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全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这些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陆续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和 谐世界理念是新内涵的集中表达与浓缩,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 “和谐共处”。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和平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外交理念新突破,它高度概括了 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国 内发展新变化在外交政策中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新变化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客观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关于和谐社会构想在国际上的延伸。强 调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不等于中国专修于内政。实际上,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 的外部环境,需要外交为之做支撑。世界的发展与繁荣需要中国和谐发展,中国的发展与繁 荣更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在价值追求与政治逻辑方面是一致的,两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必定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增添新的动 力:而中国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中国发展引起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的政策宣誓。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和不同反应。有臆测者从固有偏见出发,不顾当今世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事实,以历史上 大国崛起引起国际动荡之陈见,妄断中国崛起必将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有妒忌者认为自己 的优势地位自然天成,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其相形见绌,于是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挫折感 视中国的发展为对其现有权势地位和既得利益的挑战:也有钦佩者惊叹中国发展之迅速,把 中国视为适用全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认为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发展道 路。于是,有关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论见诸报端,“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 论”“中国幻灭论”一波又一波袭来。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促使中国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对世界的影响做出客观的评 估、深入的思考,并对各种“中国论”做出积极的回应。中国发展得越快,越需要做更多的 说理工作。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明确了中国在未来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定位,另一方 面道出自己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建设积极主动但又谦和的外交姿态,有利于增信释疑。 新理念正赢得世界理解和认同 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追求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的外交政策主张 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想追求,提出近2年来,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 欧美分析家和主流媒体认为,和谐世界理念与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思想 致,中国把和谐理念上升到政策层面,象征着中国外交姿态的新变化。法国国际关系专家 皮卡尔表示,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关系实践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它承载着深刻的价值理念, 意味着对强权逻辑说不,对于建设一个未来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具有积极意 英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新的安全理念”,拉近了世界与中国 的距离,推进了和平与繁荣,贏得了邻国尊重。甚至连对中国带有偏见的美国《国际先驱论 坛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本身就包含民主因素,是“和而不同” 的多样化世界。 非洲政治家和观察家对中国倡导和实践和谐世界理念交口称赞。埃及外交事务理事会主 席里迪说,和谐世界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一致,与和平共处的原则完全相符,它将为
新安全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 这些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 21 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陆续提出了人本外交、新发展观、新文明观,为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和 谐世界理念是新内涵的集中表达与浓缩,其核心思想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世界各国 “和谐共处”。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和平发展进入新时期的外交理念新突破,它高度概括了 中国外交的理想追求与全球战略的核心内涵,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新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和谐世界理念是在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和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是国 内发展新变化在外交政策中的必然反映,也是外部环境新变化对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客观要 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关于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关于和谐社会构想在国际上的延伸。强 调和谐社会的建设并不等于中国专修于内政。实际上,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 的外部环境,需要外交为之做支撑。世界的发展与繁荣需要中国和谐发展,中国的发展与繁 荣更离不开和谐发展的世界。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在价值追求与政治逻辑方面是一致的,两 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必定为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增添新的动 力;而中国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必定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 从中国发展引起外部环境变化分析,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 道路的政策宣誓。近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加强,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和不同反应。有臆测者从固有偏见出发,不顾当今世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事实,以历史上 大国崛起引起国际动荡之陈见,妄断中国崛起必将挑战现行的国际秩序;有妒忌者认为自己 的优势地位自然天成,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使其相形见绌,于是产生强烈的危机感、挫折感, 视中国的发展为对其现有权势地位和既得利益的挑战;也有钦佩者惊叹中国发展之迅速,把 中国视为适用全球化发展的成功典范,认为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可选择的发展道 路。于是,有关中国发展的各种评论见诸报端,“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 论”、“中国幻灭论”一波又一波袭来。 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促使中国对自己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对世界的影响做出客观的评 估、深入的思考,并对各种“中国论”做出积极的回应。中国发展得越快,越需要做更多的 说理工作。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一方面明确了中国在未来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定位,另一方 面道出自己参与国际秩序和国际制度建设积极主动但又谦和的外交姿态,有利于增信释疑。 新理念正赢得世界理解和认同 和谐世界理念反映了中国追求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的外交政策主张, 体现了中国对人类共同命运的理想追求,提出近 2 年来,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 欧美分析家和主流媒体认为,和谐世界理念与基督教文化中的永久和平和公正秩序思想 一致,中国把和谐理念上升到政策层面,象征着中国外交姿态的新变化。法国国际关系专家 皮卡尔表示,和谐世界理念为国际关系实践探索了一种全新模式,它承载着深刻的价值理念, 意味着对强权逻辑说不,对于建设一个未来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国际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英国《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新的安全理念”,拉近了世界与中国 的距离,推进了和平与繁荣,赢得了邻国尊重。甚至连对中国带有偏见的美国《国际先驱论 坛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倡导“构建和谐世界”,本身就包含民主因素,是“和而不同” 的多样化世界。 非洲政治家和观察家对中国倡导和实践和谐世界理念交口称赞。埃及外交事务理事会主 席里迪说,和谐世界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一致,与和平共处的原则完全相符,它将为
战乱不断的非洲和中东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南非总统姆贝基在《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 一文中写道,中非合作将把非洲大陆带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周边国家对中国致力于和谐地区的建设感受最深。印度中印关系研究专家谢钢认为,和 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在不断调整国际关系道路上开辟了另一条蹊径。新加坡《联合 早报》称,和谐世界思想强调平等互助 托利,力图超越外交“只有永远利益”的既成 定律,以天赋人性的善,来疏导外交死结和纠纷,具有广泛的感召力。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 究院理事长李映周说,和谐世界思想强调互相合作,既尊重本国利益也尊重他国利益,摆脱 了国际关系学中以实力为基础、片面追求国家利益的新现实主义思维。这一理念为维护东北 亚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和平提供了新的动力
战乱不断的非洲和中东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南非总统姆贝基在《希望诞生在北京天安门》 一文中写道,中非合作将把非洲大陆带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周边国家对中国致力于和谐地区的建设感受最深。印度中印关系研究专家谢钢认为,和 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在不断调整国际关系道路上开辟了另一条蹊径。新加坡《联合 早报》称,和谐世界思想强调平等互助,以义托利,力图超越外交“只有永远利益”的既成 定律,以天赋人性的善,来疏导外交死结和纠纷,具有广泛的感召力。韩国中国政经文化研 究院理事长李映周说,和谐世界思想强调互相合作,既尊重本国利益也尊重他国利益,摆脱 了国际关系学中以实力为基础、片面追求国家利益的新现实主义思维。这一理念为维护东北 亚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和平提供了新的动力
威武之师实现八大跨越 编者按: 2007年8月1日,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无数人间奇迹、建立无数卓著功勋的人民 军队走过80年的辉煌历程 从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到长征途中的血雨腥风:从抗日战争的前赴后继,到解放战 争的气吞山河:从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到和平建设的默默奉献……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书写出一幅幅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百姓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壮丽画卷 军徽闪闪,战旗猎猎。80年的奋斗,凝练出光荣而伟大的传统。秉承传统,开拓创 新,人民军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续写着新的辉煌。 在纪念建军80周年之际,本刊隆重推出大型专题报道,以展现人民军队80年辉煌历 程的巨大变化,解读人民军队留下的宝贵经验、历史启示,记录当代军人履行神圣使命的铿 锵足音! 威武之师实现八大跨越 蓦然回首,阔步行进在科学发展大道上的人民军队,与80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八大 历史性跨越 职能使命:从夺取政权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 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 作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站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将我军历史使 命科学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从武装夺取政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维护国家主权与安 全…在党的理论指导下,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不断与时俱进。 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党中央、中央军委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 方针,缜密构筑人民军队的兴军之策、强军之道-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全面落 实“五句话”总要求,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密切配合、共同进步; 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 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 军治军理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目标:从“徒步化”走向信息化 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一直到解放战争初期,“徒步化”一直是人民军队的主 要标志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靠的全是“铁脚板” 骡马化、摩托化、半机械化、机械化……人民解放军一直没有停止过追赶世界军事变革 的步伐 以世纪之交的几场局部战争为标志,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基于此, 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瞄准这一目标,尚处在机械化半机 械化阶段的中国军队,开始了向信息化军队迈进的整体转型 通过网络下达命令、签发文件、查询各团工作进展,在局域网BBS上与基层官兵谈兵 论战,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已成为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师长杨剑的一日 “网络生活”。而他的部属,即使在休息时间,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模拟对抗演练。 围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全军上下创新军事理论,转变作战观念,探索制胜之道, 全面推进以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 和保障的信息化进程。仅是2007年前6个月,各部队举办的信息化讲座和高新技术知识 培训班,就达到5000多场次
威武之师实现八大跨越 编者按: 2007 年 8 月 1 日,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无数人间奇迹、建立无数卓著功勋的人民 军队走过 80 年的辉煌历程。 从南昌城头的那声枪响,到长征途中的血雨腥风;从抗日战争的前赴后继,到解放战 争的气吞山河;从抗美援朝的艰苦卓绝,到和平建设的默默奉献……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书写出一幅幅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祖国富强、百姓幸福而奋斗不息的壮丽画卷。 军徽闪闪,战旗猎猎。80 年的奋斗,凝练出光荣而伟大的传统。秉承传统,开拓创 新,人民军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续写着新的辉煌。 在纪念建军 80 周年之际,本刊隆重推出大型专题报道,以展现人民军队 80 年辉煌历 程的巨大变化,解读人民军队留下的宝贵经验、历史启示,记录当代军人履行神圣使命的铿 锵足音! 威武之师实现八大跨越 蓦然回首,阔步行进在科学发展大道上的人民军队,与 80 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八大 历史性跨越。 职能使命:从夺取政权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 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 作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主席站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战略高度,将我军历史使 命科学概括为“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从武装夺取政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维护国家主权与安 全……在党的理论指导下,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不断与时俱进。 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党中央、中央军委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 方针,缜密构筑人民军队的兴军之策、强军之道———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军,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全面落 实“五句话”总要求,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密切配合、共同进步; 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解决体制机制上制约军 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深化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 军治军理念,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设目标:从“徒步化”走向信息化 从 1927 年 8 月 1 日的南昌起义,一直到解放战争初期,“徒步化”一直是人民军队的主 要标志之一。二万五千里长征,靠的全是“铁脚板”。 骡马化、摩托化、半机械化、机械化……人民解放军一直没有停止过追赶世界军事变革 的步伐。 以世纪之交的几场局部战争为标志,信息化战争已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形态。基于此, 中央军委果断决策,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瞄准这一目标,尚处在机械化半机 械化阶段的中国军队,开始了向信息化军队迈进的整体转型。 通过网络下达命令、签发文件、查询各团工作进展,在局域网BBS上与基层官兵谈兵 论战,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这已成为济南军区某机械化步兵师师长杨剑的一日 “网络生活”。而他的部属,即使在休息时间,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进行模拟对抗演练。 围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全军上下创新军事理论,转变作战观念,探索制胜之道, 全面推进以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 和保障的信息化进程。仅是2007年前6个月,各部队举办的信息化讲座和高新技术知识 培训班,就达到5000多场次
编成结构: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 2006年,我军宣布完成裁军20万的任务,军队员额减至230万人。军队数量规模已降 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从1985年开始,中国分三次裁减军队员额共170万。而从新 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先后进行了10次大裁军,裁减力度之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随着裁军目标的实现,我军的编成和结构更加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新形态。指挥体制进 一步完善,兵种构成进一步优化,各级机关机构和人员减少15%,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 高技术军兵种建设得到加强,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在陆军中所占比重已超 过七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的新型军队体制编制正在形成 军事训练:从实战锻炼到“虚拟作战” 人民解放军历来高度重视军事训练。在战争时期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依靠实战锻 炼部队,同时利用作战间隙,开展一些群众性练兵活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在探索中发展,走过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50年代,大力开展正规化训练;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大抓以技术训练为主的 基础训练: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普遍开展“三打三防”训练:80年代,开展了以合 同战术训练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90年代,开展了群众性科技练兵活动;进入21世纪,紧 贴使命任务,扎实开展针对性训练,加强诸军兵种联合训练,研究探索一体化训练,迈开了 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成为解放军提高训练水平的三大模式,虚拟战争实验室已陆 续在各级部队出现。由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研制开发的“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不久前在全军 部队推行试用,为训练考核引入了“量化能力、结果评估、标准比较”的崭新概念,标志着 我军在适应信息化作战训练的手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人才培养:从山沟教导队到依托国民教育资源 80年前,人民军队诞生时的主体是农民和工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今天,解 放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空军一线飞行员全部具有大学学 历,海军一线舰长100%毕业于专业院校,第二炮兵部队的技术军官几乎都具有学士以上学 早在1928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人民军队就在井冈山开办了第一个教导队,随后相 继建立了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和一些随营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事 政治大学,各根据地先后成立了11所分校,为抗日战争培养了20余万干部 1985年,中央军委确定调整指挥院校体系,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2003年, 中央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随着人才战略工程的深λ推进,一批懂谋略 善管理、会指挥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正在形成,博士连长、大学生士兵在今天的军营随处可见。 依托国民教育的雄厚资源,军事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在全军部队,有6万多名 地方大学毕业的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接收的地方大学生占到军队生 长干部的20%,签约委托培养高校达到112所。 后勤保障:从“红米饭、南瓜汤”到自助餐 在解放军大力建设现代化后勤的今天,当年“红米饭、南瓜汤”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 撤销非作战部队食堂、精简后勤保障机构、更换军车号牌、全军换发新式军装、战士伙食费 标准提高、全部作战连队基本实现自助餐、军用物资网上采购、深化部队住房制度改革、对 团以上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绿色军营不断传来的后勤变革新讯息,折射出我军后勤发 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 受各种因素制约,过去我军实行的是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保障模式,三军后勤自成体 系。从2004年7月1日起,中央军委在济南战区实施的大联勤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打破军 兵种专业和地域界限,统一整合、集约使用后勤保障力量,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地域联合作
编成结构:从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能型 2006 年,我军宣布完成裁军 20 万的任务,军队员额减至 230 万人。军队数量规模已降 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水平。从 1985 年开始,中国分三次裁减军队员额共 170 万。而从新 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已先后进行了 10 次大裁军,裁减力度之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随着裁军目标的实现,我军的编成和结构更加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新形态。指挥体制进 一步完善,兵种构成进一步优化,各级机关机构和人员减少 15%,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等 高技术军兵种建设得到加强,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兵种在陆军中所占比重已超 过七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的新型军队体制编制正在形成。 军事训练:从实战锻炼到“虚拟作战” 人民解放军历来高度重视军事训练。在战争时期主要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依靠实战锻 炼部队,同时利用作战间隙,开展一些群众性练兵活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训练在探索中发展,走过了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 上世纪 50 年代,大力开展正规化训练;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中期,大抓以技术训练为主的 基础训练;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中期,普遍开展“三打三防”训练;80 年代,开展了以合 同战术训练为重点的一系列改革;90 年代,开展了群众性科技练兵活动;进入 21 世纪,紧 贴使命任务,扎实开展针对性训练,加强诸军兵种联合训练,研究探索一体化训练,迈开了 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的历史性跨越。 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成为解放军提高训练水平的三大模式,虚拟战争实验室已陆 续在各级部队出现。由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研制开发的“部队演习评估系统”不久前在全军 部队推行试用,为训练考核引入了“量化能力、结果评估、标准比较”的崭新概念,标志着 我军在适应信息化作战训练的手段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人才培养:从山沟教导队到依托国民教育资源 80 年前,人民军队诞生时的主体是农民和工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文盲。今天,解 放军作战部队军师团领导 95%以上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空军一线飞行员全部具有大学学 历,海军一线舰长 100%毕业于专业院校,第二炮兵部队的技术军官几乎都具有学士以上学 位。 早在 1928 年,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人民军队就在井冈山开办了第一个教导队,随后相 继建立了工农红军学校、红军大学和一些随营学校。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大学改为抗日军事 政治大学,各根据地先后成立了 11 所分校,为抗日战争培养了 20 余万干部。 1985 年,中央军委确定调整指挥院校体系,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2003 年, 中央军委颁发《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程规划》。随着人才战略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懂谋略、 善管理、会指挥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正在形成,博士连长、大学生士兵在今天的军营随处可见。 依托国民教育的雄厚资源,军事人才培养之路越走越宽。目前在全军部队,有 6 万多名 地方大学毕业的干部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接收的地方大学生占到军队生 长干部的 20%,签约委托培养高校达到 112 所。 后勤保障:从“红米饭、南瓜汤”到自助餐 在解放军大力建设现代化后勤的今天,当年“红米饭、南瓜汤”的情景已经成为历史。 撤销非作战部队食堂、精简后勤保障机构、更换军车号牌、全军换发新式军装、战士伙食费 标准提高、全部作战连队基本实现自助餐、军用物资网上采购、深化部队住房制度改革、对 团以上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绿色军营不断传来的后勤变革新讯息,折射出我军后勤发 展战略的历史性变革。 受各种因素制约,过去我军实行的是小而全、大而全的自我保障模式,三军后勤自成体 系。从 2004 年 7 月 1 日起,中央军委在济南战区实施的大联勤改革试点正式启动。打破军 兵种专业和地域界限,统一整合、集约使用后勤保障力量,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地域联合作
战需要的大联勤模式,是我军后勤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与军队内部的减少保障层次、优化资源配置、精 简保障人员相同步,我军借助地方力量、依托社会资源推行的保障体制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也迈出实质性步伐。公交车开进部队大院、地方的饮食公司取代部队的自办食堂、军人住上 了地方经济适用房,这些新鲜事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军营。 武器装备:从一无所有到自成体系 诞生之初的人民军队,除了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如今,我军已 经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武器装备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先后出现了几次大的飞跃: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 杂、从步兵到诸军兵种的飞跃:;从进口化、引进化、仿制化到国产化、自制化、改进化的飞 跃:由机械化向电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动化的飞跃…… 进入新时期,人民军队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快了武器装备建设步伐。陆军,建立起 了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装备体系:海军,建立起了海空一体、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装备体 系:空军,建立起了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装备体系;二炮,建立起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 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电子信息装备,正朝着综合集成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武器装备发展的背后,是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发展壮大的国防科技工业。目前,我国已 经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较高、门类齐全、手段先进的装备科研试验体系,基本形成了结构优化、 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对外交往:从“谨慎保守”到“开门建军” 今年8月9日,为期9天的“和平使命一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将拉开 帷幕。在这次广受关注的演习中,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大规模、多军种、远距离赴国外参 联合军演、维和行动、国际救援……曾经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国外视为“谨慎保 守”的人民解放军,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国门,承担起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的责任,展示 中国军队日益开放和自信的形象。 有专家认为,中国军队的开放和透明表明,中国军队已经迈入“开门建军”时代。 从保家卫国到维护世界和平,从抢险救灾到参加国际救援,从抵抗外来侵略到参与多国 联合反恐演习………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战需要的大联勤模式,是我军后勤体制改革的一次历史性跨越。 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与军队内部的减少保障层次、优化资源配置、精 简保障人员相同步,我军借助地方力量、依托社会资源推行的保障体制市场化、社会化进程 也迈出实质性步伐。公交车开进部队大院、地方的饮食公司取代部队的自办食堂、军人住上 了地方经济适用房,这些新鲜事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军营。 武器装备:从一无所有到自成体系 诞生之初的人民军队,除了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如今,我军已 经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武器装备系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先后出现了几次大的飞跃: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 杂、从步兵到诸军兵种的飞跃;从进口化、引进化、仿制化到国产化、自制化、改进化的飞 跃;由机械化向电子化、信息化、通用化、自动化的飞跃…… 进入新时期,人民军队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加快了武器装备建设步伐。陆军,建立起 了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装备体系;海军,建立起了海空一体、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装备体 系;空军,建立起了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装备体系;二炮,建立起了核常兼备、射程衔接 的地地导弹装备体系;电子信息装备,正朝着综合集成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在武器装备发展的背后,是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发展壮大的国防科技工业。目前,我国已 经建成了信息化程度较高、门类齐全、手段先进的装备科研试验体系,基本形成了结构优化、 技术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对外交往:从“谨慎保守”到“开门建军” 今年 8 月 9 日,为期 9 天的“和平使命─2007”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反恐军事演习将拉开 帷幕。在这次广受关注的演习中,中国军队首次成建制、大规模、多军种、远距离赴国外参 演。 联合军演、维和行动、国际救援……曾经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国外视为“谨慎保 守”的人民解放军,近年来越来越频繁地走出国门,承担起对地区和国际安全的责任,展示 中国军队日益开放和自信的形象。 有专家认为,中国军队的开放和透明表明,中国军队已经迈入“开门建军”时代。 从保家卫国到维护世界和平,从抢险救灾到参加国际救援,从抵抗外来侵略到参与多国 联合反恐演习……中国军队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