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1年第2期(总第四十八期) 帛书《易传》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胡治洪 (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搞要: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四篇的分析,认为帛传四篇为 子《易》论,其中包涵着《论语》《孔子集语》传世本《易传》等反映孔子思的传世文献所隐平见的于 人道德观念;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的初步的哲 学改造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过炸之示并将传抗的主体对于彩上积恋的外在超越关系 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歌田取向,从而凸趴了孔孑作为当咐敏慌的思想家的形象;帛传四篇所 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店了三代天命训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的逻輯缺环是经由曾子(《天 圆》)而达致《中庸》郭店家简、孟子》乃至传世本《易传》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关铺词孔子;帛书易传;天命德政观;天人道德观;天道性命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1文献标识码:A文拿号:1009-3882(200)0-0020-10 On the view of moral between human and heaven in yi Zhuan copied on silk HU Zh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School of Humaniti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Abstract: This thesis, after analyzing Er San Zi Wen, Yi Zhi Yi, Yao, Miao He and Zhao Li in Yi Zhuan on silk holds that the four articles mentioned above records Confucius statements about Yi, the statements contain the view of moral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hardly seen in the bibliography on Confucius. The four articles show the preliminarily philosophical transmutation the view of moral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made by Confuciu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as of heaven and humman formed from the xia, shang, Westerm Zhou dynasties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y reveal Confucius'onientation to think which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heaven as dominator into the moral heaven and transformed the relation 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metaphysical existence from extemal transcendence to innerness; thus they relieve Confucius as a keen and profound thinker at that time. The four articles which contain Confuciusthought of moral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fill the logical vacancy of the view about heaven and human from 收稿日期:2000-09-27 作者筒介:胡治洪(1954-),男江西奉新人。现为湖北教育出版社编审,副社长,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在职 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髑家哲学
周 易研究 年第 期 总第四 十八期 帛书《易传 》四篇天人道德观析论 胡 治 洪 武汉大学 人文学院 哲学系 , 湖北 武汉 摘要 本文通过对帛书易传《二三子间 、《易之义 》 、《要 》 、《绍和 、 昭力 》四篇的分析 认为 帛传四篇为 孔子《易 》论 , 其中包肠着《论语 》 、《孔子集语 》 、传世本《易传 》等反映孔子思想的传世文献所隐微罕见的天 人道德观念 帛传四篇表现了孔子在涵括三代以至春秋新旧天人观念的基础上对于天人内涵的初步的哲 学改造 , 反映了孔子将传统的主宰之天转化为道德之天 、 并将传统的主体对于形上存在的外在超越关系 转化为内在超越关系的致思取向 , 从而凸显了孔子作为当时饭锐而深邃的思想家的形象 帛传四篇所汤 具的孔子天人道德思想补足了三代天命德政观与思孟天道性命思想之间 的逻辑缺环 , 是经 由曾子 《天 圆 而达致《中庸 》 、郭店擂家简 、《孟子 》乃至传世本《易传 》所体现的天道性命思想高峰的理论根据 。 关钻词 孔子 帛书易传 天命德政观 天人道德观 天道性命思想 中圈分类号 理 文献标识码 文欢幼号 哪 一 犯 幼 冲 《版。一 、 ‘ , ‘ 城 幻比 扣即 翔 一场明 压 , 咖即 肠叩 , 反比 远错川 , 过祀心 , 川 的 , 枯 加 时 , 滋 班 师 压 砰协衣, 乃 竹 , 、么。 , 州油。 价 田 乃 ’乃 , 翻 即 目 加 , 助 肠 , 加 竹 , 访 盯 即司 悦 朋既 即 朋 ‘ 多, 拍 刃 户过 而 ‘ 旅袖 以 访 “ 访翻 叮 比七阴既幻 , 即 田记 勿 勿 流 比 恤因 玩拍卿 朋 如丽目 心 月劝 , 台 以 】 脚山玲 匆石 团。 少幼司 司 印 ’ 司 阅 叙 幻 即 , 明 田抬 , 曰 川 弱 伙卿阳即 改叩 州以 麟 坛力 川司 恤 剐望 ” 妙 心“ 犯允 ‘ 知 朋 山记 肠 欧 访 灿 喇七 二 , 助呢 功优己 悦柳吻 卿 明 助 】硒以 帕。叨才 比 访 卿 曲 洲 加 收稿 日期 二 犯 一 一 作者简介 胡治洪 一 男 , 江西奉新人 。 现为湖北教育出版社编审 , 副社长 , 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史专业在职 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擂家哲学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he Xia, Shang and Western Zhou dynasties to the School of Zi Si and Mencius; they were the tical foundation reaching the idealistic summit on the heaven and human from Zeng Zi to Zhong Yong, the Guodian Confucian Slips, Mencius and Yi Zhuan handed down from ancient Key word: Confucius; Yi Zhuan on silk; the view of moral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h thought about the principle of heaven and nature and mandate 、帛书《易传》与孔子的关系 马王堆帛书易传按照抄录顺序包括《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缪和》 《昭力》题;根据作为分篇依据的暴丁标符,其中《缪和》、《昭力》两题实为一篇,故凡五篇 (据此,下文将《缪和》、《昭力》写作《缪和、昭力))21314 帛书《系辞》除文字的借讹脱、衍以及见于传世本上八章的“大衍之效五+”一章缺 失之外,行文与传世本并无二致故并未比传世本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料。 帛书易传其余诸篇行文情况就很不-排了。《二三子问》三十二章均以“二三子”提问 或引述《易经》卦爻游的方式引起“扎子区”以作答释,唯第十六、十七两章不见“孔子曰”, 似属残缺之故。《易之义》基本上以二十三处“子日”贯级全篇其中鼻入传世本《说卦》第 三章及《系辞下)第五六七、八章的全部或部分文句(当然也存在借、讹、脱、衍之 类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内容,如果传世本载明为子曰”者,本篇也较明显地反映 出这一点如《系辞下第五章“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云云,本篇录作“子日:易之要可得 而知矣。键川也者易之门户也……”(复当说明者,本篇所录此章,其中插入三条“子日” 论,其义胜否其祖本与传世本相较孰为奇正,等等,均待研究,但要不构成对笔者上述 看法的否定)。而传世本未载明为孔子言论者本篇也较为清晰地与“子曰”之论加以区 分,如“赞于神明生占也”至“易达数也”一段(即《说卦》第一、二、三章)嵌在“子日五行”和 子曰万物之义两条之间,显属另一层意思;又如“其口兴也于中故乎”、“易之为书也难 前”、“易之义赞始口冬以为质”三段(即《系辞下》第六、七、八章),均直叙而不冠以“子日 (“易之为书也难前之前“子曰涣而不救则比矣”一语乃是对上文“涣以行权也”的引证)。 凡此大致表明本篇对孔子《易》论与非孔子《易》论是有所裁别而后加以抄录的;而体味全 篇,可以判断其主要内容为孔子《易》论。《要》残缺严重,以致八行以上虽有断续文字,但 无法确定论述者为谁。八行以下至篇末以“子日”或“夫子日”直接引述孔子《易》论七八 处,间接记述孔子究《易》情况一二处,两者之交叉重叠在于“孔子籀《易》,至于损益之卦, 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一段,其行文既有记述,又有径引。在径引孔子《易》论中, 有四段亦见于传世本《系辞》下四章,且在传世本中亦均注明为“子日”这似乎又证明了帛 书易传凡引孔子《易》论必是凿凿有据的。本篇有三段为子赣(贡)与“夫子”之间的问答, 这当然更加证明所谓“子”或“夫子”必为孔子无疑这一点对于认识《缪和、昭力》中的“子 ①关于帛书易传分篇问题李学勤《帛书《周易》的几点研究》有详尽介绍。又,本文引用帛书易传,依据陈松长 《帛书〈系辞)释文)陈松长廖名春《帛书(二三子问》、《易之义)、《要)释文》以及郭沂《孔子集语校补·补遗九种·帛书 易传》。引文文字如无特殊意义,均径用规范字
, 昭 曲 址川 阳留 反坛刀 】 出 朗 。 、, 卜”比 司 肠明山 拓 抽 记司 一 比 卿 胡 叨 扮馆 刀 乃。啥 护啥 , 以过如 。犯肠 朋 弘声 , 栩俪孟‘山 长 乃‘ 川 司 山朔 即 月 以诬 璐 竹 乃‘ 比 抽崛 饭扣 心 份 即 田日 朋灿甲 朋 一 、 帛书《易传 》与孔子的关系 马王堆帛书易传 , 按照抄录顺序 , 包括《二三子问 》 、《系辞 》 、《易之义 》 、 要 》 、《缪和 》 、 《昭力 》六题 根据作为分篇依据的墨丁标符 , 其中《缪和 》 、《昭力 》两题实为一篇 , 故凡五篇 据此 , 下文将《缪和 》 、《昭力 》写作《缪和 、 昭力 》①〔’ 。 帛书《系辞 》除文字的借 、 讹 、 脱 、衍以及见 于传世本上八章的 “ 大衍之数五 十 ”一 章缺 失之外 , 行文与传世本并无二致 , 故并未 比传世本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料 。 帛书易传其余诸篇行文情况就很不一样了 。 《二三子间 三十二章均以 “ 二三子 ”提问 或引述《易经 》卦交辞的方式引起 “ 孔子 日 ” 以作答释 , 唯第十六 、 十七两章不见 “ 孔子 曰 ” , 似属残缺之故 。 易之义 》基本上 以二十三处 “ 子 曰 ”贯缀全篇 , 其中屏人传世本《说卦 》第 一 、二 、三章及《系辞下 》第五 、 六 、 七 、 八章的全部或部分文句 当然 也存在借 、 讹 、 脱 、 衍之 类情况 。 值得注意的是 , 屏人的内容 , 如果传世本载明为 “ 子日 ”者 , 本篇也较明显地反映 出这一点 , 如《系辞下 》第五章 “ 子日 乾坤其易之门耶 ” 云云 , 本篇录作 “ 子 曰 易之要可得 而知矣 。 键川也者 , 易之门户也 … … ” 复当说明者 , 本篇所录此章 , 其中插人三条 “ 子 曰 ” 之论 , 其义胜否 , 其祖本与传世本相较孰为奇正 , 等等 , 均待研究 , 但要 不 构成对笔者上述 看法 的否定 。 而传世本未载明为孔子言论者 , 本篇也较为清晰地与 “ 子 曰 ”之论加 以 区 分 如 “ 赞于神明生 占也 ”至 “ 易达数也 ”一段 即《说卦 》第一 、 二 、 三章 嵌在 “ 子 曰 五行 ”和 “ 子 曰万物之义 ”两条之间 , 显属另一层意思 又如 “ 其口兴也于 中故乎 ” 、 “ 易之为书也难 前 ” 、“ 易之义赞始口冬以为质 ”三段 即《系辞下 》第六 、 七 、八章 , 均直叙而不冠以 “ 子 曰 ” “ 易之为书也难前 ”之前 “ 子曰 涣而不救则 比矣 ”一语乃 是对上文 “ 涣以行权也 ” 的引证 。 凡此大致表明本篇对孔子《易 》论与非孔子《易 》论是有所裁别而后加 以抄录 的 而体味全 篇 , 可 以判断其主要内容为孔子《易 论 。 《要 残缺严重 , 以致八行以上虽有断续文字 , 但 无法确定论述者为谁 。 八行以下至篇末 , 以 “ 子 曰 ”或 “ 夫子 曰 ” 直接引述孔子《易 》论七八 处 , 间接记述孔子究《易 》清况一二处 , 两者之交叉重叠在于 “ 孔子摘《易 》 , 至 于损益之卦 , 未尚不废书而叹 , 戒门弟子曰 ”一段 , 其行文既有记述 , 又有径引 。 在径引孔子《易 》论 中 , 有四段亦见于传世本《系辞 》下四章 , 且在传世本中亦均注明为 “ 子曰 ” , 这似乎又证明了帛 书易传凡引孔子《易 》论必是凿凿有据的 。 本篇有三段为子赣 贡 与 “ 夫子 ”之间的问答 , 这当然更加证明所谓 “ 子 ”或 “ 夫子 ”必为孔子无疑 , 这一点对于认识《缪和 、 昭力 》中的 “ 子 ” 关于帛书易传分篇问盔 , 李学勤《帛书 周易 》的几点研究 》有详尽介绍 。 又 , 本文引用 帛书易传 , 依据陈松长 《帛书 系辞 》释文 》 , 陈松长 、赓名春《帛书 二三子间 、 易之义 、 要 》释文 》以及郭沂《孔子集语校补 · 补遗九种 · 帛书 易传 》 。 引文文字 , 如无特殊意义 , 均径用规范字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身分不无参考意义。《缪和、昭力》行文与《二三子问》和《要》有相似之处,即都采用了问 答形式(《缪和》末附汤魏文侯、夫差、勾践楚庄王赵简子六个历史故事除外。据赵简子 节记史墨称孔子客卫之语,可知这部分内容乃后儒《易》、史互证之说,为记述者附入)。 但由于本篇提问者既不如《二三子问》那样虚括,又不如《要》那样点明为孔子高第子贡,而 是列出了缪和、吕昌、吴孟、庄但、张射、李平、昭力等不见于传世文献的人名,且又往往称 答疑者为“先生”,于是借答疑而展开论述的论者身分便发生了疑问,或以为是“传《易》经 师,或以为是“欧阳修所谓的讲师"。但反复推敲,本篇论者当仍为孔子,其说如下 首先缪和诸弟子虽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孔子一定没有这些弟子。据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颇受业者甚众”,而《仲 尼弟子列传》所载有名姓者仅七十七位,其中尚有四十二人“无年及不见书传”。笔者亦曾 推断“孔子从其弟子游居陈、蔡、叶之间达三四年……七十二之徒中颛孙师、公孙龙、任不 齐、公良儒秦商等陈楚籍人士或许就有于此时从学于孔子者,而名不见经传的从学者应 该更多6。李学勤先生指出,“缪、昭都是楚氏,那么熊否携测渠和诸位正是孔子游 居陈、蔡时期所收的楚籍弟子呢?其次木篇见“先生”一称十余处:见“子日“近四十处,另 有一处径作“孔子曰”。评问称“先生”记客话称“,是“先生”、“子”同为一人。《缪 和部分“李平问先生”以下,缀有十二段答语或论说,其中十一处以“子曰”领起,一处以 孔子曰”领起;体味文意,“孔子曰”一段并非引证,而与“子曰”诸条均为申论,因此“子”应 即“孔子”,从而所谓“先生”也当指孔子。再者,这十二段论说中,有两段涉及《恒九三》。 虽然引述卦爻辞不必限定某人,但联系《论语·子路》所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一章来看,二者似乎还是有着思想乃至文体 上的关联。其三,有论者认为《缪和》部分“一物四损益”语句必引自传世本《谦·彖》,而 彖》晚成于孔子,故本篇所称“先生”必与孔子无涉。关于这一问题,上文已作辨析,即这 组语句更可能为两周成语,《谦·彖》是其引用者而非创作者,如此则《缪和、昭力》篇乃至帛 书易传不必晚于传世本《易传》,从而也就无碍于本篇所谓“先生”可以是孔子。 通过以上辨析,笔者判断《二三子问》《易之义》、《要》、《缪和、昭力》(以下统称“帛传 四篇”,除分论之外)主要为后儒记述的比较可信的孔子《易》论,可以作为补充传世文献之 不足的探讨孔子天人相与思想的珍贵资料。 帛书《易传》四篇的思想内涵 不言而喻,帛书《易传》四篇乃孔子据《易》立论。《易》作为一部古代卜筮之书,在孔子 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要》所载孔子对子赣的答问颇耐人寻味:“察其要者,不诡其德。 尚书多於矣①,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 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口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 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世之士疑丘 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 ①李学勤认为,於“为"阙“之讹,阙即”缺"。可从。参见李学勤《启书(要)篇及其学术史意文)
的身分不无参考意义 。 《缪和 、 昭力 》行文与《二三子问 》和《要 》有相似之处 , 即都采用 了问 答形式 《缪和 》末附汤 、魏文侯 、 夫差 、勾践 、 楚庄王 、 赵简子六个历史故事除外 。 据赵简子 一节记史墨称孔子客卫之语 , 可知这部分内容乃后儒《易 》 、 史互证之说 , 为记述者附人 。 但由于本篇提问者既不如《二三子问 》那样虚括 , 又不如《要 》那样点明为孔子高第子贡 , 而 是列 出了缪和 、 吕昌 、吴孟 、 庄但 、 张射 、 李平 、 昭力等不见于传世文献 的人名 , 且 又往往称 答疑者为 “ 先生 ” , 于是借答疑而展开论述的论者身分便发生 了疑 问 , 或 以为是 “ 传《易 》经 师 , ’〕 , 或以为是 “ 欧阳修所谓的讲师 ” 〔 。 但反复推敲 , 本篇论者当仍为孔子 , 其说如下 。 首先 , 缪和诸弟子虽不见于传世文献所载 , 但并不能因此判断孔子一定没有这些弟子 。 、 据 《史记 · 孔子世家 》 , 孔子 “ 弟子盖三千焉 , 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 , “ 颇受业者甚众 ” , 而《仲 尼弟子列传 》所载有名姓者仅七十七位 , 其中尚有四十二人 “ 无年及不见书传 ” 。 笔者亦曾 推断 “ 孔子从其弟子游居陈 、蔡 、 叶之间达三 四年 … …七十二之徒中颁孙师 、 公孙龙 、 任不 齐 、公 良儒 、 秦商等陈 、 楚籍人士或许就有于此时从学于孔子者 , 而名不见经传的从学者应 该更多 ” 〔 。 李学勤先生指 出 , “ 缪 、 昭都是楚 氏 ” , 那么 能否 推测缪和诸位正是孔子游 居陈 、蔡时期所收的楚籍弟子 呢 其次 , 本篇见 “ 先生 ”一称十余处 , 见 “ 子 曰 ”近 四十处 , 另 有一处径作 “ 孔子曰 ” 。 凡记问称 “ 先生 ” , 记答语称 “ 子 ” , 是 “ 先生 ” 、 “ 子 ” 同为一人 。 《缪 和 》部分 “ 李平间先生 ” 以下 , 缀有十二段答语或论说 , 其中十一处 以 “ 子 日 ” 领起 , 一处 以 “ 孔子 日 ”领起 体味文意 , “ 孔子日 ”一段并非引证 , 而与 “ 子曰 ”诸条均为 申论 , 因此 “ 子 ”应 即 “ 孔子 ” , 从而所谓 “ 先生 ” 也 当指孔子 。 再者 , 这十二段论说 中 , 有两段涉及《恒九三 》 。 虽然引述卦艾辞不必限定某人 , 但联系《论语 · 子路 》所载 “ 子曰 南人有言日 人而无恒 , 不 可以作巫 医 。 善夫 ‘ 不恒其德 , 或承之羞 ”,一章来看 , 二者似乎还是有着思想乃 至文体 上的关联 。 其三 , 有论者认为《缪和 》部分 “ 一物 四损益 ” 语句必 引 自传世本《谦 · 象 》 , 而 《象 》晚成于孔子 , 故本篇所称 “ 先生 ”必 与孔子无涉 。 关于 这一 问题 , 上文 已作辨析 , 即这 组语句更可 能为两周成语 ,《谦 · 象 》是其引用者而非创作者 , 如此则《缪和 、 昭力 》篇乃 至 帛 书易传不必晚于传世本《易传 》 , 从而也就无碍于本篇所谓 “ 先生 ”可 以是孔子 。 通过以上辨析 , 笔者判断 二三子问 》 、《易之义 》 、《要 》 、《缪和 、 昭力 》以下统称 “ 帛传 四篇 ” , 除分论之外 主要为后儒记述的比较可信的孔子《易 》论 , 可以作为补充传世文献之 不足 的探讨孔子天人相与思想 的珍贵资料 。 二 、 帛书《易传 》四篇的思想 内涵 不言而喻 , 帛书《易传 》四篇乃孔子据《易 》立论 。 《易 》作为一部古代 卜笠之书 , 在孔子 看来具有什么意义呢 《要 》所载孔子对子赣的答问颇耐人寻味 “ 察其要者 , 不诡其德 。 尚书多龄矣 ① , 周易未失也 , 且有古之遗言焉 。 予非安其用也 · 一易 , 我后其祝 卜矣 , 我观 其德义耳也 。 幽赞而达乎数 , 明数而达乎德 , 又仁口者而义行之耳 。 赞而不达于数 , 则其 为之巫 数而不达于德 , 则其为之史 。 史巫之笼 , 乡之而未也 , 好之而非也 。 后世之士疑丘 者 , 或以易乎 吾求其德而 已 。 吾与史巫 同涂而殊归者也 。 君子德行焉求福 , 故祭祀而寡 ① 李学勤认为 , ”龄 “ 为 ’圈 之讹 , ”阴 “ 即 ”缺 “ 。 可从 。 参见李学勤《帛书 要 篇及其学术史意义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这段言论包括三层意思。其一,孔子 究《易》,并不意在运用龟蓍贞问吉凶休咎,而由于《周易》保存了其他古书(当不止于《尚 书》中缺失的“古之遗言”,所以子赣下面才又以“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质疑孔子,孔 子也才在《易之义》中盛赞《易》辞曰“其辩名也杂而不越……微显赞绝異而恒当,当名辩 物,正言巽辞而备……其称名也少,其取类也多,其指间,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隐而 单”云云(这段言论也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文字略有差异)。其二,孔子认为,披拨《易》 所包蕴的玄奥兆示应该进一步通于天人运数,明了天人运数则应该进一步通于德义;耽玩 兆示而不通运数或知悉运数而不通德义均溺于巫史小道,不为孔子所取,孔子因此宜称 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以明其与祝巫卜篮不同的致思方向,这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后 世之士以《易》“疑丘”的担心。其三,孔子认为,君子求福求吉端赖德行仁义而不汲汲于祭 祀卜筮故其究《易》之真实用心乃在于“观其德义”,“求其德”孔子所乐于《易》者,也正在 于《易》辞所蕴涵的道德义理。 那么,孔子所求的《易》的德义内涵是什么?其根据何在?或者换个角度说,其运E对 象孰是?据《易之义》载:“子曰易之义唯明与阳,六画师成。句焉柔正直焉刚。六 刚无柔是谓大阳,此天之义也。……0六柔无刚,此地之义也。天地相率气味相取, 阴阳流形刚柔成口。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会心者而以作易,和之至也。”这段言论虽 有残缺,但基本上圆满回答了以上问题。《易》之“义”即阳阴、刚柔一类普遍德性,其究极 则为天地之义。基于《易》而观之,通过其六画曲直,可以适配阳阴刚柔乃至直契天地(可 进一步概括为“天”)本体。而《易》的作成根据则在于由天地统率的气味、阴阳刚柔万物 等递衍和合的整个形上领域和形下世界。大致相同的意思,在《易之义》中还有一段记载: 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乾坤也者,易之门户也。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而达神明之德也。……本性仁义所以仪刚柔之制也。② 孔子于此拈出乾坤二卦,适配于阳阴二德,阳阴和合从而刚柔具体,刚柔具体进而体现天 地造化、表达显微幽明一切德性。尤可玩味者,孔子还点明了《易》具仁义本性,《易》藉仁 义本性而仪则刚柔。根据上文揭橥的孔子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理论模式,仁义既体贴刚 柔,则亦当与阴阳之性天地之化神明之德相切合。在此还须说明,这段言论中“乾坤也 者易之门户也”至“而达神明之德也”数句亦为传世本《系辞下》所引,但“本性仁义所以仪 刚柔之制也”一语则不见于传世文献而将“仁义”范畴注入《易》论恰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要》所载孔子言论对于索解《易》的德义内涵及其作成根据或适配对象诸问题有进一 步补充:“故易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 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 下;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 ①·此处阙十二字。 ②《易之义》文本“以体天地之化”下有“又口能敛之”至“则文其信于”一段郭沂认为“此处有错简”,并提出调整 意见。体味文意郭说近是。唯帛书不可能错简,或是帛书所据母本为简册原已件乱致帛书以讹传讹。参见郭沂 《孔子集语校补·补遗九种帛书易传易之义)注②
也 仁义焉求吉 , 故 卜盆而希也 。 祝巫 卜笼其后乎 ” 这段言论包括三层 意思 。 其一 , 孔子 究《易 》 , 并不意在运用龟曹贞问吉凶休咎 , 而 由于《周易 》保存了其他古 书 当不止于《尚 书 》中缺失的 “ 古之遗言 ” , 所 以子赣下面才又 以 “ 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 ”质疑孔子 , 孔 子也才在《易之义 》中盛赞《易 》辞曰 “ 其辩名也杂而不越 … …微显赞绝 , 翼而恒 当 , 当名辩 物 , 正言龚辞而备 … …其称名也少 , 其取类也多 , 其指间 , 其辞文 , 其言 曲而 中 , 其事隐而 单 ”云云 这段言论也为传世本 系辞下 》所引 , 文字略有差异 。 其二 , 孔子认为 , 披拨 易 所包蕴的玄奥兆示应该进一步通于天人运数 , 明了天人运数则应该进一 步通于德义 耽玩 兆示而不通运数或知悉运数而不通德义均溺 于巫史小道 , 不 为孔子所取 , 孔子因此宣称 “ 吾与史巫 同徐而殊归者也 ” , 以明其与祝巫 卜笠不同的致思方向 , 这实际上解除了他对后 世之士 以《易 》 “ 疑丘 ” 的担心 。 其三 , 孔子认为 , 君子求福求吉端赖德行仁义而不汲汲于祭 祀 卜笼 , 故其究《易 》之真实用心乃在于 “ 观其德义 ” , “ 求其德 ” , 孔子所乐 于《易 》者 , 也正在 于《易 》辞所蕴涵 的道德义理 。 那么 , 孔子所求的《易 》的德义 内涵是什么 其根据何在 或者换个角度说 , 其适配对 象孰是 据《易之义 》载 “ 子 曰 易之义 唯 阴与阳 , 六 画而成章 。 曲句焉柔 , 正直焉刚 。 六 刚无柔 , 是谓大阳 , 此天 〔之义也 〕 。 … …① 六柔无刚 , 此地之义也 。 天地相率 , 气味相取 , 阴阳流形 , 刚柔成口 。 万物莫不欲长生而恶死 , 会心 者而 以作易 , 和之至也 。 ”这段言论虽 有残缺 , 但基本上圆满回答了以上问题 。 《易 》之 “ 义 ” 即阳阴 、 刚柔一类普遍德性 , 其究极 则为天地之义 。 基于《易 》而观之 , 通过其六画 曲直 , 可 以适配 阳阴 、 刚柔乃 至直契天地 可 进一步概括为 “ 天 ,’本体 。 而《易 》的作成根据则在于由天地统率的气味 、 阴阳 、 刚柔 、万物 等递衍和合的整个形上领域和形下世界 。 大致相同的意思 , 在《易之义 》中还有一段记载 “ 子 曰 〕易之要 , 可得而知矣 。 乾坤也者 , 易之 门户也 。 乾 , 阳物也 坤 , 阴物也 。 阴阳合 德而刚柔有体 , 以体天地之化 ,而达神明之德也 。 ……本性仁义 , 所以仪刚柔之制也 。 ” ② 孔子于此拈出乾坤二卦 , 适配于 阳阴二德 , 阳阴和合从而刚柔具体 , 刚柔具体进而体现天 地造化 、 表达显微幽明一切德性 。 尤可玩味者 , 孔 子还点明了《易 》具仁义本性 ,《易 》藉仁 义本性而仪则刚柔 。 根据上文揭集的孔子形上形下一体贯通的理论模式 , 仁义既体贴刚 柔 , 则亦当与阴阳之性 、天地之化 、 神明之德相切合 。 在此还须说明 , 这段言论 中 “ 乾坤也 者易之 门户也 ”至 “ 而达神明之德也 ”数句亦为传世本《系辞下 》所引 , 但 “ 本性仁义所 以仪 刚柔之制也 ”一语则不见于传世文献 , 而将 “ 仁义 ”范畴注人《易 》论恰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 。 《要 》所载孔子言论对于索解《易 》的德义 内涵及其作成根据或适配对象诸问题有进一 步补充 “ 故易有天道焉 , 而不可 以 日月星辰尽称也 , 故为之以阴阳 有地道焉 , 不可 以水火 金土木尽称也 , 故律之 以柔刚 有人道焉 , 不可 以父子君 臣夫妇先后尽称也 , 故要之以上 下 有 四时之变焉 , 不可 以万物尽称也 , 故为之 以八卦 ’ · …有君道焉 , 五官六府不足尽称 ① 此处朗十二字 。 ② 《易之义 》文本 “ 以体天地之化 ”下有 “ 又口能敛之 ”至 “ 则文其信于 ”一段 , 郭沂认为 “ 此处有错简 ” , 并提出调整 意见 。 体味文意 , 郭说近是 。 唯帛书不可能错简 , 或是 帛书所据母本为简册 , 原已并乱 , 致帛书以讹传讹 。 参见郭沂 《孔子集语校补 · 补遗九种 · 帛书易传 · 易之义 》注 ②’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之,五正之事不足以全之,而诗书礼乐不[读〕自篇,难以致之。”这使在大地、神明、万物、阴 阳、刚柔、仁义之外,又确立了人道君道、上下作为《易》的德义内涵以及作成根据或适配 对象。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一个印象:孔子关于《易》的德义内涵的论说,在理论上显得 比较笼统含混。孔子将天地、神明、万物、人(道)、君(道)这类属于“存在”的范畴与阴阳、 柔刚、仁义、上下这类属于“德性”或“关系”的范畴混而论之配属关系比较随意,而且还杂 人“气味”、“四时”、“八卦”等与其德义体系诸范畴不甚对应的概念(“四时”配“八卦”作为 卦气说的思想萌芽属于另一个《易》学体系)似乎不及传世本《说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 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那样语句规整、关系清晰、意义显豁。这当 然不能排除理论本身成熟与否的差别特别是将《要》所载孔子关于天、地、人、时、君五道 的论说与《说卦》之论相较,更可窥出后者在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对于前者的提炼 而这也更能证明《说卦》乃至传世本《易传》为孔子后学之作。但是,反复涵咏上引孔子 《易》论,深人体会孔子用心,似乎还能领略出另一层意思,即孔子采用模糊的理论方式,将 天道、地道、神明、万物、人道、君道、阴阳、剽柔、仁义、上下乃至气味、四时、八卦等等合说 并论,使之各各无确定对应而又天不对应,于是遣范畴构成全面纳合关系,任一“存在”都 涵有诸种“德性”,任一“德”都配属诸种“存在”,在此意义上,孔子建立了天(广义的)人 一体的宇宙模式和德义周流贯通的道德形上学。关于这一点,仍可通过上引孔子论“乾坤 也者易之门户”一段加以证明。孔子于此将万类归于阴阳阴阳合一然后刚柔具体,阴阳 合、刚柔具然后见天地、达神明,仁义又从而注人其中,故阴阳合一之性状在此实为无所不 包的总体。孔子于此不言及人或人道,并不表明人或人道另在其外,而恰恰表明人或人道 蕴于其中已属不言而喻。基于这一分析再来反观传世本《说卦》之论,便可感到其规整清 晰反失之于意义的单薄和独断,其天地人“三才说”远不及孔子天人“一体论”的内涵那样 丰富和辩证。 孔子天人一体宇宙论及其道德形上学思想,在帛传四篇中还可找出若干证据。 《二三子问》开篇即称:“孔子曰:龙大矣。龙形迁遐,宾于帝,伣神圣之德也。”龙之所 以作为神圣之德的譬体,乃因其宾附于“帝”。“帝”之称虽仍有“主宰”意味,但显然被视为 神圣之德的施赋者了。在描述龙穷高极深、出人阴阳、率导万类、唯所欲化而又不失本形 的“神能之至”以后孔子点明“龙之刚德也…爵之曰君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 讳贤,爵之日夫子;或大或小,其方一也,至用也,而名之日君子”,通过比德,遂将“天”(帝) 赋龙德落实于人身。下文释“见群龙〔无首〕,吉”曰“龙神威而精处,口囗而上通其德 ②见君子口吉也",虽文颇残阙,仍可体会出人龙比附而合德于“天”(上)的意思。释 “履霜,坚冰至”一段残阙更甚,但所存“德与天道始,必顺五行”一语更加明确表现了“天” 为德之本原的思想;而所谓“五行”根据下文“其孙贵而宗不灭”所言人事推测,当不涉于 《洪范》“五行”,而应指《荀子·非十二子》指斥的思孟唱和、为郭店楚简《五行》所确证的仁 义礼智圣五种德行,诚如此,则“天”之道德涵义可谓大备。 ①此处原文作“日口口口口易口口口 此处有二十八个字符位置,其中断续可见“无首、“用”“首者”数字余皆残阙
之 , 五正之事不 足 以全之 , 而诗书礼乐不 读 〕百篇 , 难以致之 。 ”这便在大地 、 神明 、 万物 、 阴 阳 、 刚柔 、 仁义之外 , 又确立 了人道 、 君道 、 上下作为《易 》的德义 内涵以及作成根据或适配 对象 。 基于 以上分析 , 可以得出一个印象 孔子关于《易 》的德义 内涵 的论说 , 在理论上显得 比较笼统含混 。 孔子将天地 、 神明 、 万物 、 人 道 、 君 道 这类属于 “ 存在 ” 的范畴与阴阳 、 柔刚 、 仁义 、上下这类属于 “ 德性 ”或 “ 关系 ”的范畴混而论之 , 配属关系 比较随意 , 而且还杂 人 “ 气味 ” 、“ 四时 ” 、“ 八卦 ”等与其德义体系诸范畴不甚对应的概念 “ 四时 ” 配 “ 八卦 ”作为 卦气说的思想萌芽 , 属于另一个《易 》学体系 , 似乎不及传世本《说卦 》所谓 “ 立天之道曰 阴 与阳 , 立地之道 日柔与刚 , 立人之道日 仁与义 ”那样语句规整 、 关系清晰 、 意义显豁 。 这 当 然不能排除理论本身成熟与否的差别 , 特别是将 要 》所载孔子关于天 、 地 、 人 、 时 、 君五道 的论说与《说卦 》之论相较 , 更可窥出后者在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对于前者的提炼 , 而这也更能证明《说卦 》乃 至传世本《易传 》为孔子后 学之作 。 但是 , 反复涵 咏上 引孔子 《易 》论 , 深人体会孔子用心 , 似乎还能领略出另一层意思 , 即孔子采用模糊的理论方式 , 将 天道 、 地道 、 神明 、万物 、人道 、 君道 、 阴阳 、 刚柔 、 仁义 、 上下乃 至气味 、 四时 、 八卦等等合说 并论 , 使之各各无确定对应而又无不对应 , 于是诸范畴构成全面纳合关系 , 任一 “ 存在 ”都 涵有诸种 “ 德性 ” , 任一 “ 德性 ”都配属诸种 “ 存在 ” , 在此意义上 , 孔子建立 了天 广义 的 人 一体的宇宙模式和德义周流贯通的道德形上学 。 关于这一点 , 仍可通过上 引孔子论 “ 乾坤 也者易之门户 ”一段加以证明 。 孔子于此将万类归于 阴阳 , 阴阳合一然后刚柔具体 , 阴阳 合 、 刚柔具然后见天地 、达神明 , 仁义 又从而注人其中 , 故阴阳合一之性状在此实为无所不 包的总体 。 孔子于此不言及人或人道 , 并不表明人或人道另在其外 , 而恰恰表明人或人道 蕴于其中已属不言而喻 。 基于这一分析再来反观传世本《说卦 》之论 , 便可感到其规整清 晰反失之于意义 的单薄和独断 , 其天地人 “ 三才说 ”远不及孔子天人 “ 一 体论 ”的 内涵那样 丰富和辩证 。 孔子天人一体宇宙论及其道德形上学思想 , 在 帛传四篇中还可找出若干证据 。 《二三子 问 》开篇即称 “ 孔子 曰 龙大矣 。 龙形迁遐 , 宾于帝 , 视神圣之德也 。 ” 龙之所 以作为神圣之德的譬体 , 乃因其宾附于 “ 帝 ” 。 “ 帝 ”之称虽仍有 “ 主宰 ”意味 , 但显然被视为 神圣之德的施赋者了 。 在描述龙穷高极深 、 出人阴 阳 、 率导万类 、 唯所欲化而又不失本形 的 “ 神能之至 ” 以后 , 孔子点明 “ 龙之刚德也 … …① 爵之 曰 君子 戒事敬合 , 精白柔和 , 而不 讳贤 , 爵之曰夫子 或大或小 , 其方一也 , 至用也 , 而名之曰君子 ” , 通过 比德 , 遂将 “ 天 ” 帝 赋龙德落实于人身 。 下 文 释 “ 见 群龙 〔无首 〕 , 吉 ’ 旧 “ 龙神威 而精处 , 口口 而上通其德 … …。 见君子口吉也 ” , 虽文颇残圈 , 仍可体会出人龙比附而合德于 “ 天 ” 上 的意思 。 释 “ 履霜 , 坚冰至 ”一段残朗更甚 , 但所存 “ 德与天道始 , 必顺五行 ”一语更加明确表现 了 “ 天 ” 为德之本原的思想 而所谓 “ 五行 ” , 根据下文 “ 其孙贵而宗不灭 ”所言人事推测 , 当不涉于 《洪范 》 “ 五行 ” , 而应指《荀子 · 非十二子 》指斥的思孟唱和 、 为郭店楚简《五行 》所确证的仁 义礼智圣五种德行 , 诚如此 , 则 “ 天 ”之道德涵义可谓大备 。 ① 此处原文作 “ 曰 口口口口口易口口口 ” 。 ② 此处有二十八个字符位置 , 其中断续可见 “ 无首 ” 、“ 用 ” 、“ 首者 ”数字 ,余皆残阅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