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第四节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第五章能力、智力 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综合运用能 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难点: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培养和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9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第四节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 (2)独立性和批判性 (3)逻辑性和严谨性 (4)灵活性和敏捷性 (5)创造性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的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第五章 能力、智力 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主要有能力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类型,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智商的计算方法,能力差异的表现;综合运用能 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难点:本章的难点问题主要有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及其使用原则;智力的主要理论解释;培养和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能力及其类型 1.什么是能力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 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 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 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第二节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 3.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 (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第三节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第四节能力的发展变化 1.能力发展的一浪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0
10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 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 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 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 知 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 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第二节 智力及其测量 1.什么是智力 2.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 (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论)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 3.智力测验 (1)智力测验的产生与智商的计算 (2)常用的几种智力测验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3)智力测验的质量标准 信度、效度、标准化。 (4)智力测验的使用 第三节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社会实践 5.主观努力 第四节 能力的发展变化 1.能力发展的一浪趋势与特点(稳定性与可变性) 2.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第六章需要与动机 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难点:本章的难点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 论。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启动机能:②维持功能:③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④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1
11 (1)能力类型的差异 (2)能力水平的差异 (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差异 (3)种族差异 第六章 需要与动机 重点:本章的重点内容:需要和动机的含义与类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论,依据有关学习动机理论,激发学习动机的具体措施。 难点:本章的难点内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成就结构理 论。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1.需要 (1)什么是需要 (2)需要的种类 ① 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 (1)什么是动机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3)动机的功能 ① 启动机能;② 维持功能;③ 导向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② 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③ 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④ 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第二节 学习需要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 (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措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第七章情绪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 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 控制情绪的方法。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情绪的主要理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12
12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 (1)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的含义 (2)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3)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问题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成就动机理论 (2)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穿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5.正确措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第七章 情绪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情绪的含义、分类;情绪的性质、情绪与认知 的关系;意志行动的特点、过程、和意志品质;联系实际分析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调节和 控制情绪的方法。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情绪的主要理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情绪 1.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①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②情绪技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①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②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③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④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①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②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 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①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②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身段表情与手势:言语表情。 2.情绪理论 (1)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外周神经) (2)康侬一巴德的情绪理论(中枢神经) (3)沙赫特一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中介) 3.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压力的性质 6
13 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 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情绪 1.情绪的基本概念 (1)什么是情绪 (2)情绪的分类 ①基本的情绪分类 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②情绪技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 心境、激情、应激。 (3)情绪的性质 ①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②情绪是主观意识经验 ③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④情绪与动机关系密切 (4)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①情绪与认知的联系 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 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②情绪与认知的区别 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认知活动随 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5)情绪的产生与表达 ①情绪的产生 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脑电和皮肤电变化。 ②情绪的表达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与手势; 言语表情。 2.情绪理论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外周神经) (2)康侬——巴德的情绪理论(中枢神经) (3)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认知中介) 3.压力、情绪与健康 (1)压力的性质与来源 压力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