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中国历史特别是春秋一战国历史所做的分析。这些著作的质量 有高有低,但是阅读大大开阔了我的眼界,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 国历史的认识和兴趣。我对中国历史发展形态的解释也在这些 阅读和思考中逐渐成型。 三年多前,在完成了一系列社会学领域的工作之后,为了给 自己多年来对历史的种种兴趣和思考有一个交代,我开始了一 个以春秋一战国史为核心的中国历史研究计划。在此工作展开 一年后,我用英文写了一篇长文,表达我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当 时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我的整个工作计划制定一个提 纲一它既能整理我的思路,又能达到在朋友间传阅以征求意 见的目的。在此文的传阅过程中,我的两位年轻朋友一一林国 基和林国荣一认为国外做学问周期太长,而本文具有一本小 册子的篇幅且有很大的独立性,探讨的又是中国人所关心的问 题,所以应该在国内先行发表,以飨读者。他俩为本书寻找了出 版社和翻译,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多次敦促协调。没有他们的帮 助和友谊,本书不可能问世,我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本 书的翻译工作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夏江旗完成。江旗手头上有 不少课题,翻译工作因而时断时续。但是为了翻译此书,江旗曾 反复阅读《左传》和《史记》等古籍,对那段历史用心揣摩,在文字 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我在此对他谨表谢意。在本书写作的不同 阶段中William Parish、Edward Laumann、Andrew Abbott、冯 仕政等人都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缘起于一篇本来没想过要发表的文章或者说是一本书 的写作提纲,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书中的理 论尚未充分展开、许多概念的定义还不够精确;由于写作的初衷 不是为了发表,所以书中许多资料和观点的征引此较粗略,考证
作者序 5 和分析也有待加强;本书基本上没有涉及春秋一战国时代的国 际关系及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本书对战国时期各国强大 战争能力的经济基础的考证十分薄弱;本书对目前越来越多的 考古资料尚很少运用;本书对汉朝以后的中国历史基本是一笔 带过,各个朝代之间的巨大差异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均在这三言 两语中打发了。我最近几年的工作都旨在对本书中存在的这样 那样的弱点加以弥补。不过,随着我最近工作的日益深入,早期 的许多非根本性的观点也在不断得到纠正,但我目前的工作尚 未对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形成挑战。因此,我想借本书在国内的 发表以抛砖引玉,希冀得到国内同仁的批评指正。 赵鼎新 2006年5月于芝加哥大学
目 录 第一章引论… y 第二章本书论点的进一步阐述… 6 第三章相关研究回顾 12 第四章本书的理论及其渊源 20 第五章西周体制及其衰落 … 34 第六章东周历史的分期 43 第七章 霸主时期(公元前770一前546年)… 52 第八章转型期(公元前546一前413年) 76 第九章全民战争期(公元前419一前211年)… 102 第十章儒法国家的形成… 148 第十一章中国历史的模式… 165 附录一:本书对东周时期战争信息的计量方法 …183 附录二:评许田波《古代中国和近现代欧洲的战争及国家 形成》… 185 主要原始文献… 198 参考文献… 200
第一章 引论 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相比,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中, 中国历史至少呈现出了如下七项主要政治特征: 一、世界史上其他诸帝国一旦灭隳则不复重兴,唯有帝制 中国自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迨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其 问虽历经数番朝代兴衰隆替,但一个相似的帝国政体却得以延 运续祚、绵久不绝。 二、早在秦朝统一前后,中国便出现了科层制政府并逐渐 形成和完善了一套择优录用的科层选拔体制(meritocratically selected bureaucracy),远早于欧洲形成类似政制近两千年.① 三、中国有世界几大文明中最为显著的强国家传统。 四、在古代世界的其他地方,军队将领一般拥有决定性的 政治影响力,而在中国帝制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军队由文官控 制,除非内战乱世,武将一般没有干涉政事的能力。 ①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951:第61一62页)指出,中国战国时代与近代欧洲都 存在着一个相似的“行政管理理性化”过程。他是最早指出这一点的学者之一
2 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 五、世界史上绝大多数帝国均凭借军事征服以实现领土扩 张,而帝制中国的开疆拓土,特别是其在北方影响的扩展,常常 是北方游牧民族人主中土之后自身汉化的结果(Creel,1970:第 197页)。 六、与其他世界文明体系相比,唯有在帝制中国,超验宗教 未曾对政治发生重大影响,而政府又对各种信仰抱有较高的宽 容态度。 七、与欧洲不同,商人阶级在帝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不具 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即使在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臻至顶峰的北 宋(960一1127年)时期,亦是如此。 为什么中华文明的历史与其他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相比 会有上述诸多不同?在这本小册子中,我将对帝制中国的以上 七个政治特征作出一个统一的解释。 春秋一战国时期(公元前770一前221年)至西汉前叶(公 元前206一前140年)是中国历史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帝制中 国的上述特征,皆可于这一历史阶段察其端倪。因此,本书的另 一主要目的便是对春秋一战国时期的历史演变进程作出分析和 解释。本书的中心论点是:春秋一战国时代的封建制度导致了 诸侯国之间频繁而输赢不定的局部性战争(frequent but incon- clusive wars),,正是在这类特殊类型的战争中所形成的竞争和 冲突,促进了效率导向型的工具理性文化(efficiency-oriented instrumental culture)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领域的 扩展,进而为春秋一战国时代社会各领域的演变提供了根本动 力。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所具有的特殊的(譬如,与古希腊 和中世纪欧洲相比)结构性条件,这一推动社会演进的战争力量 最终却为国家所驯服。进而,在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