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瓦伦丁《色彩的美》的主要内容 3.掌握并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二)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方法逐渐被应 用到纯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 赫尔姆霍、韦伯、费希纳、冯特等人是关键性人物,他们使用实验及测量的 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及生理的过程,并开始关注身体与心理、刺激与感觉之间的 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为实哈心,理学冀定了基部,也为实哈文艺心理学的证牛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条件与参照。 费希纳与实哈派文艺,理学 费希纳最早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美学,其《美学导论》标志着西方美学 史的重大转变。 2.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 代表性的实验艺术心理学者 瓦伦丁 瓦伦丁(C..Valentine),l897年出身于英国,曾任教于伯明翰大学教育学教 授、《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美的实验心理学》、《梦与 无意识》等。 瓦伦丁《色彩的美》 3.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分析 3.1闻一多《色彩》的色彩分析 艾青《手推车》的色彩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人” 《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里面多次描绘“黑色人”或 “黑色的人”形象,代表了作家作为精神界战士、“民族魂”的一贯思想特点: 韧性战斗和硬骨头精神。黑色人是作家思想或意念的形象化,心理或心灵状态的 形象化 3.2电影色彩的运用及意义 单一色影的章义阐释 色彩运用的多重效应 3.3电影色采彩的互文性
第三讲 实验心理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实验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理解瓦伦丁《色彩的美》的主要内容 3.掌握并分析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表现 (二) 教学内容 1.实验派心理学的产生及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发端于 19 世纪的德国。19 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方法逐渐被应 用到纯心理现象的研究之中。 赫尔姆霍、韦伯、费希纳、冯特等人是关键性人物,他们使用实验及测量的 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及生理的过程,并开始关注身体与心理、刺激与感觉之间的 关系。 这些方法不仅为实验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也为实验文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提供了基础条件与参照。 费希纳与实验派文艺心理学 费希纳最早将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美学,其《美学导论》标志着西方美学 史的重大转变。 2.现代美学的研究方法 代表性的实验艺术心理学者 瓦伦丁 瓦伦丁(C.W.Valentine),1897 年出身于英国,曾任教于伯明翰大学教育学教 授、《英国教育心理学杂志》主编等职,主要著作《美的实验心理学》、《梦与 无意识》等。 瓦伦丁《色彩的美》 3.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分析 3.1 闻一多《色彩》的色彩分析 艾青《手推车》的色彩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黑色人” 《奔月》、《铸剑》、《非攻》、《理水》里面多次描绘“黑色人”或 “黑色的人”形象,代表了作家作为精神界战士、“民族魂”的一贯思想特点: 韧性战斗和硬骨头精神。黑色人是作家思想或意念的形象化,心理或心灵状态的 形象化。 3.2 电影色彩的运用及意义 单一色彩的意义阐释 色彩运用的多重效应 3.3 电影色彩的互文性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谈谈色彩与艺术的关系。 2.以一篇你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色彩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以一部你最熟悉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中色彩运用的方法及表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四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 2.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人格学说 3.掌握并能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人格构成 (二)教学内容 1.蒙受误解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法西斯=生殖器=荒淫无耻 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生平 20世纪20年代,弗式的精神分析学说日趋成熟,30时代在他去世之 前,声誉在西方学术界达到脊峰浩极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史家被林在《实 验心理学史》一书中,称弗式与达尔文一样是“最伟大的创始者”、“时 代精神的代言人”,“弗洛伊德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成为常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 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以前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 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这种 看法是如此明显,任何反对都会被认为是胡闹。然而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 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心理学即意识”的说法。精神分析以为心 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却可以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人的潜意识深处,除了经验过而被遗忘的世界外,还有一个从未经验过却 真实存在的世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取力的二重性 性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文学艺术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和性苦闷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真正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谈谈色彩与艺术的关系。 2.以一篇你最熟悉的文学作品为例,分析色彩语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以一部你最熟悉的电影作品为例,分析其中色彩运用的方法及表现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四讲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弗洛伊德的思想 2.理解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与人格学说 3.掌握并能分析艺术作品中的人格构成 (二) 教学内容 1.蒙受误解的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法西斯=生殖器=荒淫无耻 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的生平 20 世纪 20 年代,弗式的精神分析学说日趋成熟,30 时代在他去世之 前,声誉在西方学术界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美国心理学史家波林在《实 验心理学史》一书中,称弗式与达尔文一样是“最伟大的创始者”、“时 代精神的代言人”,“弗洛伊德已使潜意识心灵这个概念成为常识。”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命题 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分 离的部分和动作。我们要记得我们以前常以为心理的就是意识的。意识好 像正是心理生活的特征,而心理学则被认为是研究意识内容的科学。这种 看法是如此明显,任何反对都会被认为是胡闹。然而精神分析却不得不和 这个成见相抵触,不得不否认“心理学即意识”的说法。精神分析以为心 灵包含有感情、思想、欲望等等作用,而思想和欲望却可以是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2.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人的潜意识深处,除了经验过而被遗忘的世界外,还有一个从未经验过却 真实存在的世界。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性驱力的二重性 性与文学艺术的关系 弗洛伊德将文学艺术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和性苦闷的象征。 弗洛伊德认为,真正艺术家的心理特征:
3.《魔鬼双面人》中的人格分析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 个他自称马 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他陶醉于连环杀人的乐趣中,就如 染上毒瘾,却不料在杀害一名夫妇的时候,被一名摄影师拍下全过程。摄 影师以此来要挟布鲁克斯,怎料却被布鲁克斯反攻一着。因为事情蹊跷, 引来了女警探特蕾西的怀疑。于是布鲁克斯先生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 划… 布鲁克斯先生的人格层次 摄影师的人格层次 女警探的人格层次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性驱力的价值二重性指什么? 2.三重人格学说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理论分析某个作家的创作,或分析某部艺术作品中的 人物塑造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五讲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 一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精神分析学派中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理解荣格、阿德勒、拉康的主要观点 3.掌握自卑情结、镜像阶段等学术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派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3.阿德勒:(1870 -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原来弗洛伊德的积极追随者,后创立个体心理学派。1911年,另立精神分 析研究会,后改为个 体心理学会。1912年,出版《神经症体质》,宁愿依据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来探讨神经症问题。纳粹兴起以后,他移居美国。 阿德勒与自卑情结 阿德是由变态心,理或神经定的分析时狩到律康心,理的研究的 人的趋向目标的运动由低到高发展,处在较为低下情境的人总要力求达
3.《魔鬼双面人》中的人格分析 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 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 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他陶醉于连环杀人的乐趣中,就如 染上毒瘾,却不料在杀害一名夫妇的时候,被一名摄影师拍下全过程。摄 影师以此来要挟布鲁克斯,怎料却被布鲁克斯反攻一着。因为事情蹊跷, 引来了女警探特蕾西的怀疑。于是布鲁克斯先生开始了他下一步的计 划…… 布鲁克斯先生的人格层次 摄影师的人格层次 女警探的人格层次 (三)实践环节与课后训练 1.性驱力的价值二重性指什么? 2.三重人格学说指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理论分析某个作家的创作,或分析某部艺术作品中的 人物塑造方式。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讨论、训练 第五讲 弗洛伊德学说的发展——荣格、阿德勒、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精神分析学派中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理解荣格、阿德勒、拉康的主要观点 3.掌握自卑情结、镜像阶段等学术概念 (二) 教学内容 1.精神分析派的艺术心理学的发展 2.荣格与文艺心理学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分歧 3.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心理学家。 原来弗洛伊德的积极追随者,后创立个体心理学派。1911 年,另立精神分 析研究会,后改为个 体心理学会。1912 年,出版《神经症体质》,宁愿依据文化心理学的概念 来探讨神经症问题。纳粹兴起以后,他移居美国。 阿德勒与自卑情结 阿勒德是由变态心理或神经症的分析过渡到健康心理的研究的。 人的趋向目标的运动由低到高发展,处在较为低下情境的人总要力求达
到更为优越的地位,这在儿童身上极为明显 初生婴儿是一切物种中最无能自助的,可以说他所处的是最低下的情境。 每个儿童都期望在家庭这一最初的社会组织中受到关心和照顾,这是自卑 情结的最初表露。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重要解释概念,原指来源于品质性缺 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 自卑情结与艺术创造中的超越 在阿德勒看来,艺术创造的动力就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 优越”的动机 虽然阿德勒也同弗洛伊德一样,试图在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中寻究创作的原 动力, 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更为注意梦术家人格的分裂因素,而 阿德勒则注重艺术家人格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人类的一切文化看来都是以 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 们的心事总是拥有某种目标,而日往往是由相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 在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 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以及无能和创造等。在这里,想象的目标越 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 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阿德勒与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形成生活风格有哪三个因素? 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 三个主要因素是: (1)出生顺序。 (2)最初的记忆 (3)梦的分析 在这一点,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但是,阿德勒认为,梦不能仅 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问题和筹划等,可以深入了解人 的生活网络 艺术创造中自卑与心理补偿的关系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 阿德勒文艺心理学价值评价 阿德勒的系统容纳了更多的社会性的内容,有更令信服的说服力。 如果说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家过去的经验对创作的影响的话,那么阿德 勒正好相反,他凸现了个人的奋斗目标(即未来)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意义
到更为优越的地位,这在儿童身上极为明显。 初生婴儿是一切物种中最无能自助的,可以说他所处的是最低下的情境。 每个儿童都期望在家庭这一最初的社会组织中受到关心和照顾,这是自卑 情结的最初表露。 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动机理论的最重要解释概念,原指来源于品质性缺 陷的自卑感,后兼指种族歧视造成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卑感。 自卑情结与艺术创造中的超越 在阿德勒看来,艺术创造的动力就来自于幼儿的“自卑情结”以及“追求 优越”的动机。 虽然阿德勒也同弗洛伊德一样,试图在艺术家的早期经验中寻究创作的原 动力, 但是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弗洛伊德更为注意艺术家人格的分裂因素,而 阿德勒则注重艺术家人格的整体统一性。我们人类的一切文化看来都是以 自卑感为基础的。 阿德勒认为,艺术家在很多方面和处于自卑或无能状态中的儿童一样,他 们的心事总是拥有某种目标,而且往往是由想象而生的优越性目标。因而, 在艺术家的内心充满了诸如此类的心理冲突:贫乏和富有、附属性和支配 性、苦难和幸福、无知和全知以及无能和创造等。在这里,想象的目标越 是优越,艺术家的不安和痛苦就可能越深,但也可能同时意味着可以激发 更为惊人的创造力,获得某种真正的自卑的超越。 阿德勒与生活风格 阿德勒认为形成生活风格有哪三个因素? 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形成于童年期。其中, 三个主要因素是: (1)出生顺序。 (2)最初的记忆 (3)梦的分析 在这一点,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是一致的,但是,阿德勒认为,梦不能仅 仅归结为性,通过分析人在梦中如何应对问题和筹划等,可以深入了解人 的生活网络。 艺术创造中自卑与心理补偿的关系 双耳失聪的贝多芬 阿德勒文艺心理学价值评价 阿德勒的系统容纳了更多的社会性的内容,有更令信服的说服力。 如果说弗洛伊德强调了艺术家过去的经验对创作的影响的话,那么阿德 勒正好相反,他凸现了个人的奋斗目标(即未来)对艺术创作的决定意义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一6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6--一18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直实的虑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直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己经无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阿德勒以其个体心理学为基点的艺术见解几乎处 处可见他的本人的经历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如其说阿德勒是在纵深推演 他的艺术心理学见解,还不如说是在重述他个人的童年时的自卑和以后的 成功。 也许是阿德勒没有采取大众化的形式以外的形式严密地表达自己理论的 缘故,阿德勒身后的影响因而并不像人们期望的那么深远。 4.拉康与文艺心理学 拉康(1901--1981),是当代最有影响和褒贬不一的精神分析学者之一。 1932 年,拉康发表了博士论文《论妄想狂精神病与个性的关系》后,从此 走上弗洛伊德探索潜意识的道路。 1936 年,著作《超越现实原则》(与弗洛伊德 《超越愉悦原则》相映成趣) 50 年代初期“法国精神分析学协会”的发起人之一的拉康,自称 属于“弗洛伊德学派”,但是他不满意于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而是以(结 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哲学为立场,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进 行结构上的描述分析。在某种程度上,拉康使得弗洛伊德更加引人注目了。 镜像阶段论 1936 年,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论”: 物我不分阶段(0—6 个月):人初涉世界是非主体的,不分化的存在, 在我与物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镜像阶段(约 6---18 个月)。人就过到一次主体性跃迁的转换 点。当婴儿在镜子中看到自己,也就是看到镜像活动与自已身体活动之间 的关系时,他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高兴,并拚命向镜子靠近,以便看得清 楚。这种识别的行动正是“我”的初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初次同化” (婴儿和镜子的合一)。不过“初次同化”也意味着第一次的“自我疏异”。 原因在于现时活动中的“我”与镜中之“我”乃是分裂的。当婴儿试图触 摸镜像时,他会发现那是并不存在的,所以初次出现的“我”是一种具有 逆反结构的、外在于主体并被对象化的镜像。这就意味着从镜像阶段开始 的是婴儿的想象世界,它为婴儿向象征世界(以接受语言为标志)和现实 世界过渡奠定了某种心理基础。 拉康把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分析为三个阶段 “镜像阶段论”与绘画 (1)镜像和画中的图像都是二维的形象。绘画的观者接受色彩魔术的存在 犹如婴儿注意镜子一样; (2)把不真实的虚拟的绘画内容看作是真实的或可信的,其实是一种认同, 与婴儿的初次同化颇有相似之处,至少在观者一进入画廊时,他就已经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