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较高,此处血管明显收缩。而冠状动脉和脑动脉α受体分布较少,血管口径 则无明显改变,因而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或増高,微血管灌流量稳定在一定 水平 5代偿意义 (1)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2)有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 6.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 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操不安(如下图所示)。 微循环淤血 回心血量减少 血氧 心排出量下降 肾血流量下降 动脉血压进行性 脑缺血 少尿、无尿 神志淡漠、紫绀 图10-6休克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 (二)休克失代偿期( decompensatory stage) 即休克第二期,又叫休克期或微循环淤滞期或淤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改变特点此期小血管痉挛较休克代偿期明显减轻,血管口径 明显变大,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出现明显扩张现象,但由于大量的白细胞粘附于微 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岀通路的血流阻力,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显著増加,因此 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 真毛组血管 B.体克代偿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 C.体克失代偿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
感性较高,此处血管明显收缩。而冠状动脉和脑动脉α受体分布较少,血管口径 则无明显改变,因而心、脑血流量能维持正常或增高,微血管灌流量稳定在一定 水平。 5.代偿意义 ⑴有利于维持动脉血压 ⑵有利于心脑的血液供应 6.临床表现 休克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湿冷,出冷汗,脉搏 加快,脉压减小,尿量减少,烦操不安(如下图所示)。 (二)休克失代偿期(decompensatory stage) 即休克第二期,又叫休克期或微循环淤滞期或淤血性缺氧期。 1.微循环改变特点 此期小血管痉挛较休克代偿期明显减轻,血管口径 明显变大,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出现明显扩张现象,但由于大量的白细胞粘附于微 静脉,增加了微循环流出通路的血流阻力,导致毛细血管后阻力显著增加,因此 此期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
休克失代偿期与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比较示意图 2.组织灌流情况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3.发生机制 (1)神经体液机制 1)酸中毒 2)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内毒素的作用 (2)血液流变学机制 此期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明显改变:血液流速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 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泥化”( sludge) 淤滞,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缺氧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机 体失代偿。 4失代偿原因 (1)真毛细血管开放数↑ (2)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 (3)微血管通透性↑ (4)组织间隙亲水性↑ 5.失代偿后果 (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2)自身输液停止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6.临床表现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少 尿甚至无尿,皮肤粘膜紫绀或出现花斑,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微循环淤血 肾淤血 回心血量减少 白细胞嵌塞 游血缺氧 心排出量下降 肾血流量下降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一脑缺血 少尿、无尿 神志淡漠紫绀、 昏迷 花斑
休克失代偿期与休克代偿期微循环变化的比较示意图 2.组织灌流情况 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3.发生机制 (1) 神经体液机制 1)酸中毒 2)局部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 3)内毒素的作用 (2)血液流变学机制 此期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发生了明显改变:血液流速显著减慢,红细胞和血 小板聚集,白细胞滚动、贴壁、嵌塞、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液“泥化”(sludge) 淤滞,微循环淤血,组织灌流量进一步减少,缺氧更为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机 体失代偿。 4.失代偿原因 (1)真毛细血管开放数↑ (2)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 (3)微血管通透性↑ (4)组织间隙亲水性↑ 5.失代偿后果 (1)回心血量急剧减少 (2)自身输液停止 (3)心脑血液灌流量减少 6.临床表现 休克失代偿期,病人表现为血压和脉压差进行性下降,少 尿甚至无尿,皮肤粘膜紫绀或出现花斑,患者表情淡漠,甚至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