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学过程中地位不同的两个主体 教学目标:了解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教师的作用与地位、教师的任务、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理解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了解和谐师生关系的特点和构建方法。 教学重点:教师的素质、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6 参考文献:《教育学》杨兆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十三章;《教育学基础》十二所, PI11;《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过程: 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向理想彼岸的引路人,教师的引导不能一相情愿,必须遵循学生的身 心发展规律,教师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走向理想的彼岸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教师和学生的有 关内容。 一、教师专门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教师这一概念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 中国古代:(1)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周礼〉)(2)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 德者也,((礼记〉(3)智如源泉,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韩师外传〉)(4)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可见,我国古代对教师概念的揭示,多是从教师的人格、功能和作用上界定的。 到了近代,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如培根、乌申斯基、加里宁则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 教师的本质含义。(1)教师是知识科学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培根)(2)乌申斯基以富有深刻意义的话概括说:一名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教育过程, 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 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 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米看虽然很平凡,却 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之一… 要揭示教师的本质含义,必须从教师这一特定的职业活动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与 教师的劳动对象的关系中去理解。我们认为,教师是受社会的委托,经过专门的培养训练, 以全面培养教育日呢为职责的学校专职人员。 教师职业萌生于原始社会早期。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劳动经验、生活经验的长者, 为了部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他们总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凭借其他地位和权威,把 生产知识和技能,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有意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这些部落首领 和有经验的长者通常就成了年轻一代的“教师”,充当着“教师”的角色。我国自古相传有 燧(岁)人氏教人钻木取火,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伏羲氏教民以猎,包牺氏教民以渔,神农 氏教民稼樯(加强)…。 专职教师是在学校出现以后产生的。努力社会时期,我 国就有了学校的雏形。传说夏代有“庠”(想)、“序”、“校”三种教育机构,商代又有了“学” 与“瞽(古)宗”。这一时期,努力社会官学的教师都是由统治阶级的官吏兼任的,官师合 一。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官学及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唐代的明代最为昌盛。而明代则出现了 大批从事小学教育的官师,充实发展了教师队伍,使从事各种层次的教师形成了阶梯状的配 套结构,把教师职业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到了近代,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师范学校开始建立。1794年,法国建立了第一个培养教 师的巴黎师范学校,开创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19世纪初,德国师范教育也发展起来。 我国师范教育兴起于19世纪末,1897年2月,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设有“师范学 院”,1902年,张骞创办了通州师范学院,1904年,清政府批准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师范教育的兴起,教师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教师的作用和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能做到的只是教好,能不能学好则还要取决于学生,如果认为只要教 师教的好,学生一定能学好,这就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而陷入了“教师万能论”:如果认 为无论教师教得好不好,学生都能学好,这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而陷入了“教师消亡论”。 当前,教育技术以及网络发展迅速,有人则提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抛开教师对学生 个性、品德和情感的影响不谈,仅从网络教育的内容上看,其内容的编辑和选择是离不开教 师的,只不过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开,教师在台前还是在幕后的问题,并不是将教师完全 抛开,如果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则只能称其为自学,而不能将其称为教学。) (一)教师的社会作用与社会地位 教师的劳动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和 进步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在任何社会,人们总要把所积累和创造的社 会文明继承和传递下去,并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工作是由教师完成的,如果没有 教师的劳动,人类文明就要中断,新生一代就要事事靠直接经验,永远从头做起,社会也必 然会停滞不前。所以,教师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人类文化 科学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教师是社会发展的“中介人”,它 联系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如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是过去历史上所有崇高而伟大 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第二,教师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直接或间接创造者。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 难看出教师劳动的重要作用。一个社会与民族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明与情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素质高低,而人的素质培养主 要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员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但他 们不是自然成长起米的,都必须首先通过教育的培养和训练。现代生产表明,个体只有受到 一定程度的教育,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才能进入生产领域,成为物质财富的创 造者。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生产个体劳动能力的社会作 用日益突出。教师的劳动是进行物质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和基础。从这种意义上 说,教师的劳动也是物质财富和间接创造者。 第三,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能开发起着奠基作用。现代脑科学、神经生 理学研究表明,人类从遗传获得的发展潜能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人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潜 力,人脑的功能远未被充分开发利用。然而,人的智力的潜能并非随着生理的成熟就自然获 得很好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开发依赖于社会生活条件和正确的教育,在社会生活条件基本相 同的情况下,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是学生群体的潜能的开发者,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使每名学生固有的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当然,人的潜能是存 在个别差异的,教师应尽早发现学生潜能中的优势,给予及时引导和培养,这无论是对杰出 人才的迅速成长,还是对潜能巨大的超常学生的智力开发都是具有意义的。 (二)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的巨大社会作用主要是通过培养人实现的,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 为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二是培养品德,塑造学生的心灵:三是训练
身体,发展学生的体质。总的说来,教育的作用就是全面的培养人,就是使学生获得最适合 他自己的发展,就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本身就决定了教师的地位。 然而,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究竟应该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却一直是教育史上重大的争 论问题。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地位之争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教育活动过程 的中心,如赫尔巴特所强调的教师的权威等:另一种则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如杜威 提出的“儿童中心论”的观点。这两种主张,一种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和权威,另一种则又 过分贬低了教师的地位和权威,都是不正常的。 就当前的教育理论来看,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有人坚持教学过程应该以教 师为主体,有人则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也有人提出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即所谓的 “双主体”,另外,还有人提出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些观点和看法都从不 同的侧面,在不同的程度上揭示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的客观规律。但就教育过程的本 质和教师的作用来说,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要的地位:首先,教师受社会 之委托,担负着为社会塑造人才的使命。教师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他根据社会的意志和要 求来培养人,教师是教育方针、教育计划的贯彻执行者,教师主导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规格。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然处于主要地位;其次,教育本身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育 人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靠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养实现的。任何教学人 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都代替不了教师在培养人当中的作用。另外,学习过程最重要的特点 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这决定了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要地位,教师受过专门的培养训练, 具有广博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教育方法。因此,学生的学 习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我们也应该看到,教育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必然离不开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仅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内涵之一,也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 挥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既包括教师教的过程,也包括学生 学的过程。但就教育过程的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这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要的。 三、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社会培养人。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使 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 魄健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完成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教育 方针和培养目标的精神实质,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 首先,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 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发展。 其次,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组织领导好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 是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正确组织与开展课外校 外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开发学生的某些特殊才能。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课外 活动结合起来,把校内外教育统一起来,才能出色地完成培养人的任务。 再次马脚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注意总结教育经验,担负起丰富发展教育科学的任 务。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能动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同生产劳动的对象有本质的不同。生产劳动的对象是物,是死的,不变 的:而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发展变化的,具有主观能动性。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起能动 作用的只有劳动者,生产劳动的结果仅仅取决于劳动者能动作用的发挥:而教育过程中教师 与学生都具有能动性,教育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劳动,也取决于学生能动性的发挥程
度。学生不仅有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他们对教育者的教育总是具有极大的选择 性和调节性,因此,教师的劳动总是作用于具有独立的能动的学生个体身上,它要比劳动者 对劳动对象的加工改造复杂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时,必须懂 得掌握学生的认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发展的源泉,学习的动力在于他的内部矛盾性。 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使学生不断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不是死的自然材料,而是具有独特品质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着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与思想行 为。尤其所受的教育和影响的不同,使得他们的整个身心发展水平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同 时,教育的对象还具有能动性,他们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而是能动地参与 教育过程,制约着教师的劳动。因此,这必然决定了教师这种培养学生的劳动,不能像工人 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有统一的操作规程,统一的型号,用同一个标准与模子来生产和铸造。 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套可以供教师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教育对象都有效的现有模式。教师 既要遵循国家教育方针的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又必须注意每名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其个性特 点,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创造性地完成教育任务。 由此可知,教师的劳动决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经验的照搬,更不 是只起贩运知识的“传声筒”作用,而是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 须认识到自己劳动的特性,大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学生。 (三)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主要是指教师通过示范的方式用自己的学识,思想和言行等去直接影 响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 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教师劳动的示范,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对学 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塑造中,教师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因 此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师的劳动所以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是由于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智力、心理品质和思想 道德等方面,都还处于不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不强,具有依赖性和模仿性。因此,青少年学 生对教师总有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把教师当做榜样去学习和模仿。所以,教师应当时 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对此,加里宁曾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 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 到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名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 学生身上永远六下痕迹。正因为这样,所以一名教师也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觉到, 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隐性 课程)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不仅说明教师工作的艰巨和光荣,更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 思想品德与人格,必须具有丰富的学时,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 率。但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与主体意识,避免学生盲日顺从。 (四)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是由人才成长周期长的规律决定的。人才的培养是连续的,不是短时 期能见效的。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的,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 能见分晓。教师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 《管子全修》里曾经说:“一年之际,莫如树谷:十年之际,莫如树木:终身之际,莫如树 人。”反映出培养人周期性长的特点,这与工农产品的生产不一样。工业产品在极短时间内 就可以检验产品的质量,就可以使用:种庄稼一年内也可以收获:植树三五年也可望结果和
成材。而人才的教育培养则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得到社会的检验与 评价。学生完整全面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良好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形成,甚至一种缺点的 克服,都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往往是许多教师连续的共同努力才会取得 最终的结果。 教师劳动周期性长的特点,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站在现实与未来的高度,始终以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对学生的教育要有坚持不屑、锲而不 舍的精神。 五、教师的素质 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 教师的素质问题,是关涉教育事业的大问题。社会上的各种职业豆油各自的素质规定,教育 也是一样。对于教师而言,他不仅要具备一个现代人的共同要素,此外还必须具备教师职业 所要求的特殊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世界观、政治信仰与道德等方面。教师承担着教书与人的重任, 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就是塑造人的思想与灵魂。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有些的思想政治素质、 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高尚思想和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教师才呢功能勇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才能把自己所 从事的事业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良好 的思想政治素质不仅是教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动力,更制约着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与能力的水平和发展程度,最终决定着整个培养人的方向和教育的质量。 (二)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 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反映在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文化修养方面。教师是通过系 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智力、体力和塑造各种优秀品质,达 到培养人的目的。为此,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牢固掌握所教的专业知识,也要不断地吐故 纳新,跟上所教授专业的时代发展,使自己站在国际国内本领域学术发展的前沿。只有如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仅要具有严谨 的治学态度,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将事业放到更广泛的世界中,广泛涉猎各种 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的分化与综合的趋势。而教育对象的兴趣广博、 求知欲强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尤其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学生都具有极为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获得学生 的尊重与信赖,就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教师的双专业性) 教师要取得最佳的叫许饿效果,使自己的工作少走弯路,只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还 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面,形成正 确的教育思想,以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里宁说:“具有知识还比能说就够了,这只是掌 握了材料,不待说,材料是好的,但是还要求有极大的技巧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 知识传授给别人。”教师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学 方法,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博士不一定 能做一名好教师)。 长期以来,社会上许多人,包括相当一部分教师,将教育学仅仅定位为一种工艺或一门 技术,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价值就是学会怎么去教。怎么当然十分重要,也十分实用,但是, 明确为什么这样教更为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问题,涉及的是价值领 域,其核心就是教育观。只有在科学教育观的统领下,教师具体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正确运用 才能是自觉的。教师教育理论的核心素质,就是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教师从教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