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研究 2005年第1期(总第六十九期)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的价值依据 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 王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北京100091) 摘要:本文对《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后,从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易传》与主体价值的实现三个层面对《易传》儒道结合的政治思想特征做了深入 剖析,指出《易传》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 们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在至高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和人过观 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的目的 关词:学派;三材之道;理想人格;主体祈值 中图分类号:B22 文标识码:A 文章号:1003-3882(2005)01-0058-10 See/king a metaphysical basis of value for Confucianism a political thought merg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in Yi Zhuan WANG Ji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entral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a conclusion for the completed time and academic attributes of Yi Zhuan, this paper om three layers of"the Dao(Way) of the Three Powers(Heaven, Earth, and Human)"and the ev tion process of human society, Yi Zhuan and the modulation of the ideal personality, yi Zhuan and the re- alization of the subjects value, makes a deep analysis on the feature of Yi in combining Confucianism and Daois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aking Confucianism as its basic outlook of value, by absorbing certain thoughts from Daoism and Yin-yang School, Yi Zhuan integrated them into one. By this way, Confucian- of humanity of Confucianism were established in a higher level, through which the metaphysical basis of value of Confucianism was attain Key words: academic schools of thought: the Dao of the Three Powers; ideal personality the val 收稿日期:2004-11-20 作者简介:王杰(1963-),山东淄博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主要 从事中国先秦、明清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苟子注释》等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周 易研 究 年第 期 总第六 十 九期 寻求儒家思想形而上 的价值依据 — 《易传 》儒道结合的政治思 想 王 杰 〔中共 中央 党校 哲学部 , 北 京 。。。 摘要 本文对《易传 》之成书及学派归属 问题得 出 自己 的结论后 , 从人类社会演 进 图式 与 “ 三 材 之道 ” 、 易传 》与理想人格 塑造 、‘易传 》与主体价值的实现三 个层面对《易传 》儒道 结合的政 治思想 特征做 了深人 剖析 , 指出《易传 》思想是 以儒家思 想 为基本价值观 , 在吸收 和借鉴道家思 想及 阴 阳家思 想 的基 础 上 , 把 它 们与儒家思 想结合起来 , 为儒家思想注人 了新 的思 想 内容 , 在更高层 次上 建构 了儒家的天 道 观和 人道 观 , 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形而上价值依据的 目的 。 关健词 学派 三材 之道 理想人格 主体价值 中圈分类号 文橄标识码 文 幼号 一 一 一 , , , , , 卯 “ , , ” , ” , 四 。 , , 认 。 飞 , , 叭 ”一 夕 凡 , 翻 ” , 司 姐 刀 , 脚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王杰 一 , 山东 淄博人 , 中共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 哲学 博 士 , 北 京 师范大学 历史学博 士 后 , 主要 从事中国先秦 、 明清哲学 的教学与研究 , 著作有《儒家文化的人 学视野 》 、《荀子 注释 》等
、《易传》之成书及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1.《易传》之成书问题考辨 《易传》作为一部解经之作,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易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如果说《易经》是一部以卦、爻辞为基础预测人事吉凶祸福,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卜 筮之书,那么,《易传》则是一部以解经为形式,在借鉴早期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的基础 上,继承《易经》卦、爻辞符号系统从而有了自已系统思想体系的哲学著作。对《易经》的成 书年代,传统观点认为是作于殷末周初,“易之兴也,其当般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 与纣之事邪?”(《易传·系辞下》)“文王拘而演周易”。对此我们不做过深的探究。对于 《易传》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自欧阳修提出“系辞非圣人之所作”后,《易传》的著作年代便成 为千古难决之谜,聚讼争论不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早于孔子说、春秋末期说、战 国中期说和战国晚期说,下面对以上观点做进一步的展开叙述 (1)《易传》的成书年代不晚于孔子说。持此观点者以郭沂为代表。郭沂在《(易传)成 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一文中利用排除法对《易传》作于战国后的几种观点逛行否定 后,得出了“《易传》的时代不可能晚于孔子”的结论。(2)春末期说。此说为传统现点 这一观点认为《易传》为孔子所作。司马迂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鉅”汉班固也说:“文王……作上 下篇孔氏为之《》、象》、《系醉》、《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汉书·艺文志》)3王充 也认为:“孔子作《彖》《象》、《系辞》。”(王充《论衡·谢短》)4班固、王充所持观点乃据司 马迁而来,自古及今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其行文方式也大致雷同,成为中国古代最流行 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但据研究者研究成果显示,《易传》中记载叙述的一些内容显然晚 于孔子时代,传经者只是为了论证作为儒家经典的《易传》的权威性而把其著作权归之于 孔子而已。从司马迁的话语中,并不能得出《易传》为孔子所作的结论,而事实是,现存最 早明确说孔子作《易传》的文献不是司马迁等人,而是纬书《周易·乾凿度》:“孔子占《易》 得《旅》,息志停读,五十究《易》作《十翼》。”由于该书多被视为伪书,故其所言并不可据信 后人多不注意该书的存在,故把司马迁模棱两可的话当作了孔子作《易传》的依据。(3 《易传》非孔子所作。在宋以前,没有人怀疑《易传》为孔子所作。首先提出质疑的是宋欧 阳修。欧阳修认为,《易传》的思想内容颇有相抵牾之处,“孔子之文章,《易》《春秋》是已 (《易》字当系笔误),其言愈简其义愈深。吾不知圣人之作,繁衍丛脞之如此也。虽然辨其 非圣之言而已,其于易义,尚未有害也”(《易童子问》卷三)5。假如《易传》真为孔子所作, 那么其思想应前后一以贯之,不应有言外之辞。故欧阳修得出结论说,《系辞》、《文言》 《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众说淆乱,亦非一人之言也”(同上)5但欧阳修还是做了 保留,认为《彖》、《象》为孔子所作。到了清代,崔述在总结前人考证成果的基础上对孔子 作《易传》之说进行了全盘否定,指出不仅《系辞》而下非孔子所作,《象》、《彖》等也非孔子 所作,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观点。他的理由是:“孟子之于《春秋》也,尝屡言之,而无一言及 于孔子传《易》之事;孔孟相去甚近,孟子之表章孔子不遗余力,不应不知亦不应知之而不 言也。”(《洙泗考信录》卷三)当代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也持相同看法。(4)战国初期与 战国中期说。刘大钩先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将《易传》各篇文字与老庄、思孟 的传世著作相比勘,认定“《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写成”,“《易大传》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一 、《易传 》之成书及学派归属 问题考辨 《易传 》之 成书 问题 考辨 《易传 》作 为一部解经之作 , 无论 在 内容上还是 在形式上都与《易经 》有 了很 大 的不 同 。 如果说《易经 》是 一部 以卦 、 交辞为基础预测人事吉凶祸福 , 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活动的 卜 盆之 书 , 那么 ,《易传 》则是一部 以解经为形式 , 在借 鉴早 期儒家思 想 以及 道 家思 想 的基 础 上 , 继承《易经 》卦 、 交辞符号系统从 而有 了 自己 系统思想体系 的哲学著作 。 对《易经 》的成 书年代 , 传统观点认 为是作于殷末周初 , “ 易之兴也 , 其 当殷 之末世 、 周之 盛德邪 当文 王 与封之事邪 ,’《易传 · 系 辞下 》 “ 文 王 拘 而 演 周 易 ” 。 对 此 我们 不做过 深 的探 究 。 对 于 《易传 》的作者及成 书年代 , 自欧 阳修提 出 “ 系辞非圣人之所作 ”后 ,《易传 》的著作年代便成 为千古难 决之谜 , 聚讼 争论不 已 , 归纳起来有 以下几种观点 。 早于孔子说 、 春秋末期说 、 战 国 中期说和 战国晚期 说 , 下面对 以 上观点做进一步的展开叙述 。 《易传 》的成 书年代不 晚于孔子说 。 持此观点者 以 郭沂 为代表 。 郭沂在 易传 成 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 〕一 文 中利 用排除法 对《易传 》作 于 战 国后 的几 种 观点进行 否 定 后 , 得 出了 “《易传 》的时代不可能 晚于孔子 ” 的结论 。 春秋末 期说 。 此说为传统 观点 。 这一 观点认 为《易传 》为孔子所作 。 司 马迁 在《史记 · 孔 子 世家 》中说 “ 孔 子 晚而喜《易 》 , 序《象 》 、《系 》 、《象 》 、《说卦 》 、《文言 》 。 读《易 》 , 韦 编三绝 。 ”川 汉 班 固也说 “ 文王 … …作上 下篇 , 孔 氏为之《象 》 、《象 》 、《系辞 》 、《文言 》 、《序 卦 》之 属 十篇 。 ” 汉 书 · 艺文志 王 充 也认 为 “ 孔子作《象 》 、《象 》 、《系辞 》 。 ” 王充《论衡 · 谢短 闭 班 固 、 王 充所 持观 点乃 据 司 马迁 而来 , 自古及今持此 观点者大有人在 , 其行 文 方式也 大致 雷 同 , 成 为 中国古代最 流行 影 响最大的一种说法 。 但据研究者研究成果显示 ,《易传 》中记 载叙述 的一 些 内容显 然 晚 于孔 子时代 , 传经 者只是为 了论证作为儒家经 典 的《易传 》的权 威 性 而把其 著作权归 之 于 孔子而 已 。 从 司马迁 的话语 中 , 并不能得 出《易 传 》为孔 子所 作 的结论 , 而事 实是 , 现存最 早 明确说孔子作《易传 》的文献不是 司马迁等人 , 而是纬书《周易 · 乾凿度 》 “ 孔子 占《易 》 , 得《旅 》 , 息志停读 , 五 十究《易 》作《十翼 》 。 ” 由于该 书多被视为伪 书 , 故其所 言并不可据信 。 后人多不注意该书的存在 , 故把 司马迁模 棱 两 可 的话 当作 了孔 子 作《易传 》的依据 。 《易传 》非孔子所作 。 在宋 以前 , 没有人怀疑《易传 》为孔 子 所作 。 首先 提 出质疑 的是 宋 欧 阳修 。 欧 阳修认 为 ,《易传 》的思想 内容颇 有 相 抵捂 之 处 , “ 孔 子 之 文 章 , 《易 》《春 秋 》是 已 易 》字 当系笔误 , 其言愈简其义愈深 。 吾不 知圣人之作 , 繁衍丛挫之如此也 。 虽然辨其 非圣之 言而 已 , 其 于易义 , 尚未有 害也 ” 易童子 问 》卷三 〕 。 假如《易传 》真为孔子所作 , 那 么其思 想应 前后 一 以 贯之 , 不 应 有 言外 之 辞 。 故 欧 阳修得 出结论 说 ,《系 辞 》 、《文 言 》 、 《说卦 》而下 “ 皆非圣人之作 , 而众说淆乱 , 亦非 一 人之 言也 。 ,’同上 〕但 欧 阳修还 是做 了 保 留 , 认 为《象 》 、《象 》为孔子所作 。 到 了清代 , 崔述 在 总结 前人考 证成果 的基 础 上对 孔子 作《易传 》之说进行 了全盘否定 , 指 出不仅《系辞 》而下 非孔 子所 作 ,《象 》 、《象 》等也非孔 子 所作 , 完全颠覆 了传统 的观点 。 他 的理 由是 “ 孟 子之 于《春 秋 》也 , 尝 屡 言之 , 而无 一 言及 于孔 子传《易 》之事 孔孟相去甚近 , 孟 子之表章孔子不遗余力 , 不应不知 , 亦不应知之而不 言也 。 ” 珠泅考信录 》卷三 〕当代著名学者冯友 兰先生也持相 同看法 。 〔 〕 战国初期 与 战国中期说 。 刘大钧先生通过深人 的研究和详密的考证 , 将《易传 》各篇文字与老庄 、 思孟 的传世著作相 比勘 , 认定 “《易大传 》的基本部分是 战 国初 期 至 战国 中期写 成 ” , “《易大传 》
之《彖》《象》文言》为思孟学派所整理润色,《系辞》中亦有思孟学的内容,把《易传》的 成书时间限定在了战国初期至战国中期。(5)战国中期与战国晚期说。持此观点者以张 岱年先生为代表。张先生曾批评将《易传》成书限定在秦汉之间的说法是“疑古过勇”,经 过缜密论证,张先生指出“《易大传》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的著作”9。(6)秦 汉时期说。此说以李镜池先生为代表。据李镜池先生在《易传探源》一文中指出,《易传》 七种十篇皆成书于秦以后,“《彖》《象》二《传》大概作于秦汉间,《系辞》《文言》则作于史迁 之后、昭宣之前。”李先生用大量论据论证了自己的观点。0 2.《易传》之学派归属问题考辨 (1)认为《易传》与思孟学派有关,属于思孟学派的作品。这一观点认为,《易传》非一 人一时之作,其各篇章之间亦有先后早晚之分,但从《易传》内容的思想倾向看,《易传》的 创作年代在思孟学派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其为思孟时期的作品则是可以肯定的。(2)认为 《易传》与荀学有关,成书时间在荀子之后甚或更晚。如郭沫若先生说:“两者(指《荀子 大略》和《彖下传》)之相类似是很明显的。……《易传》显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了。它 把他的见解由君臣父子的人伦问题扩展到了天地万物的宇宙观上去了”,“《系辞传》至 其中的一部分也明明受了荀子的影响,从思想系统上可以见到它们的关系。计李泽厚先 生也说:“《易传》讲了许多人类历史和宇宙事物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整体上说,它更近 于荀而不近于孟”,“(《易传》的思想)就总侪实质言,……与荀子无神谂思想接近。《易传》 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与荀子神道设想的思想便完 全一致”12(3)《易传》属于道家学派的作品。陈鼓应先生通过对马王堆出土帛书《黄帝 四经、帛书《系酢》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老庄思想与易传的比较研究,通过稷下道家、 黄老学派与易传的比较研究,提出了《易传》属于道家学派作品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学 术界形成的传统看法。13 以上所列《易传》成书时代、学派归属等问题自唐宋以来至今已经争论了一千多年,尽 管20世纪以来已经出土了大量的简帛《易经》、《易传》,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否定了一些 传统的观点,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可以说,在更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发现之前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将长期进行下去。笔者在此只是依据自己的研究心得,得出 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易传》各个篇章的写作年代有早有晚当无争议,其基本部分约成 书于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际,也就是说,其中,《系辞》《说卦》的基本内容约形成于战国中 后期,而《彖》、《象》、《文言》、《序卦》、《杂卦》等可能是秦汉之际或汉初的作品,是以儒家思 想为基本价值观,在大量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把它们与儒家思想 结合起来,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中去,以建构儒家形而上本体思想体系为目的的儒家思想 学说,从而达到为儒家思想寻求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依据。 二、人类社会演进图式与“三材之道” 《易传》吸收和借鉴了道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观点,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 容,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了儒家的天道观①和人道观 ①《易传》之天,概括起来有五种含义,即自然之天、自然规律之天、义利之天、宗教之天和阳气之天等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之《象 》《象 》《文言 》为思孟学派所 整理 、 润 色 ,《系辞 》中亦有思孟学 的 内容 ”叫 , 把《易传 》的 成书时 间限定在 了战国初期至 战国中期 。 战 国 中期 与 战 国晚期 说 。 持此观点者 以 张 岱年先生 为代表 。 张先生 曾批评将《易传 》成 书限定 在 秦汉 之 间 的说法是 “ 疑古过 勇 ” , 经 过填密论证 , 张先生指 出 “《易大传 》的基本部分是战国 中期至 战国晚期 的著作 ”图 。 秦 汉时期说 。 此说 以李镜池先生 为代表 。 据李镜池 先生 在《易传探 源 》一 文 中指 出 ,《易传 》 七种 十篇 皆成 书于秦 以后 , “《象 象 》二《传 》大概作于秦汉 间 ,《系辞 》 、《文言 》则作 于史迁 之后 、 昭宣之前 。 ”李先生用大量论据论证 了 自己 的观点 。 〔‘。〕 《易传 》之 学派 归属 问题考辨 认为《易传 》与思孟学派有 关 , 属于 思 孟学 派 的作品 。 这 一 观点认 为 ,《易传 》非一 人一 时之作 , 其各篇章之间亦有先后早晚之分 , 但从《易 传 》内容 的思 想倾 向看 ,《易传 》的 创作年代在思孟学派 的形成和兴盛 时期 , 其为思孟 时期 的作品则是可 以肯定 的 。 认 为 《易传 》与荀学有关 , 成书时间在荀子之后 甚 或更 晚 。 如郭 沫若先生 说 “ 两 者 指《荀 子 · 大略 》和《象下传 》之相类 似是很 明显 的 。 … …《易传 》显 明地是把荀子的话更展开 了 。 它 把他 的见解 由君 臣父子 的人伦 问题扩展 到 了天 地 万 物 的宇宙 观上 去 了 ” , “《系辞传 》至 少 其 中的一部分也 明明受 了荀子 的影 响 , 从思 想系统上 可 以 见 到它们 的关系 。 ” “ 〕李 泽厚先 生 也说 “《易传 》讲了许多人类历史 和宇宙 事物 的起源 、 演变 和发 展 , 从 整体 上说 , 它 更近 于荀而不近于孟 ” , “ 易传 》的思想 就总体实质言 , … …与荀子无神论思想接近 。 《易传 》 说 ‘ 观天 之神道而 四 时不戒 , 圣人 以神道设教 , 而天 下服矣 ’ , 与荀子神道设 想 的思 想便完 全一致 。 ’ 〕 《易传 》属 于道家学派 的作 品 。 陈鼓 应 先 生 通过 对 马王 堆 出土 帛书 黄 帝 四 经 》 、 帛书《系辞 》与易传的 比较研 究 , 通过 老 庄思 想 与易传 的 比较研 究 , 通过樱 下 道 家 、 黄老学派与易传的 比较研究 , 提 出了《易传 》属 于道家学派作品 的观点 , 打破 了千百 年来学 术界形成的传统看法 。 以上所列《易传 》成 书时代 、 学派归属等问题 自唐宋 以 来至今 已 经争论 了一 千多年 , 尽 管 世纪 以来 已经 出土 了大量 的简 帛《易经 》 、《易传 》 , 学者们通 过 比较研 究 , 否定 了一些 传统 的观点 , 但新 的问题 又接踵而来 , 可 以说 , 在更新更多更有价值的史料文献发现之前 , 学术界对这一 问题 的争论还将长期进行下 去 。 笔 者在此 只是依据 自己 的研究 心 得 , 得 出 自己 的观点 。 笔者认 为 ,《易传 》各个篇章 的写作年代有早有 晚当无争议 , 其基本部分约成 书于 战国中后期或秦汉之 际 , 也就是说 , 其 中 ,《系辞 》 、《说卦 》的基本 内容约形成 于 战国中 后期 , 而《象 》 、《象 》 、《文 言 》 、《序卦 》 、《杂卦 》等可能是秦汉之际或汉初 的作 品 , 是 以儒 家思 想 为基本价值观 , 在大量 吸收和借鉴道家思想及 阴 阳家思想 的基础上 , 把 它们与儒家思想 结合起来 , 纳入儒家思 想的体系 中去 , 以 建 构儒家形 而上 本体思 想体系为 目的 的儒家思想 学说 , 从而达到为儒 家思想寻求一种形而 的本体论依据 。 二 、 人类社会演进 图式 与 “ 三 材之道 ” 《易传 》吸收和借鉴 了道家 、 阴阳家 等学派的思 想观点 , 为儒家思 想注人 了新 的思 想 内 容 , 在更高的层次上建构 了儒家 的天道观 ①和人道观 。 ① 《易传 》之 天 , 概括起来有 五 种含义 , 即 自然之 天 、 自然规律之 天 、 义 利之 天 、 宗 教之 天 和 阳气 之 天 等
自殷商以来,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到战国末期,经过荀 子对天所做的自然性回归,思想家们已经把关注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寻求天道之规律以更 好地为人类自身服务这一轨道上来 在中国思想史上,老子最早提出了系统的宇宙生成理论,他说:“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道生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构建了中国早期的宇宙生成图式。《易传》在借 鉴老子自然哲学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宇宙生成理论,初步揭示了宇宙万物何以 生成的根据。《易传》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彖传》、《系辞传》、《序卦传》诸篇 中。“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咸·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綑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 辞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序卦传》)、“天地交而万物通也。”(《泰·彖》)《易传》所说 的“万物”是“天地交感”的结果,“天”或“天地”是《易传》的最高范畴,万物乃天地交感之结 果,否定了神创造万物、主宰万物的观点。除此之外,《易传》还提出了一个与天并列的太 极概念来阐释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系辞传》)这种宇宙衍生模式与老子对宇宙衍生的态度在运思取向 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太极这时成为产生万物的总根源,并且提出阴阳的互动是事物 发展的规律体现。反映出这一思想注雪以自然本身的面目来探讨天地之道,从而得出天 地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自然界自身运动发展的纪果,为后来《易传》之人道观的产生提供 了坚实的形丽上依据 易;》把宇宙生成理论运用于人类社会,勾勒了一幅人类社会演进的一般画图,“有 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在《易传》看来,整个自然界及人类社会都是遵循一种自然 演进的规律而产生的,君臣、父子、夫妇、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等,用礼义加以区别、规范 做到上下有别,长幼有序,各有等差,在这种分别等差中,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易 传》指出,整个社会只有严格分别、遵循这种等级关系,使彼此不相逾越,就能达到天下稳 定的社会目标,“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 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 彖》)实际上,《易传》以高度概括的语句揭示出宇宙生成的根源,其目的是为其人道思想提 供本体论依据。那么,天道与人道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易传》指出天道与人道具有不 同的作用,《易传·系辞上》接着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这种 继善成性”的理论从阴阳的对立变化中把握人性问题,将天地阴阳之道置于天、地、人三 个领域中,使之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我们还可以从《易传》提出的“三材之 道”来理解这一思想特点。“《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 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系辞传》)在《易传》看来,人与万物都是 自然演化的结果,人可以与天地相提并论,并处于自然界的中心位置,通过人把天、地联系 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自然—社会进化图式。离开了人的参与,自然万物便不再具有价 值和意义。《易传》还指出:“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 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传》《易传》的这两段话准确揭示了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准则。所谓天之道、地之道乃是自然界阴阳二气互消互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自殷商 以来 , 对天 的认识经历 了一个漫长 曲折 的历史发展过程 。 到 战国末期 , 经过荀 子对天所做 的 自然性 回归 , 思 想家们 已 经把关 注 的重 心转移 到 如何 寻求 天 道之规律 以更 好地为人类 自身服务这一轨道上来 。 在 中国思想史上 , 老子最 早提 出 了系统 的宇宙生 成 理论 , 他 说 “ 天 下 万物 生 于 ‘ 有 ’ , ‘ 有 ’生 于 ‘ 无 ” , “ 道 生 一 , 一 生 二 , 二 生 三 , 三 生 万 物 。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 , 冲气 以 为 和 。 ”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老子构建 了 中国早期 的宇宙生成 图式 。 《易传 》在借 鉴 老子 自然哲学 的基础上 , 也提 出了 自己 独特的宇宙生成 理论 , 初步揭示 了宇宙万物何 以 生成 的根据 。 《易传 》关 于宇宙生成 的理 论 主要 集 中在《象 传 》 、《系辞传 》 、《序卦传 》诸篇 中 。 “ 天地感 , 而 万 物 化 生 , 圣 人感 人 心 , 而 天 下 和平 。 观 其所 感 , 而 天 地 万 物 之情 可 见 矣 。 ” 《咸 · 象 》 “ 天地 之大德 日 生 ” , “ 天 地 烟 蕴 , 万 物化 醇 。 男 女构 精 , 万 物 化 生 。 ” 系 辞传 ’有天地 , 然后万物生焉 ” 序卦传 》 、 “ 天地交而万 物通也 。 ” 《泰 · 象 《易传 》所说 的 “ 万物 ”是 “ 天地交感 ” 的结果 , “ 天 ”或 “ 天地 ”是《易传 》的最 高范畴 , 万物乃 天地交感之结 果 , 否定 了神创造 万物 、 主宰万物 的观点 。 除此之 外 ,《易传 》还提 出 了一 个 与天 并 列 的太 极概念 来 阐释宇宙万物的生化过程 , 这 就是大家耳熟能详 的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生 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 系辞传 》这种宇宙衍 生 模式 与老子对 宇 宙衍生 的态 度在 运思 取 向 上具有惊人 的相 似之处 。 太极这 时成 为产生万 物 的总根 源 , 并 且 提 出 阴 阳 的互 动是 事物 发展 的规律体现 。 反 映出这 一思想注重 以 自然本 身 的面 目来 探讨天 地 之道 , 从 而得 出天 地万物 的生 长变化都是 自然界 自身运 动发 展 的结 果 , 为后 来《易传 》之人 道 观 的产生 提供 了坚实 的形 而 上依据 。 《易传 》把宇宙生成理论运用 于人类社会 , 勾 勒 了一 幅人类 社 会 演进 的一般 画 图 , “ 有 天地 , 然后万物生焉 。 盈 天 地 之 间者唯 万物 。 ” “ 有 天 地 然后 有 万物 , 有 万 物 然 后 有男 女 。 有男女然后 有夫妇 , 有 夫妇然后有父 子 。 有父子然后有君 臣 , 有君 臣 然后有上 下 。 有上 下 然后礼义有所错 。 ” 序卦传 在《易传 》看来 , 整个 自然 界及人类社会 都是遵 循 一 种 自然 演进 的规律而产生 的 , 君 臣 、 父子 、 夫妇 、 上下 、 贵贱 、 尊卑 、 长幼等 , 用礼义加 以 区 别 、 规范 , 做到上 下有别 , 长幼有序 , 各有等差 , 在这 种分别 等差 中 , 礼起 到 了至关重 要 的作 用 。 《易 传 》指 出 , 整个社会只有严格分别 、 遵循这种等级关 系 , 使彼此 不 相逾 越 , 就 能达 到天 下稳 定 的社会 目标 , “ 女正位乎 内 , 男正位乎 外 。 男 女正 , 天 地 之 大义 也 。 家 人有 严 君 焉 , 父母 之谓也 。 父父 , 子 子 , 兄 兄 , 弟弟 , 夫 夫 , 妇 妇 , 而 家 道 正 。 正 家 , 而 天 下 定 矣 。 ” 家 人 · 象 》实际上 ,《易传 》以 高度概括 的语 句揭示 出宇宙生成 的根源 , 其 目的是 为其人道思想提 供本体论依据 。 那 么 , 天道 与人道之 间的关 系究 竟 如何 《易传 》指 出天 道 与人 道具 有 不 同的作用 ,《易传 · 系辞上 》接着又说 “ 一 阴一 阳之谓 道 , 继 之 者善 也 , 成 之者性 也 。 ”这 种 “ 继善成性 ” 的理论从 阴阳的对 立变化 中把握 人性 问题 , 将 天 地 阴 阳之 道 置 于 天 、 地 、 人三 个领域 中 , 使之成 为 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 的基本 准则 。 我们还 可 以 从《易传 》提 出的 “ 三材之 道 ”来理解 这一思想特点 。 “《易 》之为 书也 , 广 大悉备 , 有天 道焉 , 有人道焉 , 有地道焉 。 兼 三材而 两之 , 故六 。 六者非它也 , 三材之道也 。 ” 系辞传 》在《易传 》看来 , 人 与万物都是 自然演化的结 果 , 人 可 以 与天 地相提并论 , 并处 于 自然界 的中心 位置 , 通过人把 天 、 地联 系 起来 , 构成一 幅完整 的 自然 — 社会 进化 图式 。 离开 了人 的参 与 , 自然万物便不再具有价 值和意义 。 《易传 》还指 出 “ 昔者圣人之作《易 》也 , 将 以顺性命之理 , 是 以 立天之道 曰 阴与 阳 , 立地 之道 日 柔 与刚 , 立人之道 日 仁与义 。 ” 说卦传 《易传 》的这两段话准确揭示 了 自 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发展 的基本准则 。 所谓 天 之 道 、 地之道 乃 是 自然 界 阴 阳二气 互 消互
长之体现,而人之道从根本上说是从属于天道、地道的,天道、地道究其实质是为了人道, 因此《易传》突出了人道在天道、地道中的价值和作用,天,地、人在宇宙中具有同等重要的 价值和意义。这样《易传》就在更高的理论层面上建构了儒家形而上的理论框架,为儒家 政治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天、地、人三者关系中,《易传》特别突出了 人的价值问题。认为人能“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 物而不遗。”(《系辞传》)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作用于天地万物,充分体现了人为 天地立心”的主体价值观念。 、《易传》与理想人格塑造 《易传》中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与解释是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概括和总结,《易传》 中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散见于《易传》的各篇之中 1.圣人——理想人格的最高体现 前几章已经说过,圣人在孔孟荀的政治思想学说中居于理想人格的最高层。《易传》 继承了孔、孟、荀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把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智慧和能力投射到圣人身上, 肯定了圣人所具有的超越众生的神圣性、崇高性及独特价值,在《易传》中,“圣人”一词出 现频率达38次之多,圣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感,能够顺应自然阿控制万物,“与 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方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平仁,故能爱。”《珉辞传》)圣人甚至具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神奇功能,“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文言传》)《易传》把圣人所面对的环境划 分为天文环境和人文环境。所谓天文环境是指包括天地万物及其运行之永恒规律;所谓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易传》认为,“圣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 象的观察,深察自然、社会之规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把观察的心得浓缩到 部《易经》中,体现了人生的最高智慧。“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 两地而倚数。”(《说卦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 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 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系辞传》圣人所作的 《易经》不但能“知周乎万物”、“弥纶天地之道”,而且能够利用《易经》探究一切未著未显 艰深难测之事。正是由于圣人把握了天地之道,对一切事物有了深刻省察故而圣人能够 通晓天地至深至奥之理,成就人世间一切伟大之事业,“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 故能成天下之务。”(《系辞传》)不但如此,圣人既是天地万物和社会规范的主宰者和裁决 者,“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传》)同时还是社会制 度、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的发明者和创造者,所谓“宫室”、“棺椁”、“书契”等社会文明现象, 都是“后世圣人”创制的结果(《系辞传》)。总而言之,把握天地之道,成就一切事业,测知 过去,预知未来,成为《易传》理想人格中圣人的第一个特征 如果说圣人的第一个特征还具有理想化色彩的话,那么,圣人的第二个特征便是儒家 理想人格中一直存在的对现实理想人格的价值认同,指的是有君之名且有君之实、治国有 方、爱民如子的“圣王”。圣人的这两个特征突出反映了儒家政治思想中两种理想人格模 式:一种是前已述及的圣人模式,它是儒家思想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另 一种是圣王模式,它是封建君主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人格和理想目标。这两种儒家理想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长之体现 , 而人之道从根本上 说是从属 于天道 、 地 道 的 , 天 道 、 地道究其实质是为 了人 道 , 因此《易传 》突出了人道在天道 、 地道 中的价值和作用 , 天 、 地 、 人在宇宙 中具有同等重要 的 价值和意义 。 这样《易传 》就在更高的理论层 面上 建构 了儒 家形 而 上 的理论框架 , 为儒家 政治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了有 力 的支持 。 在 天 、 地 、 人 三者关 系 中 ,《易传 》特别突 出 了 人 的价值问题 。 认 为人能 “ 裁成天地之道 , 辅相天地之宜 ” “ 范 围天地之化而不过 , 曲成万 物而不遗 。 ” 系辞传 人通过 自己 的主观能动性 能够作用 于 天地 万物 , 充分体现 了人 为 “ 天地立心 ” 的主体价值观念 。 三 、《易传 》与理想人格塑造 《易传 》中关 于理想人格 的论述与解释是对 先秦儒家理想 人格 的概括 和 总结 ,《易传 》 中关于理想人格 的思想散见 于《易传 》的各篇之 中 。 圣 人 — 理 想人格 的最 高体现 前几章 已 经说过 , 圣人在孔孟荀 的政治思 想 学说 中居 于 理想 人格 的最 高层 。 《易传 》 继承了孔 、 孟 、 荀关于理想人格 的思想 , 把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智慧和能力投射到圣人身上 , 肯定 了圣人所具有 的超越众生 的神圣性 、 崇 高性 及独特价值 , 在《易传 》中 , “ 圣人 ”一 词 出 现频率达 次之多 , 圣人具有广博的知识和 深厚 的感 情 , 能够顺应 自然 而 控制万 物 , “ 与 天地相似 , 故不违 知周乎万物 , 而道济天下 , 故不过 旁行 而不流 , 乐天知命 , 故不忧 安土 敦乎仁 , 故能爱 。 ” 系辞传 圣人甚至具有一种不 可言说 的神奇功能 , “ 与天地合其德 , 与 日月合其明 , 与四时合其序 , 与鬼神合其吉凶 。 ” 文言传 易传 》把圣人所 面对 的环境划 分为天 文环境 和人文环境 。 所谓 天文环境是指包 括 天 地 万物及其运 行 之永 恒规律 所 谓 人文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各种制度规范的总称 。 《易传 》认 为 , “ 圣人 ” 通过对 自然 和社 会现 象 的观察 , 深察 自然 、 社会之规律 , “ 仰 以 观 于 天 文 , 俯 以 察于地理 , ”把观察 的心 得 浓缩 到 一部《易经 》中 , 体现 了人生 的最高智慧 。 “ 昔者圣人之作 易 》也 , 幽赞于神明而生奢 , 参天 两地而倚数 。 ” 说卦传 》 “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 , 而 明吉凶 。 ”“ 圣人有 以见天下之绩 , 而拟 诸其形 容 , 象其物宜 , 是故谓之象 。 圣人有 以见天 下之 动 , 而 观其会通 , 以行其典 礼 , 系辞 焉 以 断其吉凶 , 是故谓之艾 。 ”“ 夫易 , 圣人之所 以 极深而研几也 。 ” 系辞传 》圣 人所作 的 《易经 》不但能 “ 知周乎万物 ” 、 “ 弥纶天地之道 ” , 而 且能够利用《易经 》探究 一 切 未 著未显 、 艰深难测之事 。 正是 由于圣人把握 了天地之道 , 对一切事物有 了深刻省察 , 故而圣人能够 通 晓天地至深 至奥之理 , 成就人世间一切伟大之事业 , “ 惟深也 , 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 , 故能成 天下之务 。 ,’《系辞传 不但如此 , 圣人 既 是 天 地 万物和社会规 范的主宰者 和裁决 者 , “ 是故圣人 以通天下之志 , 以定天下之业 , 以 断天下之疑 。 ” 系辞传 同时还是社会制 度 、 社会规范 、 社会文化 的发 明者和创造者 , 所谓 “ 宫室 ” 、 “ 棺撑 ” 、 “ 书契 ”等社会文 明现象 , 都是 “ 后世圣人 ”创制 的结果 系辞传 。 总而 言之 , 把握 天 地 之道 , 成就 一 切 事业 , 测 知 过去 , 预知未来 , 成 为《易传 》理想人格 中圣人 的第一个特征 。 如果说圣人 的第一个特征还具有理想化色彩 的话 , 那 么 , 圣人 的第二个 特征便是儒家 理想人格 中一直存在的对现实理想人格的价值认 同 , 指 的是有君之名且有君之实 、 治 国有 方 、 爱民如子 的 “ 圣王 ” 。 圣人 的这两个特征突 出反 映 了儒家政 治思 想 中两种理 想人 格模 式 一种是前 已 述及 的圣人模式 , 它是儒家思 想所 向往 和追求 的理想人格 的最 高境界 另 一种是圣王模式 , 它是封建君 主所 向往 和追 求 的理 想人 格 和理 想 目标 。 这两种 儒家 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