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壮:麦苗植株个体在发育形态上符合最佳标准 3、齐:植株个体间生长速度相同、相近 4、全:土地面积与青苗面积之比等于或接近1。 影响因素 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 ①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知道种皮的厚薄、休眠期的长短等 因素会影响种子发芽。休眠期短的白皮品种一般发芽较快 ②小麦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随种子的成熟程度而变化。在乳熟期收获的种子, 发芽率低,发芽势弱,发芽所需时间长,而且容易霉烂;在乳熟末期收获的种子, 发芽率一般在90%以上,但由于种子营养不足,幼苗瘦小,难以达到壮苗标准;蜡 熟期收获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力,发芽率一般在95%以上,符合用种要求 ⑧子粒大小不同一般对出苗也有影响,选用种性好的大粒而饱满的种子播种, 幼苗粗壮,根系发育好,第一、二片叶大,分蘖发生也早,可比小粒种子平均增产 14.7%。 ④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高低也是影响壮弱苗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30℃),温度越高吸水越快,酶活力越强,物质和能量转 化越快,种子发芽越快。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1~2℃,最适温度为15~20℃, 最高温度为35~40℃。温度过高,由于呼吸强度大,发芽受到抑制,出苗不整齐;温 度过低,则发芽缓慢而易感染病害。 种子完成吸胀过程的积温是一定的,约50~60℃,温度高生长快,在田间条件下, 春小麦播种至出苗约需积温120℃,这样春小麦播种至出苗约需20~25天。可用公式 计算: ∑t℃=50+10n+20 ∑t℃—一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50 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0——幼芽在土壤中每长高1厘米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n 种子覆土深度,用厘米表示 20 幼芽鞘出土到第一片叶露出芽鞘长达2厘米时所需昼夜平均积温。根 据气象资料可估算播种到出苗所需日数。 3、土壤水分 在田间条件下,土壤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首要因素。温度影响的是出苗 的快慢,而土壤水分关乎于是否能够出苗。土壤水分不足,种子只能吸水膨胀,胚 芽不能正常生长,呼吸作用急剧上升,释放的能量转变成热量。若土壤水分过多, 氧气不足,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发芽,甚至造成烂种
2、壮:麦苗植株个体在发育形态上符合最佳标准。 3、齐:植株个体间生长速度相同、相近。 4、全:土地面积与青苗面积之比等于或接近 1。 ㈡ 影响因素 1、种子质量及品种特性 ① 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知道种皮的厚薄、休眠期的长短等 因素会影响种子发芽。休眠期短的白皮品种一般发芽较快。 ② 小麦种子的发芽能力一般随种子的成熟程度而变化。在乳熟期收获的种子, 发芽率低,发芽势弱,发芽所需时间长,而且容易霉烂;在乳熟末期收获的种子, 发芽率一般在 90%以上,但由于种子营养不足,幼苗瘦小,难以达到壮苗标准;蜡 熟期收获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力,发芽率一般在 95%以上,符合用种要求。 ③ 子粒大小不同一般对出苗也有影响,选用种性好的大粒而饱满的种子播种, 幼苗粗壮,根系发育好,第一、二片叶大,分蘖发生也早,可比小粒种子平均增产 14.7%。 ④ 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高低也是影响壮弱苗的主要因素。 2、温度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30℃),温度越高吸水越快,酶活力越强,物质和能量转 化越快,种子发芽越快。小麦种子发芽的最低温度是 1~2℃,最适温度为 15~20℃, 最高温度为 35~40℃。温度过高,由于呼吸强度大,发芽受到抑制,出苗不整齐;温 度过低,则发芽缓慢而易感染病害。 种子完成吸胀过程的积温是一定的,约 50~60℃,温度高生长快,在田间条件下, 春小麦播种至出苗约需积温 120℃,这样春小麦播种至出苗约需 20~25 天。可用公式 计算: ∑t℃=50+10n+20 ∑t℃ ——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50 ——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10 ——幼芽在土壤中每长高 1 厘米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n ——种子覆土深度,用厘米表示 20 ——幼芽鞘出土到第一片叶露出芽鞘长达 2 厘米时所需昼夜平均积温。根 据气象资料可估算播种到出苗所需日数。 3、土壤水分 在田间条件下,土壤水分是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首要因素。温度影响的是出苗 的快慢,而土壤水分关乎于是否能够出苗。土壤水分不足,种子只能吸水膨胀,胚 芽不能正常生长,呼吸作用急剧上升,释放的能量转变成热量。若土壤水分过多, 氧气不足,土壤温度降低,不利于发芽,甚至造成烂种
小麦萌发出苗的最适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一般适于种子出苗的 土壤含水量:砂土14%16%,壤土16%-18%,粘土18%-22%,若分别低于10%、 13%、16%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降低,出苗不整齐。因此,做好播前保墒,浇好底 墒水,做到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壮的一个重要条件。 4、氧气 小麦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氧气含量,据河南省的试验,一般当土壤空气含氧 量达10%以上时,种子才能正常发芽;含氧量5%时,发芽率降低;含氧量1%6时, 发芽率在5%以下。 土壤空隙中空气含氧量比大气中低,特别是在土壤粘重、湿度过大、地面板结 或播种过深的条件下,往往因氧气不足,使种子发芽出苗不良,甚至烂种。这就要 求种植小麦的地块必须精细整地,保证土壤疏松通气,以满足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 生长对氧气的需要。 5、土壤溶液浓度 当土壤溶液浓度达025%以上时种子不能正常吸水,甚至产生渗透倒吸水现象, 出苗率明显下降,土壤通气不良或遇雨板结,都对出苗不利。在土壤墒情不良的情 况下,种肥用量过大就会造成局部土壤溶液浓度过大。 6、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过深是造成弱苗的主要原因,由于盾片节与胚芽鞘节之间的部分不伸 长,在播种过深时,胚芽鞘不伸出土外,由其所在节与第一绿叶之间的节间形成的 根状茎,提早伸长,将幼芽向地表推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之下胚乳中的养分大量消 耗,易成弱苗。因而应在保证整地质量基础上,严格掌握播深。 7、种子存贮年限 存两年以上的种子发芽率自然下降25%左右。 §1-4小麦的根系 、根系的发生 小麦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两类根群组成,两者发生的时间、部位 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1、初生根 又叫种子根或胚根。当种子萌发时,一条主根从胚轴的基部首先伸出,经过2~3 天的时间,从胚根基部长出一对幼根,这三条根的根原基在种胚形成时即已存在并 明显可见,因而当种子萌发时,首先伸出的是这三条根。接着在第一对胚根之上又 可伸出另一对胚根,这对胚根也早已形成而存在于原胚根中。 当主茎第一叶(1/0)展开时,种子根停止生长,此时种子根一般3~5条。有时 还可以从外子叶内侧与第二对侧根同一平面上长出第六条种子根和位于其上方的 2~3条初生不定根,因此在主茎第一叶展开时偶尔可有7-8条根
小麦萌发出苗的最适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 70—80%,一般适于种子出苗的 土壤含水量:砂土 14%~16%,壤土 16%~18%,粘土 18%~22%,若分别低于 10%、 13%、16%出苗时间延长,出苗率降低,出苗不整齐。因此,做好播前保墒,浇好底 墒水,做到足墒下种,是实现苗全、苗壮的一个重要条件。 4、氧气 小麦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氧气含量,据河南省的试验,一般当土壤空气含氧 量达 10%以上时,种子才能正常发芽;含氧量 5%时,发芽率降低;含氧量 1%时, 发芽率在 5%以下。 土壤空隙中空气含氧量比大气中低,特别是在土壤粘重、湿度过大、地面板结 或播种过深的条件下,往往因氧气不足,使种子发芽出苗不良,甚至烂种。这就要 求种植小麦的地块必须精细整地,保证土壤疏松通气,以满足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 生长对氧气的需要。 5、土壤溶液浓度 当土壤溶液浓度达 0.25%以上时种子不能正常吸水,甚至产生渗透倒吸水现象, 出苗率明显下降,土壤通气不良或遇雨板结,都对出苗不利。在土壤墒情不良的情 况下,种肥用量过大就会造成局部土壤溶液浓度过大。 6、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过深是造成弱苗的主要原因,由于盾片节与胚芽鞘节之间的部分不伸 长,在播种过深时,胚芽鞘不伸出土外,由其所在节与第一绿叶之间的节间形成的 根状茎,提早伸长,将幼芽向地表推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之下胚乳中的养分大量消 耗,易成弱苗。因而应在保证整地质量基础上,严格掌握播深。 7、种子存贮年限 存两年以上的种子发芽率自然下降 25%左右。 §1—4 小麦的根系 一、根系的发生 小麦根系为须根系,由初生根和次生根两类根群组成,两者发生的时间、部位 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1、初生根 又叫种子根或胚根。当种子萌发时,一条主根从胚轴的基部首先伸出,经过 2~3 天的时间,从胚根基部长出一对幼根,这三条根的根原基在种胚形成时即已存在并 明显可见,因而当种子萌发时,首先伸出的是这三条根。接着在第一对胚根之上又 可伸出另一对胚根,这对胚根也早已形成而存在于原胚根中。 当主茎第一叶(1/0)展开时,种子根停止生长,此时种子根一般 3~5 条。有时 还可以从外子叶内侧与第二对侧根同一平面上长出第六条种子根和位于其上方的 2~3 条初生不定根,因此在主茎第一叶展开时偶尔可有 7~8 条根
主胚根和第一对侧根吸收能力比次生根强,其他与次生根相同。小麦的初生根 群入土较深,并明显向纵深伸展,一般可达1.5~2.5米。水平分布不及次生根群,但 生长速度快。 2、次生根 又叫节根或不定根。发生在茎基部节上和分蘖的基部节上。次生根的发生通常 在分蘖发生同时或稍后,由于分蘖发生与主茎叶数有密切的同伸关系,因而次生根 产生顺序与叶位顺序有关,即n叶开始抽出,n叶节分化出节根原基,(n-1)、(n 2)叶的节根原基近一步发育,(n-3)叶的节根伸出。 小麦的第一批节根(芽鞘节节根)是在主茎第三叶(3/0)抽出时发生的,主茎 的第一叶(10)节根一般是在幼苗生长第四(40)叶时发生的,余此类推。最高发 根叶位的节根,是植株基部节间的第一张抱茎叶的节根。具有11片叶的品种其最高 发根叶位是70片叶;13片叶品种为90片叶。 主茎各叶位的节根数一般为2~4条,分蘖各叶位节根一般为1~3条,主茎抱茎 叶节根数多达5~6条。 3、初生根与次生根比较 初生根系发生早,一般在出苗至拔节是初生根发挥其功能的最主要时期。拔节 后,穗的进一步分化发育和茎叶旺盛生长,以及后期籽粒形成和增重,与次生根发 育好坏关系密切。 序号项目 初生根 次生根 1数量 5~8条 30~70条 234 着生部位 种子胚部 茎基分蘖节上 发生时期 种子萌动 四叶期后 发生终期 第一叶出土 开花以后 主要功能期 出苗至拔节 拔节后 6 生根温度 1~2℃ 8℃ 入土角度 垂直地表先与地表成锐角, 四散后再向下延伸 二、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小麦根系的生长,以出苗至分蘖速度最快,其次是分蘖到抽穗期间。抽穗到开 花,日平均增长量最少。开花到成熟几乎不增加。从孕穗期开始根系干重进入髙峰 期,根冠比在灌浆至成熟达到高峰 小麦种子根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产生时间集中,一般7~10天之内全部形成, 种子根产生后生长较快,其方向为垂直伸长,生育期间平均每天伸长15cm左右。根 系在伸长的同时可分枝24次,其生长点多达5000~10000个。次生根发生的时间 晚,持续时间长。生长健壮的小麦每株次生根数量可达30~70条,多者可达100条
主胚根和第一对侧根吸收能力比次生根强,其他与次生根相同。小麦的初生根 群入土较深,并明显向纵深伸展,一般可达 1.5~2.5 米。水平分布不及次生根群,但 生长速度快。 2、次生根 又叫节根或不定根。发生在茎基部节上和分蘖的基部节上。次生根的发生通常 在分蘖发生同时或稍后,由于分蘖发生与主茎叶数有密切的同伸关系,因而次生根 产生顺序与叶位顺序有关,即 n 叶开始抽出,n 叶节分化出节根原基,(n—1)、(n —2)叶的节根原基近一步发育,(n—3)叶的节根伸出。 小麦的第一批节根(芽鞘节节根)是在主茎第三叶(3/0)抽出时发生的,主茎 的第一叶(1/0)节根一般是在幼苗生长第四(4/0)叶时发生的,余此类推。最高发 根叶位的节根,是植株基部节间的第一张抱茎叶的节根。具有 11 片叶的品种其最高 发根叶位是 7/0 片叶;13 片叶品种为 9/0 片叶。 主茎各叶位的节根数一般为 2~4 条,分蘖各叶位节根一般为 1~3 条,主茎抱茎 叶节根数多达 5~6 条。 3、初生根与次生根比较 初生根系发生早,一般在出苗至拔节是初生根发挥其功能的最主要时期。拔节 后,穗的进一步分化发育和茎叶旺盛生长,以及后期籽粒形成和增重,与次生根发 育好坏关系密切。 序号 项 目 初生根 次生根 1 数 量 5~8 条 30~70 条 2 着生部位 种子胚部 茎基分蘖节上 3 发生时期 种子萌动 四叶期后 4 发生终期 第一叶出土 开花以后 5 主要功能期 出苗至拔节 拔节后 6 生根温度 1~2℃ 8℃ 7 入土角度 垂直地表 先与地表成锐角, 四散后再向下延伸 二、根系的生长与分布 小麦根系的生长,以出苗至分蘖速度最快,其次是分蘖到抽穗期间。抽穗到开 花,日平均增长量最少。开花到成熟几乎不增加。从孕穗期开始根系干重进入高峰 期,根冠比在灌浆至成熟达到高峰。 小麦种子根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产生时间集中,一般 7~10 天之内全部形成, 种子根产生后生长较快,其方向为垂直伸长,生育期间平均每天伸长 1.5 ㎝左右。根 系在伸长的同时可分枝 2~4 次,其生长点多达 5 000 ~10 000 个。次生根发生的时间 晚,持续时间长。生长健壮的小麦每株次生根数量可达 30~70 条,多者可达 100 条
以上,但大田群体中一般在30条以下。 国内外关于小麦根系生长的最大深度的报道,大多在2~3m。但是小麦根系大都 集中在耕层20cm以上的土层中,约占4060%,在40cm深度时约占80~85% 三、根的功能 吸收、运输、固定、物质合成与转化作用。土壤中的磷酸、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经根系吸收后,在根系中转化为有机酸,并进一步合成为氨基酸,在植物各部分合 成蛋白质 由于根系的生长高峰与干物质积累早于地上部,因而根系发育的好坏、根系活 力与延续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地上部的生长与产量形成。小麦生育过程中,地上 部“光叶系统”与地下部“根土系统”发展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根系的吸收功能与小麦生育进程有关,不同的叶龄期根系吸收功能不同,表现 为n0叶出生时,发生的(n-3)叶位的次生根,至(n+3)叶出生时才进入功能盛 期。 小麦的种子根在一生中均有吸收功能。其生理活动以50叶期最为旺盛,挑期次 之,抽穗后开始下降,至成熟期仍有一定生理功能,说明种子根在小麦生育前期和 中期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麦主茎叶与节根及分蘖的发生存在相同的同伸关系,所以当新生分蘖需 要养分时,与其相应发生的节根尚不能向该蘖输送养分,只能由该节根以下各层根 来提供养分。一般新生蘖由种子根和胚芽鞘节根供给输送养分,主茎各层根吸收的 无机养分虽然向各个分蘖均输配,但向低位分蘖输配率则多于髙位蘖,这正是高位 蘖不易成穗的原因之 四、影响根系生长条件 1、土壤水分 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根系的吸收,根系生长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 持水量的70-~75%,超出85%以上根系数量减少,当田间持水量低于30~40%时次生 根量显著减少。 2、土壤结构 土壤物理结构直接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如由砂土层到黏土层,根的生长速度 减慢,根尖变粗。长期浅耕或同一深度的耕作,极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大量 根横向生长,造成后期不抗旱易青干,因此要深浅耕交替,深耕深松相结合,以打 破犁底层。土壤容量为1.1~1.14gcm3时最为适宜。 3、土壤营养 根系具有比趋水性还要强烈的趋肥性,当根系进入施肥层后,就大量产生分枝 形成根团,致使施肥层根干重明显大于不施肥处,这表明施肥是调控根系生长的重 要手段
以上,但大田群体中一般在 30 条以下。 国内外关于小麦根系生长的最大深度的报道,大多在 2~3m。但是小麦根系大都 集中在耕层 20 ㎝以上的土层中,约占 40~60%,在 40 ㎝深度时约占 80~85%。 三、根的功能 吸收、运输、固定、物质合成与转化作用。土壤中的磷酸、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经根系吸收后,在根系中转化为有机酸,并进一步合成为氨基酸,在植物各部分合 成蛋白质。 由于根系的生长高峰与干物质积累早于地上部,因而根系发育的好坏、根系活 力与延续时间长短,直接关系到地上部的生长与产量形成。小麦生育过程中,地上 部“光叶系统”与地下部“根土系统”发展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 根系的吸收功能与小麦生育进程有关,不同的叶龄期根系吸收功能不同,表现 为 n/0 叶出生时,发生的(n-3)叶位的次生根,至(n+3)叶出生时才进入功能盛 期。 小麦的种子根在一生中均有吸收功能。其生理活动以 5/0 叶期最为旺盛,挑期次 之,抽穗后开始下降,至成熟期仍有一定生理功能,说明种子根在小麦生育前期和 中期的重要作用。 由于小麦主茎叶与节根及分蘖的发生存在相同的同伸关系,所以当新生分蘖需 要养分时,与其相应发生的节根尚不能向该蘖输送养分,只能由该节根以下各层根 来提供养分。一般新生蘖由种子根和胚芽鞘节根供给输送养分,主茎各层根吸收的 无机养分虽然向各个分蘖均输配,但向低位分蘖输配率则多于高位蘖,这正是高位 蘖不易成穗的原因之一。 四、影响根系生长条件 1、土壤水分 水分过多或不足都不利于根系的吸收,根系生长最适的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 持水量的 70~75%,超出 85%以上根系数量减少,当田间持水量低于 30~40%时次生 根量显著减少。 2、土壤结构 土壤物理结构直接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如由砂土层到黏土层,根的生长速度 减慢,根尖变粗。长期浅耕或同一深度的耕作,极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造成大量 根横向生长,造成后期不抗旱易青干,因此要深浅耕交替,深耕深松相结合,以打 破犁底层。土壤容量为 1.1~1.14 g/cm3时最为适宜。 3、土壤营养 根系具有比趋水性还要强烈的趋肥性,当根系进入施肥层后,就大量产生分枝 形成根团,致使施肥层根干重明显大于不施肥处,这表明施肥是调控根系生长的重 要手段
在一定肥料用量范围内,氮素能增加根的鲜重,但施用过量会影响根冠比,不 利于根系发育。 磷素对根生长是正效应,特别是在旱地上,施用磷肥可以増加根系占全株总干 重的比重,而且可以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扩大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范围,其对作 物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氮素营养。 钾素缺乏根系变小,根部皮层早期脱落,输导组织退化。 4、温度与光照 根系生长最低温度为1~2℃,最适宜为16-20℃,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过旺, 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根系与地上部干重随光强度提高而增加,光照不足引起地上 徒长,根系形成受阻,在田间条件下,光合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密度过大或肥水过 多,群体过旺或生育期多阴雨年份 5、土壤溶液浓度 般土壤含盐量超过02%时,就会影响到根系生长,当达到0.5%时影响严重, 其根量只相当于正常的40%。 §1-5分蘖与成穗 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 学特征。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蘖芽原基。在适宜的 条件下,相当数量的蘖芽长大成为分蘗。在适宜的田间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现 数个甚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 、分蘖节 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由很多节、 叶原始体、分蘗、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通常一株小麦只 有一个分蘗节,如果分蘖节基部的某一节间伸长,即构成两个以上分蘖节。分蘖节 上节数的多少,与小麦感温性有关,一般冬性越强节数越多。据此可将品种分为分 蘖优势型、主茎优势型和中间型。分蘖节在土层的深度受品种、播深、地温等因素 的影响,春性品种、浅播、较髙地温等条件下,分蘖节较浅。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 为2~3cm。 二、分蘖的作用 1、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 2、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反应比主茎敏 感。外界变化优越时(水肥和光照充足,空间大)对分蘖的促进有时优于主茎,反 之,在不良条件下分蘖先受抑制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冬小麦分蘖成穗率为55~70%,春小麦分蘖成 穗率为4~6%,以主穗为主。稀植可增加分蘖及成穗率。 4、分蘖可产生更多近根叶和次生根,成倍的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能力
在一定肥料用量范围内,氮素能增加根的鲜重,但施用过量会影响根冠比,不 利于根系发育。 磷素对根生长是正效应,特别是在旱地上,施用磷肥可以增加根系占全株总干 重的比重,而且可以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扩大对深层土壤水分利用范围,其对作 物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氮素营养。 钾素缺乏根系变小,根部皮层早期脱落,输导组织退化。 4、温度与光照 根系生长最低温度为 1~2℃,最适宜为 16~20℃,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过旺, 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根系与地上部干重随光强度提高而增加,光照不足引起地上 徒长,根系形成受阻,在田间条件下,光合不足主要表现在种植密度过大或肥水过 多,群体过旺或生育期多阴雨年份。 5、土壤溶液浓度 一般土壤含盐量超过 0.2%时,就会影响到根系生长,当达到 0.5%时影响严重, 其根量只相当于正常的 40%。 §1—5 分蘖与成穗 小麦从主茎上长出的侧枝及侧枝上的分枝均称为分蘖。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 学特征。小麦在拔节和穗分化开始以前,植株可以分化出大量蘖芽原基。在适宜的 条件下,相当数量的蘖芽长大成为分蘖。在适宜的田间条件下,一株幼苗可以出现 数个甚至数十个分蘖,其中一部分,甚至半数以上可以成穗。 一、分蘖节 小麦的分蘖是着生在分蘖节上的地下分枝。分蘖节并非一个节,而是由很多节、 叶原始体、分蘖、腋芽及其生长点密集在一起,形成膨大的节群。通常一株小麦只 有一个分蘖节,如果分蘖节基部的某一节间伸长,即构成两个以上分蘖节。分蘖节 上节数的多少,与小麦感温性有关,一般冬性越强节数越多。据此可将品种分为分 蘖优势型、主茎优势型和中间型。分蘖节在土层的深度受品种、播深、地温等因素 的影响,春性品种、浅播、较高地温等条件下,分蘖节较浅。一般分蘖节适宜深度 为 2~3 ㎝。 二、分蘖的作用 1、分蘖的有无是麦苗好坏的标志,有分蘖的小麦个体,其器官发育也相对好。 2、分蘖是环境与群体的“缓冲者”,因为分蘖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反应比主茎敏 感。外界变化优越时(水肥和光照充足,空间大)对分蘖的促进有时优于主茎,反 之,在不良条件下分蘖先受抑制。 3、分蘖是产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冬小麦分蘖成穗率为 55~70%,春小麦分蘖成 穗率为 4~6%,以主穗为主。稀植可增加分蘖及成穗率。 4、分蘖可产生更多近根叶和次生根,成倍的增加光合作用和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