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山水画由来已久。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宗 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 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 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笨拙,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 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历代名画记》所说,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 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云云,相当符合实际。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 水风景画。 隋、唐有所发展,但变化似乎不大。被题为《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大概是伪品,并非 隋作。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初唐也仍然是“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 拙,不胜其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情况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看来是在盛唐,所谓“山 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谓“所画掩障, 夜闻水声”等等论述、传说,当有所依据。主要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 创,“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大概在山水领堿里也开创出一个新领域。后人说吴“有笔而无 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注]与张藏布色”,这种重线条 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了重要影响。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 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幔解放岀来,日渐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 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 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但比起人物(如仕女)、 牛马来,山水景物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达到成熟的水平,更晚得多。这是因为,人物、牛(农 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马(战争、行猎、车骑工具,上层人士热爱的对象)显然在社会生 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的当然是它们。 所以,如果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诚 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 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邵博《闻见后录》)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琰:崔琰。他和张藏都是吴道子的学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时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对“峰岫”、“云林″的具体描述来看,山水画最迟应 该出现在六朝时,但其画作我们只能想象,难以知晓它的原本面貌 B.初期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都非常笨拙,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事环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2013 届高三上学期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山水画由来已久。早在六朝,就有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峰岫晓嶷,云林森渺”(宗 炳《画山水序》)的具体描述。但究竟如何,已难知晓。如从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 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况看,当时所谓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 大概比当时的山水诗水平还要低。不但非常笨拙,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而且主要仍是 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与人物、车马、神怪因素交杂在一起的。《历代名画记》所说, “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 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云云,相当符合实际。这里还谈不上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 水风景画。 隋、唐有所发展,但变化似乎不大。被题为《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大概是伪品,并非 隋作。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初唐也仍然是“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俞 拙,不胜其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情况开始出现重要变化,看来是在盛唐,所谓“山 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所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谓“所画掩障, 夜闻水声”等等论述、传说,当有所依据。主要作为宗教画家的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 创,“吴带当风”的线的艺术大概在山水领域里也开创出一个新领域。后人说吴“有笔而无 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注]与张藏布色”,这种重线条 而不重色彩的基本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了重要影响。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 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得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 艺术中分化出来而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写赞 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而已了。但比起人物(如仕女)、 牛马来,山水景物作为艺术的主要题材达到成熟的水平,更晚得多。这是因为,人物、牛(农 业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马(战争、行猎、车骑工具,上层人士热爱的对象)显然在社会生 活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首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出来的当然是它们。 所以,如果说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那么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属宋代。诚 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 则古不及近。”(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邵博《闻见后录》)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注】琰:崔琰。他和张藏都是吴道子的学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当时一些谈论山水的画论和对“峰岫”、“云林”的具体描述来看,山水画最迟应 该出现在六朝时,但其画作我们只能想象,难以知晓它的原本面貌。 B.初期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构图都非常笨拙,而且山水景物只是作为人事环
境的背景、符号存在,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C.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大概在中唐前后。山水、树石、花鸟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了 D.山水景物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达到成熟水平,比起仕女、牛马来要晚得多。 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在宋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相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 况看,六朝时代的山水诗大概比当时的山水画水平要高。 B.“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愈出,不胜其色。〃这一文献记载 说明从隋朝直到初唐山水画的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多大变化。 C.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是对 吴‘有笔而无墨”一句的印证,表明吴道子在绘画上有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倾向。 D.作者引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所 画掩障,夜闻水声”等论述、传说是为了证明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画中的山水是与人物、车马交杂在一起的。人物、牛马因为在社会生活 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了出来 B.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仕女牛马与山水花鸟这些人世 景物日渐走出了神的笼罩获得独立,产生了专门画家,拥有了现实性格 C.与宗教画、仕女牛马画等艺术形式相比,中国山水画从宗教艺术中解放出来的时间 最晚,这与其重线条不重色彩的艺术倾向形成较晚有关。 D.从原文来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转到山水林石、 花竹禽鸟并不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变化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 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 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 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 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過,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 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
境的背景、符号存在,根本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C.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大概在中唐前后。山水、树石、花鸟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抒写赞颂,获得了自己的性格,不再只是作为人事的背景、环境了。 D.山水景物作为绘画的主要题材而达到成熟水平,比起仕女、牛马来要晚得多。 仕女、牛马是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应在宋代。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相传为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等摹本中的山树背景和敦煌壁画的情 况看,六朝时代的山水诗大概比当时的山水画水平要高。 B.“状石……如冰澌斧刃,绘树则刷脉镂叶,功倍愈出,不胜其色。”这一文献记载 说明从隋朝直到初唐山水画的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多大变化。 C.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说的“吴生每画,落笔便去,多琰与张藏布色”,是对 “吴‘有笔而无墨’ ”一句的印证,表明吴道子在绘画上有重线条而不重色彩的倾向。 D.作者引述“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 “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 “所 画掩障,夜闻水声”等论述、传说是为了证明吴道子在山水画上有重大独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初,画中的山水是与人物、车马交杂在一起的。人物、牛马因为在社会生活 中占有更明显的地位,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从宗教艺术中解脱了出来。 B.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仕女牛马与山水花鸟这些人世 景物日渐走出了神的笼罩获得独立,产生了专门画家,拥有了现实性格。 C.与宗教画、仕女牛马画等艺术形式相比,中国山水画从宗教艺术中解放出来的时间 最晚,这与其重线条不重色彩的艺术倾向形成较晚有关。 D.从原文来看,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佛道人物、仕女牛马转到山水林石、 花竹禽鸟并不偶然,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意识形态变化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 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 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 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 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 “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 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 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這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 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 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 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 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 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 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 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 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 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 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冋载酒,终不似,少 年游。 注j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 (《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 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 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 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 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 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 ①辟雍:太学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愿亟窜.之远方 窜:放逐 B.留以旌.直臣 旌:表彰 C.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 曹:一类人 D.安得此不详.语 详:详细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禾刚强正直的一组是 ( ) ①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 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 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 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他有先见之明。 B.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 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陈禾冒死进谏,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陈禾激怒了皇帝, 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D.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 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 ( 2 ) 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 8~9 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 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 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 (《蓼园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8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9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木受绳则直,( (2)此情可待成追忆,( (3)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4)( ),横无际涯。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在答卷纸的所选题号后的“□”内打上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 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 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 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 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威。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 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 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 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
8.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 分) 9.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 )。 ⑵此情可待成追忆,( )。 ⑶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 )。 ⑷( , , ),横无际涯。 ⑸(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并在答卷纸的所选题号后的“□”内打上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 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城里人与乡下人 毕淑敏 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秫秸 搭成的简易凉棚下,老农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起的半尺长的鱼, 炭火上烤熟。 那鱼被从中间剖开,平铺在黯哑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挂盐霜,硬而 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 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老农,用了什么调料呢? 他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盐是不消说的,看得见,而且,无所不在的咸。我说,还有呢? 没有了。老农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 老农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老农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差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 个物产。乾隆年间老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反驳道,乾隆年间老辈子好像没有这种甜糯玉米。 老农笑笑说,你这个人还好较真。种子是没这会儿的好,我说的是种法。我们给自己吃 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 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农清了清嗓子,以表明他将要询问的题目是多么不同寻常。在咽下了几大口唾沫之后
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莱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 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莱,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 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 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 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 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 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 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 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 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 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 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 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 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 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 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 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着老农为 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我”解围 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个人主 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
他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 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 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 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 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 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 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 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 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 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 还是该悲哀呢? 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 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农家非常热情 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 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 我不敢生出责备老农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 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 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 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 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 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 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 分手的时候,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 城里人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 映的问题引人深思。 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用拟声词和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吃着老农为 我们烤制的纯天然食品时香甜可口的感觉。 C.对于老农的询问,“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一个在旁偷听的小伙子给“我”解围, 我对他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 D.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个人主 义,讽刺他的小农意识。 E.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