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易传》考论 谢建忠 内容提要本文考辨了《东坡易传》的作者、系年,指出:元丰三年苏轼在黄 州独立撰写了《东坡易传》,其中关于事物刚柔动静形理的辩证的哲学思想深 刻制约和影响了他的文学思想。 关键词苏轼《东坡易传》哲学思想文学思想 苏轼《东坡易传》曾在易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苄熹《杂学辨》即对其有褒有 贬,陆游却称自汉以来未见如此奇特,纪昀认为其“轄理勢,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 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盏大体近于王弼,而弼之说,惟畅元风,轼之说多切人 事。其文词博辨,足资启发”“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董真 卿作《周易会通》,旨采录其说,非徒然也”①。昔哲前贤论述多所慧识,然亦难免粗疏 秕漏,笔者拟就《东坡易传》作者、系年问题及其与苏轼文学思想的关系姑妄补苴罅 漏,冀求大方之家见教。 《东坡易传》又称《苏氏易传》,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此书是三苏合力为之 苏洵作《易传》未成而卒,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今蒙 卦犹是辙解。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 纪昀所谓《东坡易传》乃苏氏父子三人合力为之而东坡不过总要其成的结论,沿袭了苏 籀《栾城先生遗言》的说法,未免失之甄别考辨。其实,宋人习解《周易》向靡从风, 苏氏父子也莫能外,《嘉祐集》载有《易论》,《栾城集》载有《易说》,《苏东坡全集》 亦有《易解》等。然而三苏习解《易传》各有不同见解,窃以为不必“苏氏父子兄弟合 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耳”,且以东坡解《易》过程和三苏解《易》差异证之。先 阅下面三条材料: 盖晚而好《易》,曰:“《易》之道深矣,汩而不明者,诸儒以附会之说乱之也 去之,则圣人之旨见矣。”作《易传》,未成而卒。(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 君墓志铭并序》) ①《东坡易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四库全书》第9册,第1页,下文同此,仅注 册、卷、页
苏轼 《东坡易传 》考论 谢建 忠 内容提要 本文考辨 了 《东坡易传 》的作者 、 系年 , 指 出 元 丰三 年 苏轼在黄 州独立撰写 了 《东坡 易传 》 , 其 中关于事物刚柔动静形理 的辩证 的哲学思想深 亥制约和影响 了他 的文学思想 。 关键词 苏轼 《东坡 易传 》 哲 学思 想 文 学思 想 苏轼 《东坡易传 》曾在易学史 上引起过强烈反 响 , 朱熹 《杂学辨 》即对其有褒有 贬 , 陆游却称 自汉 以来未见如此奇特 , 纪 咱认为其 “ 推阐理势 , 言简意明 , 往往足 以达 难显之情 , 而深得 曲譬之 旨 , 盖 大体近 于王 弼 , 而 弼之说 , 惟 畅元风 , 轼之说多切人 事 。 其文词博辨 , 足资启发 ” , “ 李衡作 《周易义海撮要 》 , 丁易东作 《周易象义 》 , 董真 卿作 《周易会通 》 , 皆采录其说 , 非徒然也 ” ① 。 昔哲前贤论述多所慧识 , 然亦难免粗疏 批漏 , 笔者拟就 《东坡易传 》作者 、 系年 问题及其与苏轼文学思想 的关系姑妄补直罐 漏 , 冀求大方之家见教 。 《东坡易传 》又称《苏氏易传 》 , 纪购《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认为此书是三苏合力为之 苏沟作 《易传 》未成而 卒 , 属二 子述其志 。 轼书先成 , 辙乃送所 解于轼 , 今蒙 卦犹是辙解 。 则此书实苏氏父子兄弟合 力为之 , 题 日 轼撰 , 要其成耳 。 纪的所谓 《东坡易传 》乃苏氏父子三人合力为之而东坡不过总要其成的结论 , 沿袭 了苏 糟 《栗城先生遗言 》的说法 , 未免失之甄别考辨 。 其实 , 宋人 习解 《周易 》向靡从风 , 苏氏父子也莫能外 , 《嘉佑集 》载有 《易论 》 , 《亲城集 》载有 《易说 》 , 《苏东坡全集 》 亦有 《易解 》等 。 然而三苏习解 《易传 》各有不 同见解 , 窃以为不必 “ 苏氏父子兄弟合 力 为之 , 题曰轼撰 , 要其成耳 ” , 且 以东坡解 《易 》过程和 三苏解 《易 》差异证之 。 先 阅下面三条材料 盖 晚而好 《易 》 , 日 “《易 》之道深 矣 , 泪 而不 明者 , 诸儒 以附会之说乱 之 也 。 去之 , 则圣人 之 旨见 矣 。 ” 作 《易传 》 , 未成而 卒 。 欧阳修 《故 霸州文安 县 主 薄苏 君墓志铭并序 》 ① 《东坡易传 》 ,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年影 印 《四库全书 》第 册 , 第 页 , 下文 同此 , 仅注 册 、 卷 、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苏轼《东坡易传》考论 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 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 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 子之学,作《易传》九卷。(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 从欧阳修《苏君墓志铭》盖棺定论的话看,苏洵曾作《易传》,但赍志以殁,未能完成, 其作目的很清楚,乃欲拨诸儒附会之乱而反圣人旨意之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则 叙苏轼独禀其父“命公述其志”之事,卒成《易传》之著,未言轼续其父未完之书,亦 未言纪昀所谓“属二子述其志。轼书先成,辙乃送所解于轼,今蒙卦犹是辙解”。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一则根本未提子由“送所解于轼”之事,二则言“遂因先子之学”, 即沿其父未遂之学业,而成一家之言,独为《易传》九卷,三则轼作《易传》九卷,是 其殚精竭虑,端居深念,独有心得之结撰。 其次,苏轼《东坡易传》作于黄州。贬至黃州前,“轼始就逮赴狱,有一子稍长 徒步相随,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称。至宿州史符下,就家取文书。州郡望风遺吏发卒 围船搜取,老幼几怖死。既去。妇女恚骂曰:‘是好著书,书成何所得,而怖我如此! 悉取烧之。比事定,重复寻理,十亡七八矣”,在乌台诗案的白色恐怖下,苏轼之书及 稿几乎被焚一尽,幸存者则属偶然,如其一篇谈徐州盗贼的草稿,“此书本以为故纸糊 笼箱,独得不烧,笼破见之,不觉惘然如梦中事”①,由上可鉴,轼抵达黄州时,手头 之书及稿几乎罄尽。如果十余年前苏洵曾将《易传》未完之稿予轼,那么也难逃此次火 焚之厄。苏轼到黄州后,欲完成治经宿愿,“闲废无所用心,专治经书,一二年间,欲 了却《论语》、《书》、《易》,舍弟亦了却《春秋》"②,这表明了苏轼的计划,也表明了 苏辙的计划是“了却《春秋》,而非合力来解《易传》。苏轼在黄州专治经书的参考资 料及经书原著主要借自陈季常等人。陈季常之父陈公弼善著书,“尤长于《易》,有集十 卷,制《器尚象论》十二篇,《辨钩隐图》五十四篇”,解《易》乃季常家学,所藏 《易》解相关书籍当颇丰富,这为轼著《东坡易传》提供了条件。苏轼《答陈季常书》 九首其四云:“欲借《易》家文字,及《史记》索引、正义,如许告季常为带来,便 坐实苏轼解《易》的相关资料借自陈季常。资料准备就绪,苏轼便开始独立研读《易》 和撰写《东坡易传》,其《答陈季常书》九首之五最值得注意:“《易》义须更半年功夫 练之,乃可出。想秋末相见,必得拜呈也。可见费半年功夫“练之”,绝非纪昀所说 《东坡易传》不过苏轼“要其成耳”,而是轼独居深思精心撰构之作。 再次,《东坡易传》是苏轼覃思深念多所心得的精心撰述,具有“多切人事”的鲜 明特点,不同它人解《易》思路,也不与苏辙解《易》思想相同。事实上,子由与子瞻 解经各有专攻,即使同解一经也各有不同,例如子瞻居黄州作《论语说》五卷,子由二 ①@④《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影印本,前集,卷二十九、卷三十三;续集,卷四,上 册第365页、403页;下册第109页 ④⑤《苏东坡全集》续集,卷五,下册第148页
苏轼 《东坡易传 》考论 先君 晚岁读 《易 》 , 玩 其艾象 , 得其刚柔 、 远近 、 喜怒 、 逆顺 之情 , 以观其词 , 皆迎刃 而 解 。 作 《易传 》未完 , 疾 革 , 命公述其 志 。 公 泣 受命 , 卒以成书 。 然后千 载之微言 , 焕然可 知也 。 苏辙 《东坡先 生墓志铭 》 到黄州无所用 心 , 辄复覃 思于 《易 》 、 《论 语 》 。 端居 深念 , 若有所 得 。 遂 因先 子 之学 , 作 《易传 》九卷 。 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 》 从欧阳修 《苏君墓志铭 》盖棺定论的话看 , 苏询曾作 《易传 》 , 但贵志 以段 , 未能完成 , 其作 目的很清楚 , 乃欲拨诸儒附会之乱而反圣人 旨意之正 。 苏辙 《东坡先生墓 志铭 》则 叙苏轼独察其父 “ 命公述其志 ” 之事 , 卒成 《易传 》之著 , 未言轼续其父未完之书 , 亦 未言纪购所谓 “ 属二子述其志 。 轼书先成 , 辙乃送所解于轼 , 今蒙卦犹是辙解 ” 。 苏轼 《黄州 上文潞公书 》一则根本未提子由 “ 送所解于轼 ” 之事 , 二则言 “ 遂 因先子之学 ” , 即沿其父未遂之学业 , 而成一家之言 , 独为 《易传 》九卷 , 三则轼作 《易传 》九卷 , 是 其掸精竭虑 , 端居深念 , 独有心得之结撰 。 其次 , 苏轼 《东坡易传 》作于黄州 。 贬至黄州前 , “ 轼始就逮赴狱 , 有一子稍长 , 徒步相随 , 其余守舍皆妇女幼稚 。 至宿州御史符下 , 就家取文书 。 州郡望风遣吏发卒 , 围船搜取 , 老幼几怖死 。 既去 , 妇女患骂曰 ‘ 是好著书 , 书成何所得 , 而怖我如此 ’ 悉取烧之 。 比事定 , 重复寻理 , 十亡七八矣 ” , 在乌台诗案的 白色恐怖下 , 苏轼之书及 稿几乎被焚一尽 , 幸存者则属偶然 , 如其一篇谈徐州盗贼的草稿 , “ 此书本以为故纸糊 笼箱 , 独得不烧 , 笼破见之 , 不觉惘然如梦 中事 ” ① , 由上 可鉴 , 轼抵达黄州时 , 手头 之书及稿几乎罄尽 。 如果十余年前苏询 曾将 《易传 》未完之稿予轼 , 那么也难逃此次火 焚之厄 。 苏轼到黄州后 , 欲完成治经宿愿 , “ 闲废无所用心 , 专治经书 , 一二年 间 , 欲 了却 《论语 》 、 《书 》 、 《易 》 , 舍弟亦 了却 《春秋 》 ” ② , 这表 明 了苏轼 的计划 , 也表 明了 苏辙的计划是 “ 了却 《春秋 》 ” , 而非合力来解 《易传 》 。 苏轼在黄州 专治经 书的参考资 料及经书原著主要借 自陈季常等人 。 陈季常之父陈公弼善著书 , “ 尤长于 《易 》 , 有集十 卷 , 制 《器尚象论 》十二篇 , 《辨钩隐图 》五十 四篇 ’, ③ , 解 《易 》乃 季 常家学 , 所藏 《易 》解相关书籍当颇丰富 , 这为轼著 《东坡易传 》提供 了条件 。 苏轼 《答陈季常书 》 九首其四云 “ 欲借 《易 》家文字 , 及 《史记 》索引 、 正义 , 如许告季常为带来 ” ④ , 便 坐实苏轼解 《易 》的相关资料借 自陈季常 。 资料准备就绪 , 苏轼便开始独立研读 《易 》 和撰写 《东坡易传 》 , 其 《答陈季常书 》九首之五最值得注意 “ 《易 》义须更半年功夫 练之 , 乃可 出 。 想秋末相见 , 必得拜呈 也 。 ’, ⑤可 见 费半年功夫 “ 练之 ” , 绝非纪峋所说 《东坡易传 》不过苏轼 “ 要其成耳 ” , 而是轼独居深思精心撰构之作 。 再次 , 《东坡易传 》是苏轼覃思深念多所心得的精心撰述 , 具有 “ 多切人事 ” 的鲜 明特点 , 不 同它人解 《易 》思路 , 也不与苏辙解 《易 》思想相 同 。 事实上 , 子 由与子瞻 解经各有专攻 , 即使同解一经也各有不 同 , 例如子瞻居黄州作 《论语说 》五卷 , 子由二 ① ②③ 册第 页 、 ④ ⑤ 《苏东坡全集 》中国书店 年影 印本 , 前集 , 卷二十九 、 卷三十三 续集 , 卷四 , 上 粼 页 下册第 毋 页 。 《苏东坡全集 》续集 , 卷五 , 下册第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学遗产二○○O年第六期 十多年后在《论语拾遗并序》中颇不以其兄所解为然:“予少年为《论语略解》。子瞻谪 居黄州,为《论语说),尽取以往,今见于书者十二三者也。大观丁亥,闲居颖川,为 孙籀、简、筠讲《论语》。子瞻之说,竟有所未安,时为籀等言之,凡二十有七章,谓 之《论语拾遗》。恨不得质之子瞻也。”①看来两人所解《论语》多所不同。兄弟两人同 解《易》的分歧则有明文可证,苏籀说:“《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坡公以为阴阳未 交,公以坡所说为未允。公曰:阴阳未交,元气也,非道也。政如云一龙一蛇之谓道 也,谓之龙亦可,谓之蛇亦可。”②子由、子瞻解《易》确实差异甚大,例如: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何谓道?何谓性?请以子思 之言明之。子思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 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者性之异 名也,性者道之所寓也,道无所不在,其在人为性。性之未接物也,寂然不得其 朕,可以喜,可以怒,可以哀,可以乐,特未有以发耳,及其与物接,而后喜怒哀 乐更出而迭用,出而不失节者皆善也。所谓一阴一阳者,优一喜一怒云尔,言阴阳 喜怒皆自是出也,散而为天地,敛而为人。言其馘而为天地,则曰“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言其敛而为人,则曰“成之者性”,其实一也。(《栾城集》第三集卷之八 《易说》三首之一) 阴一阳者、阴阳未交而物未生之谓也,喻道之似莫密于此者矣。阴阳一交 生物,其始为水。水者,有无之际也,始离于无而入于有矣,老子识之,故其言日 “上善若水”,又曰“水几于道”。圣人之德虽可以名言而不囿于一物,若水之无常 形,此善之上者几于道矣,而非道也。若夫水之未生,阴阳之未交,廓然无一物, 而不可谓之无有,此真道之似也。阴阳交而生物,道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 隐,善立而道不见矣。(《东坡易传》卷七) 兄弟两人解《易》“系辞”的理论背景迥然有别,子由近于理学,而子瞻近乎玄学,故 颇受朱熹所指责;两人所解同一系辞的内容也不一样,子由所解综贯天人合一之理,子 瞻所解深切物理,直探道之本体性质。这种分歧有时竞至白热化,子由在《易说》三首 之二中批评说:“及子瞻论《易》乃以蓍数之故,而损天地五行之全数以合之”,其“今 将求合蓍数而黜土,其为说疏矣”③。言辞尖锐得够意思了。由上看来,苏籀所说的 “公乃送所解予坡”大可质疑,遍检《东坡全集》和《栾城集》,亦未见辙乃送所解于轼 的蛛丝马迹,退一步说,即使子由送所解《易》于轼,因其解《易》的理论背景不同 所解思路不同,子瞻也难以接受子由的学术思想理论,因而所谓“兄弟合力为之”、“轼 要其成耳”无从谈起。 至于苏轼“因先子之学,作《易传》九卷”,倒是承传了乃父解《易》独立治学不 拾牙慧的精神。苏洵现存《易论》颇具治经变古、拨诸儒附会之乱而反解经致用之正的 ①③曾枣庄校:《栾城集》第三集卷之七,之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5页,1548 ②苏籀:《栾城先生遗言》,上海博古斋1921年版,第7页
文学遗产 · 二 年第六期 十多年后在 《论语拾遗并序 》中颇不 以其兄所解为然 “ 予少年为 《论语略解 》 。 子瞻滴 居黄州 , 为 《论语说 , 尽取以往 , 今见于 书者十二三者也 。 大观丁亥 , 闲居颖川 , 为 孙搐 、 简 、 摘讲 《论语 》 。 子瞻之说 , 竟有所未安 , 时为糟等言之 , 凡二 十有七 章 , 谓 之 《论语拾遗 》 。 恨不得质之子瞻也 。 ” ① 看来两人所解 《论语 》多所不 同 。 兄弟两人同 解 《易 》的分歧则有 明文可证 , 苏箱说 “ 《易 》日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坡公 以为阴 阳未 交 , 公以坡所说为未允 。 公 曰 阴阳未交 , 元气也 , 非 道也 。 政如云一 龙一 蛇之谓道 也 , 谓之龙亦可 , 谓之蛇亦可 。 ” ② 子 由 、 子瞻解 《易 》确实差异甚大 , 例如 “ 一 阴一 阳之谓道 , 继 之 者善也 , 成之 者性也 。 ” 何谓道 何谓 性 请 以子 思 之 言明之 。 子 思 日 “ 喜怒哀 乐之未发谓 之 中 , 发而 皆中节谓 之 和 。 中也 者 , 天 下 之大本也 和也者 , 天 下之达道也 。 致 中和 , 天 地位 焉 , 万 物育 焉 。 ” 中者性之 异 名也 , 性 者道之 所 寓也 , 道 无 所 不 在 , 其在人 为性 。 性之 来接物也 , 寂 然 不得 其 肤 , 可 以喜 , 可 以怒 , 可 以哀 , 可 以乐 , 特未有 以发耳 , 及其与物接 , 而后喜怒哀 乐更 出而迭用 , 出而 不 失节者 皆善也 。 所谓 一 阴一 阳者 , 犹一 喜一 怒云 尔 , 言阴 阳 喜怒 皆 自是 出也 , 散而 为天 地 , 敛而 为人 。 言其散而 为天地 , 则 日 “ 天地位焉 , 万 物育焉 。 ” 言其敛而 为人 , 则 日 “ 成之者性 ” , 其实一 也 。 《染城集 》第三 集卷之 八 《易说 》三 首之 一 一 阴一 阳者 , 阴阳未交而 物未生之谓也 , 喻道之似莫密于 此者矣 。 阴阳一 交 而 生物 , 其始为水 。 水者 , 有无 之 际也 , 始离于无 而入于有矣 , 老子识 之 , 故其言 日 “ 上善若水 ” , 又 日 “ 水几 于道 ” 。 圣 人之 德 虽可 以名 言而 不 囿于 一 物 , 若水之 无 常 形 , 此善之上者几于道矣 , 而 非道也 。 若 夫水之 未生 , 阴 阳之 未交 , 廓 然 无 一 物 , 而不 可 谓 之 无 有 , 此真道之 似 也 。 阴 阳 交而 生物 , 道 与物接而 生善 , 物 生而 阴 阳 隐 , 善立 而道不 见矣 。 《东坡 易传 》卷七 兄弟两人解 《易 》 “ 系辞 ” 的理论背景迥然有别 , 子 由近于理学 , 而子 瞻近乎玄学 , 故 颇受朱熹所指责 两人所解同一系辞的 内容也不一样 , 子 由所解综贯天人合一之理 , 子 瞻所解深切物理 , 直探道之本体性质 。 这种分歧有时竟至 白热化 , 子 由在 《易说 》三首 之二 中批评说 “ 及子瞻论 《易 》乃 以蔷数之故 , 而损天地五行之全数以合之 ” , 其 “ 今 将求合蔷数而黝 土 , 其为说疏矣 ’, ③ 。 言辞尖锐得够意 思 了 。 由上看 来 , 苏箱 所 说 的 “ 公乃送所解予坡 ” 大可质疑 , 遍检 《东坡全集 》和 《架城集 》 , 亦未见辙乃送所解于轼 的蛛丝马迹 , 退一步说 , 即使子 由送所解 《易 》于轼 , 因其解 《易 》的理论背景不 同 , 所解思路不 同 , 子瞻也难以接受子由的学术思想理论 , 因而所谓 “ 兄弟合力为之 ” 、 “ 轼 要其成耳 ” 无从谈起 。 至于苏轼 “ 因先子之学 , 作 《易传 》九卷 ” , 倒是承传了乃父解 《易 》独立 治学不 拾牙慧的精神 。 苏询现存 《易论 》颇具治经变古 、 拨诸儒附会之乱而反解经致用之正的 ① ③ 曾枣庄校 《架城集 》第三集卷之七 , 之八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年版 , 第 页 , 至 页 。 ② 苏摘 《架城先生遗言 》 , 上海博古斋 年版 , 第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苏轼《东坡易传》考论 33 色彩,苏轼解《易》“多切人事”的特点正与其父治经精神一脉相承。然而,父子两人 对具体卦象仍有各自解说,例如,《仲兄字文甫说》保存一条苏洵解《易》的材料:“洵 读《易》至‘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曰,磋夫,群者,圣人以所欲涣以混一天 下者也。盖余仲兄名涣,而字公群,则是以圣人之所欲解散涤荡者以自命也,而可 乎?”①洵解“涣”的基本奥义是圣人欲涣以混一天下和圣人以解散涤荡天下为己任 苏轼所解“六四涣”则是敷理推阐:“皆有以群之涣而至于群天下,始有可收之渐。其 德大者其所以群也大,其德小者其所群也小,小者合于大,大者合于一,是谓涣其群 也。”②阐释了圣人以疏导天下而得天下的朴素辩证道理。由此看来,苏轼解《易》也 并不因囿其先子之藩篱,而是自有其独立见解的。 综上所述,纪昀所谓《东坡易传》“实苏氏父子兄弟合力为之,题曰轼撰,要其成 耳”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东坡易传》的撰写年月,前人兩贤已有所考,但笔者认为,仍有必要进一步补充 订正。王宗稷系《东坡易传》始作于元丰三年③;曾枣庄先生更进一步考订为元丰三年 时游武昌寒溪西山,开如著《易传》、《论语说》③,其所系《东坡易传》始撰时间是 比较准确的。现据有关资料补充如次,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诗中写道:“连山蟠 翠木蔚樊口。我来已百日,欲济空搔首。坐看鸥鸟没,梦逐膺廢走。今朝横江 来,一苇寄衰朽。”子瞻至黄州乃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后推“我来已百日”,即为五月中 旬,这是谪黄州三个余月来首次渡江至武昌一游寒溪西山寺,其《与陈季常书》九首之 五亦记录了此次游西山寺:“数日前,率然与道源过江,游寒溪西山奇胜。”其游览印象 殆过于所闻”,寒溪西山奇胜百闻不如一见,首览胜过所闻,其“茂木清阴”,也正 是五月时令景象。此次与道源渡江游寒溪西山寺早于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子由至黄州 已是五月末,有《答秦太虚书》“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⑥为证 由上可定,苏轼《与陈季常书》九首之五作于偕道源游武昌后与携子由游武昌前。而 《与陈季常书》九首之五则已明确表示“《易》义须更半年功夫练之,乃可出。想秋末相 见,必得拜呈出”,因此《东坡易传》的始撰时间信如曾枣庄先生所系“游武昌寒溪西 山,开始著《易传》”,当为元丰三年五月。 而《东坡易传》的撰成年月,笔者认为,前人所考有误,当予订正。王文诰系撰成 时间为元丰四年辛酉,所引之据为苏轼《黄州上文潞公书》。定《黄州上文潞公书》作 ①曾枣庄校:《嘉祐集》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年版,第412页 ②《东坡易传》卷六,第110页。 ③《苏东坡全集·苏东坡年谱),上册第18页。 ④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6页。 G《苏东坡全集》续集,卷五,下册第148页。 ⑥《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三十,上册第368页
苏轼 《东坡易传 》考论 色彩 , 苏轼解 《易 》 “ 多切人事 ” 的特点正与其父治经精神一脉相承 。 然而 , 父子两人 对具体卦象仍有各 自解说 , 例如 , 《仲兄字文甫说 》保存一条苏询解 《易 》的材料 “ 询 读 《易 》至 ‘ 涣 ’ 之六 四 曰 ‘ 涣其群元吉 。 ’ 曰 , 磋夫 , 群者 , 圣人以所欲涣 以混一天 下者也 。 盖余仲兄 名 涣 , 而 字 公 群 , 则 是 以 圣 人 之所 欲解 散 涤荡者 以 自命也 , 而 可 乎 ” ① 询解 “ 涣 ” 的基本 奥义是圣人欲涣 以混一 天 下 和 圣人 以解散涤荡天 下 为 己 任 。 苏轼所解 “ 六 四涣 ” 则是敷理推阐 “ 皆有 以群之涣 而至 于群天下 , 始有可 收之渐 。 其 德大者其所以群也大 , 其德小者其所群也小 , 小者合于大 , 大者合于一 , 是谓涣其群 也 。 ” ② 阐释了圣人 以疏导天下而得 天下 的朴素辩证道 理 。 由此看来 , 苏轼解 《易 》也 并不 因囿其先子之藩篱 , 而是 自有其独立见解的 。 综上所述 , 纪晌所谓 《东坡易传 》 “ 实苏 氏父子兄弟合力 为之 , 题 曰轼撰 , 要其成 耳 ” 的说法是靠不住 的 。 《东坡易传 》的撰写年月 , 前人时贤已有所考 , 但笔者认为 , 仍有 必要进一步补充 订正 。 王宗樱系 《东坡易传 》始作于元丰三年 ③ 曾枣庄先生更进一步考订为元丰三年 “ 时游武昌寒溪西山 , 开始著 《易传 》 、 《论语说 》 ” ④ , 其所系 《东坡 易传 》始撰时间是 比较准确的 。 现据有关资料补充如次 , 苏轼 游武 昌寒溪西 山 寺 》诗 中写道 “ 连 山蟠 武昌 , 翠木蔚樊 口 。 我来 已百 日 , 欲济空搔首 。 坐看鸥鸟没 , 梦逐 磨康走 。 今朝横江 来 , 一苇寄衰朽 。 ” 子瞻至黄州乃元丰三年二月一 日 , 后推 “ 我来已百 日 ” , 即为五月 中 旬 , 这是滴黄州三个余月来首次渡江至武昌一游寒溪西 山寺 , 其 《与陈季常书 》九首之 五亦记录了此次游西山寺 “ 数 日前 , 率然与道源过江 , 游寒溪西山奇胜 。 ” 其游览印象 “ 殆过于所 闻 ” , 寒溪西 山奇胜百 闻不 如一见 , 首览胜过所 闻 , 其 “ 茂木清 阴 ” ⑤ , 也正 是五月时令景象 。 此次与道源渡江游寒溪西 山寺早于与子 由同游寒溪西山 , 子由至黄州 已是五月末 , 有 《答秦太虚书 》 “ 轼启 , 五月 末 , 舍弟来 , 得手书劳 问甚厚 ” ⑥ 为证 。 由上可定 , 苏轼 《与 陈季常书 》九首 之五作于偕道源游武 昌后 与携 子 由游武 昌前 。 而 《与陈季常书 》九首之五则 已明确表示 “《易 》义须更半年功夫练之 , 乃可 出 。 想秋末相 见 , 必得拜呈 出 ” , 因此 《东坡易传 》的始撰时间信如 曾枣庄先生所系 “ 游武 昌寒澳西 山 , 开始著 《易传 》 ” , 当为元丰三年五月 。 而 《东坡易传 》的撰成年月 , 笔者认为 , 前人所考有误 , 当予订正 。 王文浩系撰成 时间为元丰四年辛酉 , 所引之据为苏轼 《黄州上文潞公书 》 。 定 《黄州上文潞公书 》作 曾枣庄校 《嘉佑集 》集 》卷十五 ,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卿 年版 , 第 页 。 《东坡易传 》卷六 , 第 页 。 《苏东坡全集 · 苏东坡年谱 》 , 上册第 页 。 曾枣庄 《苏轼评传 》 , 四川 民出版社 年版 , 第 肠 页 。 《苏东坡全集 》续集 , 卷五 , 下册第 页 。 《苏东坡全集 》前集 , 卷三十 , 上册第 页 。 ①②③④⑤⑥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学遗产·二OOO年第六期 于元丰四年,可;王氏系元丰四年“撰《易传》成”①,则不可。 详考《黄州上文潞公书》,先此书前,轼当还有一书上文潞公,他竟收到了回信 上于左右,邊辱还答,恩礼有如”,这使他受宠若惊。“有自京师来,转示所赐书教 通,行草灿然,使破甑敝帚,复增九鼎之重”,轼“伏读洒然,知其不肖之躯,未死之 间,犹可以洗濯磨治,复入道德之场,追申徒而谢子产”②,于是再次写下了《黄州上 文路公书》。信中所言“恭惟留守太尉执事,台候万福,承以元功,正位兵府,备物典 册,首冠三公”,乃是再次奉承文彦博拜太尉事。文彦博拜太尉在元丰三年,《宋史》卷 三一四《文彦博传》“元丰三年,拜太尉,复判河南”,时苏轼已谪黄州,轼闻彦博拜太 尉后经反复考虑决定“复强颜忍耻,饰鄙陋之词,道畴昔之眷,以上于左右”⑧。写下 了《贺文太尉启》,全信以贺为主,末尾点到贬谪的难言之隐为止:“轼谪官有限,趋侍 无缘,踊跃之心,宣写难尽。”不料文彦博不仅回复了苏轼,而且还给他安慰轰励。所 以苏轼收到彦博惠复后再致《黄州上文潞公书》,此时已是“孟夏渐热’,改可定此信写 于元丰四年孟夏。 但考订《黄州上文潞公书》写于元丰四年孟夏,并不慈味可以判定《东坡易传》成 于此年。姑引《与陈季常书》九首之五金文如下 郑巡检到,领手海,具审到家,尊履康胜。羁旅结恋之怀,至今未平也。数日 前,率然与道源辶江,游寒溪西山奇胜,殆过于所闻。独以坐无狂先生为深憾耳。 呵呵,示谕武昌田,曲尽利害,非老成人,吾岂得闻此。送还人诸物已领。《易》 义须更半年功夫练之,乃可出。想秋末相见,必得拜呈也。近得李长吉二诗录去, 幸秘之。目疾必已差,茂木清阴,自可愈此。余惟万万顺时自重。 如前所证,此信写于元丰三年五月,信中明确表达了解《易》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须伏 案半年功夫精思磨练,方能撰写完毕的意识。从五月后推半年即进入十一月,即秋尽冬 初之时,故苏轼预想至秋末相见时,必得拜呈季常先睹为快,“必得”一词表明苏轼对 《东坡易传》撰成时间的预计有充分把握。自五月至秋尽冬初尚有若干材料证明苏轼潜 心致志地从事自己的解《易》撰写工作,例如其《南堂》五首之三:“一听南堂新瓦响, 似闻东坞小荷香。”写夏夜雨景,这表明《南堂》作于夏季,其第二首云:“暮年眼力嗟 犹在,多病颠毛却未华。故作明窗书小字,更开幽室养丹砂。”“故作明窗书小字”即指 窗下伏案以小字疾写书稿。又如《初秋寄子由》中“藜羹对书史,挥汗与子同”,也是 东坡发愤著书的写照,故诗中说“失途既难追,学道恨不早”,表明其解经著书的勤勉, 颇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追悔与奋发。元丰三年深秋,其《次韵乐著作野步》诗写道: 老来几不辨西东,秋后霜林且强红。眼晕见花真是病,耳虛闻蚁定非聪。酒醒 不觉春强半,睡起常惊日过中。植杖偶逢为黍客,披衣闲咏舞雩风。仰看落蕊收松 粉,俯见新芽摘杞丛,楚雨还昏云梦泽,吴潮不到武昌宫。废兴古郡诗无数,寂寞 闲窗《易》粗通。解组归来成二老,风流他日与君同。 诗中写秋后霜林红遍,苏轼由于用功太深,用力太勤,日忽忽而不知晷,恒兀兀以穷 ①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卷二十,巴蜀书社1985年版,第6至7页 ②③④《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十九,二十七,上册第364,343页
文学遗产 · 二 年第六期 于元丰四年 , 可 王 氏系元丰 四年 “ 撰 《易传 》成 ” ① , 则不可 。 详考 《黄州上 文潞公 书 》 , 先此 书前 , 轼 当还 有 一 书上文 潞公 , 他竟 收 到 了 回信 “ 上于左右 , 邃辱还答 , 恩礼有如 ” , 这使他受宠若惊 。 “ 有 自京师来 , 转示所赐书教一 通 , 行草灿然 , 使破颤敝帚 , 复增九鼎之重 ” , 轼 “ 伏读洒然 , 知其不 肖之躯 , 未死之 间 , 犹可 以洗灌磨治 , 复人道德之场 , 追 申徒而谢子产 ” ② , 于是再次写下 了 《黄州上 文潞公书 》 。 信中所言 “ 恭惟 留守太尉执事 , 台候万福 , 承 以元功 , 正位兵府 , 备物典 册 , 首冠三公 ” , 乃是再次奉承文彦博拜太尉事 。 文彦博拜太尉在元丰三年 , 《宋史 》卷 三一 四 《文彦博传 》 “ 元丰三年 , 拜太尉 , 复判河南 ” , 时苏轼 已滴黄州 , 轼闻彦博拜太 尉后经反复考虑决定 “ 复强颜忍 耻 , 饰鄙陋之词 , 道畴昔之眷 , 以上 于左右 ’, ③ 。 写下 了 《贺文太尉启 》 , 全信以贺为主 , 末尾点到贬滴的难言之隐为止 “ 轼滴官有 限 , 趋侍 无缘 , 踊跃之心 , 宣写难尽 。 ” ④不料 文彦博不仅 回复 了苏轼 , 而且还 给他安慰鼓励 。 所 以苏轼收到彦博惠复后再致 《黄州上文潞公书 》 , 此时已是 “ 孟夏渐热 ” , 故可定此信写 于元丰 四年孟夏 。 但考订 《黄州上文潞公书 》写于元丰四年孟夏 , 并不意味可 以判定 《东坡易传 》成 于此年 。 姑引 《与陈季常书 》九首之五全文如下 郑巡检到 , 领手诲 , 具 审到家 , 尊履康胜 。 羁旅结恋之 怀 , 至 今未平 也 。 数 日 前 , 率然 与道源过江 , 游寒溪 西 山奇胜 , 殆过于 所 闻 。 独 以坐 无 狂先 生 为深 憾耳 。 呵呵 , 示谕武 昌田 , 曲尽 利害 , 非老成 人 , 吾 岂得 闻此 。 送还 人 诸物 已领 。 《易 》 义须 更半年功夫练之 , 乃 可 出 。 想秋末相 见 , 必 得拜呈 也 。 近 得 李长 吉二 诗录去 , 幸秘之 。 目疾 必 已差 , 茂木清 阴 , 自可愈此 。 余惟万 万 顺 时 自重 。 如前所证 , 此信写 于元丰三年五月 , 信中明确表达 了解 《易 》并非一跳而就之事 , 须伏 案半年功夫精思磨练 , 方能撰写完毕的意识 。 从五月后推半年即进人十一月 , 即秋尽冬 初之时 , 故苏轼预想至秋末相见时 , 必得拜呈季常先睹为快 , “ 必得 ” 一词 表 明苏轼对 《东坡易传 》撰成时间的预计有充分把握 。 自五月 至秋尽冬初 尚有若干材料证 明苏轼潜 心致志地从事 自己 的解 《易 》撰写工作 , 例如其 《南堂 》五首之三 “ 一听南堂新瓦响 , 似闻东坞小荷香 。 ” 写夏夜雨景 , 这表明 《南堂 》作于夏季 , 其第二首云 “ 暮年眼力磋 犹在 , 多病颠毛却未华 。 故作明窗书小字 , 更开幽室养丹砂 。 ” “ 故作 明窗书小字 ” 即指 窗下伏案以小字疾写书稿 。 又如 《初秋寄子 由 》中 “ 黎羹对书史 , 挥汗与子 同 ” , 也是 东坡发愤著书的写照 , 故诗中说 “ 失途既难追 , 学道恨不早 ” , 表明其解经著书的勤勉 , 颇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追悔与奋发 。 元丰三年深秋 , 其 《次韵乐著作野步 》诗写道 老来几不 辨西 东 , 秋后霜林且 强红 。 眼晕见 花真是 病 , 耳虚 闻蚁定非聪 。 酒 醒 不 觉春 强半 , 睡起常惊 日过 中 。 植杖偶逢 为黍客 , 披衣 闲咏舞零风 。 仰看 落蕊收松 粉 , 俯见 新芽摘祀丛 , 楚雨还 昏云 梦泽 , 吴潮不 到武 昌宫 。 废兴古郡诗无 数 , 寂寞 闲窗 《易 》粗通 。 解组 归来成二 老 , 风 流他 日 与君 同 。 诗中写秋后 霜林红遍 , 苏轼 由于用 功太深 , 用 力太勤 , 日忽忽 而不 知暑 , 恒兀 兀 以穷 ① 王文浩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 》卷二十 , 巴蜀书社 年版 , 第 至 页 。 ② ③④ 《苏东坡全集 》前集 , 卷二十九 , 二十七 , 上册第 研 , 义 页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