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 略论道家对《易传》哲学思想的影响 兼论《易传》归属于儒家著作 王文清李跃柱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一般认为,《易经》成书于殷周之际,是 一部占筮之书,但也蕴藏着一些朴素的哲理思想。而易传》十篇,一般认为非一人一 时之作,它大致成书于国末期,似在孟、苟之后,主要由孔子的弟子及后党辑录而成。 它以解经的方式详尽地阐发丁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儒窈哲学著作。但是,由于《易传》成书的特定时代,其思想内容自 然地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特别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有 些学者认为《易传》哲学属于道家思想体系,是一部近似于道家思想系统的著作。其实, 从《易传》所表达的哲学与社会思想的主要观点来看,它与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著作并非 属于同一系统,还是属于儒家的东西。下面,笔者主要从《易传》的天道观和人道观两 个主要方面,扼要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的异同,从而说明《易传》从属于 儒家思想体系,而不是一部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著作 其一,关于《易传》的天道观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的老子,“道”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中心观念和最高范畴。《老 子》五千言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都是由老子的“道”来展开的。《老子》一书前后共出现 了70多个“道”字,这些同一符号的“道”,尽管含义不一,但最主要的是体现了老子 天道观的宇宙本体、宇宙万物生成和自然主义的思想 首先,老子“道”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对《易传》产生了重要影响。《老子》25章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日远,远日反。”这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第 道”是早在天地未辟之前,就存在的一种混沌未分、浑然一体的物质性的实体。第 二,“道”这种物质实体,虽然“寂兮寥兮”,无声无形,不闻不见,却“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永恒存在,循环往复地运行不已。而且具有“曰 大”即无所不包、“大曰逝”即行进不止、“逝曰远”即无远弗届、“远曰反”即复返其根 的特点。第三,“道”作为一种运动不息而又无形无声的“无名”之物(“吾不知其名”) 可以为天下母”,成为产生包括天地万物在内的一切固定形态的“有名”之物的本原。为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 第 期 略论道家对 《易传 》哲学思想的影响 —兼论 《易传 》归属 于儒 家著作 王 文 清 李跃柱 《周易 》包括 《易经 》和 《易传 》两部分 。 一般认为 , 《易经 》成书于殷周之际 , 是 一部 占笼之书 , 但也蕴藏着一些朴素的哲理思想 。 而 《易传 》十篇 , 一般认为非一 人一 时之作 , 它大致成书于战国末期 , 似在孟 、 荀之后 , 主要 由孔子 的弟子及 后党辑录而成 。 它 以解经的方式详尽地 阐发了天 、 地 、 人三才之道的客观规律 , 体现 了丰富的哲学 思想 , 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儒家哲学著作 。 但是 , 由于 《易 传 》成书 的特定时代 , 其思想 内容 自 然地受到 了春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 特别是 以老庄 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的影响 , 因此 , 有 些学者认为 《易传 》哲学属 于道家思想体系 , 是一部近似于道家思 想系统的著作 。 其实 , 从 《易 传 》所表达的哲学与社会思想的主要观点来看 , 它与老庄 为代表 的道家著作并非 属 于 同一 系统 , 还是属于儒家的东西 。 下面 , 笔者主要从 《易传 》的天道观和 人道观两 个主要方面 , 扼要分析一下 《易传 》与道 家哲学思想的异 同 , 从而说明 《易传 》从属 于 儒家思想体系 , 而不是一部属 于道家思想体系的著作 。 其一 , 关于 《易传 》的天道观 作 为道 家学派 创始人 的老子 , “ 道 ” 是 他的哲学思 想 的中心观念和 最高 范畴 。 《老 子 》五千言的整个哲学 思想体系都是 由老子的 “ 道 ” 来展开的 。 《老子 》一书前后共出现 了 多个 “ 道 ” 字 , 这些 同一符号的 “ 道 ” , 尽管含义不一 , 但最主要 的是体现 了老子 天道观的宇宙本体 、 宇宙万物生成和 自然主义的思想 。 首先 , 老子 “ 道 ” 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对 《易传 》产生 了重要 影响 。 老子 》 章说 “ 有物混 成 , 先天地生 。 寂兮寥兮 , 独立而不改 , 周行而不殆 , 可 以为天下母 。 吾不知其 名 , 字之 曰 道 , 强为之名 曰 大 。 大 曰逝 , 逝 曰 远 , 远 曰反 。 ” 这主要体现 了以下三点 第 一 , “ 道 ” 是早在天 地未 辟之前 , 就存在 的一种混沌未分 、 浑然一体的物质性的实体 。 第 二 , “ 道 ” 这种物质实体 , 虽然 “ 寂兮寥兮 ” , 无声无形 , 不 闻不见 , 却 “ 独立而 不改 , 周 行而 不殆 ” , 即不 以人 的意志 为转 移的永恒 存在 , 循环往复地 运行不 已 。 而且具有 “ 曰 大 ” 即无所不 包 、 “ 大 曰 逝 ” 即行进不止 、 “ 逝 曰 远 ” 即无远弗届 、 “ 远 曰 反 ” 即复返其根 的特点 。 第三 , “ 道 ” 作为一种运动 不息而 又 无形无声 的 “ 无名 ” 之物 “ 吾不知其名 ” , “ 可 以 为天 下母 ” , 成为产生包括天 地 万物在 内的一 切 固定形 态 的 “ 有 名 ” 之物 的本原 。 为
了说明“有名”之物产生于“无名、之物的“道”,老子曾以“朴”喻“道”。《老子》32 章说:“道常无名,朴。”28章又说:“朴散,则为器。”《说文》释“朴”为“木素”。这 就表明,与“朴”相似的“道”,作为泰初混沌一体之气的“无名”之物,它是各种具体 “有名”的器物的素材,而且在运动中“散则为器”成为“有名”之物后,又在运动中复 归于素材之“朴”。如此循环往复,以“无名”之物到“有名”之物,又从“有名”之物 回归到“无名”之物,在这种“周行”的运动中,万物纷出,而“道”本身却不生不灭, 无增无减,为永久性的实存,故曰“无殆”,“变天下母”。老子这种关于“道”的宇宙本 体论的思想,对《易传》影响极大。《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 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在这里,《易传》从卦画的构成和万物的化生上对宇宙的本原进 行的探索,认为“太极”是宇宙的唯一绝对的整体与本原。所谓“太极”,林忠君先生在 概括∴说法的基础上说:“将‘太极’解释为混沌未分之气较为合理。郑玄解释‘太 极’时:‘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虞翻说:太极,太一也。孔颖达说:“太极谓 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不管是‘太极’,还是‘太初、“太 实际上,就是老子的‘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或‘一””。(《<易传>宇 宙发生论初探》,见《周易研究》1988年第一期。)这就是说,《易传》的“太极”,又称 太一”或“太初”,是和老子的“道”属于表示同等意义的哲学范畴,而《易传》以 太极”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可知它的“太极”字宙本体论是引 入了老子“道”的宇宙本体论思想的。因此,《易传》又直接用“道”或“易”(“易”即 道”)来表示宇宙的本原。《系辞上》说:“‘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 迩则静而止,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系辞下》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 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又 说:“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这就是说易 道广大,周流六虚,上下无常,生生不息,惧以终始,寓于天地万象之中贯串万事万物 始终,成为宇宙的本原。《系辞上》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则下者谓之器。”“神无 方而易无体。”这即是说易道所反映的宇宙原理,不但明显地具有形上学的性质,而且是 无固定形体、非实存的,是和老子的“道”相似的,故可用老子的无形无声的“道”来 表示它。《系辞上》又说:“以制器者尚其象。”“见乃谓之象,形乃胃之器。”这进一步说 作为反映宇宙本原的形而上的易“道”,需要借助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之“器”得以表现 出来,这亦即是对老子的“道常无名,朴”、“朴散则为器”的发挥,并通过对“道”与 具体器物的关系的揭示,确定了“道”、“太极”在《易传》天道观中的本体地位。总之, 《易传》与老子道家的宇宙本体论思想是有其相通性的 其次,老子“道”的宇宙万物生成论思想对《易传》也有重大影响。《老子》42章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此,高亨先 生在其《周易杂论》中解释说:“所谓一即混沌元素,二即天地,三即阴阳和三气。老子 认为宇宙形成过程,最初是道,道产生混沌元素,混沌元素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气阳 气和气,阴气阳气和气产生万物。”(齐鲁书社,1988年7月版。)这就展示了老子对宇宙 万物生成问题的探索,解决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宇宙生成的一个棘手问题,并形成了道 家宇宙万物生成的系统理论。《易传·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了说 明 “ 有 名 ” 之 物 产 生 于 “ 无名 、 之物 的 “ 道 ” , 老子 曾以 “ 朴 ” 喻 “ 道 ” 。 《老子 》 章说 “ 道 常无名 , 朴 。 ” 章又 说 “ 朴散 , 则 为器 。 ” 《说文 》释 “ 朴 ” 为 “ 木素 ” 。 这 就表 明 , 与 “ 朴 ” 相似 的 “ 道 ” , 作为泰初混沌一 体之气的 “ 无名 ” 之物 , 它是各种具体 “ 有名 ” 的器物 的素材 , 而且在运动 中 “ 散则为器 ” 成为 “ 有名 ” 之 物后 , 又 在运动中复 归于素材 之 “ 朴护 。 如此循环往复 , 以 “ 无名 ” 之物到 “ 有名 ” 之 物 , 又从 “ 有名 ” 之物 回归到 “ 无 名 ” 之物 , 在这种 “ 周行 ” 的运动 中 , 万物 纷 出 , 而 “ 道 ” 本 身却不生不灭 , 无增无减 , 为永久性 的 实存 , 故 曰 “ 无殆 ” , “ 变天下母 ” 。 老子这种关于 “ 道 ” 的宇宙本 体论 的思 想 , 对 《易 传 》影 响极大 。 《易传 · 系辞上 》说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 生 四象 , 四象生八卦 。 ” 在这里 , 《易传 》从卦画 的构成和万物 的化生上对宇 宙的本原进 行 的探索 , 认 为 “ 太极 ” 是宇 宙的唯 一绝对的整体与本原 所谓 “ 太极 ” , 林忠君先生在 概括六止 说法 的基础 上 说 “ 将 ‘太 极 ’ 解释 为混 沌未分之 气较为合理 。 郑玄 解释 ‘太 极 ’ 时说 ‘极 中之道 , 淳和未分之气 。 ’ 虞翻说 ‘太极 , 太一也 ’ 孔颖达说 ‘太极谓 天地未分 之前元气混 而 为一 , 即是太初 , 太一也 。 ’ 不管是 ‘太极 , , 还是 ‘太初 , 、 ‘太 一 , , 实际上 , 就是老子的 ‘有 物混成 , 先天地生 , 的 ‘道 , 或 ‘一 , ”。 《 易传 宇 宙发生论初探 》 , 见 《周 易研究 》 年第一期 。 这就是说 , 《易传 》的 “ 太极 ” , 又 称 “ 太 一 ” 或 “ 太初 ” , 是 和 老子 的 “ 道 ” 属 于表 示 同等意 义 的哲学范 畴 , 而 《易 传 》以 “ 太极 ” 作为天地万物 的根本 和 建构 自己 的哲学体系 , 可知它的 “ 太极 ” 字 宙本体论是引 ’ 入 了老子 “ 道 ” 的宇 宙本体论 思想 的 。 因此 , 《易传 》又直接用 “ 道 ” 或 “ 易 ” “ 易 ” 即 “ 道 ” 来表示宇宙 的本 原 。 《系辞上 》说 “ ‘夫 易广矣大矣 , 以言乎远则不御 , 以言乎 迩则静而 止 , 以 言乎天地之 间则备矣 。 ” 《系辞下 》又说 “ 《易 》之 为书也 , 不可远 为 道也 , 屡迁 。 变动不 居 , 周 流六 虚 , 上下无常 , 刚柔相易 , 不可为典要 , 唯变所适 ” 又 说 “ 其道 甚大 , 百 物不废 , 惧 以终始 , 其要无咎 , 此之谓 《易 》之道也 。 ” 这就是说易 道 广大 , 周流六虚 , 上 下无常 , 生生 不 息 , 惧以终始 , 寓于天地万象之 中贯 串万事万物 始终 , 成 为宇宙 的本 原 。 《系辞上 》又说 “ 形而上者谓之道 , 形则 下者谓之器 。 ” “ 神无 方而 易无体 。 ” 这 即是说易道 所反 映 的宇宙原理 , 不但明显地具有形上学 的性质 , 而且是 无 固定形 体 、 非实存 的 , 是和 老子 的 “ 道 ” 相似 的 , 故可用老子的无形无声 的 “ 道 ” 来 表示它 。 《系辞上 》又说 “ 以制器者 尚其象 。 ” “ 见 乃谓之象 , 形 乃 胃之 器 。 ” 这进一步说 , 作为反映宇宙本原 的形而上 的易 “ 道 ” , 需要借助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之 “ 器 ” 得 以表现 出来 , 这亦 即是对老子 的 “ 道 常无名 , 朴 ” 、 “ 朴散则 为器 ” 的发挥 , 并通 过对 “ 道 ” 与 具体器物的关系的揭示 , 确 定 了 “ 道 ” 、 “ 太极 ” 在 《易传 》天道观 中的本体地位 。 总之 , 《易传 》与老子道家的宇宙本 体论 思想是有其相通性 的 。 其次 , 老子 “ 道 ” 的宇 宙万物生 成论 思想对 《易传 》也有重大影响 《老子 》 章说 “ 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 生 万物 。 万物负阴而抱 阳 , 冲气 以为和 。 ” 对此 , 高亨 先 生在其 《周 易杂论 》中解释 说 “ 所谓 一 即混沌元素 , 二 即天地 , 三即 阴阳和三气 。 老子 认为宇宙形成过程 , 最初是道 , 道 产 生混 沌元素 , 混沌元素产生天 地 , 天地 产生 阴气 阳 气和气 , 阴气阳气和气产 生 万物 。 ” 齐鲁书社 , 年 月版 。 这就展示 了老子对宇宙 万物生成 问题 的探索 , 解决了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宇宙生成的一 个棘手问题 , 并形成 了道 家宇宙万物生成的系统理论 。 《易传 · 系辞上 》说 “ 易有太极 , 是生两仪 , 两仪 生 四象
四象生八卦。”这本来是讲八卦形成过程的,但卦爻代表着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因此这 话也就具有了宇宙生成的意义了。我们把《易传》与《老子》以上关于宇宙生成问题的 两段话相比较,尽管《易传》的说法比较简单、粗糙,但显然表现了对老子道家宇宙生 成论的认同和接纳。因此,高亨先生又说:“《易传》的说法与老子略同,应该说《易 传》是受了老子的影响。”(同上) 再次,老子“道”的自然主义思想对《易传》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老子》25章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1章又说:“道之尊,德之贵,人莫之命而常自 然。”37章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7章又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谐 我自然。”64章又说:“是以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京表明,老子哲学的 个重要特点,就是“道法自然”、“天道自然无为”。老子所说的启然,其含义就是天然、 自成、自然而然。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顺任它自身的本然情状去发展。不必以外界的 意志和力量去制约它《易传》对老子道家的这神自然主义的哲学恩想表现为认同和接纳。 如《乾·彖》说:“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即是把字宙万物看成是大化流行的自然过程。 《系辞上》说:“《易》无思也,元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实则转述了老 子的“自然无为”的思想。《无妄·象》说:“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 物。”既说明了天道自然的规律性,又强调了先王因任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和老子的 圣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思想是一致的。总之,《易传》的天道观吸收了老子道 家的自然主义,是和它的自然主义的晢学思想有着相通性的 以上简要地分析了老子道家对《易传》天道观的影响,说明了《易传》哲学与道家 哲学思想是有着一定的相通性的。但是,《易传》毕竟属于儒家著作,所以在天道观方面 又与老子道家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思想实质却是和儒家相一致的。故再作如下论述 前面提到,在老子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易传》是以“太极”和“道”来探索宇 宙的本原和万物生成问题的。然而,我们对《易传》的天道观进行再深入的探讨,就不 难发现“天”或“天地”在其哲学思想上往往是同义语并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实际 上是《易传》形上学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如《乾·彖》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 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坤·彖》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 物,德合无疆。”《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又说:“乾知大始, 坤作万物。”《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系辞下》说:“天地铟缊,万物化醇,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泰·彖》说:“天地交而万物通。”《否·彖》说:“天地不交而 万物不通。”《归妹·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始·彖》说:“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等 等。这就表明,《易传》不但把“天”或“天地”看作宇宙万物的超验本原,而且又用它 来探求世间万事万物的化生问题。另外,《易传》的“太极”和“道”,都和《易传》的 天”或“天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前面所说的《易传》的“太极”,主要是 从卦画的构成的发生上所提出的关于“易”之最高范畴的一个概念,即是认为“太极”是 “易”之最大的宇宙物象。然而《系辞上》又说:“法象奠大乎天地。”即是说“易”的最 大取象又是“天地”,故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太极”和“天”或“天地”则是同构的 其次,《易传》的“道”是从哲学概念的“天”引导出来的一个极重要的范畴,它主要指 2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四 象生八卦 。 ” 这本来是讲八卦形 成过 程 的 , 但卦艾 代表 着宇宙 间 的万事万物 , 因此 这段 话也就具有 了宇宙生成的意义 了 。 我 们把 《易传 》与 《老子 》以上关于 宇宙生成 问题 的 两段话相 比较 , 尽管 《易传 》的说法 比较 简单 、 粗糙 , 但显然表 现 了对老子道家宇 宙生 成论 的认同和接纳 。 因此 , 高亨先 生又 说 “ 《易 传 》的说法 与老子 略 同 , 应 该说 《易 传 》是受了老子的影响 。 ” 同上 再 次 , 老子 “ 道 ” 的 自然主 义思想对 《易传 》同样 产 生 了重大影响 。 《老子 》 章说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章又 说 “ 道 之尊 , 德之贵 , 人莫之命而常 自 然 。 ” 章又 说 “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 ” 章又说 “ 悠兮其贵言 , 功成事遂 , 百姓 皆谐 我 自然 。 ” 章又说 “ 是 以圣人 … …辅 万物之 自然而 不敢 为 。 ” 这京表 明 , 老子哲学 的一 个重要特点 , 就是 “ 道法 自然 ” 、 “ 天道 自然无为 ” 。 老子所说 的 自然 , 其 含 义就是天 然 、 自成 、 自然而 然 。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顺任它 自身的本然情状去发展 , 不 必 以外界 的 意 志和 力量去制约它 。《易传 》对老子道 家的这种 自然主 义的哲学 思想表 现 为认 同和 接纳 。 如 《乾 · 象 》说 “ 云行雨施 , 品物 流形 。 ” 即是把宇 宙万物看成是大化流行 的 自然过程 。 《系辞上 》说 “ 《易 》无思也 , 无为也 , 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天 下之故 。 ” 实 则转述 了老 子 的 “ 自然无为 ” 的思想 。 《无妄 · 象 》说 “ 天下雷行 , 物与无妄 , 先 王 以 茂对 时育万 物 。 ” 既说 明了天道 自然 的规律性 , 又 强调了先王因任 自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和老子 的 圣人 “ 辅万物 之 自然而不敢为 ” 的思想是一致的 。 总之 , 《易传 》的天道 观吸收 了老子道 家的 自然主 义 , 是和 它的 自然主 义的哲学 思想有着相通性的 。 以上 简要地分析 了老子道家对 《易传 》天道观 的影响 , 说 明了 《易传 》哲学与道家 哲学 思想是有着一 定的相通性 的 。 但是 , 《易传 》毕竟属 于儒家著作 , 所 以在天道观方面 又 与老子道家有着显著的不同 , 其思想实质却是和 儒家相一致 的 。 故再 作如 下论述 。 前面提到 , 在老子道 家哲学 思想 的影 响下 , 《易传 》是 以 “ 太极 ” 和 “ 道 ” 来探 索宇 宙 的本 原和万物生成 问题 的 。 然而 , 我们对 《易传 》的天道观进行再深 入 的探讨 , 就不 难 发现 “ 夭 ” 或 “ 天地 ” 在其哲学 思想上 往往是 同义语并拥有至高无上 的地位 , 它 实际 上 是 《易传 》形上学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 如 《乾 · 象 》说 “ 大哉乾元 , 万物 资始 , 乃 统夭 , 云行雨施 , 品物流行 。 ” 《坤 · 象 》说 “ 至哉坤元 , 万物 资生 , 乃顺承天 。 坤 厚载 物 , 德合无疆 ” 《系辞上 》说 “ 易与天 地准 , 故能 弥纶天地 之道 。 ” 又 说 “ 乾知大始 , 坤 作万物 。 ” 《序卦 》说 “ 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 。 ” 《系辞下 》说 “ 天地 细 组 , 万物化醇 , 男 女构 精 , 万物化生 。 ” 《泰 · 象 》说 “ 天地交而万 物通 。 ” 《否 · 象 》说 “ 天地 不 交而 万物不通 。 ” 《归妹 · 象 》 “ 天地不交而万 物不兴 。 ” 《咸 · 象 》说 “ 天地感而万物 化生 , … …观其 所感 , 而天 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 。 ” 《始 · 象 》说 “ 天地相遇 , 品物咸章也 。 ” 等 等 。 这就表 明 , 《易传 》不但把 “ 天 ” 或 “ 天地 ” 看作宇宙万物 的超验本原 , 而且 又 用它 来探求世 间万事万物 的化生 问题 。 另 外 , 《易传 》的 “ 太极 ” 和 “ 道 ” , 都和 《易传 》的 “ 天 ” 或 “ 天地 ” 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 系 。 首先 , 前面所说 的 《易传 》的 “ 太极 ” , 主 要是 从 卦画 的构成 的发生上 所提 出的关干 “ 易 ” 之最高范畴 的一个概念 , 即是认 为 “ 太极 ” 是 “ 易 ” 之最大 的宇宙物象 。 然而 《系辞 上 》又说 “ 法象莫大乎天地 。 ” 即是说 “ 易 ” 的最 大取象又 是 “ 天地 ” , 故从这个意 义上可 以说 “ 太极 ” 和 “ 天 ” 或 “ 天地 ” 则是 同构 的 。 其 次 , 《易传 》的 “ 道 ” 是 从哲学概 念 的 “ 天 ” 引导 出来的一个极重要 的范畴 , 它主 要 指
象征阴阳属性的“天道”或“天地之道”。如《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 下》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令德,而刚柔有体。”又说:“《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系辞上》还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 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都表明,《易传》认为宇宙 间最大的阴阳莫过于“天地”,而“天道”或“天地之道”是由阴与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 所推动而成为宇宙世界万物终极的理由,并取得形上学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可 以把《易传》的“道”理解为“天”或“天地”之本质所决定的那种普遍规律和宇宙的 秩序,因此作为《易传》天道观的“道”与其相关的“天”或“天地”也是同构的。总 之,整个《易传》可以说就是以阴阳属性的“天道”或“天地之道”为主要范所组成 的形上学体系。 众所周之,在天道观这一核心问题上,道家与儒家的本区别在干:道家主要是以 老子创立的“道”来构成其形上学哲学体系的,而缥家对于筻个世界的认识则是从 天”开始的。如孔子在《论语》中说:“巍乎唯天力大。”(《泰伯》)又说:“天生德 于予,桓其如予何?”(《述面)又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 之未丧斯父询,匡人其如予何?”(《子罕》)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 又说:“看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又说:“吾五十而知天 命。”(《为政》)其弟子子夏也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颜渊》)又如孟子在《孟 子》中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又说:“尽其心 者,知其命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上》)再如荀子在《荀子》中说:“天有常道 矣,地有常数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天 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又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礼论》)我们说,尽管“天”的含义在孔、孟、荀三位儒家大师那里不尽相同,孔、孟 主要表现为唯心主义的天命观,而荀子表现为唯物主义的天道自然观,但就他们都把 ”作为普遍性哲学范畴并以之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来看,则具有共同的特点。从思想 来源上说,《易传》仍然把“天”或“天地”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为出发点,这说明 在天道观这一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是与道家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疑是尚袭了儒家的哲 学传统。 正是由于《易传》沿袭了儒家的哲学传统,仍然把“天”或“天地”作为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因而一方面,它用“天”或“天地”说明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时,至多是说 明万物的“资始”、“资生”、“化生”,或从卦画的构成与发生上用“太极生两仪”的形式 系统,去说明取象对象所发生的过程,较之老子用“道”揭示宇宙的本原和万物的演化 过程,在理论上则显得比较简单、糗糊、粗糙。而老子道家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生万物”等“道”论来揭示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生化过程,在理论上比《易 传》则精致、系统、细密得多。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易传》仍然把“天”或“天 地”作为自己哲学的最高范畴,而“天”在先秦又有自然之天、神学之天或义理之天多 种含义,故而《易传》的天道观既有老子道家哲学的自然主义的特点,更有般周天命论 的遗存,不但保存着“以神道设教”(《观·彖》)的余绪,而且还体现为对传统的“天 命”、“天之神道”的认可和接纳,从而赋于“天”以神秘的意义。如《系辞上》说:“天 3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
象征 阴 阳 属性的 “ 天道 ” 或 “ 天地 之道 ” 。 如 《系辞上 》说 “ 一诩一 阳 之 谓道 ” 《系辞 下 》说 “ 乾 , 阳物 也 坤 , 阴物也 。 阴 阳令 德 , 而 刚柔有体 。 ” 又说 “ 《易 》之 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 天道焉 , 有 人道 焉 , 有地道焉 。 ” 《系辞上 》还说 “ 易与天地准 , 故能 弥纶 天地之道 。 … …范 围天地之化而 不过 , 曲成万物而不遗 。 ” 这都表 明 , 《易传 》认 为宇宙 间最大 的 阴阳莫过于 “ 天地 ” , 而 “ 天道 ” 或 “ 天 地之道 ” 是 由阴与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 所推动而 成为宇宙世 界万物终极 的理 由 , 并取得形上学 的地位 。 从这个意 义上说 , 故 可 以把 《易传 》的 “ 道 ” 理解为 “ 天 ” 或 “ 天 地 ” 之本质所决定 的那种普遍规律和 宇宙 的 秩序 , 因此作 为 《易传 》天道 观的 “ 道 ” 与其相关 的 “ 天 ” 或 “ 天地 ” 也是 同构 的 。 总 之 , 整 个 《易传 》可 以说就是 以 阴阳属性 的 “ 天道 ” 或 “ 天地 之道 ” 为主要范 畴所组成 的形 上学 体系 。 众 所周之 , 在天道观这一 核 心问题上 , 道家与儒家的根本 区别在于 道家主要是 以 老 子 创立 的 “ 道 ” 来构成 其形上 学 哲学 体 系 的 , 而 儒家对 于 整个世 界 的认识则 是 从 “ 天 ” 开始 的 。 如孔子在 《论语 》中说 “ 巍巍乎唯天 为大 。 ” 《泰伯 》 又说 “ 天 生 德 于予 , 哦其如予何 , ” ‘述耐 , 又说 “ 天之将丧斯文也 , 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 天 之未丧斯父也 , 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 又说 “ 获罪于天 , 无所祷 也 。 ” 《八俏 》 ‘ 又 说 “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 , 畏大人 , 畏圣人之 言 。 ” 《季 氏 》 又说 “ 吾五十而 知天 命 。 ” 《为政 》 其弟子子夏也说 “ 生死有命 , 富贵在天 。 ” 《颜渊 》 又如孟子在 《孟 子 》中说 “ 莫之为而 为者 , 天也 莫之致而至者 , 命也 。 ” 《万章上 》 又 说 “ 尽其心 者 , 知其命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 《尽 心上 》 再如荀子在 《荀子 》中说 “ 天有常道 矣 , 地有 常数 矣 。 ” “ 天行有常 , 不为尧存 , 不 为莱亡 。 ” “ 天不 为人之恶 寒也 , 辍冬 天 不为人 之 恶辽远 也 , 辍 广 。 ” 《天论 》 又 说 “ 天地合而万 物生 , 阴 阳接 而变化起 。 ” 《礼论 我们说 , 尽管 “ 天 ” 的含义在孔 、 孟 、 荀三 位儒家大师那里不尽相 同 , 孔 、 孟 主 要 表 现 为唯 心 主 义 的天 命观 , 而 荀子表现 为唯物主义的天道 自然观 , 但就 他 们都把 “ 天 ” 作 为普遍性哲学范畴并 以之建立 自己 的哲学 体系来看 , 则具有共 同的特点 。 从思想 来源上说 , 《易传 》仍然把 “ 天 ” 或 “ 天地 ” 作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为 出发点 , 这说 明 在天道观这一根本性 的哲学 间题上 , 是与道 家有着根本的不 同 , 无疑是 尚袭 了儒家的哲 学 传统 。 正是 由于 《易传 》沿袭了儒家的哲学 传统 , 仍然把 “ 天 ” 或 “ 天地 ” 作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 , 因而一方面 , 它 用 “ 天 ” 或 “ 天地 ” 说明万物的本原和生成时 , 至多是说 明万 物 的 “ 资始 ” 、 “ 资生 ” 、 “ 化生 ” , 或从卦画 的构成与发生上 用 “ 太极生两仪 ” 的形式 系统 , 去说 明取象对 象所发生 的过 程 , 较之老子 用 “ 道 ” 揭示 宇宙的本原和 万物的演化 过程 , 在理论上 则显 得 比较简单 、 模糊 、 粗糙 。 而老子道家用 “ 道 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 三 , 三生 万物 ” 等 “ 道 ” 论来揭示 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生 化过程 , 在理论上 比 《易 传 》则 精 致 、 系统 、 细 密 得 多 。 另一方 面 , 也正 是 因为 《易 传 》仍 然 把 “ 天 ” 或 “ 天 地 ” 作 为 自己哲学 的最高范畴 , 而 “ 天 ” 在先秦又 有 自然之天 、 神学 之天 或义理 之 天多 种含 义 , 故而 《易 传 》的天道观既有老子道 家哲学 的 自然主 义的特点 , 更有殷周天命论 的遗存 , 不但保存着 “ 以 神道设教 ” 《观 · 象 的余绪 , 而 且还体现 为对 传统 的 “ 天 命 ” 、 “ 天 之 神道 ” 的认 可和接纳 , 从而 赋于 “ 天 ” 以 神秘的意义 。 如 《系辞上 》说 “ 天
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知神之所为。”《系辞下》又说: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说卦》也说:“圣人之作 《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显然是与老子道家的自然主义 的天命观有着根本不同的。老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传无神论的思想 家,他以“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哲学范畴,彻底否定和批判了般周以来以“天”、“帝”、 鬼神”等观念为基础的宗教神学天命观。《老子》第4章说:“道冲,而用之或盈。渊兮 似万物之宗。…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即认为“道”是支配万物的宗祖,具有 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代替了人们视为万物之宰的“天帝”。25章的“天法道、道法自然。”则 以“天道自然”的思想彻底否定了人格神的“天”。第5章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即是说包括“天地”在内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照自然异的发展规律自成自化。总之, 老子的“天”都是指自然而言。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老子是无神沦者·第一次提出了 以自然之天来代替有意志的人格之天,而熏视天地万物的自生自长,纯任自然,对后世 唯物主义思想家影响重大。《易传在引入道赛的天道观,以自然主义的视野思考宇宙的 本原、万物的化生等问题时,尽管也表出出自然主义的倾向,道出了“天地感而万物化 生”等的物主又话魉,但它在对待传统的“天命”问题上,无疑却偏离了道家,而与 孔孟儒家是-脉相通的 综上所述,《易传》的天道观哲学思想和老子道家有着相通之处,但更有根本性的不 同,从总体上看还是和儒家相一致的,因此它还是一部属于儒家思想系统的哲学著作。 其二,关于《易传》的人道观 如上所述,《易传》哲学吸收和引进了道家的天道观。然而,《易传》接纳道家天道 观的意旨,并非只是为了建构一种字宙观或自然哲学,而主要在于为其现实的人道、人 伦和人群社会秩序提供本体论的根据,因此《易传》在其天道观的基础上又着重揭示出 了它的人道观。《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 地道焉。”《说卦》又说:“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主要表明了《易传》的“人道”是其天道之 本质的延伸和展开,它根源于那个具有阴阳属性的“天道”,体现了人道从属于天道或者 说人道与天道一致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易传》把“人道”问题放到了广阔的宇宙背景 或自然理序中进行考察,并由此推演出人伦道德规范和社会体制结构,这无疑是受到了 道家人道观思想的影响。《老子》25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主 张按照宇宙自然万物存在,运行的秩序与准则来组织和治理人群社会,体现了老子的人 要顺循自然的思想,展现了其人道根源于天道的意旨和认知模式。因此,就人道根源于 天道这一趋向特点来说,《易传》的人道观与老子道家的人道观是有着相通性的 我们说,《易传》与道家皆认为人道根源于天道,这实质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 想观念。然而,我们如果对二者的“人道观”及“天人合一”的观念细加追究,就会不 难发现其间又有着根本的不同,而《易传》却与儒家的人道观是相一致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简要分析一下儒道两家人道观的不同。众所周知,把 3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
生神物 , 圣人则 之 。 … …天垂象 , 见吉 凶 , 圣人象之 。 ” “ 知神之所 为 。 ” 《系辞 下 》又说 “ 古者 包牺 氏之 王 天 下 也 , · ” …作八 卦 , 以 通 神 明 之 德 。 ” 《说 卦 》也 说 “ 圣 人 之 作 《易 》也 , 将 以顺性命之理 。 ” “ 穷理尽性 , 以至 于命 。 ” 这显然是与老子道 家的 自然主义 的天命观有着根本不 同的 。 老子是 中国古代第一个 以理论性的形式来宣 传无神论 的思想 家 , 他 以 “ 道 ” 这个至高无上 的哲学 范畴 , 彻底否 定和批判了殷周 以来 以 “ 天 ” 、 “ 帝 ” 、 “ 鬼神 ” 等观念为基础 的宗教神学天命观 。 《老子 》第 章说 “ 道 冲 , 而 用 之或盈 。 渊兮 似万物之宗 。 … …吾不知其谁之子 , 象帝之先 。 ” 即认为 “ 道 ” 是支配万物 的宗祖 , 具有 至高无上 的权威并代替了人 们视为万物之宰的 “ 天帝 ” 。 章 的 “ 天法道 、 道法 自然 。 ” 则 以 “ 天道 自然 ” 的思想彻底否定 了人格神的 “ 天 ” 。 第 章说 “ 天地不 仁 , 以 万物为当 狗 。 ” 即是说包括 “ 天地 ” 在内的一切事物 , 都是依照 自然界 的发展规律 自成 自化 。 总之 , 老子 的 “ 天 ” 都是指 自然而言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 , 老子是无神论者 , 第一 次提 出了 以 自然之天来代替有意志的人格之夭 , 而重视天地 万物的 自生 自长 , 纯 任 自然 , 对后世 唯物主 义思想家影响重大 。 《易传 》在引入道家 的天道观 , 以 自然主义 的视野 思考宇宙的 本原 、 万物 的化生等 问题时 , 尽管也表 出出 自然主义的倾 向 , 道 出了 “ 天 地感而万物化 生 ” 等的唯物主 义话题 , 但它在对待传统 的 “ 天命 ” 问题上 , 无疑却偏离 了道家 , 而与 孔孟儒家是一脉相通 的 。 综上 所述 , 《易传 》的天道观哲学 思想和 老子道家有着相通之处 , 但更有根本性 的不 同 , 从总体上看还是和 儒家相一致的 , 因此它还是一部属 于儒家思想 系统的哲学著作 。 其二 , 关于 《易传 》的人道观 如上 所述 , 《易传 》哲学吸收和 引进 了道家的天道观 。 然而 , 《易传 》接纳道家天道 观的意 旨 , 并非 只是为了建构一种宇宙观或 自然哲学 , 而主要 在于 为其现实的人道 、 人 伦和人群社 会秩序提 供本体论 的根据 , 因此 《易 传 》在其天道观的基础上又着重揭示 出 了它 的人道观 《系辞下 》说 “ 《易 》之 为书也 , 广大悉备 , 有天道焉 , 有人道焉 , 有 地道焉 。 ” 《说 卦 》又 说 “ 圣人之作 《易 》也 , 将 以顺性命之理 , 是 以立天 之道 曰 阴与阳 ,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 立人之道 曰 仁与义 。 ” 这主要表明了 《易传 》的 “ 人道 ” 是其天道之 本质的延伸和 展开 , 它根源于那个具有 阴阳属性 的 “ 天道 ” , 体现 了人道从属 于天道或者 说人道与天道一致性 的特点 。 也就是说 , 《易传 》把 “ 人道 ” 间题放到 了广阔的字宙背景 或 自然理 序中进行考察 , 并 由此推演 出人 伦道 德规范和社会体制结构 , 这无疑是受到 了 道家人道 观思想 的影响 。 《老子 》 章说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 法道 , 道法 自然 ” 即主 张按照 宇 宙 自然万物 存在 , 运行 的秩序与准则来组织和 治理人群社会 , 体现 了老子 的人 要顺循 自然的思想 , 展现了其人道根源于 天道 的意 旨和 认知模式 。 因此 , 就人道根 源于 天道这一 趋 向特点来说 , 《易传 》的人道观与老子道家的人道观是有着相通性 的 。 我 们说 , 《易传 》与道家 皆认为人道根 源于天道 , 这实质上是一种 “ 天 人合一 ” 的思 想观念 。 然而 , 我们如果对二者 的 “ 人道观 ” 及 “ 天人合一 ” 的观念细加追究 , 就会不 难发现其 间又有着根 本的不 同 , 而 《易传 》却与儒家的人道观是相一致 的 。 为了说 明间题 , 我们不妨先 来简要 分析一 下儒道两家人道观的不 同 。 众所周知 , 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