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 ①压力与生理的应激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②压力与心理的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③压力与心身疾病 (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③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④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⑥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第八章人格 重点:本章重点是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 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 合理使用人才。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②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气质与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性格 ①什么是性格:②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 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 14
14 压力的来源 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 (2)压力与身心健康 ①压力与生理的应激警觉反应阶段、抗拒阶段、衰竭阶段。 ②压力与心理的反应 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 ③压力与心身疾病 (3)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①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②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③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④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⑤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⑥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第八章 人格 重点:本章重点是人格的含义、特点与结构;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 关系、人格的主要理论解释; 联系实际分析促进人格形成的措施;根据人格特点,科学选拔与 合理使用人才。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人格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人格 2.人格的特点 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 (1)气质 ① 什么是气质;②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③ 气质与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的关系。 (2)性格 ① 什么是性格;②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两者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两者相 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
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 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第二节主要的人格理论 1.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3)“大五”人格理论 2.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3.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4.人格的自我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第三节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2.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第四节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第九章品德心理
15 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 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第二节 主要的人格理论 1.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3)“大五”人格理论 2.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 3.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2)荣格的人格理论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 4.人格的自我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第三节 人格测验 1.人格测验的性质与功能 2.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3)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 3.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第四节 人格的形成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儿童早期经验 5.自然环境因素 第九章 品德心理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品德的发展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品德发展理论的运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品德心理概述 1.品德的含义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品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理论 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3.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品德的形成 1.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2.品德的培养途径 第十章学习心理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学习的各种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学习心理概述 1.学习的含义 2.学习的分类 3.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理论 1.学习的联结理论 2.学习的认知理论 3.学习的建构理论 4.学习的人本理论 第三节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含义 16
16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品德的发展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品德发展理论的运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 1.品德的含义 2.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理论 2.柯尔伯格品德发展理论 3.班杜拉品德发展理论 第三节 品德的形成 1.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2.品德的培养途径 第十章 学习心理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学习的各种理论。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学习心理概述 1. 学习的含义 2. 学习的分类 3. 学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学习理论 1.学习的联结理论 2.学习的认知理论 3.学习的建构理论 4.学习的人本理论 第三节 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的含义
2.学习策略的分类 第四节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与类型 2.学习迁移理论 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讲 实 讨 习 课 其 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题量 授 验 论 题外 它 计 第一章 绪论 3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2 1 3 第三章 记忆 2 2 第四章 思维 2 1 3 第五章 能力 2 2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2 2 第七章 情绪 2 2 第八章 人格 2 2 第九章 品德心理 2 2 第十章 学习心理 8 2 10 合计 27 5 32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高校面向21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二)参考文献 [1]杨永明等编,《心理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叶奕乾等编,《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版。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7
17 2.学习策略的分类 第四节 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的概念与类型 2.学习迁移理论 五、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作业 题量 备注 章节 主要内容 讲 授 实 验 讨 论 习 题 课 外 其 它 小 计 第一章 绪论 3 1 4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2 1 3 第三章 记忆 2 2 第四章 思维 2 1 3 第五章 能力 2 2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2 2 第七章 情绪 2 2 第八章 人格 2 2 第九章 品德心理 2 2 第十章 学习心理 8 2 10 合计 27 5 32 六、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高校面向 21 世纪师范类规划教材 姚本先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年第 3 版 (二)参考文献 [1]杨永明等编,《心理学》,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叶奕乾等编,《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2 月版。 [3]黄希庭,《心理学导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年 12 月版。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年 8 月版
《教育学》教学大纲 EDUCATION 执笔者:郭淑斌 审核人:王玉龙 编写日期:2018年8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开课单位 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时数 总学时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0:课外学时0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 二、课程简述 本课程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 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 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教育学 毕业要求2一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 指标点2-2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 0.4 教有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 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 指标点2-5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 0.1 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 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课程达成度要求 0.5 18
18 《教育学》教学大纲 EDUCATION 执笔者:郭淑斌 审核人:王玉龙 编写日期:2018 年 8 月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 教育技术学 开课单位 人文与教育学院教育信息技术系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是否为双语 否 学分数 2 学时数 总学时 32,其中:实验(实训)学时 0;课外学时 0 先修课程 无 后续课程 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等 二、课程简述 本课程是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 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和教 育改革发展观念,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及未来从事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规范指导。 三、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 (一)本课程内容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 1.信息技术教育方向 毕业要求 课程名称与指标点的对应关系矩阵 教育学 毕业要求 2—知识结构: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 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系统科学、信息科 学与技术等基础知识;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基本 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常用的技术与工具;具有 教育理论素养、人文与艺术素养、媒体与技术 素养、系统工程素养。 指标点 2-2 掌握教育基本理论与基础 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 0.4 指标点 2-5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 原理、基本方法及相关技术。 0.1 课程达成度要求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