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学 外文名称:education science 课程编码:1410102C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 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 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 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像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 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 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像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 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 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 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第二,理解层次, 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 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 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一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 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 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 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 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学重点:教育基本概念课程教师教学论等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学校教育制度课程理论等 (三)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章绪论与教育概述(4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育、教育科学和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3、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习教育学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2、教学难点: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的含义 一、 教育学、教育科学和教育学科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像 第二节教育的概述 、 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内涵及动因:中外教育改革的理论: 五、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五、我国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育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教育学 外文名称:education science 课程编码:1410102C 课程类别:职业能力教育课程 总学时: 48学时 总学分: 2学分 适用专业:全院教师教育各本、专科学生 先修课程:通识教育课和基础课 开课系部:教育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公共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公共教育类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以中小学教育中的本体问题为重心,以情境中的 教育实践为直接研究对象的理论性综合学科。 它担负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教育理论观察、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能力,其教育理论价值 在于帮助未来教师对身边的教育问题做出理性的分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与批判,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改善自己 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是: 公共教育学的教学对象是院各教学系师范类的学生,这些学生未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公共教育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其一,能初步 运用教育理论去观察、分析实际的教育问题,并能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自觉遵循教育规律从事教育工作;其二,着重在知识、 理论、观念上训练师范生,使他们产生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欲望;其三,特别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师范生的基本素 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了解层次,了解教育学产生以及发展的过程;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 之间的关系;影响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等。第二,理解层次, 深入理解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第三,掌握层次,在理解教育学相关规律的基础上, 把心理学、教育学、所学专业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现代教育理念,能够很好的应用现代教育教学的方法,作好教师的本质工作。 (二)本课程教学体系 公共教育学从三大块来构建其内容体系:第一大块是教育原理,它围绕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含教育基本概念、教育规律、教育功 能、教育目的、课程、教师和学生等)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提高对教育学理论的认识,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第二大块是教 育管理,它围绕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生评价、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而展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 增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评价意识;第三大块是教育实践,它围绕教师的教学工作(含教学基本工作、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等)而展 开,其着眼点是帮助师范生增强教育学的实践意识。 教学重点:教育基本概念 课程 教师 教学论等 教学难点: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课程理论等。 (三)本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 第一章 绪论与教育概述(4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育、教育科学和教育学的概念;2、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史;3、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4、掌握教育学的学习方法。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与教育学概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学习教育学意义;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2、教学难点: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的含义 一、教育学、教育科学和教育学科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二、教育的产生 三、教育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的内涵及动因:中外教育改革的理论: 五、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五、我国教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六、当代教育学的新发展 第四节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教育?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2、教育学的研究对像是什么?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我们应怎样学好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构成(5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师的概念、性质、职业角色定位;2、了解教师的作用、地位、任务与劳动特点;3、了解教师的权利、义务好素养以及培 养提高:4、了解学生的角色定位、特点、学生的发展以及影响因素;5、理解教育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特点与关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教师的作用、任务、劳动特点以及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特点以及各因素的影响 2、教学难点:教师的概念、性质、职业角色定位;教育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特点。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职业角色定位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三、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育人价值);教师的社会作用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1、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的经济地位 3、教师的政治地位 4、教师的职业声望 四、教师的任务、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任务: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强烈示范性;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影响 性;教师劳动的任务繁重性:教师劳动的高度责任性。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教学计划、履行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各 方面教育,组织各种活动;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制止各种有害于学生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 教学水平 六、教师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思想素质) (二)现代人的素质 要有进取意识、独立意识、民主精神、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守时惜时等。 (三)渊博的知识 (1)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2)具有比较渊博的相关学科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 (4)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四)多方面的能力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6)自我调控能力: (7)人际交往能力等。 (8)掌握教育科学规律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五)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身心素质) 六、教师成长的实现—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二)培养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什么是教育? 比较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异同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我们应怎样学好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构成(5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师的概念、性质、职业角色定位;2、了解教师的作用、地位、任务与劳动特点;3、了解教师的权利、义务好素养以及培 养提高;4、了解学生的角色定位、特点、学生的发展以及影响因素;5、理解教育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特点与关系。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师的作用、任务、劳动特点以及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特点以及各因素的影响 2、教学难点:教师的概念、性质、职业角色定位;教育的影响以及各因素的特点。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与职业角色定位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 三、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一)教师的作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育人价值);教师的社会作用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1、教师的专业地位 2、教师的经济地位 3、教师的政治地位 4、教师的职业声望 四、教师的任务、劳动特点 (一)教师的任务; (二)教师的劳动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教师劳动的长期性;教师劳动的强烈示范性;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影响 性;教师劳动的任务繁重性;教师劳动的高度责任性。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二)教师的义务: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贯彻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教学计划、履行聘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各 方面教育,组织各种活动;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制止各种有害于学生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 教学水平。 六、教师的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高尚的师德(思想素质) (二)现代人的素质 要有进取意识、独立意识、民主精神、主人翁态度、群体意识、守时惜时等。 (三)渊博的知识 (1)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2)具有比较渊博的相关学科文化科学基础知识;(3)广泛的文化艺术修养; (4)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四)多方面的能力 (1)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往的能力。 (2)表达能力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 (5)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6)自我调控能力; (7)人际交往能力等。 (8)掌握教育科学规律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 (五)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身心素质) 六、教师成长的实现——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一)教师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 (二)培养提高教师的主要途径:
第二节学生 一、学生的角色定位一地位 (一)学生的本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1、学生是独特的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学生是完整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社会地位受法律保护;2、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来的社会公民。 二、学生的特点 (一)主动性: (二)未完成性:(三)开放性;(四)独特性:(五)创造性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家庭;2、学校:3、社会 第三节教育影响 一、教育内容 (一)概念 (二)教育内容的特点 二、教育方法 (一)概念 (二)特点 三、教育技术 四、教育情境 (一)内涵 (二)教育情境的分类 (三)教育情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 二、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 三、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 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角色定位是什么? 2、 教师任务与劳动特点有哪些? 3、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4、学生的特点有哪些?应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5、教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 6、试述教育情境及其分类。 第三章教育功能(5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教育的功能及其类型:2、了解个体发展及其特征以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3、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4、熟悉教 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个体发展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 一、 教育功能的含义: 教育功能的分类: 三、教育的主要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育人功能) 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角色定位——地位 (一)学生的本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1、学生是独特的人;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学生是完整的人。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社会地位受法律保护;2、学生是接受教育的未来的社会公民。 二、学生的特点 (一)主动性;(二)未完成性;(三)开放性;(四)独特性;(五)创造性 三、学生的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含义 (二)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1、家庭;2、学校;3、社会 第三节 教育影响 一、教育内容 (一)概念 (二)教育内容的特点 二、教育方法 (一)概念 (二)特点 三、教育技术 四、教育情境 (一)内涵 (二)教育情境的分类 (三)教育情境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教育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和主体论;主体间性论 二、教师、学生与知识的关系 三、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教师的职业性质与角色定位是什么? 2、教师任务与劳动特点有哪些? 3、作为一个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4、学生的特点有哪些?应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5、教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 6、试述教育情境及其分类。 第三章 教育功能(5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教育的功能及其类型;2、了解个体发展及其特征以及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3、理解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4、熟悉教 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个体发展及其特征 2、教学难点: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以及文化功能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教育功能概述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三、教育的主要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2)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历史演进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育人功能)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1、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一)教育促进人的观念的社会化 (二)教育促进人的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
(三)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四、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主体性的发展 2、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教育的杜会功能 一、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与速度;结构与内容) (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3、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社会公民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推进社会政治变革;通过传播先进思想,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可促进社会政治民 主化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教育功能及其分类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3、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有那些? 4、 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5、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第四章当代中国教育(4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2、了解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3、了解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4、了解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 度:5、理解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6、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内容。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 2、教学难点: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3、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4、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实施 第二节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2、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 3、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概述、内容、任务。 第二节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 2、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3、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3、 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4、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内容各有哪些?。 第五章当代世界教育思潮(2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终身教育及其特征:2、理解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3、了解教育国际化及其趋势:4、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终身教育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理解
(三)教育促进人的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四、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主体性的发展 2、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物质生产制约教育的发展(水平与速度;结构与内容) (二)社会政治制约教育发展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具有培养劳动力的功能 2、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3、教育具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 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社会公民 2、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教育的普及推进社会政治变革;通过传播先进思想,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可促进社会政治民 主化 四、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2、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3、教育对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教育功能及其分类 2、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3、教育对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4、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 5、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第四章 当代中国教育(4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掌握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2、了解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3、了解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4、了解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 度;5、理解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任务;6、了解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内容。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 2、教学难点:对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当代中国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 3、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4、中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5、当代中国教育目的的实施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基本依据 2、 当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当代中国的学制改革;中国现行的教育基本制度; 3、 当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概述、内容、任务。 第二节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1、 教育现代化的概念与特征; 2、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3、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教育目的及其制约因素;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3、教育制度及其建立的依据有哪些? 4、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内容各有哪些?。 第五章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2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了解终身教育及其特征;2、理解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 3、了解教育国际化及其趋势;4、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终身教育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理解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终身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思潮产生及其背易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3、 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5、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第二节全民教育思潮 1、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2、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3、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4、全民教育思潮在中国与印度的实践、 第二节教育国际化思潮 1、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形成及原因 2、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3、 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4、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终身教育及其特征: 2、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是什么? 3、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趋势各有哪些? 4、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的?。 第六章学生素质及其培养(6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理解学生素质的层次与结构;2、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3、了解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4、理解学生道德素质及其 培养;5、理解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6、掌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 教学难点是: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生素质的层次与结构 1、 素质的内涵 2、学生素质的层次 3、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结构 第二节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2、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第三节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 2、科学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第四节学生道德素质及其培养 1、 学生道德素质的结构 2、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第五节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 2、 审美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第六节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1、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2、班主任工作 3、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 4、课外活动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学生素质的层次有哪些方面? 2、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各有哪些? 3、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有哪些? 4、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5、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有哪些?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终身教育思潮 1、终身教育思潮产生及其背景 2、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 3、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4、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 5、终身教育思想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实践 第二节 全民教育思潮 1、全民教育思潮的产生及其背景 2、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 3、全民教育思潮的发展 4、全民教育思潮在中国与印度的实践、 第二节 教育国际化思潮 1、教育国际化思潮的形成及原因 2、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3、教育国际化的趋势 4、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终身教育及其特征; 2、全民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目标是什么? 3、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趋势各有哪些? 4、你是如何理解教育国际化与教育的民族性的?。 第六章 学生素质及其培养(6课时) 一、本章的主要教学目的和要求是: 1、理解学生素质的层次与结构;2、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3、了解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4、理解学生道德素质及其 培养;5、理解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6、掌握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二、本章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 教学难点是: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三、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生素质的层次与结构 1、 素质的内涵 2、学生素质的层次 3、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结构 第二节 学生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2、心理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第三节 学生科学素质及其培养 1、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 2、科学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措施 第四节 学生道德素质及其培养 1、 学生道德素质的结构 2、道德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 第五节 学生审美素质及其培养 1、 学生审美素质的结构 2、 审美素质教育过程的分析 3、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措施 第六节 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 1、教学是培养学生素质的基本途径 2、班主任工作 3、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活动 4、课外活动 四、本章主要作业题 1、学生素质的层次有哪些方面? 2、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各有哪些? 3、学生科学素质的结构与培养措施有哪些? 4、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 5、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