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V》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05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V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时:32 学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文学作品选》IV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重 点介绍明清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通 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 诗歌、散文、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 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封 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As a 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trend in Ming Qing dynasties and reveals its development,change,new features and accomplishments.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gain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Ming Qing dynasties;2)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terary genres [like poetry,prose, legends,vernacular novels,chapter novels,etc.]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3)grasp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famous authors in this period so as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social customs,thought trends and social vicisssitudes;4)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 they can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1 《中国古代文学史 IV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050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 IV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古代文学作品选》IV 二、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 IV》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重 点介绍明清文学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通 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时期主要的文学样式(如 诗歌、散文、传奇、拟话本、章回小说等)的特点及发展概况;牢固掌握本时期著名 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进一步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加深对封 建时代末期中国社会的风俗民情、思想潮流以及社会的变迁等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 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As a basic specialized course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istory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of literary trend in Ming & Qing dynasties and reveals its development, change, new features and accomplishments. On the completion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1) gain a comprehensive view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of Ming & Qing dynasties; 2)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ral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literary genres [like poetry, prose, legends, vernacular novels, chapter novels, etc.]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3) grasp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literary works of famous authors in this period so as to have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multifacet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familiarize themselves with Chinese social customs, thought trends and social vicisssitudes;4)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o they can contribute to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各章节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 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文学中一些重要文本的基本内容,明了明清文学与 时代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同时,培育学 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感受力和较为深刻的理解力,从而加深爱国主义感情,振奋 民族精神,陶治高尚情操,树立高远的理想,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 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要求全面了解明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概况 2.要求对明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3.重点把握明清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各体文学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七编明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明代明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2.对明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3.对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2)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化的消长: (3)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4)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朝文学思潮的演变: (2)明代文学发展脉络:从明代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走势中,让学生明白格局的 重要,从而建立大局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明代政治思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2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各章节有关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 解明清文学发展的脉络,掌握明清文学中一些重要文本的基本内容,明了明清文学与 时代思潮的发展演变,揭示明清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同时,培育学 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感受力和较为深刻的理解力,从而加深爱国主义感情,振奋 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树立高远的理想,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 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要求全面了解明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概况。 2.要求对明清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3.重点把握明清代文学的总体风貌和各体文学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明代明代文学的发展变化及其新的特色、成就。 2.对明代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有清楚的了解。 3.对明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有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明代的政治环境与文坛格局的异动; (2)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雅俗文化的消长; (3)明代文人的科举背景与流派意识; (4)明代文学的历史进程与作家群体。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朝文学思潮的演变; (2)明代文学发展脉络;从明代文学的发展演变的走势中,让学生明白格局的 重要,从而建立大局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能够举例说明明代政治思潮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思考与实践
试述明代文学的显著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章明前中期诗文 (一)目的与要求 1.明代诗文的整体特色。 2.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风格、代表作。 3.茶陵诗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各流派的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论主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明初诗歌高启:茶陵派与性气诗派: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归有光 与唐宋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代前期、中期、晚期文学发展概况。 (2)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分析:宋濂、刘基、高启 (3)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4)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5)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归有光等人为首的“唐宋派”各自的理论主张及代表作。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倡导中,让学生感受士大夫匡时教世的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知道各种流派的理论主张,掌握重要诗人的代表作,并把握其风格特色。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的理论主张。 (2)名词解释:台阁派、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竞陵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明前文言小说 (一)目的与要求
3 试述明代文学的显著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一章 明前中期诗文 (一)目的与要求 1.明代诗文的整体特色。 2.代表性作家的创作风格、代表作。 3.茶陵诗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各流派的盛行的原因及其理论主张。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明初诗歌高启;茶陵派与性气诗派;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归有光 与唐宋派。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代前期、中期、晚期文学发展概况。 (2)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及其代表作分析:宋濂、刘基、高启。 (3)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4)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诗派”。 (5)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 归有光等人为首的“唐宋派”各自的理论主张及代表作。从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 必盛唐”的倡导中,让学生感受士大夫匡时救世的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知道各种流派的理论主张,掌握重要诗人的代表作,并把握其风格特色。 (三)思考与实践 (1)试述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的理论主张。 (2)名词解释:台阁派、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二章 明前文言小说 (一)目的与要求
1.明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情况 2.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三灯丛话”;中篇传奇小说及笔记小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代传奇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2)“三灯丛话”的构成,从小说惩恶扬善的创作动机中通养道德追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阅读“三灯丛话” (三)思考与实践 比较“三灯丛话”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三国演义》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2.分析“三绝”人物形象。 3.结合作品分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并辨析小说与历史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思想倾向 (2)《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3)《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4)小说中的战争描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 (2)“拥刘反曹”的倾向。通过对“拥刘反曹”的倾向分析,强化学生“修齐 治平”的人生追求。 (3)诸葛亮形象分析。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
4 1.明代文言小说的创作情况。 2.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代表作。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三灯丛话”;中篇传奇小说及笔记小说。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明代传奇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2)“三灯丛话”的构成,从小说惩恶扬善的创作动机中涵养道德追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阅读“三灯丛话”。 (三)思考与实践 比较“三灯丛话”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三章 《三国演义》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2.分析“三绝”人物形象。 3.结合作品分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并辨析小说与历史的差异。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思想倾向 (2)《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3)《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4)小说中的战争描写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的注 (2)“拥刘反曹”的倾向。通过对“拥刘反曹”的倾向分析,强化学生“修齐 治平”的人生追求。 (3)诸葛亮形象分析。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
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4)主要内容:主要结合作品介绍小说中对战争的艺术处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全三国志平话》的主要内容及不足。 (2)分析产生“拥刘反曹”倾向的原因, (3)“三绝”的形象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2.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3.结合作品分析其中关羽的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水浒传》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能够深入分析《水浒传》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宋江、林冲、鲁智深。 3.要求能够分析《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3)《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施耐庵对己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的加工。 (2)《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又肯定了 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活动。通过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义”的对比,探究梁 山好汉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高远理想的重要性。 (3)《水浒传》重要人物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5 中,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4)主要内容:主要结合作品介绍小说中对战争的艺术处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1)《全三国志平话》的主要内容及不足。 (2)分析产生“拥刘反曹”倾向的原因。 (3)“三绝”的形象分析。 (三)思考与实践 1.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2.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3.结合作品分析其中关羽的形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将以课堂讲授为主,随堂讨论为辅,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第四章《水浒传》 (一)目的与要求 1.要求了解《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能够深入分析《水浒传》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宋江、林冲、鲁智深。 3.要求能够分析《水浒传》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1)《水浒传》的成书过程。 (2)《水浒传》的思想倾向。 (3)《水浒传》人物形象分析。 (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1)施耐庵对已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的加工。 (2)《水浒传》思想的复杂性: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的造反精神,又肯定了 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活动。通过将《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中“义”的对比,探究梁 山好汉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高远理想的重要性。 (3)《水浒传》重要人物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