静地面对自身的处境,冷静地面对身有残疾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身陷不幸、身有残疾 的人。 我想,史铁生最钦佩的精神不光是坦然正视自身的残疾,他甚至已经跨过了“人生来残缺”的前提, 摆脱了残缺的命运必然带来的恨,继续朝着自由走去。 后记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很多年了,史铁生一直回避着采访,他说他对读者没有额外的话要说了,所有要说的都在作品里了 那么他在表达什么?他在寻找什么?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李华章 生中值得回首的人和事,因人而不相同。喜广交朋友的也许会多一些:爱清静的似乎要少一点。我 把自己划为后者范围。 以文会友,古今时兴。我对林非先生既是以文会友,又是以文拜师。除了他年长于我外,更因为他的 学术高我几筹,心悦诚服,甘拜为师。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湖北武汉鲁迅研究小组工作,而林非先生已是 研究鲁迅的专家,他的学术论著《鲁迅和中国文化》,是我当时常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千里迢迢,无 缘拜会。1990年,全国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散文百家》等单位举办),在4万5千多篇参赛作品 中,评选出15篇优胜作品,拙作《千年屋》忝列其中。林非、周明、石英、丁振海等名家担任评委。在 河北廊坊举行颁奖大会,我因故未能赴会,又一次错过拜见林非先生的机缘。有一次,武汉的一位大学同 窗鼓励我给北京《散文世界》投稿,稿子可寄给林非先生。当我冒昧地把拙作《王村的风韵》寄给他,出 乎意料的是,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复函。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几句话:“大作极佳。我已不编《散文世界》 久矣。稿子已转给袁鹰同志了。他会同你联系的……”不久,拙作发于《散文世界》11月号上,倍受鼓舞。 199〗2年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林非主编),于是,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忘记不了的名字。 1995年8月,“95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传播大会”在夏都庐山召开。我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大会。11 日的大会开幕式由林非会长致开幕词。见到了久仰的林非先生,心里似庐山之夏的一阵清凉风轻拂,从心 底涌出一句流行语:相见恨晚矣。话虽不免俗气,但我的情感却一片真挚。想不到林非先生身材高大,文 质彬彬,风度翩翩;更未想到他待人亲切,真诚热情,有一见如故的魅力。联想起自古以来江浙不仅出“才 女”,而且也出“才男”。 8月14日,大会安排林非先生讲演。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记笔记。所讲的八大问题,一一记录在册 重翻笔记,依旧详细、清楚、鲜明。不禁想起这全靠读大学练下的基本功。在那个年代,印刷条件差,学 术交流少,没有教科书,老师的讲义也不全,完全靠记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互相对笔记,考试背笔记。 学习方式虽笨拙机械,但掌握的知识扎实牢固。今天,重温林非先生的讲演,观点极其鲜明,受益匪氵 比如,“散文必须抒情,但要增加知性。理性的东西,能让读者思考更多的问题。”“散文要有思想份量 不要光写花花草草,杯水风波”:“散文是思想者的歌。媚俗的东西,我不赞成。提高散文作家的境界很重 要”:“散文要有人格力量,人品与文品相统一。但是很难统一。有缺点的人,写出好作品也应肯定。真正 的人格力量就是真诚。卢梭的《忏悔录》值得一看,写得真诚,堪称社会的良知。但是,人格力量还应服 膺真理”等等。林非先生关于好散文的四条标准或条件,在多次讲演中我都听过,记忆犹新。一是好散文 必须抒发自己的感情,能感动读者,触发读者的情愫;二是好散文要有一点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作 者要写出心中的感觉,眼中的发现:三是要写出深刻的对生活的观感,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能让读者去思 考:四是好散文要满足读者审美的需求。它是美文,有艺术感染力。他又说,诚然要四者兼备是很不容易 的。具备其中之一就不错,具备二三条就更好。如要比较全面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观,不妨读读《林非论 散文》这部大著 在庐山传播大会期间,来自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一家三口同行,小男孩未满5岁。在 游览中,总是让小孩自己走路,父母从不抱他或背他。有的代表很担心。但他们夫妇异口同声说,从小多 让孩子锻炼。林非先生见小孩很可爱,常常极亲切地逗一逗小孩,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年轻的金惠 俊教授在发言中介绍:韩国现有60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釜山大学1972年就设立中文系。他自己是1987 硕士毕业。对中国新时期散文非常有兴趣。他翻译了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略》。这本书在韩国受到欢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很多年了,史铁生一直回避着采访,他说他对读者没有额外的话要说了,所有要说的都在作品里了。 那么他在表达什么?他在寻找什么? 2002 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 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 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对林非先生的直觉 李华章 一生中值得回首的人和事,因人而不相同。喜广交朋友的也许会多一些;爱清静的似乎要少一点。我 把自己划为后者范围。 以文会友,古今时兴。我对林非先生既是以文会友,又是以文拜师。除了他年长于我外,更因为他的 学术高我几筹,心悦诚服,甘拜为师。年轻的时候,我曾在湖北武汉鲁迅研究小组工作,而林非先生已是 研究鲁迅的专家,他的学术论著《鲁迅和中国文化》,是我当时常读的一本书。遗憾的是,千里迢迢,无 缘拜会。1990 年,全国首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散文百家》等单位举办),在4万5千多篇参赛作品 中,评选出15篇优胜作品,拙作《千年屋》忝列其中。林非、周明、石英、丁振海等名家担任评委。在 河北廊坊举行颁奖大会,我因故未能赴会,又一次错过拜见林非先生的机缘。有一次,武汉的一位大学同 窗鼓励我给北京《散文世界》投稿,稿子可寄给林非先生。当我冒昧地把拙作《王村的风韵》寄给他,出 乎意料的是,不到半个月,就收到了复函。至今还记得开头的几句话:“大作极佳。我已不编《散文世界》 久矣。稿子已转给袁鹰同志了。他会同你联系的……”不久,拙作发于《散文世界》11 月号上,倍受鼓舞。 1992 年入选《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林非主编),于是,在我心里留下了一个忘记不了的名字。 1995 年 8 月,“95 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传播大会”在夏都庐山召开。我兴致勃勃地去参加大会。11 日的大会开幕式由林非会长致开幕词。见到了久仰的林非先生,心里似庐山之夏的一阵清凉风轻拂,从心 底涌出一句流行语:相见恨晚矣。话虽不免俗气,但我的情感却一片真挚。想不到林非先生身材高大,文 质彬彬,风度翩翩;更未想到他待人亲切,真诚热情,有一见如故的魅力。联想起自古以来江浙不仅出“才 女”,而且也出“才男”。 8 月 14 日,大会安排林非先生讲演。我聚精会神地听讲、记笔记。所讲的八大问题,一一记录在册, 重翻笔记,依旧详细、清楚、鲜明。不禁想起这全靠读大学练下的基本功。在那个年代,印刷条件差,学 术交流少,没有教科书,老师的讲义也不全,完全靠记笔记。上课记笔记,下课互相对笔记,考试背笔记。 学习方式虽笨拙机械,但掌握的知识扎实牢固。今天,重温林非先生的讲演,观点极其鲜明,受益匪浅。 比如,“散文必须抒情,但要增加知性。理性的东西,能让读者思考更多的问题。”;“散文要有思想份量, 不要光写花花草草,杯水风波”;“散文是思想者的歌。媚俗的东西,我不赞成。提高散文作家的境界很重 要”;“散文要有人格力量,人品与文品相统一。但是很难统一。有缺点的人,写出好作品也应肯定。真正 的人格力量就是真诚。卢梭的《忏悔录》值得一看,写得真诚,堪称社会的良知。但是,人格力量还应服 膺真理”等等。林非先生关于好散文的四条标准或条件,在多次讲演中我都听过,记忆犹新。一是好散文 必须抒发自己的感情,能感动读者,触发读者的情愫;二是好散文要有一点新发现、新见解、新感受。作 者要写出心中的感觉,眼中的发现;三是要写出深刻的对生活的观感,追求思想的深刻性,能让读者去思 考;四是好散文要满足读者审美的需求。它是美文,有艺术感染力。他又说,诚然要四者兼备是很不容易 的。具备其中之一就不错,具备二三条就更好。如要比较全面了解林非先生的散文观,不妨读读《林非论 散文》这部大著。 在庐山传播大会期间,来自韩国釜山大学中文系的金惠俊教授,一家三口同行,小男孩未满 5 岁。在 游览中,总是让小孩自己走路,父母从不抱他或背他。有的代表很担心。但他们夫妇异口同声说,从小多 让孩子锻炼。林非先生见小孩很可爱,常常极亲切地逗一逗小孩,轻轻地抚摸一下孩子的头。年轻的金惠 俊教授在发言中介绍:韩国现有 60 多所大学设有中文系。釜山大学 1972 年就设立中文系。他自己是 1987 硕士毕业。对中国新时期散文非常有兴趣。他翻译了林非的《中国现代散文史略》。这本书在韩国受到欢
天耐1Q9淘题 aoti. t1100. 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1996年11月1日,“96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三峡笔会”在宜昌—一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广 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内蒙、辽宁等13个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论家、编辑家、教 授60余人参加了会议,韩国的随笔家金镇植、汉学家金惠俊也应邀出席了笔会。与会者乘船游三峡。由 于旅行社所包的轮船较小,名为三等舱,实则比别的轮船四等舱条件还差。作为会长的林非坚持坐三等舱 几经劝说,不肯改坐二等舱。说是能节约就节约一点,况且同与会代表、朋友在一起还快乐些。当我听到 这几句真诚的平常话时,真的被感动了。对林非先生平易近人的直觉,更增添了几分尊敬。中国传统的等 级观念在政界是根深蒂固的,也已浸透到文艺界。而林非先生则与众不同。回想20年前,我曾为省文联 组织的“中国作家诗人三峡采访团”做会务工作,就亲历过两家中央级报纸的文艺编辑,为分配住房标准 不一样(条件不允许),而引起的互相攀比、互不服气,弄得骆文主席相当尴尬。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从一件小事,足可区分出一个作家、学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风范。 船靠神女的故乡巫山后,与会代表满怀游兴去游览“小三峡”风光,风景旖旎,秀甲天下。著名诗人 徐迟曾赞叹: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神农架。可是,老天不作美。那精巧的柳叶舟在碧绿的宁河, 刚刚驶过了龙门峡不久,忽地大雨滂沱,倾盆而下,上游洪水滔滔,来势汹汹……·船老板当机立断,调转 船头,奔流而下。大家上了码头后,大雨仍未停。巫山县城小,返城的中巴车少,不得不在雨中候车。此 时此刻,只见年过花甲的林非先生,仍旧平静地与代表一起等车,心境平和,不急不躁,面带微笑,脸上 淌满雨水,还不时地安慰我不要着急,幽默地说:这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看来,我们还要再游小三峡啦! 对一个人的直觉,第一印象,虽是表层的、不全面的,却往往也是深刻的,最令人忘怀不了的。我忽 然想到欧洲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的话来,“尊重你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听从自己的直觉”(伍尔芙)。不仅 阅读作品是这样,看待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牛汉:倔强的诗魂 耿林莽 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们的门口。”这是牛汉的短诗《夜》中的两句。与之相对应,他又 写道:“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这其实是一种象征,是对他经历过的时代诗人的形象与命运 的一种象征性概括。尤为重要的一句是:“诗不颤抖!” 我将这首诗视为牛汉的诗歌生涯,以及他坚强人格的最好写照。他经历了旧社会黑暗统治下的抗争, 又蒙受了“反胡风”残酷斗争的冤屈,但是他那倔强的诗魂始终屹立,年逾八旬,依然是当今诗坛一位老 当益壮的战士。最可贵的正是贯串于他全部作品中的坚贞气质:“诗不颤抖!” 在他的诗选中,有一辑散文诗,数量不多,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诗一样,质朴无华中,有 股耀眼的思想光芒潜在其中,往往从平实的诉述中骤然涌出,葆有很强的震撼力 牛汉的诗本具有敦厚质朴的“北方气质”,这章《只有根一直醒着》,来自瞬间感触,葆有原始生命本 色的美。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当树的叶与枝都被雨雪交加的坏天气所摧折,当一株亘亘树 干在呼啸的寒风中忍受着鞭打,我们的诗人却握住了目不能及的生命力所在的“地下”,以及那暗暗流贯 于形似干枯的根茎之中的活生生的“汁液”。这是一种坚韧意志的发现、透示和发掘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这是钢铁般沉重的语言,她使我们想到人世间的许多,往事 历历,如在目前。强敌压境备受蹂躏的八年抗战,一个古老民族的根曾经何其悲壮地“醒在地下”:腥风 血雨十年浩劫中,多少民族精英惨遭迫害,他们的“根”一一那不屈的意志不也在“黑沉沉的地下醒着”。 这是使一切邪恶者横暴者不寒而栗的钢铁般沉重的语言。 这章散文诗取散文式的舒放,自然质朴却诗韵雄健。“青桐睡着了,像马一般站着睡,山峰一般耸主 着睡。”多贴切的意象,随手拈来,坚挺傲岸,昂立不摧。散文诗,并非命定地属于软绵绵的低回 《戈壁草》可以称作她的“姐妹篇”,笔墨更见舒展,从容不迫地展开,辽阔而又严谨。戈壁滩的荒 凉为弱小的草们营造的是艰难的生存环境,然而却也成就了她们顽强的意志,惟弱小者懂得团结,深晓集 体的力量,因而有了一个个“苦难的家族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迎。 1996 年 11 月 1 日,“96 海内外散文旅游文学三峡笔会”在宜昌——重庆举行。来自北京、广东、广 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内蒙、辽宁等13个省市的散文作家、理论家、编辑家、教 授 60 余人参加了会议,韩国的随笔家金镇植、汉学家金惠俊也应邀出席了笔会。与会者乘船游三峡。由 于旅行社所包的轮船较小,名为三等舱,实则比别的轮船四等舱条件还差。作为会长的林非坚持坐三等舱。 几经劝说,不肯改坐二等舱。说是能节约就节约一点,况且同与会代表、朋友在一起还快乐些。当我听到 这几句真诚的平常话时,真的被感动了。对林非先生平易近人的直觉,更增添了几分尊敬。中国传统的等 级观念在政界是根深蒂固的,也已浸透到文艺界。而林非先生则与众不同。回想20年前,我曾为省文联 组织的“中国作家诗人三峡采访团”做会务工作,就亲历过两家中央级报纸的文艺编辑,为分配住房标准 不一样(条件不允许),而引起的互相攀比、互不服气,弄得骆文主席相当尴尬。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从一件小事,足可区分出一个作家、学者的不同境界,不同胸襟,不同风范。 船靠神女的故乡巫山后,与会代表满怀游兴去游览“小三峡”风光,风景旖旎,秀甲天下。著名诗人 徐迟曾赞叹:大三峡不如小三峡,小三峡不如神农架。可是,老天不作美。那精巧的柳叶舟在碧绿的宁河, 刚刚驶过了龙门峡不久,忽地大雨滂沱,倾盆而下,上游洪水滔滔,来势汹汹……船老板当机立断,调转 船头,奔流而下。大家上了码头后,大雨仍未停。巫山县城小,返城的中巴车少,不得不在雨中候车。此 时此刻,只见年过花甲的林非先生,仍旧平静地与代表一起等车,心境平和,不急不躁,面带微笑,脸上 淌满雨水,还不时地安慰我不要着急,幽默地说:这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看来,我们还要再游小三峡啦! 对一个人的直觉,第一印象,虽是表层的、不全面的,却往往也是深刻的,最令人忘怀不了的。我忽 然想到欧洲最杰出的一位女作家的话来,“尊重你自己的直觉,大胆地听从自己的直觉”(伍尔芙)。不仅 阅读作品是这样,看待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牛汉:倔强的诗魂 耿林莽 “……黑暗是一群狼,/还伏在我们的门口。”这是牛汉的短诗《夜》中的两句。与之相对应,他又 写道:“灯在颤抖/在不安的灯光下我写诗”,这其实是一种象征,是对他经历过的时代诗人的形象与命运 的一种象征性概括。尤为重要的一句是:“诗不颤抖!” 我将这首诗视为牛汉的诗歌生涯,以及他坚强人格的最好写照。他经历了旧社会黑暗统治下的抗争, 又蒙受了“反胡风”残酷斗争的冤屈,但是他那倔强的诗魂始终屹立,年逾八旬,依然是当今诗坛一位老 当益壮的战士。最可贵的正是贯串于他全部作品中的坚贞气质:“诗不颤抖!” 在他的诗选中,有一辑散文诗,数量不多,却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他的诗一样,质朴无华中,有一 股耀眼的思想光芒潜在其中,往往从平实的诉述中骤然涌出,葆有很强的震撼力。 牛汉的诗本具有敦厚质朴的“北方气质”,这章《只有根一直醒着》,来自瞬间感触,葆有原始生命本 色的美。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当树的叶与枝都被雨雪交加的坏天气所摧折,当一株亘亘树 干在呼啸的寒风中忍受着鞭打,我们的诗人却握住了目不能及的生命力所在的“地下”,以及那暗暗流贯 于形似干枯的根茎之中的活生生的“汁液”。这是一种坚韧意志的发现、透示和发掘。 “只有根一直醒着,在黑沉沉的地下”,这是钢铁般沉重的语言,她使我们想到人世间的许多,往事 历历,如在目前。强敌压境备受蹂躏的八年抗战,一个古老民族的根曾经何其悲壮地“醒在地下”;腥风 血雨十年浩劫中,多少民族精英惨遭迫害,他们的“根”——那不屈的意志不也在“黑沉沉的地下醒着”。 这是使一切邪恶者横暴者不寒而栗的钢铁般沉重的语言。 这章散文诗取散文式的舒放,自然质朴却诗韵雄健。“青桐睡着了,像马一般站着睡,山峰一般耸主 着睡。”多贴切的意象,随手拈来,坚挺傲岸,昂立不摧。散文诗,并非命定地属于软绵绵的低回。 《戈壁草》可以称作她的“姐妹篇”,笔墨更见舒展,从容不迫地展开,辽阔而又严谨。戈壁滩的荒 凉为弱小的草们营造的是艰难的生存环境,然而却也成就了她们顽强的意志,惟弱小者懂得团结,深晓集 体的力量,因而有了一个个“苦难的家族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草有了自己的微小国土”,这样的语言使人凄楚,从颂歌背后,读出的是深沉的悲凉内涵。 在故乡种棵树 在咸宋公路泾阳和三原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三渠口。醒目的标志就是路边有棵大柳树,树身足有三抱 粗,树冠遮天蔽日,洒下的浓荫宛如一方巨大的天然凉棚,卖吃卖喝的、剃头钉掌的、修车补胎的、歇脚纳凉 的,便聚集在这阴凉下成全了一派旺盛的人气。这就是我的故乡是我梦中常常回到的地方 三渠口实际上是朱、蒋、韩、白、雒五个村庄的总称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流经的地方。后来 在郑国渠老底子上兴建的泾惠渠,主渠道在这里分流因而得了三渠口这个名字。给人说三渠口没有多少人 知道但咸宋公路在早年是西安、咸阳通往铜川、延安、榆林和宋家川(今吴堡)的惟一公路,凡从这条路上走 过的人告诉他公路边那棵大柳树,人们即刻便有了印象。大柳树太醒目了,看它一眼就会难忘。它是五个村 的中心,五个村庄像花瓣一样绕着它散布开来。它伟岸、庄严、慈爱、柔情在故乡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 要的地位。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给李若冰讲述过三渠口,讲述过这棵标志性的大柳树。若冰和我都是泾阳人我们经 常谈论有关家乡一些话题。知道他将这棵树记在心里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一块回故乡泾阳的时候。 泾阳乡镇企业家焦志学办了家造纸厂,请若冰回去视察我全程陪同。那天在纸厂呆了很长时间,之后若冰回 了趟老家。他的老家阎家堡和纸厂所在地云阳镇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若冰出生不久因家庭贫困被卖给一户 杜姓人家不几年,养父母就被一场瘟疫夺去了生命很小的他就成了孤儿。十二岁那年他奔赴延安参加了革 命。如今老家只有侄辈的人,见他回来非常高兴,几个侄子家庭十多口人围拥着若冰坐在老家的庄户院里 嘘寒问暖话亲情,喝茶聊天拉家常。正是阳春三月,太阳暖烘烘地照着这些情殷殷、意切切、乐融融的人们, 其情其景,很是感人。本打算在老家看看就走,但亲情绵绵这一呆便呆了两个多小时。侄辈的媳妇们张罗着 要去做饭因为已在纸厂吃过被若冰谢绝了。县上给若冰还安排了活动,必须在晚饭前赶到县城去,若冰不得 不和亲人们道别 上了车,若冰突然问我:“从你家到县城多远?”我说不远。若冰说:“我印象中很近,不就是咸宋公路边 那棵柳树吗?也就是十多里吧。好吧,去你家看看老人。”我的母亲随我在西安,父亲仍在老家三渠口。若冰 要去看望我父亲的提议是计划之外的这一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县上还要若冰去看几处文物景点若冰任省 文化厅厅长,文物工作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还有一些单位一些人,早就想求若冰的字,县招待所那边早就铺 开笔墨等候了,另外还有一些非见不可的朋友。我家尽管离县城不远但从云阳去我家再去县城要绕很大 个弯子在家里还要耽误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县上的活动肯定就安排不开了。我婉拒若冰说已告诉父亲这趟 没有时间回家,但若冰还是想去。我给若冰算了一笔时间帐若冰大概也觉得时间确实安排不开,只好遗憾地 说:“你陪我回了我的老家我该陪你回趟你的老家才是今天时间安排不开以后咱俩再回来就在你家或我家 吃农村饭。”随后又问我,家在那棵大柳树的什么方位?他说他去长庆油田,从咸宋公路走见过那棵大柳树,问 大柳树有多大的年龄。我说听爷爷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那棵树就那么粗。若冰说:那肯定有百年以上的历 史了,是棵应该保护的古树,以后回来时去看看那棵树 但这以后,我没有机会再陪若冰回过泾阳。没能一块品尝他的亲人或我的亲人做的农家饭没能在我的 老家接待他,一同去看看那棵大柳树,终成为一件憾事 若冰给我的亲切感和我对他的尊敬决不简单同是泾阳人的缘故也不简单因为他在长时间里是我的领 导和师长而在于心灵的贴近和沟通。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拿心和人交往的人,这样的人自有一种人格的魅 力。他有很深的革命资历,有长期担任地方文艺界领导的资格,有着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的声望,但当他出现 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一切身份和地位的特点都很淡很淡给人突出的印象便是他的爽朗与随和。他有很强的 亲和力无论你是普通工人,是农民,或是个初学写作者,和他交往你不会有局促不安的感觉即使出于对他名 声的敬慕开始你会有点拘谨但他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像春风一样,马上会拂去你所有的顾虑你会被 他感染,从内到外都会获得一种亲近滋润的感觉让你变得轻松而舒展 第一次见到若冰,是在东木头市原陕西省文创室的小院里。那是1975年国庆节,路遥、叶延滨、叶咏梅 和我作为当时《陕西文艺》借调的“工农兵”编辑、实际上是刊物重点培养的青年作者,参加编辑部举办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草有了自己的微小国土”,这样的语言使人凄楚,从颂歌背后,读出的是深沉的悲凉内涵。 在故乡种棵树 白 描 在咸宋公路泾阳和三原的交界处,有个地方叫三渠口。醒目的标志,就是路边有棵大柳树,树身足有三抱 粗,树冠遮天蔽日,洒下的浓荫宛如一方巨大的天然凉棚,卖吃卖喝的、剃头钉掌的、修车补胎的、歇脚纳凉 的,便聚集在这阴凉下,成全了一派旺盛的人气。这就是我的故乡,是我梦中常常回到的地方。 三渠口实际上是朱、蒋、韩、白、雒五个村庄的总称,是中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郑国渠流经的地方。后来 在郑国渠老底子上兴建的泾惠渠,主渠道在这里分流,因而得了三渠口这个名字。给人说三渠口,没有多少人 知道,但咸宋公路在早年是西安、咸阳通往铜川、延安、榆林和宋家川(今吴堡)的惟一公路,凡从这条路上走 过的人,告诉他公路边那棵大柳树,人们即刻便有了印象。大柳树太醒目了,看它一眼就会难忘。它是五个村 庄的中心,五个村庄像花瓣一样绕着它散布开来。它伟岸、庄严、慈爱、柔情,在故乡人心目中,占据着很重 要的地位。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给李若冰讲述过三渠口,讲述过这棵标志性的大柳树。若冰和我都是泾阳人,我们经 常谈论有关家乡一些话题。知道他将这棵树记在心里,是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们一块回故乡泾阳的时候。 泾阳乡镇企业家焦志学办了家造纸厂,请若冰回去视察,我全程陪同。那天在纸厂呆了很长时间,之后若冰回 了趟老家。他的老家阎家堡和纸厂所在地云阳镇只有半个小时车程。若冰出生不久因家庭贫困,被卖给一户 杜姓人家,不几年,养父母就被一场瘟疫夺去了生命,很小的他就成了孤儿。十二岁那年,他奔赴延安参加了革 命。如今老家只有侄辈的人,见他回来,非常高兴,几个侄子家庭十多口人围拥着若冰,坐在老家的庄户院里, 嘘寒问暖话亲情,喝茶聊天拉家常。正是阳春三月,太阳暖烘烘地照着这些情殷殷、意切切、乐融融的人们, 其情其景,很是感人。本打算在老家看看就走,但亲情绵绵,这一呆,便呆了两个多小时。侄辈的媳妇们张罗着 要去做饭,因为已在纸厂吃过,被若冰谢绝了。县上给若冰还安排了活动,必须在晚饭前,赶到县城去,若冰不得 不和亲人们道别。 上了车,若冰突然问我:“从你家到县城多远?”我说不远。若冰说:“我印象中很近,不就是咸宋公路边 那棵柳树吗?也就是十多里吧。好吧,去你家看看老人。”我的母亲随我在西安,父亲仍在老家三渠口。若冰 要去看望我父亲的提议,是计划之外的,这一天行程安排得很紧,县上还要若冰去看几处文物景点,若冰任省 文化厅厅长,文物工作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还有一些单位一些人,早就想求若冰的字,县招待所那边早就铺 开笔墨等候了,另外还有一些非见不可的朋友。我家尽管离县城不远,但从云阳去我家再去县城,要绕很大一 个弯子,在家里还要耽误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县上的活动肯定就安排不开了。我婉拒若冰,说已告诉父亲,这趟 没有时间回家,但若冰还是想去。我给若冰算了一笔时间帐,若冰大概也觉得时间确实安排不开,只好遗憾地 说“你陪我回了我的老家 : ,我该陪你回趟你的老家才是,今天时间安排不开,以后咱俩再回来,就在你家或我家 吃农村饭。”随后又问我,家在那棵大柳树的什么方位?他说他去长庆油田,从咸宋公路走见过那棵大柳树,问 大柳树有多大的年龄。我说听爷爷辈的人讲,他们小时候那棵树就那么粗。若冰说:那肯定有百年以上的历 史了,是棵应该保护的古树,以后回来时去看看那棵树。 但这以后,我没有机会再陪若冰回过泾阳。没能一块品尝他的亲人或我的亲人做的农家饭,没能在我的 老家接待他,一同去看看那棵大柳树,终成为一件憾事。 若冰给我的亲切感和我对他的尊敬,决不简单同是泾阳人的缘故,也不简单因为他在长时间里是我的领 导和师长,而在于心灵的贴近和沟通。他是一个重情重义、拿心和人交往的人,这样的人自有一种人格的魅 力。他有很深的革命资历,有长期担任地方文艺界领导的资格,有着受人尊敬的著名作家的声望,但当他出现 在你面前的时候,这一切身份和地位的特点都很淡很淡,给人突出的印象,便是他的爽朗与随和。他有很强的 亲和力,无论你是普通工人,是农民,或是个初学写作者,和他交往,你不会有局促不安的感觉,即使出于对他名 声的敬慕,开始你会有点拘谨,但他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笑容,像春风一样,马上会拂去你所有的顾虑,你会被 他感染,从内到外都会获得一种亲近滋润的感觉,让你变得轻松而舒展。 第一次见到若冰,是在东木头市原陕西省文创室的小院里。那是 1975 年国庆节,路遥、叶延滨、叶咏梅 和我,作为当时《陕西文艺》借调的“工农兵”编辑、实际上是刊物重点培养的青年作者,参加编辑部举办
天耐1Q9淘题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的国庆会餐。若冰当时正在礼泉县兼职深入生活,他赶了回来和我们几位青年作者亲切交谈。我们几个人, 谁没读过《陕北札记》、《柴达木手记》、《神泉日出》?谁不期待着他给予我们以教诲?我们对他的尊重是由 衷的,若冰却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像朋友,又像父兄一样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询问我们的创作和生 活,和我们碰杯喝酒,给我们夹菜,和我们开心地说笑。记得当时他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努力陕西文 学的繁荣最终还得靠新一代主力军。我们的刊物既要出作品,又要出人才将来你们都要接陕西文学的班。 其时老一辈作家有些刚刚复出有些将要复出都是青年作家所要倚持的大树但他以长远的眼光激发青年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情切切,其意殷殷让我至今难忘 我在《陕西文艺》学习、工作了将近一年之久,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前夕,才回到学校。我是陕西师大的 学生,路遥是延安大学的学生编辑部想让我和路遥毕业后都到刊物工作刊物领导出面与学校方面协商。这 是我和路遥梦寐以求的,但结果是路遥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编辑部,我却被留校做了教师。为此,若冰很不甘 心,从1976年到1982年,从省文创室到陕西作协从《陕西文艺》到《延河》,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作为陕西 文学界主要负责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调我工作的努力。陕西师大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不放我走陕西作协 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这个人我们要定了。若冰对我说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先 后与几任陕西师大的领导人协商直到李绵同志做了师大校长凭着他们都是老延安的关系,他亲自出面多次 跑师大,直接与李绵同志洽谈终于在1982年我调陕西作协的事情才成定局,实现了我人生专事文学工作的 梦想。 若冰对“陕军”文学队伍的建立对陕西青年作家队伍的成长,不遗余力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和他 的夫人贺鸿钧有一个共同之处凡见到一个文学新人冒出来便无比的兴奋和喜悦。鸿钧长期担任《延河》 领导我曾经在一篇纪念《延河》创刊60周年的文章里这样描述鸿钧:这位50年代就以小说创作得到不少 读者赞赏的女作家,在编辑工作中,看到一篇好稿子,“年过半百的人会像孩子一样两眼放光,拿着稿子在各个 办公室奔走相告,其兴奋之情宛如现在的父母看到儿女跃过龙门考取了好大学。”若冰也一样在我担任《延 河》主编期间每看到刊物出现一位新人,看到刊物发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好作品总要问我作者的具体情况,叮 嘱我要注意扶持有潜质的文学新人,特别是基层的读者。即使在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长期间, 不具体管作协的事了,但总是尽其所能给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条件热情帮助遇到困惑或困难的青年作家, 有时甚至不计自身在官场的得失挺身出面保护一些遭遇某种危机的青年作家。 80年代中期,贾平凹发表了《好了歌》,招致了一些重要人物的严厉批评搞得平凹灰头耷脑很是伤心。 若冰一直认为平凹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因为创作上的某种探索和实验就损伤他的热情和自信,他让我转告 平凹,一定要振作起来指示我《延河》仍应该继续向平凹约稿,平凹的好稿子,陕西青年作家的好稿子,《延河》 都要尽可能地优先发表刊物要成为陕西作家成长的重要基地。路遥在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更大的危机,在 路遥寝食不安的日子里若冰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帮他度过了山重水险的人生关口和阴霾密布的精神危 机。那一段时间,若冰成了路遥的精神支柱。三天两头路遥有事没事都要去若冰家。若冰身担要职在繁忙 的公务之余,要读书,要写作,时间是很紧的但一旦路遥登门造访若冰便将一切事情搁在一边听路遥的倾诉, 陪他聊天说话,宽慰、开导他。若冰知道,这个从陕北山沟沟里一路打拼出来跻身著名作家行列的青年,如果 不给予呵护那精神系统里自尊和自卑复杂交织、雄心和疑虑相互纠缠、强悍和脆弱一并兼有的基本平衡, 即刻就会倾斜颠覆,整个人也就毁了。事后路遥曾不只一次地对身边好友讲: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 柱是他的精神教父。 若冰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到要谁感恩。他只是按照自己赤诚的心性和善良的愿望来做。在这一点上, 他不像个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倒像个单纯得毫无城府的赤子。这便难免会被某些人利用。有时知 道被人利用了,他也不会后悔、懊丧更不会改变他的热心肠。凡事自有公论正因为若冰是这样一种人,才 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社会良好的口碑 若冰是我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线 工地。至今,当我们随便走进哪个油田,提到若冰,那些老石油们无不充满敬意。他的激情燃烧在黄沙大漠,他 的汗水洒在戈壁荒滩他的身影印在苍穹大地,他留下的文字,深深地嵌在了人们的心里。2005年深秋我和阎 纲、周明、雷抒雁、何西来等应邀奔赴新疆库尔勒我们走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首站轮台、东西横跨神州大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的国庆会餐。若冰当时正在礼泉县兼职深入生活,他赶了回来,和我们几位青年作者亲切交谈。我们几个人, 谁没读过《陕北札记》、《柴达木手记》、《神泉日出》?谁不期待着他给予我们以教诲?我们对他的尊重是由 衷的,若冰却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子,像朋友,又像父兄一样询问我们的工作和学习,询问我们的创作和生 活,和我们碰杯喝酒,给我们夹菜,和我们开心地说笑。记得当时他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你们要努力,陕西文 学的繁荣最终还得靠新一代主力军。我们的刊物既要出作品,又要出人才,将来你们都要接陕西文学的班。” 其时老一辈作家有些刚刚复出,有些将要复出,都是青年作家所要倚持的大树,但他以长远的眼光激发青年人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情切切,其意殷殷,让我至今难忘。 我在《陕西文艺》学习、工作了将近一年之久,直到大学毕业分配前夕,才回到学校。我是陕西师大的 学生,路遥是延安大学的学生,编辑部想让我和路遥毕业后都到刊物工作,刊物领导出面与学校方面协商。这 是我和路遥梦寐以求的,但结果是路遥如愿以偿地分配到了编辑部,我却被留校做了教师。为此,若冰很不甘 心,从 1976 年到 1982 年,从省文创室到陕西作协,从《陕西文艺》到《延河》,在长达 6 年的时间里,作为陕西 文学界主要负责人的他,始终没有放弃调我工作的努力。陕西师大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不放我走,陕西作协 的态度很明确也很坚决:这个人我们要定了。若冰对我说:现在就看你的态度了。得到我的肯定答复后,他先 后与几任陕西师大的领导人协商,直到李绵同志做了师大校长,凭着他们都是老延安的关系,他亲自出面多次 跑师大,直接与李绵同志洽谈,终于在 1982 年,我调陕西作协的事情才成定局,实现了我人生专事文学工作的 梦想。 若冰对“陕军”文学队伍的建立,对陕西青年作家队伍的成长,不遗余力,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他和他 的夫人贺鸿钧有一个共同之处,凡见到一个文学新人冒出来,便无比的兴奋和喜悦。鸿钧长期担任《延河》 领导,我曾经在一篇纪念《延河》创刊 60 周年的文章里这样描述鸿钧:这位 50 年代就以小说创作得到不少 读者赞赏的女作家,在编辑工作中,看到一篇好稿子“年过半百的人会像孩子一样 , ,两眼放光,拿着稿子在各个 办公室奔走相告,其兴奋之情宛如现在的父母看到儿女跃过龙门考取了好大学。”若冰也一样,在我担任《延 河》主编期间,每看到刊物出现一位新人,看到刊物发了一位青年作家的好作品,总要问我作者的具体情况,叮 嘱我要注意扶持有潜质的文学新人,特别是基层的读者。即使在他担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厅长期间, 不具体管作协的事了,但总是尽其所能,给青年作家的成长创造条件,热情帮助遇到困惑或困难的青年作家, 有时甚至不计自身在官场的得失,挺身出面保护一些遭遇某种危机的青年作家。 80 年代中期,贾平凹发表了《好了歌》,招致了一些重要人物的严厉批评,搞得平凹灰头耷脑,很是伤心。 若冰一直认为平凹是个难得的人才,不能因为创作上的某种探索和实验就损伤他的热情和自信,他让我转告 平凹,一定要振作起来,指示我《延河》仍应该继续向平凹约稿,平凹的好稿子,陕西青年作家的好稿子,《延河》 都要尽可能地优先发表,刊物要成为陕西作家成长的重要基地。路遥在成长道路上也遇到过更大的危机,在 路遥寝食不安的日子里,若冰给了他最宝贵的支持,帮他度过了山重水险的人生关口和阴霾密布的精神危 机。那一段时间,若冰成了路遥的精神支柱。三天两头,路遥有事没事都要去若冰家。若冰身担要职,在繁忙 的公务之余,要读书,要写作,时间是很紧的,但一旦路遥登门造访若冰便将一切事情搁在一边,听路遥的倾诉, 陪他聊天说话,宽慰、开导他。若冰知道,这个从陕北山沟沟里一路打拼出来跻身著名作家行列的青年,如果 不给予呵护,那精神系统里自尊和自卑复杂交织、雄心和疑虑相互纠缠、强悍和脆弱一并兼有的基本平衡, 即刻就会倾斜颠覆,整个人也就毁了。事后路遥曾不只一次地对身边好友讲:若冰在他心里,就是他的精神支 柱,是他的精神教父。 若冰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想到要谁感恩。他只是按照自己赤诚的心性和善良的愿望来做。在这一点上, 他不像个阅历丰富、经验老到的政治家,倒像个单纯得毫无城府的赤子。这便难免会被某些人利用。有时知 道被人利用了,他也不会后悔、懊丧,更不会改变他的热心肠。凡事自有公论,正因为若冰是这样一种人,才赢 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社会良好的口碑。 若冰是我国石油文学的奠基人。上个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他的足迹踏遍了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线 工地。至今,当我们随便走进哪个油田,提到若冰,那些老石油们无不充满敬意。他的激情燃烧在黄沙大漠,他 的汗水洒在戈壁荒滩,他的身影印在苍穹大地,他留下的文字,深深地嵌在了人们的心里。2005 年深秋,我和阎 纲、周明、雷抒雁、何西来等应邀奔赴新疆库尔勒,我们走访了西气东输工程的首站轮台、东西横跨神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