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書周易》淺談 否定的。 至於“—”,爻題稱為“九”,大概“九”是由“—”滋生的。《易緯·乾 鑿度》卷上云:“《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 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與“九”相變,且“一”、“九”皆為奇數,同樣可代 表陽爻。此其一;其二,若“一”所代表陽爻稱“一”而不稱“九”,在爻題中 便有義重之嫌。如“初九”稱為“初一”。《說文》:“初,始也。”《易乾》: 初九”,孔穎達《疏》:“居第一之位故稱初。”《莊子·天地》:“一之所 起。”郭象《註》曰:“初者未生而得生。”以“一”訓“初”。《說文》:“一,惟 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易萃》初六:“一握為笑。”《周 易集解》引虞翻曰:“初稱一。”是“一”亦可訓為“初”,“初”與“一”義同互 訓,古相通。故卦畫儘管標“一”,沿襲於數字卦畫的“一”,但仍不稱“初 ”而稱“初九”,以免義重;其三,六為老陰,九為老陽,六九為可變之爻, 故以為賅陰陽。 其次,斷占之辭的多寡。《帛書周易》較通行本多了四個斷占之辭:一 是《蠱》卦尚(上)九:“不事王矦,高尚其德,兇。”通行本“德”作“事”,無 兇”字。二是《困》卦初六:“辰(臀)困於株木,人於要(幽)浴(谷),三歲 不犢(鳃),兇。”通行本無“兇”字。三是《既濟》卦九五:“東鄰殺牛以祭, 不若西鄰之濯祭,實受其福,吉。”通行本無“吉”字。四是《渙》卦初六: “橙馬,吉。悔亡。”通行本無“悔亡”兩字。但《帛書周易》亦較通行本少 了一個斷占之辭。這便是《渙》卦尚九:“渙其血去,湯出。”通行本作:“上 九,渙其血去,逖出,无咎。”寡“无咎”兩字。兩相抵消,《帛書周易》乃較 通行本多三個斷占之辭。通行本有六十二條卦爻辭無斷占之辭,帛書有 五十九條。這個增加,說明《周易》是作為判斷吉兇的卜筮之書的。 在五十九條無直接斷占之辭的卦爻辭中,幾乎都有間接表示吉兇悔 咎的詞義。大體有如下幾種情况:其一,寓兇的徵兆於具有否定意義的事 物之中。如《川》(《坤》)初六:“禮(履)霜,堅冰至。”《川》(《坤》)上六: “龍戰於野,其血玄黄。”《屯》上六:“乘馬煩(班)如,汲(泣)血連(漣) 如。”《需》九三:“襦(需)於泥,致寇至。”《小畜》九三:“車說紱(較),夫妻 反目。”《同人》九三:“服(伏)容(戎)〔于〕莽,登(升)其高〔陵〕,三歲不 興。”《大畜》九二:“車說馥(轅)。”《咸》初六:“欽(咸)其梱(拇)。”上六 欽(咸)其股(輔)陝(頰)舌。”等等。這幾爻以“堅冰至”、“血玄黄”、“致 寇至”、“車說”、“咸其拇”比喻兇的徵兆。 15
帛書周易譯 其二,寓吉的徵兆於具有肯定意義的事物之中。如《泰》九二:“枹 (包)妄(荒)用馮河,不暇(遐)遺弗忘,得尚於中行。”《同人》九五:“同 人,先號桃(咣)後芙,大師克相遇。”《隨》尚六:“枸(拘)係之,乃從 (維)之,王用芳(享)於西山。”《賁》六四:“蘩(賁)茹(如)蕃(皤)茹 如),白馬蜍(翰)茹(如),非寇閩(婚)詬(媾)。”《晉》:“康侯用踢(錫) 馬蕃庶,晝日三綏(接)。”《井》九五:“井戾(冽)寒湶(泉)食。《中孚》九 “嗚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羸(靡)〔之〕。”等等。藴 涵有順利、成功、吉祥、喜慶之類的事情,是一種吉利的兆頭。 其三寓或吉或兇的徵兆於具有吉兇的事物之中。如《剥》尚九:“石 (碩)果不食,君子得車,小人剥蘆(盧)。”《无妄》六三:“無〔妄之災〕,或 擊(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兹(災)。”《損》六三:“三人行則損一 人,一人行則得其友。”《旅》九四:“〔旅於處,得〕其潛(資)斧,〔我〕心不 快。”六五:“射雉,一矢亡,冬(終)以舉(譽)命。”等等。以某事物(或某種 情况下)的吉兇隱喻所占筮之事的吉兇 其四,寓吉兇的徵兆於模糊之中。如《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 皮(罷),或汲(泣)或歌。”《明夷》尚六:“不明海(晦),初登於天,後人 (入)於地。”等等。獲得敵人(俘虜),或擊鼓進攻,或疲勞而息兵,或哭 泣,或歌唱,或登於天,或入於地,無一定的判斷,其斷占之辭隨占筮者所 占之事而選擇。 帛書和通行本《周易》無直接斷占之辭的卦爻辭,大體不外乎這四類。 從《帛書周易》有斷占之辭較通行本多三個以及從間接斷占之辭的卦爻辭 來看,直接有斷占之辭的占86.8%,其餘13.2%。《易經》為古代占筮之 用書,當無疑問。 再次,《帛書周易》與通行本《周易》文字意義之異同。帛書《六十四 卦》的卦辭、爻辭基本相同,則《帛書周易》與《漢石經》、王弼本、《周易集 解》本、通行本屬一個底本,然而,由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特别在口耳相 傳或傳抄過程中,不斷錯亂或混淆,形成了不同的本子。《帛書周易》可能 是這種原因而與諸本有異,成為别本《周易》的。六十四卦卦名與通行本 異者三十三處,占半數有餘。雖卦名字異,但絕大多數異字的讀音相同或 相近,可通假。帛書與通行本《周易》文字和意義之異同,于豪亮先生在 《帛書周易》中已有論述,這裏僅做些補充: 其一,《帛書周易》的發現,解决了一個長期未妥善說明的懸案。通行 16
《京書周易》淺說 本“十翼”中有《象傳》(帛書無《彖》、《象》、《文言》)。《象》,解釋每一個 卦的卦名和卦義,以卦象為據;亦釋爻辭,以爻象(包括爻位)為據。前者 稱《大象》,後者稱《小象》。《大象》的編纂有一固定的模式:這便是先卦 象,次卦名,後卦義。如《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 樂。”《艮》卦《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征。”《小過》卦《象》 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需 乾下坎上,故云“雲上於天”;《艮》艮下艮上,故云“兼山”;《小過》艮 下震上,故云“山上有雷”,為卦象。《需》、《艮》、《小過》為卦名,“君子以 飲食宴樂”,“君子以思不出其征”,“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 儉”為卦義。考《六十四卦》卦象,除《乾》、《坤》兩卦外,概莫能外。於是 便引出對於《乾》、《坤》卦《象》傳的不同說法。 先明《乾》卦。《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按《象傳》編 纂格式,天行為卦象,猶《艮》之“兼山”,“健”是卦名,“君子以自强不息” 為卦義。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曰:“《剥·彖傳》曰:君子尚消息盈虚, 天行也。《復·彖》曰:‘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蓋《乾》之一陽,從 《艮》入《坤》而《剥》盡,復從《坤》出《震》而復來,皆天之一陽,行乎其間, 故《乾·象》曰:天行。’”以“天行”為斷,健為乾之訓,為卦名。然《周易 正義》孔穎達曰:“天行健者。行者,運動之稱;健者,强壯之名……萬物壯 健皆有衰怠,唯天運動日過一度。蓋運轉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 健。’”孔氏以“天行健”連讀,如分讀,則“天行”意不完整。 《帛書周易》乾卦的卦名為“鍵”。“鍵”即“乾”之假借,《象傳》“天 行,健”之“健”,為“乾”之同音假借。“鍵”“健”同聲系,古相通(說詳見 《乾》卦註釋)。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為卦象一卦名 卦義的統一格式。至於“天行”,是可成一獨立概念的,《國語·晉語》: 歲在大梁,將集天行。”韋昭《註》:“集,成也。行,道也。言公將成天道 也。”《蠱·象傳》曰:“終則有始,天行也。”“天行”即“天道”也。言天體 在不息地運行。基於《帛書周易》“乾”作“鍵”,才能恢復《象傳》的原意, 而做到真實的解釋(参見韓仲民先生《周易帛書釋疑一例》,載《文物天 地》一九八四年第六期)。 次明《坤》卦,《周易正義》本《象傳》作:“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來對“地勢坤”句,說法有異。王弼《周易註》曰:“地形不順,其勢順。 對“坤”字無釋,依文句看,是作“地勢順”也。《周易集解》引宋衷曰:“地 17
帛書周易註譯 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勢言其性也。”“性”亦讀為順也。尚秉和《周易 尚氏學》曰:宋、王本“皆未引《說卦》坤順為詁,是愈證宋、王本之皆作地 勢順,故不引《說卦》為證。蓋坤古文作巛,而巛為順之閔字,故宋、王皆讀 巛為順。自《正義》改作坤,而順字遂無由識”。尚說頗是。《周易正義》 改“順”為“坤”,後人遂並《釋文》而亦改為坤。疑《漢易》本作“地勢順” 至宋衷註和王弼註亦然。所以改為坤,因《坤》原作交或巛,王樹柟《費氏 古易訂文》即作巛,乃假借巛為順,順以巛而得聲,故古相通。孔穎達只知 巛即坤,而不顧巛為順之假借,便改其為坤。 今《帛書周易》“坤”作“川”,《象傳》“地勢坤”,即作“地勢川”,就是 地勢順”,順從頁,川聲,故“川”與“順”通假,王引之謂“巛即川字”。川 與坤、順聲近,故借川作坤。《易》亦以巛為大川。焦氏《易林》以巛為水, 為江河淮濟。則《即川、即水也。金文水作“,兩旁畫不連。劉潤琴云 “《效鼎》‘涉’作‘’。殷《殷契》衍作“,圆作回。永字從水,而金 文作,水字兩旁畫皆不斷,可證巛、川、水三字,古文皆同。”順既因川得 聲,則《象傳》“地勢順”,“地勢”為卦象,“順”即“川”為卦名,“君子以厚 德載物”為卦義。“地勢順”,言地的趨勢,順承夭道,這才符合《象傳》的 原意。 其二,《帛書周易》與通行本《周易》八卦卦名,完全不同。鍵(乾 川(坤)三三,根(艮)玉,奪(兑)三,赣(坎),羅(離)三,辰(震)三,算 (巽)≡。這說明八卦卦名在口耳相傳,筆録於簡帛的過程中,同音、音近 假借,最為嚴重。雖文義相通,但亦有少異。 其三,關於帛書的“陰陽”兩字。從數字卦畫到陰陽卦畫,經過了漫長 的歲月,“陰陽”作為一對概念,是向日和背日的意思,《詩·公劉》曰:“民 既 景乃崗,相其陰陽。”在山崗上測日影,察其向日或背日。《詩經》中陰陽 連用,僅此一處。《書經》僅見單字陰或陽各三,不見連用。通行本《周 易》亦僅見《中孚》九二爻辭:“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詩經》言陰九處,陽 十八處,有天氣、陰閻之義。《左傳》、《國語》中陰陽多見。既作為陰陽二 氣又作為兩種對待的勢力。如《左傳》昭公元年:“六氣日:陰、陽、風 雨、晦、明也。”《國語·周語》:“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 震。”陽潛伏於下不能出來,陰被迫而不能蒸發,陰陽兩種勢力失調,因此 發生地震。這已是“陰陽”概念的引申和發揮了。陰陽概念的初義,可能 是指向日與背日或迎日與覆日。《說文·雲部》曰:“雲,雲覆日也。從 18
帛售周易》淺 雲,今聲。会,古文雲省。”段玉裁《註》:“今人陰陽字,小篆作霠易。霠 者,雲覆日;易者,旗開見日。”雲覆蓋着日,覆蔽必閻,引申為背日之地必 閻。《說文·勿部》:“易、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疆者 聚貌。”段玉裁《註》:“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会易廢矣。”所謂陰,徐鍇 曰:“山北水南,為日所不及。”故《說文》:“陰,閻也。水之南,山之北也。” 水南山北為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所謂陽,乃日初出地光芒四射,如你,帛 書《周易》作“豸”,上O為日,一表示地,勿表示光芒也。雲南納西族古代文 字,太陽寫作Q(讀作nmel,古語讀ni),中午寫作(讀作 ni mei~mge rv),象太陽中天,光芒四射。日出照在地上為易,即山之南,水之北也。 滋生了陽,《說文》:“陽,高明也。從自,易聲。故陽、陰與日有關。《周 易》中陰陽概念究竞如何評價,—--表示陰陽的符號起於何時,架說齊 陳。湖北江陵天星觀竹簡《問易》,安徽阜陽竹簡《周易》,似還是數字卦, 至少带有數字卦的味道《帛書周易》則較接近於—--,但八即八,而不 是六。因此,一--符號的出現,則同陰陽學家的興起有關。 《帛書周易》的出土,終於改變了通行本《周易》只有“陰”而無“陽” 的情况。《帛書》寫作“在靥”和“膠尹足”,雖分屬《中孚》和《夫》 兩卦,且不連用,也不一定是陰陽相對意思,但畢竟在《六十四卦》卦爻辭 中出現了“陽”這個字。這顯然是《帛書周易》所改,通行本作“揚於王 庭”。“陽”假借為“揚”,上引《說文》:“易,一曰飛揚。”《釋名·釋天》 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禮記·玉藻》:“盛氣顛實陽休。”鄭《註》: “揚讀為陽,聲之誤也。”孔穎達《疏》:“揚,陽也。”故《詩·野有蔓草》曰 “清揚婉兮。”《說苑·尊賢》作“清陽婉兮”。“揚”與“陽”相通。雖然還 不能證明帛書《六十四卦》中陰陽兩字與“--”、“—”符號有必然的聯繫 亦不能說明《易經》中所潛在的陰陽思想是通過這兩個字來連接,但亦不 能完全否認其間有關係 《帛書周易》與通行本的比較,僅指出其三個方面的異同,實是掛 漏萬。 五、歷代對《易》的註釋和研究 《帛書周易》的基本思想,已有拙著《周易思想研究》一書,這裏便從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