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16级高三(上)12月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 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 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 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 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 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 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 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 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 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 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 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 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 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 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 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 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 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 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 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 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 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 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
1 成都 2016 级高三(上)12 月月考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 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 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 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 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 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 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 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 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 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 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 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 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 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 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 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 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 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 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 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 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 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 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
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 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 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 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 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 味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 现的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 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 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 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軏鞦 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軏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 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 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2 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 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 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铁成金或以石玫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 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 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使原作“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却保存了原有的风 味。 B. 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欠缺等都会使译文走样。 C. 文学翻译的“化境”只是一种理想,由于“讹”无法避免,因而“化境”是无法实 现的。 D. 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费力不讨 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辩证而形象。 B. 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C. 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D. 文章围绕着文学翻译的“化”“讹”“媒”“诱”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条理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优秀的翻译作品,既要忠实原著,保留原先的精神姿致,而又不露生硬牵强的痕迹。 B. 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 林译小说的“讹”,不是因为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而是因为没有抑制写作冲动。 D. 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 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 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 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 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 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 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 蹬成杏黄色,裁成軏轍坯子,将軏啦坯子和軏鞦脸儿缝到一起,撤岀鞋楦子就做出軏鞦鞋了 軏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軏鞦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 或者用山上的軏啦草,塞进軏鞦鞋里,軏鞦鞋上有軏鞦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 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軏鞦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 大雪插裆深,没有軏鞦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軏鞦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 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 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 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 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 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 穿的軏鞦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 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 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軏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軏啦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 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 心痒,非要用新做的軏蕲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 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 驴嘴,穿着这双軏蕲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臼 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 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軏啦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 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 匠制作軏鞍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 次体会
3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 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 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 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 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 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 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 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 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 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 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 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 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 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 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 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 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 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 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 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 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 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 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 次体会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 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 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 统建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 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 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 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 乡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 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 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 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 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 硏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査,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 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 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 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 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 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 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 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 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 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 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 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4 5.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 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 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 世纪 80 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 700 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 地在“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 统建筑。此时,整 60 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 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 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 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 乡土建筑。从 1989 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 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 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 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 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 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 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 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 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 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 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 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 华无意之中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 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 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 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 土建筑的价值,1999 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 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 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 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 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 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 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 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 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 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8.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4 分) 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 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 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 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 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 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 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 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 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 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 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 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 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 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
5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 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 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 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 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 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 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 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8.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4 分) 9.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 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5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小题。 傅伏,太安人也。伏少从戎,以战功稍至开府、永桥领民大都督。周帝前攻河阴,伏自 桥夜渡,入守中潭城。南城陷,被围二旬不下,救兵至。周师还。伏谓行台乞伏贵和曰:“贼 已疲弊,愿得精骑二千追击之,可捷也。”贵和弗许。 武平六年,除东雍州刺史,会周兵来逼,伏出战,却之。周克晋州,执获行台尉相贵, 以之招伏,伏不从。后主亲救晋州,以伏为行台右仆射。周军来掠,伏击走之。周克并州, 遣韦孝宽与其子世宽来招伏曰:“并州已平,故遣公儿来报,便宜急下。”授上大将军、武 乡郡开国公,即给告身,以金马瑙二酒钟为信。伏不受,谓孝宽曰:“事君有死无贰,此儿 为臣不能竭忠,为子不能尽孝,人所仇疾,愿即斩之,以号令天下。” 周帝自邺还至晋州,遣高阿那肱等百余人临汾召伏。伏出军隔水相见,问至尊今在何处。阿 那肱曰:“已被捉获,别路入关。”伏仰天大哭,率众入城,于听事前北面哀号良久,然后 降。周帝见之曰:“何不早下?”伏流涕而对曰:“臣三世蒙齐家衣食,被任如此,革命不 能自死,羞见天地。”周帝亲执其手曰:“为臣当若此。朕平齐国,唯见公一人。”乃自食 一羊肋,以骨赐伏,曰:“骨亲肉疏,所以相付。”遂别引之与同食,令于侍伯邑宿卫,授 上仪同,敕之曰:“若即与公高官,恐归投者心动,努力好行,无虑不富贵。”又问前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