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易斌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吴和平 发热 课时授课|9月199月209月219月229月23月日 教学课题 时间囗日日 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星期 授课对象04级临床医学专业班级9-125-81-417-2013-16 1.掌握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目的要3.熟悉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5.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 6.了解发热的病因、热型及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教学重点2.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及难点3.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教法与提问式、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 学法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1.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1 0min 2.发热的时相 10min 20min 时间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min 分配 1.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为什么 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复习 3.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热代谢有何特点? 思考题4简述EP的致热信号如何传入中枢? 5.EP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制是什么? 6.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原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参考资料|3、金惠铭主编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本次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 自评 高了学生学习
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2005 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易 斌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发热 课时 授 课 时间 9月 19 日 9月20 日 9 月 21 日 9 月 22 日 9 月 23 日 月日 1 星 期 一 星 期 三 星 期 三 星 期 四 星 期 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 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1.掌握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掌握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3.熟悉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及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熟悉发热时的物质代谢变化和生理功能的改变。 5.熟悉发热的时相及各期热代谢特点。 6.了解发热的病因、热型及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体温升高、发热和过热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 2.发热激活物与内生致热原的概念、种类。 3.发热发病学基本环节。 4.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教法与 学法 提问式、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基础联系临床。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发热的原因与机制。 10min 2.发热的时相。 10min 3.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20min 4.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0min 复习 思考题 1.何为发热?体温升高是否等于发热?为什么? 2.主要的外致热原有哪些?它们共同的作用环节是什么? 3.发热过程可分为哪三个时相?每个时相热代谢有何特点? 4.简述 EP 的致热信号如何传入中枢? 5.EP 引起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的机制是什么? 6.根据发热的病因发病学环节,对发热病人可采取哪些治疗原则?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评 本次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 高了学生学习
第五章发热( Fever) 人和髙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0℃ 左右。在一昼夜间人体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人体 温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0.2℃。正常人体是如何 维持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呢?主要是因为机体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图5-1),在 炎热的夏天,机体受到热的刺激,使血温升髙,升高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 散热中心,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 天,机体受到冷的刺激,使血温下降,降低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中心, 使产热増多,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多种生理和病理性 因素可以引起机体体温升高。 Bedy Hot atmu如G hds(aar-37T) OHin blood ve scnlsoonctot A0ttc∥6a 图5-1生理情况下机体体温的调节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 临床上,有些医生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体温升高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后,妇女月经前期等 都有体温升高现象。这是生理性的体温升高,而不是疾病表现,虽然体温上升 正常值0.5℃,但机体体温中枢调定点并不上移,所以不能称为发热。同样,病 理性的体温升髙也不能都称为发热。比如散热障碍,皮肤有广泛鱼鳞癣、先天汗
第五章 发热(Fever) 人和高等动物机体都具有相对稳定的体温。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 37.0℃ 左右。在一昼夜间人体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 1℃。人体 温度存在性别、年龄差异。女性的平均体温略高于男性 0.2℃。正常人体是如何 维持有相对稳定的体温呢?主要是因为机体存在有体温调节中枢(图 5-1),在 炎热的夏天,机体受到热的刺激,使血温升高,升高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 散热中心,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 天,机体受到冷的刺激,使血温下降,降低的血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的产热中心, 使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使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尽管如此,多种生理和病理性 因素可以引起机体体温升高。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 临床上,有些医生常把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称为发热,这是不对的。 因为体温升高既有病理性的,也有生理性的。比如剧烈运动后,妇女月经前期等 都有体温升高现象。这是生理性的体温升高,而不是疾病表现,虽然体温上升> 正常值 0.5℃,但机体体温中枢调定点并不上移,所以不能称为发热。同样,病 理性的体温升高也不能都称为发热。比如散热障碍,皮肤有广泛鱼鳞癣、先天汗
腺缺乏或中暑的病人,因散热功能障碍,夏天体温升髙可超过正常值0.5℃,但 病人体温中枢调定点也不上移,是一种被动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调定点水平 再如产热增多、甲亢、高代谢等,也不能把这种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而称为过热 月经前期 生理性体温升高 剧烈运动 体温升高 应激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 图5-2体温升高的分类 过热( 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髙。多见于①过 度产热:②散热障碍;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发热( Fever):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37.5%℃)时,称为发热。从 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发热要有致热原的作用;二是作用部 位在体温调节中枢:第三是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C。它与过热的区别见下 表5-1.过热和发热的比较 友…热 病 无致热原。 有致热原 发病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散热障碍 调定点上移 防治原则 物理降温 针对致热原
腺缺乏或中暑的病人,因散热功能障碍,夏天体温升高可超过正常值 0.5℃,但 病人体温中枢调定点也不上移,是一种被动的体温升高,可以超过调定点水平。 再如产热增多、甲亢、高代谢等,也不能把这种体温升高称为发热,而称为过热。 过热(Hyperthermia):指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 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多见于 ①过 度产热;②散热障碍 ;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 发热(Fever):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 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 0.5℃(37.50 C)时,称为发热。从 这个概念来看,发热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发热要有致热原的作用;二是作用部 位在体温调节中枢;第三是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0.5℃。它与过热的区别见下 表: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反 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髙,内分泌、免疫和 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由于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且容易被病人察觉,因此可以把发热看作 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大多数发热性疾病体温升高与体内病变存在一定的依赖 关系。临床上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它常是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诊断的重 要指标。不同的热型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临床上常见 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一天内波动<1℃。常见的疾病是伤 寒、大叶性肺炎。 □■■■ ■■■■■■ 国■■国■■ ■■国■■■ ■■■■■■ 口■■■■ ■■■■ ■■■■■■■■ ■■ 图5-6·稽留热 2.驰张热:体温高达39℃以上,但一天以内波动很大,达到2℃。常见于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等。 AMMIAIMLII /INIINUTIIIMIIM TWWWWIWIININMUI 图5-7驰张热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发热反 应是机体对疾病的一组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包括体温的升高,内分泌、免疫和 诸多生理功能的广泛激活、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等。 由于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且容易被病人察觉,因此可以把发热看作 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信号。大多数发热性疾病体温升高与体内病变存在一定的依赖 关系。临床上观察患者体温升降的速度、幅度、高温持续时间,绘制成体温曲线。 在一定时间内的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它常是医生分析病情,作出诊断的重 要指标。不同的热型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临床上常见 有以下几种典型的热型: 1.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一天内波动<1℃。常见的疾病是伤 寒、大叶性肺炎。 2. 驰张热:体温高达 39℃以上,但一天以内波动很大,达到 2℃。常见于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等
3.间歇热:发热与无热交替出现,有隔日发热,隔2日发热。主要见于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也可见于肾盂肾炎 ■■■■醒■■■■馨■■■■■ ■■■圈■■ 图5-8间歇热 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达39℃以上,数天后又 逐渐下降,如此反复多久。主要见于布鲁菌病。 WMTV■■ 图5-9波状热 5.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交替 主要见于何杰金氏病
3. 间歇热:发热与无热交替出现,有隔日发热,隔 2 日发热。主要见于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也可见于肾盂肾炎。 4. 波状热(undulant fever ): 体温逐渐升高达 39℃以上,数天后又 逐渐下降,如此反复多久。主要见于布鲁菌病。 5. 回归热(recurrent fever ):体温骤然升高至 39℃以 上,持续数天 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即规律性相互交替; 主要见于何杰金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