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郭雪兰抚州一中查本治 第Ⅰ卷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 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 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 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 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 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 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 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 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 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 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 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 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 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 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 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 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 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 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 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 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 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 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 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 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 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 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 2015 届高三 4 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满分:150 分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 郭雪兰 抚州一中 查本治 第Ⅰ卷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 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代戴震,不但“十三 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 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 是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 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要辩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 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 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 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 文研究也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做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 博览也须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 物不知,儒者之耻”,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 知识的范围。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 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朱子曾说过: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 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 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 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 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 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的许多意见,说甚么我们的脑子已不 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客观”是不可能 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的 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 而相悦以解。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 总要先存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 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 神圣”,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如果有人认 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 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 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 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 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 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 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 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 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 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专精”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 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达到“熟”的程度。 B.“博览”是在“专精”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 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 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 会有“先入之见”,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的 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 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 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无论专精和 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 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 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 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不尽记得 外,经文与“注”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 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 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 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 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 几句话。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 的第一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 所未发”。 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 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选自《悦读》,有删节) 1.下列对作者“读中国书的方法和态度” 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专精” 阅读,就是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 读,虽不必全部背诵,但至少“三复” ,达到“熟” 的程度。 B.“博览” 是在“专精” 的基础上的扩展阅读,必须配合着自己的专业去逐 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要有目的地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 一遍。 C.就态度而言,作者强调要“虚心” ,要静心地读,反复地读,读来读去就不 会有“先入之见” ,做到尊重经典的客观内容,达到能和作者心心相印的地步。 D.作者认为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要有“谦逊” 的 态度,不是不能批判,是不要一开始便狂妄自大,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 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 2.“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下列说法完全属于 朱熹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 以后越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从“十目一行” 到“一目十行” ,无论专精和 博览都无例外。 B.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 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 知。 C.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 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 D.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读书百遍或许不能够做到,但是反复 读多遍一定是不可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代学者戴震堪称“专精”读书的典范,他对十三经,除了“疏” 不尽记得 外,经文与“注” 全都能够背诵下来,作者认为现在读书做学问的人必须具备 这番基础功夫。 B.作者认为,“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是每—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 最高阶段,强调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而不是急于横加“批 判”。 C.鲁迅的话是反封建思想的激愤之词,作者在此引用并不是非议鲁迅,矛头指 向的是那些崇尚西洋、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并认为这是一种“创造”的人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 不可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 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 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 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 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硏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 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 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 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 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 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 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 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 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 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 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 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 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 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 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 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 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 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 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 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 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负其才隽依恃,凭仗 B.诱掖后进引导扶持 C.绝去崖岸山崖、堤岸 D.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D.发现古书的漏洞,不是初学者能达到的境界,在没有达到相当程度之后,切 不可 不尊重原著而对古书中的漏洞“硬去看” ;或者“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 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 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 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 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 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 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 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 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 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 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 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 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 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 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 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 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 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 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 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 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 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 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 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 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负其才隽 依恃,凭仗 B. 诱掖后进 引导扶持 C. 绝去崖岸 山崖、堤岸 D. 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C.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 而后已 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 C.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 的决断。 D.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 矣。”(5分) (2)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 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 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 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 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C.有以经 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 而后已 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 后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 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 C. 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 的决断。 D. 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 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 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 矣。”(5 分) (2)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 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 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 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凉”的原因。(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 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 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 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行路难》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的两句诗句是: , 。 乙 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 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 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初的温暖 邹扶澜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髙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 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 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一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 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 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 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 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 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 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 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 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 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 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 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 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 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 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 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 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 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 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 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 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个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 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 5 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 高兴地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 “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地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 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要搬家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 留恋的感觉,有一种丢了东西的感觉。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 而是早早地等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 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跟他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 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边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 从眼前开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 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厚厚一摞没有用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 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 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刘兵。”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友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 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 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 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 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 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 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 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怀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 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 果是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 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 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 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 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 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 着温暖的阳光……”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 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