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6年第3期(总第七十七期) 子夏易学考 刘彬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 摘要:据史籍记载,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以及其他原因,后 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 献,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 露了一个重大信息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 学研究忽视了 关键词:子夏;子夏易学;《归藏》系统;《周易》系统 中图分类号:B 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82(2006)03-001912 A textual researc h on Zi Xia s yi studies LIU Bin (School of Conf ucian Cul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273165, 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ed that Conf ucius' disciple Zi Xia had studied and passed the Yi down, and the Zi Xias Commentaries on the Yi had been transmitted in later generations. On account of the early loss of his Commentaries, together with other reasons, many scholars in later dynasties suspec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cords. As a matter of fact, tenable evidences from related document s can verify the account. Some preserved parts of the Commentaries and other literatures related are enough to prove that Zi Xias Yi tradition was mai- ly inherited from Confucius and amalgamated the "ancient meanings and "new meanings ". The most notable thing is that Zi Xia had studied and passed down Gui zang. This exposes an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that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nf ucian Yi, the system of Zhouyi and that of Gui z ang might have been transmitted sim. ultaneously, which was neglected in the studies of the Yi in the past Key words Zi Xia; Zi Xias Yrology; system of Gui :ang; system of Zhou 子夏传《易》 子夏(公元前507-前420年)即卜商,为孔子精通六艺的七十子之一,在孔子的四科教育中,以精 通“文学”(即文献)著称。孔子没后,传经之功,子夏甚大,对此古人评价甚高,如东汉徐防在上疏中云 “臣闻《诗》《书》《礼》《乐》,定于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第1500页)清人朱彝尊云:“盖自六经删 述之后,《诗》《易》俱传自子夏,夫子又称其可与言《诗》,《仪礼》则有《丧服传》一篇,又尝与魏文侯言 《乐》。郑康成谓《论语》为仲弓、子夏所撰。特《春秋》之作不赞一辞,夫子则曰《春秋》属商。其后公羊 收稿日期:2005-0617 作者简介:刘彬(1965-),男,山东滕州人,哲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01994-2010chinaAcademic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llrightsreseredhttp://nwww.cnki.ner
周易研究 2006 年第 3 期(总第七十七期) 收稿日期 :2005206217 作者简介 :刘彬(1965 - ) ,男 ,山东滕州人 ,哲学博士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子夏易学考 刘 彬 (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文化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摘要 :据史籍记载 ,孔子弟子卜子夏学《易》传《易》,并有易学著作《子夏易传》。由于《子夏易传》早佚 ,以及其他原因 ,后 世很多学者怀疑子夏传《易》之事。文献告诉我们 ,子夏学《易》传《易》应为事实。而《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其他有关文 献 ,说明子夏易学主要承绪孔子 ,兼容《易》之“古义”和“新义”的特点。特别令我们注意的是 ,子夏研习并传授《归藏》,这透 露了一个重大信息 :在儒家易学的传承中 ,可能存在同时传授《周易》和《归藏》两大易学系统的传统。而这一点被以前的易 学研究忽视了。 关键词 :子夏 ;子夏易学《; 归藏》系统《; 周易》系统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882 (2006) 0320019212 A textual research on Zi Xia’s Yi studies L IU Bin (School of Confucian Culture , Qufu Normal University , Qufu 273165 , 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records revealed that Confucius’disciple Zi Xia had studied and passed the Yi down , and the Zi Xia’s Commentaries on the Yi had been transmitted in later generations. On account of the early loss of his Commentaries ,together with other reasons , many scholars in later dynasties suspect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records. As a matter of fact , tenable evidences from related documents can verify the account. Some preserved parts of the Commentaries and other literatures related are enough to prove that Zi Xia’s Yi tradition was main2 ly inherited from Confucius and amalgamated the“ancient meanings”and“new meanings”. The most notable thing is that Zi Xia had studied and passed down Gui z ang . This exposes an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that i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onfucian Yi , the system of Zhouy i and that of Gui z ang might have been transmitted sim2 ultaneously , which was neglected in the studies of the Yi in the past. Key words :Zi Xia ; Zi Xia’s Yi2ology ; system of Gui z ang ;system of Zhouy i 一、子夏传《易》 子夏(公元前 507 —前 420 年) 即卜商 ,为孔子精通六艺的七十子之一 ,在孔子的四科教育中 ,以精 通“文学”(即文献) 著称。孔子没后 ,传经之功 ,子夏甚大 ,对此古人评价甚高 ,如东汉徐防在上疏中云 : “臣闻《诗》《书》《礼》《乐》,定于孔子 ;发明章句 ,始于子夏。”(第 1500 页) [ 1 ]清人朱彝尊云“: 盖自六经删 述之后《, 诗》《易》俱传自子夏 ,夫子又称其可与言《诗》《, 仪礼》则有《丧服传》一篇 ,又尝与魏文侯言 《乐》。郑康成谓《论语》为仲弓、子夏所撰。特《春秋》之作不赞一辞 ,夫子则曰《春秋》属商。其后公羊、 9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门人。盖文章可得而闻者,子夏无不传之。文章传,性与天道亦传,是则子夏之功大 矣。”(第743页)421 子夏传《易》,隋、唐人言之最明,且评价极高。由长孙无忌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云:“昔宓羲氏始 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 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 《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把子夏与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李鼎祚 在其《周易集解·序》中言易学自孔子至唐代的传承曰:“自卜商入室,亲授微言。传注百家,绵历千古 虽竞有穿凿,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岂 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纷然淆乱,各修局见,莫辨源流。认为子夏独得孔子易学真传,汉 魏以来,虽说《易》之家众多,但皆局于一偏,不得其正,对子夏易学也赞誉有加 子夏的易学著作,西晋荀勖《中经簿》载“《子夏传》四卷”,梁阮孝绪《七录》载“《子夏易》六卷”,《隋书 经籍志》载“《周易》二卷”,注:“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子夏易 传》三卷”,陆注:“卜商,字子夏,卫人,孔子弟子,魏文侯师。”《唐志》云“《卜商传》二卷”。看来《子夏易 传》由西晋时的四卷到隋唐时的二卷或三卷,可能己有所残缺。至南宋时出现十卷本的《子夏易传》,据 说是唐张弧的伪作。至清《子夏易传》为十一卷本,朱彝尊、四库馆臣认为是另一个伪本。 但文献中的另一些记载,又使人们对子夏传《易》产生疑问,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产生争议。这些记 载以两处最为关键,形成子夏传《易》研究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 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此世系是:孔子一商瞿駢臂子 弘一矫疵一周竖一光羽-田何(第2211页),《汉书·儒林传》的记载是:孔子一商瞿一桥庇-駐臂子 弓一周丑一孙虞田何(第3597页)。唐司马贞、张守节考证駢臂子弘即駢臂子弓,矫疵即桥庇,周竖 即周丑(第2211页)。除駢臂子弓和桥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两个名单基本一样。两书的传《易》名单 都没有子夏,这确实从表面上对子夏传《易》的说法构成挑战,也成为子夏传《易》反对者的一条很有力的 理由。另一处是对子夏易学著作最早记载的刘向、刘歆的《七略》,其含义模糊不明。《七略》云:“《易传》 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叹七略》既说“《易传》子夏”,又提到“韩婴”,那么“子夏”与“韩婴”什么 关系,《易传》的作者到底是孔子弟子卜子夏还是西汉燕人韩婴,或者还是其他人?《七略》记载的歧义 确启人疑窦,因此《子夏易传》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产生《子夏易传》的作者约有六人的争议(见 下文)。 关于第一点《史记》《汉书》所载儒门传《易》世系,实际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汉儒家易学传承流派的问 题。《汉书·艺文志》叙述孔子没后,《春秋》《诗》《易》的传承情况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 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这说 明在七十子那里,《易》学的传承己分为数家。考诸文献,七十子中有易学事迹者有子夏、子贡、商瞿等 人。子夏的易学事迹,除上引文献外,《孔子家语·六本》、《说苑·敬慎》载有子夏向孔子请教《损》《益》 之道,《孔子家语·执辔》记子夏闻古《易》而向孔子讲述。帛易《要》篇记载子赣(即子贡)在孔子晚年好 《易》时,与孔子讨论《易》之卜筮的重要问题,《汉书·艺文志》录有子贡的易学著作《子赣杂子候岁》 由此推测子贡也有可能传《易》。商瞿传《易》,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亦 云:“商瞿,……特好《易》,孔子传之,志焉。”因此,在孔子去世后,除商瞿外,估计子夏、子贡也都传《易》 形成至少三家传《易》的局面,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世系,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商瞿的传 《易》谱系而已。这样说,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司马迁的易学是承其家学,即太史公司马谈 的易学,而司马谈承于杨何杨何承于王同,王同承于田何(第3118页,3127页,3288页)1。因此司马 ①南朝宋王俭《七志》引《七略》云:“《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唐陆德明巛经典释文·序录》引《七略》云:“汉兴,韩婴传。” ②帛书《要》:“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子何以老之好之乎?夫子曰:……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曰:]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则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赣曰:夫子亦信亓筮乎?子曰……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释文》(《易学集成》(三),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433044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w.cnki.ner
谷梁二子皆子夏之门人。盖文章可得而闻者 ,子夏无不传之。文章传 ,性与天道亦传 ,是则子夏之功大 矣。”(第 743 页) [ 2 ] 子夏传《易》,隋、唐人言之最明 ,且评价极高。由长孙无忌所撰的《隋书 ·经籍志》云“: 昔宓羲氏始 画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 ,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 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 ,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辞。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 《杂卦》,而子夏为之传。”把子夏与宓羲、文王、周公、孔子易学四圣并列 ,其赞誉可谓不可复加。李鼎祚 在其《周易集解 ·序》中言易学自孔子至唐代的传承曰“: 自卜商入室 ,亲授微言。传注百家 ,绵历千古 , 虽竞有穿凿 ,犹未测渊深。唯王、郑相沿 ,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 ,王乃全释人事。且《易》之为道 ,岂 偏滞于天人者哉。致使后学之徒 ,纷然淆乱 ,各修局见 ,莫辨源流。”[3 ] 认为子夏独得孔子易学真传 ,汉、 魏以来 ,虽说《易》之家众多 ,但皆局于一偏 ,不得其正 ,对子夏易学也赞誉有加。 子夏的易学著作 ,西晋荀勖《中经簿》载“《子夏传》四卷”,梁阮孝绪《七录》载“《子夏易》六卷”《, 隋书 ·经籍志》载“《周易》二卷”,注“: 魏文侯师卜子夏传 ,残缺。”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曰“《子夏易 传》三卷”,陆注“: 卜商 ,字子夏 ,卫人 ,孔子弟子 ,魏文侯师。”《唐志》云“《卜商传》二卷”。看来《子夏易 传》由西晋时的四卷到隋唐时的二卷或三卷 ,可能已有所残缺。至南宋时出现十卷本的《子夏易传》,据 说是唐张弧的伪作。至清《子夏易传》为十一卷本 ,朱彝尊、四库馆臣认为是另一个伪本。 但文献中的另一些记载 ,又使人们对子夏传《易》产生疑问 ,对《子夏易传》的作者产生争议。这些记 载以两处最为关键 ,形成子夏传《易》研究的两个最关键的问题 :一是《史记》《汉书》所记载的先秦至西汉 初儒家传《易》世系中没有子夏的名字。据《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记载 ,此世系是 :孔子 —商瞿 —馯臂子 弘 —矫疵 —周竖 —光羽 —田何(第 2211 页) [ 4 ] 《, 汉书 ·儒林传》的记载是 :孔子 —商瞿 —桥庇 —馯臂子 弓 —周丑 —孙虞 —田何(第 3597 页) [5 ] 。唐司马贞、张守节考证馯臂子弘即馯臂子弓 ,矫疵即桥庇 ,周竖 即周丑(第 2211 页) [4 ] 。除馯臂子弓和桥庇的前后位置不同外 ,两个名单基本一样。两书的传《易》名单 都没有子夏 ,这确实从表面上对子夏传《易》的说法构成挑战 ,也成为子夏传《易》反对者的一条很有力的 理由。另一处是对子夏易学著作最早记载的刘向、刘歆的《七略》,其含义模糊不明。《七略》云“:《易传》 子夏 ,韩氏婴也。汉兴 ,韩婴传。”①《七略》既说“《易传》子夏”,又提到“韩婴”,那么“子夏”与“韩婴”什么 关系《, 易传》的作者到底是孔子弟子卜子夏 ,还是西汉燕人韩婴 ,或者还是其他人 ?《七略》记载的歧义 确启人疑窦 ,因此《子夏易传》的作者也就有了多种可能性 ,产生《子夏易传》的作者约有六人的争议(见 下文) 。 关于第一点《史记》《汉书》所载儒门传《易》世系 ,实际上涉及到先秦至西汉儒家易学传承流派的问 题。《汉书 ·艺文志》叙述孔子没后《, 春秋》《诗》《易》的传承情况说“: 昔仲尼没而微言绝 ,七十子丧而大 义乖。故《春秋》分为五《, 诗》分为四《, 易》有数家之传。战国纵衡 ,真伪分争 ,诸子之言纷然淆乱。”这说 明在七十子那里《, 易》学的传承已分为数家。考诸文献 ,七十子中有易学事迹者有子夏、子贡、商瞿等 人。子夏的易学事迹 ,除上引文献外《, 孔子家语 ·六本》《、说苑 ·敬慎》载有子夏向孔子请教《损》《益》 之道《, 孔子家语 ·执辔》记子夏闻古《易》而向孔子讲述。帛易《要》篇记载子赣(即子贡) 在孔子晚年好 《易》时 ,与孔子讨论《易》之卜筮的重要问题 , ②《汉书 ·艺文志》录有子贡的易学著作《子赣杂子候岁》, 由此推测子贡也有可能传《易》。商瞿传《易》,除《史记》《汉书》的记载外《, 孔子家语 ·七十二弟子解》亦 云“: 商瞿 , ……特好《易》,孔子传之 ,志焉。”因此 ,在孔子去世后 ,除商瞿外 ,估计子夏、子贡也都传《易》, 形成至少三家传《易》的局面 ,而《史记》《汉书》所记传《易》世系 ,所反映的只是其中一家 ———商瞿的传 《易》谱系而已。这样说 ,我们还有其他的理由。大家知道 ,司马迁的易学是承其家学 ,即太史公司马谈 的易学 ,而司马谈承于杨何 ,杨何承于王同 ,王同承于田何 (第 3118 页 ,3127 页 ,3288 页) [ 4 ] 。因此司马 02 ① ② 南朝宋王俭《七志》引《七略》云“:《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序录》引《七略》云“: 汉兴 ,韩婴传。” 帛书《要》曰“: 夫子老而好《易》……子赣(贡) 曰‘: 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 ……夫子何以老之好之乎 ?’夫子曰 :‘……予非安亓用 也。’[子赣曰 : ]夫子今不安亓用而乐亓辞 ,则是用倚于人也 ,而可乎 ? ……子赣曰‘: 夫子亦信亓筮乎 ?’子曰 ……”见廖名春《马王堆帛书 周易经传释文》《( 易学集成》(三)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8 年 ,第 304323044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迁所记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杨何的传《易》谱系,正是司马迁所承习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个传《易》流 派,而绝非儒家易学传承的整体面貌,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既述当时数家《易》皆自田何 的现状:“乃今上即位,……言《易》自菑川田生”,同时又推重杨何易学,强调“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 家”的重要原因。商瞿《易》一系被载于《史记》《汉书》,而子夏《易》一系不见载,正是推重家学时尚的时 代产物。因此《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子夏传《易》,并不能直接证明子夏没有传《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除卜子夏外,约有下列五种看法,对此我们作一考 辨 (一)汉人韩婴,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等持此观点,此种观点影响较大,信从者较多。张惠 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曰:“刘向父子,博学近古,以为韩婴,必当有据。”减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 曰:“庸以子夏之为韩婴,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夏’为 长大,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当据刘议补 之。①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改《汉书·艺文志 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艺 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但也甚有问题: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依臧 氏说法,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岂不重复?再者,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 二篇,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 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伪书通考》云:“案《汉书·艺 文志》曰:‘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沉,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ˆ《韩 氏》二篇'注云:‘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 韩氏婴’二篇也。张心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七略》“《易传》子 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的看法,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 记载卜子夏的易学著作。考《汉书·刘歆传》:“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 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敏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道,必有所 本,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著作,是有根据的,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刘向、刘 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汉兴,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 的解释是:卜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但确不属 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韩氏婴也。汉兴,韩婴传”的记载,很 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韩婴易学,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宋翔凤认为,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子夏是韩商之字,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 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曰:“《汉书·儒林传》云:‘韩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 《诗》,故其《易》微,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待诏殿中,曰所 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与卜子夏名字正同,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 书,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子夏为韩商之字,乃宋氏臆测,于史 无征。其二,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而作出韩 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楚人駢臂子弓。《经典释文·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曰:“张云:或駢臂子弓所作。 案駐臂子弓为子夏门人,《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曰:“子弓,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 学外,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駢臂子弓所作,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荀勖《中经簿》,其曰:“《子夏传》四卷,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 可信,《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丁宽为商瞿、駐臂子弓易学的一系, 当传駢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臧庸于《拜经日记》卷三亦曰:“《七略》既云是汉兴子夏韩氏婴传,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参见《拜经日记》(学海堂纟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迁所记的自商瞿至田何至杨何的传《易》谱系 ,正是司马迁所承习的、始于商瞿的儒家的一个传《易》流 派 ,而绝非儒家易学传承的整体面貌 ,这也是司马迁在《史记 ·儒林列传》中既述当时数家《易》皆自田何 的现状“: 乃今上即位 , ……言《易》自菑川田生”,同时又推重杨何易学 ,强调“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之 家”的重要原因。商瞿《易》一系被载于《史记》《汉书》,而子夏《易》一系不见载 ,正是推重家学时尚的时 代产物。因此《史记》《汉书》没有记载子夏传《易》,并不能直接证明子夏没有传《易》。 关于第二个问题 ,古人关于《子夏易传》的作者 ,除卜子夏外 ,约有下列五种看法 ,对此我们作一考 辨 : (一) 汉人韩婴 ,清人张惠言、臧庸、近人张心 等持此观点 ,此种观点影响较大 ,信从者较多。张惠 言《易义别录》卷十四曰“: 刘向父子 ,博学近古 ,以为韩婴 ,必当有据。”臧庸于所辑《子夏易传》的《序》中 曰“: 庸以子夏之为韩婴 ,当以《七略》《七志》《七录》为据 ,汉晋六朝人所言不谬也。‘婴’为幼孩‘, 夏’为 长大 ,名与字取相反而相成也。《韩易》十二篇者 ,上下经并十翼也。今本《汉书》脱‘十’字 ,当据刘议补 之。”[ 6 ] ①此说本刘向、刘歆《七略》“《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论证“子夏”为韩婴之字 ,改《汉书 ·艺文志》 “《韩氏易传》二篇”为十二篇 ,认定《七略》的“《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即班固据《七略》而成的《汉书 ·艺 文志》的《韩氏易传》十二篇。此论证有一定道理 ,但也甚有问题 :且不说“子夏”是否真为韩婴之字 ,依臧 氏说法 ,刘向在《七略》中两录《韩氏易传》一书 ,岂不重复 ? 再者 ,臧氏改《汉志》“《韩氏易传》二篇”为十 二篇 ,并不能成立。《汉志》“《易传》”下列《周氏》《、服氏》《、杨氏》《、蔡公》《、韩氏》《王氏》皆为二篇“,《韩 氏》二篇”不可能有脱文的错误。因此 ,臧氏的论证并不令人信服。张心 《伪书通考》云“: 案《汉书 ·艺 文志》曰‘: 刘歆奏《七略》,今删其要 ,以备篇籍。’师古曰‘: 删去浮沉 ,取其指要也。’其《六艺略》载籍‘《韩 氏》二篇’注云‘: 名婴’,据《七略》以指要为题 ,他词或删或入注。‘《韩氏》二篇’即《七略》之‘《易传》子夏 韩氏婴’二篇也。”[7 ]张心 的论证比臧庸更深入 ,他是以《六艺略》为《七略》的删要本《, 七略》“《易传》子 夏韩氏婴”经删要后成为《六艺略》的“《韩氏》二篇”。按臧庸、张心 的看法 ,刘向、刘歆的《七略》中没有 记载卜子夏的易学著作。考《汉书 ·刘歆传》“: 歆及向始皆治《易》。”《汉书 ·刘向传》载刘向在上封事中 数引《易》,可知刘向治《易》渊源有自。他在其《说苑 ·敬慎》中记卜子夏向孔子问《损》《益》之道 ,必有所 本 ,因此《七略》中载有卜子夏的易学著作 ,是有根据的 ,只是他的记载不很明确而已。实际上 ,刘向、刘 歆“《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的记载下面还有一句话“: 汉兴 ,韩婴传。”这值得我们注意。对此一种较合理 的解释是 :卜商的《子夏易传》,在汉初由韩婴传之。考《汉书 ·儒林传》,韩氏《易》所自受不明 ,但确不属 上引《史记》《汉书》自商瞿至田何的一系。刘向、刘歆“《易传》子夏 ,韩氏婴也。汉兴 ,韩婴传”的记载 ,很 可能透漏出这样的信息 :韩婴易学 ,很可能就属于子夏这一系。 又 ,宋翔凤认为 ,韩婴作《易传》,韩婴之孙韩商传之 ,子夏是韩商之字 ,故以之命名为《子夏易传》。 宋翔凤《过庭录》卷一曰 “:《汉书 ·儒林传》云 ‘: 韩生亦以《易》授人 ,推《易》意而为之传。燕、赵间好 《诗》,故其《易》微 ,唯韩氏自传之。其孙商为博士 ,孝、宣时涿郡韩生其后也。以《易》征 ,待诏殿中 ,曰所 受《易》即先太傅所传也。’翔凤案子夏当是韩商之字 ,与卜子夏名字正同 ,当是取传《韩氏易》最后者题其 书 ,故《韩氏易传》为《子夏传》也。”宋翔凤的论证是不可信的。其一 ,子夏为韩商之字 ,乃宋氏臆测 ,于史 无征。其二 ,宋氏之所以能推测韩商之字为子夏 ,恰恰是受孔子弟子子夏其名为卜商的启发 ,而作出韩 商其字为子夏的错误推论。因此 ,宋氏其说不成立自不待言。 (二) 楚人馯臂子弓。《经典释文 ·序录》于“《子夏易传》三卷”下引曰“: 张 云 :或馯臂子弓所作。” 案馯臂子弓为子夏门人《, 史记索隐》和《正义》皆引应劭曰“: 子弓 ,子夏门人。”他除了传承商瞿一系的易 学外 ,也当传承子夏《易》。后人认为《子夏易传》为馯臂子弓所作 ,很可能是一种误解。 (三) 汉人丁宽。此说见于荀勖《中经簿》,其曰“:《子夏传》四卷 ,或云丁宽所作。”这种后人的说法不 可信《, 汉志》已载“《丁氏易传》八篇”。但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缘由 ,丁宽为商瞿、馯臂子弓易学的一系 , 当传馯臂子弓亦即子夏易学的古义 ,因此误将丁宽作为《子夏易传》的作者。 12 ① 臧庸于《拜经日记》卷三亦曰“:《七略》既云是汉兴子夏韩氏婴传 ,便可知非孔子弟子卜子夏矣。”参见《拜经日记》(学海堂经解 本)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四)汉人杜邺和(五)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世有《子夏易传》,…疑汉杜子夏之 学。”南宋赵汝《周易辑闻》日:“彭祖传梁邱之学,如以子夏为彭祖,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 皆字子夏为据不足凭信,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曰:“孙坦疑是杜邺,赵汝疑是邓彭祖,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总不类汉人文字。”(第42页) 总之,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 易学著作,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 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 易学思想及特色 、《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但已有残缺,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周易辑闻 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内容,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出土帛书《周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周易》的一些资料,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 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卷首》日:“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不知 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 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其中有《易》类书,已经有“《易经》”之名,《晋书·束皙传》记曰:“《卦下易经》一 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估计汲冢是战国晩期之初,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是可信的。这是 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第181页)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 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 之初,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正如 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艺文志》云:‘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 爻,作上下篇。’很清楚,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曰: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仍称曰篇’。”(第52页)12这说明《周易》称“上 下篇”极早,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这证明《子夏 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 (二)今本《易经·谦》,《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賺”,可知《子夏易传》“谦”作“賺”,而帛书《周易》 也作“賺”,《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味”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用 今文,他说:“案《汉书·尹翁归传》:然温良賺退,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賺,古以为谦字。再,《汉 书·司马相如传》:嫌賺让而弗发。’颜师古注:‘,古谦字。《国语·晋语一》亦有‘赚賺之德’、‘賺赚之 食’。以此知…《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今本作谦’是取今文。”(第30页)13可见《子夏易传》 的内容较古。又,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其卷三云:“《易》:谦,亨,君子有终,吉。”可 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与《子夏易传》不同,这有力地证明《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 韩婴 (三)今本《易经·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 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和竹书 作“攸攸”为古文,其曰:“《汉书·叙传》:六世眈眈,其欲。’颜师古注: ,欲利之貌也。音涤 今《易》字作逐。由此可知,作逐字为今本,作‘’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 荀爽作‘悠悠’,刘歆曰“蹩,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第44页)13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 貌,其成书不应晩至汉代,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 (四)今本《易经·丰》九三“丰其沛”,《经典释文》曰:“子夏作‘芾’,《传》云:小也。”是《子夏易传》 “沛”作“芾”,释“芾”为“小”义按《子夏易传》释“芾”为“小”与《诗》之毛传同。《诗·甘棠》:“蔽芾甘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nww.cnki.ner
(四) 汉人杜邺和(五) 汉人邓彭祖。南宋孙坦《周易析蕴》云“: 世有《子夏易传》, ……疑汉杜子夏之 学。”南宋赵汝 《周易辑闻》曰“: 彭祖传梁邱之学 ,如以子夏为彭祖 ,犹有仿佛。”这两种看法都是以二人 皆字子夏为据 ,不足凭信 ,朱彝尊《经义考》驳之曰“: 孙坦疑是杜邺 ,赵汝 疑是邓彭祖 ,盖两人俱字子夏 也。然绎其文义 ,总不类汉人文字。”(第 42 页) [8 ] 总之 ,从以上文献的考察中 ,我们看到尽管有不同的观点 ,但《子夏易传》为孔子弟子卜商卜子夏的 易学著作 ,卜子夏传《易》,还是很有根据的 ,并不能推翻。下面我们从《子夏易传》的一些佚文和古籍所 引子夏于孔子问《易》的一些资料 ,一方面进一步证明《子夏易传》确为子夏所作 ,另一方面来探讨子夏的 易学思想及特色。 二《、子夏易传》佚文考 《子夏易传》唐时尚存 ,但已有残缺 ,至南宋时亡佚。幸赖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李鼎祚《周易集解》、 孔颖达《周易正义》,以及宋朱震《汉上易传》、项安世《周易玩辞》、王应麟《困学记闻》、赵汝 《周易辑闻》 等书中引用的一些内容 ,可稍窥子夏的易学面貌。另一方面 ,出土帛书《周易》[9 ]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 竹书《周易》[10 ]的一些资料 ,可与古籍所引《子夏易传》相比照、印证。下面我们对《子夏易传》的一些佚 文作一具体考察。 (一)《周易正义 ·卷首》曰“: 但《子夏传》云虽分为上下两篇 ,未有‘经’字。‘经’字是后人所加 ,不知 起自谁始。”可知在《子夏易传》中《, 周易》卦、爻辞部分只是称为“上下两篇”,还没有称为“经”。案西晋 武帝时出土汲冢竹书 ,其中有《易》类书 ,已经有“《易经》”之名《, 晋书 ·束皙传》记曰 “:《卦下易经》一 篇。”据李学勤先生考证“: 估计汲冢是战国晚期之初 ,也就是公元前三世纪初年的魏墓 ,是可信的。这是 墓中所出竹简写成时间的下限。”(第 181 页) [11 ]这说明《周易》称为“经”最迟不晚于战国晚期之初。《子 夏易传》称《周易》为“上下篇”,而没有称为“经”这一事实 ,证明《子夏易传》的成书一定不晚于战国晚期 之初 ,这也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不可能是汉人韩婴的一条铁证。又《, 周易》最初是称“上下篇”的 ,正如 刘大钧先生所考证“:《汉书 ·艺文志》云‘: 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 ,天人之占可得而效 ,于是重《易》六 爻 ,作上下篇。’很清楚 ,班固认为是最初‘重《易》六爻’时 ,分成的‘上下篇’,而《系辞》又曰‘: 二篇之策万 有一千五百二十 ,当万物之数也。’可证创作《系辞》时 ,仍称曰‘篇’。”(第 52 页) [12 ] 这说明《周易》称“上 下篇”极早 ,子夏于《子夏易传》中称《周易》为“上下篇”,正是承袭《易》之古义的一种成说 ,这证明《子夏 易传》的成书确实很早。 (二) 今本《易经 ·谦》《, 经典释文》云“:《子夏传》作嗛”,可知《子夏易传》“谦”作“嗛”,而帛书《周易》 也作“嗛”《, 子夏易传》与帛本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与帛本作“嗛”是用古文 ,今本作“谦”是用 今文 ,他说“: 案《汉书 ·尹翁归传》‘: 然温良嗛退 ,不以行能骄人。’颜师古注‘: 嗛 ,古以为谦字。’再《, 汉 书 ·司马相如传》‘: 嗛让而弗发。’颜师古注‘: 嗛 ,古谦字。’《国语 ·晋语一》亦有‘嗛嗛之德’、‘嗛嗛之 食’。以此知 ……《子夏易传》及帛本亦是用古文 ,今本作‘谦’是取今文。”(第 30 页) [13 ]可见《子夏易传》 的内容较古。又 ,韩婴的《韩诗外传》中记载了一些《易》说 ,其卷三云“:《易》曰 :谦 ,亨 ,君子有终 ,吉。”可 知韩氏《易》中《谦》作“谦”,是取今文 ,与《子夏易传》不同 ,这有力地证明《子夏易传》的作者决不可能是 韩婴。 (三) 今本《易经 ·颐》六四爻辞“其欲逐逐”《, 经典释文》载“:《子夏传》作‘攸攸’。”帛书《周易》作“笛 笛”,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作“攸攸”,可见《子夏易传》和竹书同。刘大钧先生考证《子夏易传》和竹书 作“攸攸”为古文 ,其曰“:《汉书 ·叙传》‘: 六世眈眈 ,其欲 。’颜师古注‘: ,欲利之貌也。 音涤。 今《易》 字作逐。’由此可知 ,作‘逐’字为今本 ,作‘ ’字为古本。而《子夏易传》作‘攸攸’,正与竹书同。 荀爽作‘悠悠’,刘歆曰‘跾 ,远也’,其说皆由古《易》而来。”(第 44 页) [13 ] 可见《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 貌 ,其成书不应晚至汉代 ,韩婴作《子夏易传》是不可信的。 (四) 今本《易经 ·丰》九三“丰其沛”《, 经典释文》曰“: 子夏作‘芾’《, 传》云‘: 小也。’”是《子夏易传》 “沛”作“芾”,释“芾”为“小”义 。按《子夏易传》释“芾”为“小”与《诗》之毛传同《。诗 ·甘棠》“: 蔽芾甘 2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棠”,毛传:“蔽芾,小貌。”孔颖达疏曰:“《我行其野》云‘蔽芾其樗’,笺云‘樗之蔽芾始生’,谓樗叶之始生 形亦小也。”案毛《诗》乃子夏所传,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日:“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 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毛亨作《训诂 传》。”因此释“芾”为“小”确为子夏之义,这也是《子夏易传》作者为卜子夏的一条力证 又,《丰》九三“沛”,除子夏作“芾”外,郑玄、干宝亦作“芾”,《经典释文》:“郑、干作‘芾’,云:“祭祀之 蔽膝。”而上博战国楚竹书《周易》亦作“芾”,看起来似乎子夏、郑玄、干宝皆与战国竹书同,实际不然 案郑玄、干宝作“芾”,乃以朱芾、赤芾之芾释之,《说文》:“市,韡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市以象之。天子朱 市,诸侯赤市,……,篆文市,从韋从友。俗作紱。”段注:“此(Q)为篆文,则知市为古文也。”是郑、干之 “芾”即“Q”字,故释曰“祭祀之蔽膝”,解《丰》九三“丰其芾”之“芾”,乃蔽而使暗之义,王弼注即取郑义: “沛,幡幔,所以御盛光也。”这与子夏释“芾”为“小”义不同。考《象传》释九三爻曰:“丰其沛’,不可大事 也。”《象传》显然是以“沛”为“小”。《子夏易传》与《象传》一致,又与战国竹书《周易》相同,说明《子夏易 传》确存《易》之古义,而郑、王、干此注则与古《易》远矣 (五)《周易正义》在《乾》卦辞“元亨利贞”下引《子夏易传》:“《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 也。贞,正也。”《周易集解》也引《于夏易传》这段话,与此完全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子夏易传》以“始” 释“元”,与《春秋公羊传》完全相同。《举秋》隐元年《公羊传》日:“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显然以“始” 释“元”。案《公羊传》传自子夏,何休《春秋公羊传序》“传《春秋》者非一”,唐人徐彦疏引戴宏《序》曰:“子 夏传与公羊高,高传与其子平,平传与其子地,地传与其子敢,敢传与其子寿。至汉景帝时,寿乃其弟子 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可见《公羊传》以“始”释“元”正是承自子夏。而《子夏易传》也以“始”释“元” 与子夏《公羊传》相同,这正是《子夏易传》的作者为子夏的一条明证 考今本和帛本《易传》,可知子夏“元,始也”的讲法承自于孔子。《彖传》释《乾》曰:“大哉乾元,万物 资始。”《文言》释《乾》曰:“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帛书《易传》的《二三子》日:“[卦曰:黄裳元吉。孔子曰: 此言]口口口口口者也。元,善之始也。”将今本和帛本《易传》相印证,可知孔子已经以“始”释“元”,子夏 的讲法正是秉承孔子。 再者,《彖传》和《文言》都有对《乾》卦辞“元享利贞”的解释,我们将《子夏易传》的解释和二者相对 照,会发现子夏和《彖传》相一致,而与《文言》不同,这表现出子夏易学的思想特点。我们看:《彖传》“大 哉乾元,万物资始”,正是《子夏易传》“元,始也”;《彖传》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 乘六龙以御天”,正是《子夏易传》“亭,通也”;《象传》“保合大和”,正是《子夏易传》“利,和也”《彖传》“乾 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是《子夏易传》“贞,正也”,二者在内在精神上完全一致。《彖传》释“元亨利贞”,是 性与天道”的讲法:天道为万物之始源,万物的性命得之于天道并上通天道,在天道的流行变化中,万物 各得正定其性命,呈现一个和谐的宇宙。这一种形上的讲法,正是孔子本于古《易》象数而发乎义理,将 卜篮之《易》提升为哲学典籍的典型体现,也是孔子本于《易》之“古义”而开创出《易》之“新义”,开创出易 学研究新理境的体现。 再看《文言》对“元享利贞”解释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我们知道,《文言》的这种说法完全承 之于孔子之前的《易》之古论,《左传》襄公九年载穆姜筮卦,她就引用了这段古语说:“元,体之长也。亨, 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 事。”《文言》所袭用的古语以“体仁”“长人”释“元”,以“嘉会”“合礼”释“亨”,以“利物和义”释“利”,以“事 干”“固”释“贞”,这是一种伦理的讲法,与《彖传》哲学的讲法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理论层次和思想境界。 子夏承于孔子而不取古语的讲法,说明他对孔子所开创的新易学,对新易学所蕴涵的精微大义,已有深 入契会。 (六)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载:“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 积也,有渐而以至矣。”《文言》论《坤》卦初爻爻辞说:“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 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可看到子夏所言与《文言》相同,其思想当来 自孔子。帛易《二三子》和《衷》篇也记载有孔子论《坤》卦初爻爻辞,《二三子》:“卦曰:履霜,坚冰至。孔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w.cnki.ner
3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