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3602 课程名称:文体写作 英文名称:Genre Writ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32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中文系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基础写作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本课程以创意激发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为重点,以充分的实践性作为特色,通 过讲授故事、回忆录、家族志、历史故事、神话、文案策划、三行诗等多种文体的写 作技巧,聚焦“创意能力激发”,重视“创意思维训练”。本课程新颖、实用,能够迅 速提升学生的动手技能,力纠传统文体写作教材重理论、轻实训之弊。 英文简介 The course,practice-oriented,stresses the inspiration of creativity and the case study teaching method.It focuses on igniting the creativity and training creative thinking by lecturing on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story,memoir,family record,historical story,myth, document and three-line poetry.The course is original and practical,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writing skills rapidly and rectify the drawback of valuing theory over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writing educ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各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 技巧,掌握文章写作基本的章法、技法,并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为 其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同时兼顾创意思维的原理与工具、及创意思维激发的写作练 习
1 《文体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093602 课程名称:文体写作 英文名称:Genre Writing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 时: 32 学时 学 分:2 学分 适用对象: 中文系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基础写作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本课程以创意激发为主线,以案例教学法为重点,以充分的实践性作为特色,通 过讲授故事、回忆录、家族志、历史故事、神话、文案策划、三行诗等多种文体的写 作技巧,聚焦“创意能力激发”,重视“创意思维训练”。本课程新颖、实用,能够迅 速提升学生的动手技能,力纠传统文体写作教材重理论、轻实训之弊。 英文简介 The course, practice-oriented, stresses the inspiration of creativity and the case study teaching method. It focuses on igniting the creativity and training creative thinking by lecturing on the writing techniques of story, memoir, family record, historical story, myth, document and three-line poetry. The course is original and practical, which can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rapidly and rectify the drawback of valuing theory over practice in traditional writing education.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是: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各种常见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 技巧,掌握文章写作基本的章法、技法,并能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为 其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同时兼顾创意思维的原理与工具、及创意思维激发的写作练 习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回亿”写作 (一)目的与要求 在“回忆”写作的练习中,我们提倡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展开写作。即,使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事物或者抽象事物的情态准确地展现出来。这个写作练习通过 具体的思维激发方式,引导学生向内在的个体经验寻找写作的灵感与素材,并将所获 得的资源落笔为文字作品。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本章的写作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适应创意写作中“打开自己” 的状态。以后所有的情境写作的练习,都将在打开自己”这个状态下来进行。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创意、创意的发生、自我表达的实现、个体经验的获得、 表达通道的打通 3.问题与应用:“回忆”写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写作练习。在本章的写作教学设 计中,引导者(老师)通过特定的思维激发方式一包括对关键词的阐发性描述和视 频、音频、图画等的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某个特定的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之中引导写 作者向个体经验里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 (三)思考与实践 通过本章“回忆”写作的练习,我们希望写作者可以获得以下能力: 1、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展示事物客观情态的写作技能,即以使用名词和动词为主、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确描述具体事物或者抽象事物的写作能力。 2、保持对生活的审美眼光,能够自地积累个体经验,并能够将个体的经验作为 创意的来源,融入写作活动中。 3、熟悉情境写作的这种模式,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情境写作模式进行自我练习。 (四)数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二章故事写作 (一)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的练习将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叙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学 会条分缕析地表达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感,进而学会发挥想象,写出千姿百态的故 本章将着重讨论如何挖掘现实素材、并借助故事形态学的理论和成规来展开发散 2
2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回忆”写作 (一)目的与要求 在“回忆”写作的练习中,我们提倡使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展开写作。即,使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事物或者抽象事物的情态准确地展现出来。这个写作练习通过 具体的思维激发方式,引导学生向内在的个体经验寻找写作的灵感与素材,并将所获 得的资源落笔为文字作品。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本章的写作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适应创意写作中“打开自己” 的状态。以后所有的情境写作的练习,都将在“打开自己”这个状态下来进行。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创意、创意的发生、自我表达的实现、个体经验的获得、 表达通道的打通 3.问题与应用:“回忆”写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写作练习。在本章的写作教学设 计中,引导者(老师)通过特定的思维激发方式——包括对关键词的阐发性描述和视 频、音频、图画等的展示,引导学生进入某个特定的情境,并在这个情境之中引导写 作者向个体经验里寻找写作的灵感和素材。 (三)思考与实践 通过本章“回忆”写作的练习,我们希望写作者可以获得以下能力: 1、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展示事物客观情态的写作技能,即以使用名词和动词为主、 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精确描述具体事物或者抽象事物的写作能力。 2、保持对生活的审美眼光,能够自地积累个体经验,并能够将个体的经验作为 创意的来源,融入写作活动中。 3、熟悉情境写作的这种模式,并能够熟练地使用情境写作模式进行自我练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二章 故事写作 (一)目的与要求 本单元的练习将引导学生学会有条不紊地叙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见、所闻,学 会条分缕析地表达他们对事件的所思、所感,进而学会发挥想象,写出千姿百态的故 事。 本章将着重讨论如何挖掘现实素材、并借助故事形态学的理论和成规来展开发散
性思维(即借助有限的故事模型和叙事成规),来创造并讲述出无穷无尽的故事。 课程思政要点一:让学生领悟到文学写作素材的价值所在,也是这个故事的写 作价值所在。文学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有没有思想深度,这是一篇四平八稳的平庸 之作与一篇杰作的根本区别所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故事究竟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料 的审美感受,如何挖掘素材背后的深层意义,不把其庸俗化为花边新闻或狗血肥皂剧, 这是每一位写作者拿起笔之前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本章着重讨论如何借助故事形态学的理论和成规来构建一个故事, 并进而挖掘、升华故事背后的深意,使这个故事最终能变成一个出色的故事。此过程 中,借助有限的故事模型和叙事成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创造并讲述出无 穷无尽的故事。此外,本章还训练写作者提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进而进 行创意转化的这一关键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故事的内涵、故事形态学、故事的基本模型 3.问题与应用:如何依据故事形态学和故事的基本模型,构建出一个故事、并进 而升华成一个有思想深度、吸引读者的故事。 (三)思考与实践 在本章的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对故事基本模型的分析和学生对模型的演绎是重中 之重。学生如果能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模型,日后将有可能创作出千姿百态的故事, 为小说、戏剧等其它叙事类文体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三章家族人物传记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引导写作者发现身边老人的传奇人生故事,并将故事内部的事件与逻辑作 出系统的整理,然后以故事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创作出一个非虚构的、叙事性 的、中等规模的文学作品。 课程思政要点二: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童年、故乡、亲人题材为依托,以“追 问”为驱动力,以思养能力的训练为载体,最终不仅达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 且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家族人物传记写作,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写作练习。在本章的写作 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结构导图”为工具,来组织写作内容、策划作品框架:以开 3
3 性思维(即借助有限的故事模型和叙事成规),来创造并讲述出无穷无尽的故事。 课程思政要点一:让学生领悟到文学写作素材的价值所在,也是这个故事的写 作价值所在。文学的力量在于打动人心,有没有思想深度,这是一篇四平八稳的平庸 之作与一篇杰作的根本区别所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故事究竟能给读者带来什么样 的审美感受,如何挖掘素材背后的深层意义,不把其庸俗化为花边新闻或狗血肥皂剧, 这是每一位写作者拿起笔之前都应该认真思考的。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本章着重讨论如何借助故事形态学的理论和成规来构建一个故事, 并进而挖掘、升华故事背后的深意,使这个故事最终能变成一个出色的故事。此过程 中,借助有限的故事模型和叙事成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创造并讲述出无 穷无尽的故事。此外,本章还训练写作者提升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并进而进 行创意转化的这一关键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故事的内涵、故事形态学、故事的基本模型 3.问题与应用:如何依据故事形态学和故事的基本模型,构建出一个故事、并进 而升华成一个有思想深度、吸引读者的故事。 (三)思考与实践 在本章的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对故事基本模型的分析和学生对模型的演绎是重中 之重。学生如果能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基本模型,日后将有可能创作出千姿百态的故事, 为小说、戏剧等其它叙事类文体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三章 家族人物传记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引导写作者发现身边老人的传奇人生故事,并将故事内部的事件与逻辑作 出系统的整理,然后以故事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最终创作出一个非虚构的、叙事性 的、中等规模的文学作品。 课程思政要点二:教学时,以学生熟悉的童年、故乡、亲人题材为依托,以“追 问”为驱动力,以思辨能力的训练为载体,最终不仅达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而 且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家族人物传记写作,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写作练习。在本章的写作 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以“结构导图”为工具,来组织写作内容、策划作品框架;以开
放性的写作技巧为依托,完成家族人物传记的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动机、人物访谈和个人体验、结构导图 3.问题与应用:通过本章节的练习,我们希望写作者可以获得以下能力: (1)面对较长篇幅、较大规模的文学作品时,能够保有创作的宏观视角。 (2)纯熟地使用多种类型的文学写作方法,寻找到一种令写作者自己感到“舒 适”的写作风格。 (三)思考与实践 本章写作练习的最终作品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在此经验的基础 上,写作者可以尝试使用结构导图进行较大规模的故事策划,完成长篇的叙事类文学 作品的创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四章三行诗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在解读三行诗的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写作训练,让 学生掌握“抓取灵感”、“凝练个人情绪”等技巧。 (二)教学内容 要内容 三行诗是用三行文字的形式书写刹那间感兴的文学作品。这种写 作不涉及诗的格律、韵脚、诗行排列等外在形式,也与诗歌内在信息的性质以及作者 身份、读者对象、诗歌的传播方式等因素无关:它是瞬间感兴的及时捕捉和思维之流 的恰当截取,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作为诗歌形式的一种,三行诗同样追求 通过富含意蕴的意象,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或是具有表现力的瞬间,将生活和 情感高度浓缩,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情绪驱动、三行诗的趣味、写作规律 3.问题与应用: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这时候老师需要进行点评,重点 在于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真实的感情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再稚嫩的文字,只要是 发自真心,也具有诗的本质。也可以请同学互相点评, 要遵循的原则是 (1)保密原则,完全相信伙伴,不把伙伴的秘密透露出去。 (2)合作原则,这里没有师生,大家都是爱诗、写诗的人。 (3)激励原则,至少发现对方作品中的一个优点,找不到就说自己做不到的地 方。 4)不抗辩原则,每个人都是读者,也是批评者,接受批评的时候只做记录 不抗辩 (5)建设性原则,不互相吹棒,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果是我来写,会怎么写? 4
4 放性的写作技巧为依托,完成家族人物传记的写作。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动机、人物访谈和个人体验、结构导图 3.问题与应用:通过本章节的练习,我们希望写作者可以获得以下能力: (1)面对较长篇幅、较大规模的文学作品时,能够保有创作的宏观视角。 (2)纯熟地使用多种类型的文学写作方法,寻找到一种令写作者自己感到“舒 适”的写作风格。 (三)思考与实践 本章写作练习的最终作品是一个中等规模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在此经验的基础 上,写作者可以尝试使用结构导图进行较大规模的故事策划,完成长篇的叙事类文学 作品的创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四章 三行诗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在解读三行诗的写作规律、写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写作训练,让 学生掌握“抓取灵感”、“凝练个人情绪”等技巧。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三行诗是用三行文字的形式书写刹那间感兴的文学作品。这种写 作不涉及诗的格律、韵脚、诗行排列等外在形式,也与诗歌内在信息的性质以及作者 身份、读者对象、诗歌的传播方式等因素无关;它是瞬间感兴的及时捕捉和思维之流 的恰当截取,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有效方式。作为诗歌形式的一种,三行诗同样追求 通过富含意蕴的意象,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或是具有表现力的瞬间,将生活和 情感高度浓缩,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实。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情绪驱动、三行诗的趣味、写作规律 3.问题与应用:请同学们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这时候老师需要进行点评,重点 在于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真实的感情都是人生宝贵的财富,再稚嫩的文字,只要是 发自真心,也具有诗的本质。也可以请同学互相点评,要遵循的原则是: (1)保密原则,完全相信伙伴,不把伙伴的秘密透露出去。 (2)合作原则,这里没有师生,大家都是爱诗、写诗的人。 (3)激励原则,至少发现对方作品中的一个优点,找不到就说自己做不到的地 方。 (4)不抗辩原则,每个人都是读者,也是批评者,接受批评的时候只做记录, 不抗辩。 (5)建设性原则,不互相吹捧,要提出建设性意见,如果是我来写,会怎么写?
(三)思考与实践 三行诗写作可以训练学生捕捉灵感、激发创意、促进写作等能力:配合新媒体的 推广,三行诗写作对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建立学生的创作信心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行诗教学利用其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克服写作障 碍。教师在评点作品时候应注意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写作实践者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五章历史故事重构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历史故事重构”的写作训练主要锻炼学生对材料的挖掘和加工能力,对 情节的扩充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对细节的塑造和描述能力。 课程思政 与时俱进,引入时代元素:侧根问底,层层递进:顺藤摸瓜。 续写经典。这些都是历史故事重构(新编)的具体手段。 者之中,以问题为切入点 以“追问”作为故事“新编”“改编”或“重构”时的驱动力,以对思辨能力的训练 为手段或载体,最终在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自觉 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历史故事重构”是一种二次加工的写作。与原创的虚构叙事不 同,它大致是有本可依的,进而言之,它有很多的规定性。 重构写作或规定开头和结局,或规定故事的主体框架和部分矛盾冲突,或规定了 部分人物和人物性格 或者规定环境和历史细节等等 这些既为写作提供了很多便禾 的参考,也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束缚和滞障。“历史故事重构”的写作训练主要锻炼学 生对材料的挖掘和加工能力,对情节的扩充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对细节的塑造和描述 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素材 、从历史到故事的转化、人物小传、 通俗写史 3.问题与应用:在进行“历史故事重构”写作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重构的 目的叙事类型,也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历史材料写成什么样的故事,除去历史研究著作 不是我们的生产对象,剩下的是像《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那样通 俗进中作品?不是像《二宿义》、《少在天子》。《康配大》。《相雪岩》那样的历中 小说?抑或是《天意》、《寻秦记》、《步步惊心》 那样的 们进行重构书写之前,必须要确定的体裁和类型,这些决定了我们对历史材料的收集 程度和加工范用。 (三)思考与实践 5
5 (三)思考与实践 三行诗写作可以训练学生捕捉灵感、激发创意、促进写作等能力;配合新媒体的 推广,三行诗写作对唤醒学生的写作热情,建立学生的创作信心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行诗教学利用其简单易操作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克服写作障 碍。教师在评点作品时候应注意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有助于提高写作实践者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团队合作、课堂讨论 第五章 历史故事重构 (一)目的与要求 掌握:“历史故事重构”的写作训练主要锻炼学生对材料的挖掘和加工能力,对 情节的扩充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对细节的塑造和描述能力。 课程思政要点三:与时俱进,引入时代元素;刨根问底,层层递进;顺藤摸瓜, 续写经典。这些都是历史故事重构(新编)的具体手段。三者之中,以问题为切入点, 以“追问”作为故事“新编”“改编”或“重构”时的驱动力,以对思辨能力的训练 为手段或载体,最终在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让学生自觉 地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历史故事重构”是一种二次加工的写作。与原创的虚构叙事不 同,它大致是有本可依的,进而言之,它有很多的规定性。 重构写作或规定开头和结局,或规定故事的主体框架和部分矛盾冲突,或规定了 部分人物和人物性格,或者规定环境和历史细节等等,这些既为写作提供了很多便利 的参考,也有可能成为写作的束缚和滞障。“历史故事重构”的写作训练主要锻炼学 生对材料的挖掘和加工能力,对情节的扩充和自圆其说的能力,对细节的塑造和描述 能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素材、从历史到故事的转化、人物小传、通俗写史 3.问题与应用:在进行“历史故事重构”写作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我们重构的 目的叙事类型,也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历史材料写成什么样的故事,除去历史研究著作 不是我们的生产对象,剩下的是像《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那时汉朝》那样通 俗讲史作品?还是像《三国演义》、《少年天子》、《康熙大帝》、《胡雪岩》那样的历史 小说?抑或是《天意》、《寻秦记》、《步步惊心》、《窃明》那样的架空穿越小说?是我 们进行重构书写之前,必须要确定的体裁和类型,这些决定了我们对历史材料的收集 程度和加工范围。 (三)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