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第二章感知与注意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有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根据知觉规 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难点: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 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第二节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
4 (1)神经元与突触 (2)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3)反射与反射弧 2.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 (2)大脑功能的单侧化 3.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 (2)感受性 (3)心理 (4)意识 第二章 感知与注意 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有感觉的含义与种类、知觉的含义与种类、注意的品质、根据知觉规 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难点:本章的难点主要是根据知觉规律,灵活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正确运用注意规律组织 教学活动。 教学方式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 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感觉 1.什么是感觉 2.感觉的种类 视觉,听觉,其他感觉。 第二节 知觉 1.什么是知觉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第三节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什么是无意注意:②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注意:②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第四节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第三章记忆 重点:本章重点问题: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点、遗忘的基本 规律及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难点:本章难点问题: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灵活运用记忆规律, 5
5 4.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 第三节 注意 1.注意概述 (1)什么是注意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2.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① 什么是无意注意;② 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2)有意注意 ① 什么是有意注意;② 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 (3)有意后注意 ① 什么是有意后注意;② 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分配 (4)注意转移 第四节 感知规律与直观性教学 1.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 实物直观;② 模象直观;③ 言语直观。 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性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第三章 记忆 重点:本章重点问题:记忆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类型、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点、遗忘的基本 规律及灵活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难点:本章难点问题:记忆表象的特点、记忆系统的编码方式与存贮特点、灵活运用记忆规律
促进知识的巩固。 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形象记忆:②逻辑记忆:③情绪记忆;④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第三节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6
6 促进知识的巩固。 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 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内容,把 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记忆及其类型 1.什么是记忆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编码、存储、提取。 3.记忆的主要类型 (1)记忆对象分类 ① 形象记忆;② 逻辑记忆;③ 情绪记忆;④ 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 ① 瞬时记忆;② 短时记忆;③ 长时记忆。 4.记忆表象 (1)什么是表象 (2)表象与后象的关系 (3)记忆表象的特点 ① 直观形象性;② 形象概括性;③ 模糊片断性;④ 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 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1)瞬时记忆的特点 (2)瞬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瞬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2.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1)短时记忆的特点 (2)短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短时记忆的存储(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特点 (2)长时记忆的编码(编码方式,影响因素) (3)长时记忆的存储(存贮方式,存贮容量,存贮时间) 第三节 遗忘 1.什么是遗忘 2.遗忘的种类
①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①消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动机)说:④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 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四章思维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 维的培养。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 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7 ①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② 主动遗忘与被动遗忘。 3.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4.遗忘的原因 ① 消退说;② 干扰说;③ 压抑(动机)说;④ 提取失败说。 (四)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感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 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四章 思维 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概念掌握、问题解决、创造性思 维的培养。 难点:本章的难点是思维的特点、基本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 进行自主学习;对关键原理和重点难点采用讲授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重难点内容,把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并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在线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第一节 思维及其类型 1.什么是思维 2.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1.思维的过程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第三节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 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 8
8 (1)分析和综合 (2)比较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2.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① 概念的特征与分类;②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③ 概念与词语。 (2)判断 (3)推理 3.科学概念的掌握 (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 (3)注意“变式”的使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 (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 (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 (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第三节 问题解决 1.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及其特点 (2)问题解决及其特点 2.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1)启发式 方法与算法式方法 (2)手段一目的分析法与爬山法 (3)目标递归策略与目标递进策略 4.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 (2)联想与原型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