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危急值 2.医学决定水平 3.参考值 二、填空题 1.实验诊断的分析过程包括实验室(分析)前、实验室(分析)中和 3个部分(阶段) 2.使用商品化的真空采血管,采血后应立即将血液注入试管中,并进行充分 二、单洗题 1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临床病理学院的统计材料上看,来自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的误差为 A.30%~40% B.40%~60% C.60%以上D.80%以上 2.不属于分析前的影响因素为 A。性别B.采血时间C.仪器与试剂质量D.居住环培 3.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下列哪项检测指标会明显下降 A.钾 B.血糖 C.CK (LD) D.PH 4.血细胞分析选用的抗凝剂为 A.肝素 B.枸修酸钠 C,草酸钾 D.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2)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验 一、名词解释: .2345 网织红细胞: 二、填空题: 1.用C进行血红蛋白测定时,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试剂 ,检验后的废液 应经 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2.红细胞破坏后可分解为: 和 等。 3。病理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常见的原因有: 、 颈红细银据不同的发有阶段分为5型,它们分别称为 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是 8.BC成人参考值是( 9.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大致上可归纳为()和( )。 10.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 )的参考指标。 11.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 第一章 概论 一、名词解释 1. 危急值 2.医学决定水平 3.参考值 二、填空题 1. 实验诊断的分析过程包括实验室(分析)前、实验室(分析)中和 3个部分(阶段)。 2. 使用商品化的真空采血管,采血后应立即将血液注入试管中,并进行充分 。 三、单选题 1. 从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临床病理学院的统计材料上看,来自分析前(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的误差为 A.30%~40% B.40%~60% C.60%以上 D.80%以上 2. 不属于分析前的影响因素为 A.性别 B.采血时间 C.仪器与试剂质量 D.居住环境 3. 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下列哪项检测指标会明显下降 A.钾 B.血糖 C. CK (LDH) D.PH 4. 血细胞分析选用的抗凝剂为 A.肝素 B.枸橼酸钠 C.草酸钾 D.乙二胺四乙酸钠(EDTA-Na2)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一、名词解释: 1. MCV: 2. MCH: 3. MCHC: 4. RDW: 5. 网织红细胞: 二、填空题: 1. 用 HiCN 进行血红蛋白测定时,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试剂 ,检验后的废液 应经 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 2. 红细胞破坏后可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3. 病理性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减少常见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4. WHO 推荐毛细血管采血法的部位________________ 。 5. 最适于血液常规检验的抗凝剂是________________ 。 6. 网织红细胞根据不同的发育阶段分为 5 型,它们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7. 红细胞的参考范围是_______ 8. WBC 成人参考值是( )。 9. 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大致上可归纳为( )和( )。 10. 白细胞增高可作为早期诊断( )的参考指标。 11.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以分(3 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 ( )
15.临床上最常引起塔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是( )和( )。 三、选择 1.用 镜法计数血细胞时,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 B压线 C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D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E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缺铁性贫血的细驹形态学麦现为( A正常细胞性 B小细胞低色素性 C大细胸性D单纯木细胞性 反映红细胞均一性的指标是( 用 3 MC C MCH 十数白细 2 本的白细胞 量纸信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分别是24,24,25 列哪种为推荐的测定血红蛋 5×10°/L D6×10/LE6.5×10°/八 的方法 C十二烷基硫酸钠法 D沙利氏酸化法 :羟血红蛋白法 6 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A A脾功能亢进B尿毒症 C急性链球菌感染D急性溶血E急性心肌梗死 7.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值减少 A化脓性感染 B球每正 C脾破裂 D心肌梗死E伤寒 分裂池的白细胞数增 的日 细胞成熟时间缩短 C贮备池的白细胞释放增 的白细胞数量增加 E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白细胞重新分配 9. 地细 B3%-8% C05%-5% D20%-40%E50%-70% 10.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仅包括( A贮池的白细胞 B分裂油的白细胞 C成熟池的白细胞 D边缘池的白细胞 E循环池的白细胞 四、问答题: 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 休息义是什么 五判题。 外图血白细胞计数仅包括贮备池的白细胞 (X 2.核右移是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传染病。 C 4.伤寒,副伤寒均可导致中性拉细胞增多 ( 5. 严重感染可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核右移。 6.外周血出现幼稀 细胞称为核左移。 (Y 猩红热时酸性拉细胞数减少 改良牛到 )))
15.临床上最常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因是( )和( )。 三、选择题 1. 用显微镜法计数血细胞时,计数压线细胞的原则是 ( ) A 压线的细胞不计数 B 压线的细胞全部计数 C 压在双线里边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外边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D 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E 压在下线及右线上的细胞计数,压在上线及左线上的细胞不计数 2. 缺铁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表现为( ) A 正常细胞性 B 小细胞低色素性 C 大细胞性 D 单纯小细胞性 3. 反映红细胞均一性的指标是( ) A RDW B MCV C MCH D MCHC 4. 用显微镜计数计数白细胞,低倍镜下计数四角 4 个大方格内的细胞数分别是 24,24,25, 27,该份标本的白细胞数量是(B ) A 4×109 /L B 5×109 /L C 5.5×109 /L D 6×109 /L E 6.5×109 /L 5. 下列哪种为推荐的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B ) A 叠氮高铁法 B 氰化高铁法 C 十二烷基硫酸钠法 D 沙利氏酸化法 E 硷羟血红蛋白法 6. 不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 A ) A 脾功能亢进 B 尿毒症 C 急性链球菌感染 D 急性溶血 E 急性心肌梗死 7. 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值减少 ( C ) A 化脓性感染 B 尿毒症 C 脾破裂 D 心肌梗死 E 伤寒 8. 白细胞计数的日间短暂变化主要是由于( C ) A 分裂池的白细胞数增加 B 成熟池的白细胞成熟时间缩短 C 贮备池的白细胞释放增 加 D 边缘池的白细胞数量增加 E 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白细胞重新分配 9. 单核细胞占( B ) A 0-1% B 3%-8% C 0.5%-5% D 20%-40% E 50%-70% 10.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仅包括( ) A 贮备池的白细胞 B 分裂池的白细胞 C 成熟池的白细胞 D 边缘池的白细胞 E 循环池的白细胞 四、问答题: 1. 检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3. 简述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减的临床意义。 4. 什么叫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各有何什么临床意义? 五.判断题: 1.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仅包括贮备池的白细胞。 (× ) 2. 核右移是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 ) 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传染病。 (√ ) 4. 伤寒,副伤寒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 ) 5. 严重感染可引起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核右移。 (× ) 6.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 (× ) 7. 猩红热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 (× ) 8. 白细胞计数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 1 倍。 (√ ) 9. 改良牛鲍氏计数板,中央一个大方格分为 400 小方格。 ( √ ) 10. 计数池内压线的细胞要全部计数。 (× ) 11. 显微镜法白细胞计数时通常加稀释液为 1.99ml。 (× )
12. 毛细血管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于检查。 (x 13. 毛细血管采血时采血序是红细跑,血小板,白细胞 4. 氧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可测得血液中所有的血红蛋白 15.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血部位为左手食指指端的内侧。 16. 显微镜法计数红细胞时需在低倍镜下计数: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L,血小板點附:是指血小板粘若于血管内皮下组织成分或其他异物表面。其机制是当受损 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血管性血发病因子(vF)与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糖蛋白 (GP)I-IX复合物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者形成血小板团。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以 其GPIIb和IIIa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解产物的英文缩写, 千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溶蛋白降解产物的总称 基因 基因 、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 异常所致的:性是由于 的出 因 合物中的VW丽 基因 与表达缺陷而导致VF的质和量 二选择题: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正确答案是:(》 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 B.需有血骨性血及柄因子(W 白(GPIb 存在 确答为 血浆的凝血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 案是:() R因子I 一正确答索 C.因子V D.因子W 3.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正确答案是:() A因子I HMW 正确答案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 一正确答案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5血小板膜糖蛋白Ib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A粘附功能 正确答案 B聚集功能
12. 毛细血管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于检查。 (× ) 13. 毛细血管采血时采血顺序是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 (× ) 14.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可测得血液中所有的血红蛋白。 ( × ) 15.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血部位为左手食指指端的内侧。 (× ) 16. 显微镜法计数红细胞时需在低倍镜下计数。 ( × ) 第三章 血栓与止血检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血小板粘附:是指血小板粘着于血管内皮下组织成分或其他异物表面。其机制是当受损血 管内皮下成分暴露时,血液中血管性血发病因子(vWF)与内皮下成分和血小板糖蛋白 (GP)I-IX 复合物结合,导致血小板粘附反应。 2.血小板聚集: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形成血小板团。其机制是:激活的血小板以 其 GPIIb 和 IIIa 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反应。 3.FDP:是纤溶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纤溶蛋白降解产物的总称。 4.血友病:是一组遗传因子Ⅷ、IX、Ⅺ基因缺陷、基因突变、基因缺失、基因插入等导致内 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凝血酶原酶的功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5.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于因子Ⅷ复合物中的 VWF 基因的合成与表达缺陷而导致 VWF 的质和量 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二.选择题: 1.血小板粘附功能与下列哪一项无关 正确答案是:( ) A.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蛋白 B.需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C.需有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 D.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正确答案 2.存在于血浆的凝血因子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 I B.因子Ⅲ-----正确答案 C.因子 V D.因子Ⅶ 3.凝血第一阶段内源性途径涉及的凝血因子是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Ⅱ B.因子 I,XⅢ C.Ⅻ,PK,HMWK-----正确答案 D.Ⅲ,Ⅶ,V 4.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GP Ⅱb/Ⅲa)复合物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 B.聚集功能-----正确答案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5.血小板膜糖蛋白 Ib 与下列哪种血小板功能有关 正确答案是:( ) A.粘附功能-----正确答案 B.聚集功能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项是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开始共同起作用的凝血因子 是:( A因 C因子VW D.因子X 正确答 7.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 正确答案是:() A.V■ B.X C.X -正确答案 之 -正确答室 D内陌凝血系线 9.外源凝血系统和内源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醇时,都需要下列哪一个凝血因子 正确答案是:() A.VI B.v 正确答案 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主要起下列哪一种作用 A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凝血系统 B与因子X接钟参与内源凝血系统 C.为因子Ⅸa,Xa提供催化表面 一正确答案 D稳定纤维蛋白 填空题 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我 会用罗马字命名凝血因子1-XI11。因子 是因子的活化 3使纤维蛋白交联的凝血因子是 (Xm因子) 4.AT-III抗凝作用在有 存在时大大加强。(肝素) 5.纤溶酶原的激活途 (外激活、内激活、外源激活) 6.FPA和FPB品 作用于二 的裂解产物。(凝血酶、纤维蛋白原) 四.问答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简述其筛检试验及临床意义? (BT)和血 是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其筛选试验为出血时间 临床 所致的血 纯血管壁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 和PLT 毛细血管 和单纯性 性和维发性小板减少性紫等 多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引 的血小板诚少性紫藏,如原发
C.分泌功能 D.凝血功能 6.下列哪一项是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开始共同起作用的凝血因子 正确答案是:( ) A.因子Ⅷ B.因子 V C.因子Ⅶ D.因子 X-----正确答案 7.内源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下列哪一个 正确答案是:( ) A.Ⅷ B.X C.Ⅻ-----正确答案 D.XⅢ 8.从因子Ⅲ释放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是指 正确答案是:( ) A.外源凝血途径 B.内源凝血途径 C.外源凝血系统-----正确答案 D.内源凝血系统 9.外源凝血系统和内源凝血系统形成凝血活酶时,都需要下列哪一个凝血因子 正确答案是:( ) A.Ⅶ B.Ⅷ C.X-----正确答案 D.XⅢ 10.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主要起下列哪一种作用 正确答案是:( ) A.作为组织因子,参与外源凝血系统 B.与因子Ⅻ接触,参与内源凝血系统 C.为因子Ⅸa,Xa 提供催化表面-----正确答案 D.稳定纤维蛋白 三.填空题: 1. 组成纤溶系统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 物、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抑制物) 2. 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用罗马字命名凝血因子 I-XIII。因子 是因子 的活化 形式,已被废除。(Ⅵ、Ⅴ) 3.使纤维蛋白交联的凝血因子是 。(ⅩⅢ因子) 4.AT-III 抗凝作用在有 存在时大大加强。(肝素) 5.纤溶酶原的激活途径有 、 和 。(外激活、内激活、外源激活) 6.FPA 和 FPB 是 作用于 的裂解产物。(凝血酶、纤维蛋白原) 四.问答题 1.何谓一期止血缺陷?简述其筛检试验及临床意义? 一期止血缺陷是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其筛选试验为出血时间 (BT)和血小板计数。在临床应用时又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 BT 和 PLT 均正常:除正常人外,多数是由于单纯血管壁通透性和(或)脆性增加 所致的血管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单纯性紫癜等。 ② BT 延长和 PLT 减少:多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原发 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③BT延长和PLT正常:多见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某些凝血因子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 疾病,如遗传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或血管性血友病(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 BT延长和PLT增多: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2.何 期 分为以下四种 为活化部分凝血 ①APTT和T均正常:除正常人外,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XⅫ缺乏症。 ②APTT延长和PT正常:多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因子Ⅺ缺陷症和获得性因子Ⅷ、Ⅸ、Ⅺ缺乏症。 ③APTT正常和PT证长:多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演,如遗传性和 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④APTT和PT均延长:多由于共同途径的凝血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 干维蛋白原缺陷征等。 的 37℃条 分凝血活酶时间 实验 置不官超过3小时,温有时 不得少于3分钟。③分离血浆时,离心速度和时间要够,务必除去血小板,特别是用于肝素 治疗监测时,因残留血小板中的P℉4可影响肝素的效应。并且此时最好用塑料管收集血液, 以免玻璃管引起血小板释放P吓4。④若正常对照延长、应重新配制试剂。 4.小血管受损后主要通过血管里的那些功能进行止血: ⊙ 生收 :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使受损的血管 。血小板的激 器,使血小板发生粘,聚集和释版反应,结架防的部景 凝血系统激活 放因子I, 启动外源性凝 是 后在损 止血。 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雎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xII和激肽释放?原,生成激 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 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减慢,利于止血。 5。简述血液凝固瀑布学说的主要机制? 该学说议 、为血液凝固是 系列凝血因子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因子或其他有 餐血过程分 关因素激活 最后生成纤维蛋白 内源杀途径:治由因子I被激活到aVTa一-C-,复合物形成的过 程。 外源凝血途径:指从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到T下-VIIa-Ca”复合物形成的过 程。 共同途径:指从因子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凝血系统 的共同凝血阶段。 内源凝血系统是指从因子XII的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系统是指从组织因了 释放入血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诊断 大手 存在可引起DIC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包括白血病)、病理产科病变及较 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
③ BT 延长和 PLT 正常:多见于血小板功能异常或某些凝血因子缺陷所引起的出血性 疾病,如遗传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异常症或血管性血友病(VWD)、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 ④ BT 延长和 PLT 增多: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2.何谓二期止血缺陷?简述其筛检试验及临床意义? 二期止血缺陷是指凝血和纤溶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其筛选试验为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在临床应用时又 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① APTT 和 PT 均正常:除正常人外,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因子Ⅻ缺乏症。 ② APTT 延长和 PT 正常:多由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因子Ⅺ缺陷症和获得性因子Ⅷ、Ⅸ、Ⅺ缺乏症。 ③ APTT 正常和 PT 延长:多由于外源性凝血途径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 获得性因子Ⅶ缺乏症。 ④ APTT 和 PT 均延长:多由于共同途径的凝血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如遗传性和获 得性因子Ⅹ、Ⅴ、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缺陷症等。 3.简述 APTT 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① 原理:37℃条件下,以活化因子激活剂激活因子Ⅻ和Ⅺ,以部分凝血活酶代替血小 板的脑磷脂,在 Ca2+的参与下,观察血浆凝固酶所需时间,即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该实验室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指标。 ② 注意事项:①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准确。②标本放置不宜超过 3 小时,温育时间 不得少于 3 分钟。③分离血浆时,离心速度和时间要够,务必除去血小板,特别是用于肝素 治疗监测时,因残留血小板中的 PF4 可影响肝素的效应。并且此时最好用塑料管收集血液, 以免玻璃管引起血小板释放 PF4。④若正常对照延长、应重新配制试剂。 4.小血管受损后主要通过血管里的哪些功能进行止血? ① 收缩反应增强:小血管受损时,通过神经轴突反射和收缩血管的活性物质使受损的血管 发生收缩。伤口缩小,血流减慢,局部血粘度增高,利于止血。血小板的激活:小血管受损 后,血管内皮下组分暴露,使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结果在损伤的局部形成血 小板血栓,利于止血。 ② 凝血系统激活:小血管损伤,内皮下组分暴露,激活因子 XII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释 放因子 III,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最后在损伤局部形成纤维蛋白的凝血块,堵塞伤口,利 于止血。 ③ 局部血粘度增高:血管壁损伤后,通过激活因子 xII 和激肽释放酶原,生成激 肽。激活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管通透性因子、激肽和血管通透性因子,使局部血管通透性 增加,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减慢,利于止血。 5.简述血液凝固瀑布学说的主要机制? 该学说认为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酶促反应过程,每个凝血因子都被其因子或其他有 关因素激活,最后生成纤维蛋白。 凝血过程分为三条途径或两个系统。 ① 内源凝血途径:指由因子 XII 被激活到 IXa-VIIIa--Ca2+ - PF3 复合物形成的过 程。 ② 外源凝血途径:指从组织因子(TF)释放入血到 TF-VIIa--Ca2+复合物形成的过 程。 ③ 共同途径:指从因子 X 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它是内、外源凝血系统 的共同凝血阶段。 内源凝血系统是指从因子 XII 的活化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外源凝血系统是指从组织因子 释放入血到纤维蛋白形成的过程。 上述过程的关键步骤为:①启动;②形成 Xa;③形成凝血酶(IIa);④形成交联的纤维蛋白。 6.如何早期诊断 DIC? ① 存在可引起 DIC 的病因,如感染、创伤、肿瘤(包括白血病)、病理产科病变及较 大手术等。 ② 有两种以上的下列临床表现:反复、严重或广泛的出血;不明原因或难以纠正的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