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易传》中缋损” 缢益”卦论疑案探析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摘要:帛书锡易传·要》第四章陨》《》卦论是整个帛书《易传》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孔 子称之为“损益之门”和“易道”,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易传》思想的一个结晶,是汉代易学思想发 展的基石,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将帛书惕易传》中仁 三子》、係辞》、惕易之义》和崾》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陽易传》中“坤之门”论说进行梳理和比 较,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锡易传》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 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损益之门”与“乾坤之门”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倜易》的经和纬,可以 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啁易》之门 关键词:帛书惕传》;损”“益”卦论;二门组合 帛书《易传·要》第四章中孔子称《损 孔子繇易》,至于》(益》一卦 嗌益》卦为吉凶之门”,这篇“》嗌》之 未尚不废书而叹,戒门弟子曰:二三子!夫 道”的论说可以说是帛书本《易传》中最精彩、 损》隘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 严谨的一段文字。而今本的《易传》只强调 也。嗌益》之为卦也,春以授夏之时也,万勿 “》砷坤》之门”,没有“陨》嗌益》之门 之所出也,长日之所至也,产之室也,故曰 一说。如此重要的观点和文字,为什么没有在今本 缢益》。缬》者,秋以授冬之时也,万勿之所 惕易传》中流传下来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以老衰也,长夕之所至也,故曰产道穷焉而损 这个问题:一、帛书《损》《益》卦论与今本《损 道生焉。嗌》之始也吉,亓冬也凶。》 》卦彖传的比较;二、帛书和今本《易传》中 之始凶,亓冬也吉。陨》嗌益》之道,足以 衛》坤》卦论的比较;三、帛书易传》和今 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陨损》 本传》传承历史线索的梳理;四、“损益之 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3。故明君不时不 门”论没有在今本《易传》中留存可能的原因 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于 分析。 天地之心,此胃惕易》道。故《易》又天道 帛书陨》嗌益》卦论与今本 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 损益卦相关内容比较 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故 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 从帛书陨》嗌益》卦论的具体内容看,它应 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之变焉 该是战国后期儒学与黄老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又 不可以万勿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 是汉代象数派中卦气论发展的理论基础,还应该被 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亓请者 看作是比较早期的对阴阳鱼图案理论清晰的文字表 也,故胃之《易》。又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 达。作为帛书易传·要》四章中论述严谨、内 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而诗书礼乐不 容丰富的一章,它在整个帛书《易传》中也是唯 口百篇,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 篇高水平、完整的理论表述文字。其具体内 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一求之,所胃得 容为 而君毕者,此之胃也。陨》嗌益》之道,足 12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帛书 《易传 》中 “损 ” “益 ”卦论疑案探析 傅 惠 生 (华东师范大学 对外汉语学院 , 上海 , 200062) 摘 要 : 帛书 《易传 ·要 》第四章 《损 》《益 》卦论是整个帛书 《易传 》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 , 孔 子称之为 “损益之门 ”和 “易道 ”, 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 《易传 》思想的一个结晶 , 是汉代易学思想发 展的基石 , 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 , 将帛书 《易传 》中 《二 三子 》、《系辞 》、《易之义 》和 《要 》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 《易传 》中 “乾坤之门 ”论说进行梳理和比 较 , 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 《易传 》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 , 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 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 “损益之门 ”与 “乾坤之门 ”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 《周易 》的经和纬 , 可以 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 《周易 》之门。 关键词 : 帛书 《易传 》; “损 ”“益 ”卦论 ; 二门组合 帛书 《易传 ·要 》第四章中孔子称 《损 》 《益 》卦为 “吉凶之门 ”, 这篇 “《损 》《益 》之 道 ”的论说可以说是帛书本 《易传 》中最精彩、 严谨的 一 段 文 字。而 今 本 的 《易 传 》只 强 调 “《乾 》《坤 》之门 ”, 没有 “《损 》《益 》之门 ” 一说。如此重要的观点和文字 , 为什么没有在今本 《易传 》中流传下来呢 ?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这个问题 : 一、帛书《损 》《益 》卦论与今本 《损 》 《益 》卦彖传的比较 ; 二、帛书和今本 《易传 》中 《乾 》《坤 》卦论的比较 ; 三、帛书 《易传 》和今 本 《易传 》传承历史线索的梳理 ; 四、 “损益之 门 ”论没有在今本 《易传 》中留存可能的原因 分析。 一 帛书 《损 》《益 》卦论与今本 损益卦相关内容比较 从帛书 《损 》《益 》卦论的具体内容看 , 它应 该是战国后期儒学与黄老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 , 又 是汉代象数派中卦气论发展的理论基础 , 还应该被 看作是比较早期的对阴阳鱼图案理论清晰的文字表 达。作为帛书 《易传 ·要 》四章中论述严谨、内 容丰富的一章 , 它在整个帛书 《易传 》中也是唯 一一篇高水平、完整的理论表述文字。其具体内 容为 : 孔子繇 《易 》, 至于 《损 》《益 》一卦 , 未尚不废书而叹 , 戒门弟子曰 : 二三子 ! 夫 《损 》《益 》之道 , 不可不审察也 , 吉凶之门 也。《益 》之为卦也 , 春以授夏之时也 , 万勿 之所出也 , 长日之所至也 , 产之室也 , 故曰 《益 》。《损 》者 , 秋以授冬之时也 , 万勿之所 以老衰也 , 长夕之所至也 , 故曰产道穷焉而损 道生焉。《益 》之始也吉 , 亓冬也凶。《损 》 之始凶 , 亓冬也吉。《损 》《益 》之道 , 足以 观天地之变 , 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 《损 》 《益 》之变者 , 不可动以忧 3 。故明君不时不 宿 , 不日不月 , 不卜不筮 , 而知吉与凶 , 顺于 天地之心 , 此胃 《易 》道。故 《易 》又天道 焉 , 而不可以日月生辰尽称也 , 故为之以阴 阳 ; 又地道焉 , 不可以水火金木土尽称也 , 故 律之以柔刚 ; 又人道焉 , 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 先后尽称也 , 故为之以上下 ; 又四时之变焉 , 不可以万勿尽称也 , 故为之以八卦。故 《易 》 之为书也 , 一类不足以亟之 , 变以备亓请者 也 , 故胃之 《易 》。又君道焉 , 五官六府不足 尽称之 , 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 , 而诗书礼乐不 □百篇 , 难以致之。不问于古法 , 不可顺以辞 令 , 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一求之 , 所胃得一 而君毕者 , 此之胃也。《损 》《益 》之道 , 足 211
傅惠生:帛书易传》中愦损”“益”卦论疑案探析 以观得失矣。 阳、柔刚、上下、八卦→日月星辰等、水火金木土 大致的语篇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有五层等、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万物。这种严谨的层级 意思 抽象关系在今本《易传》中是找不到类似文字表 1、从开始“孔子繇《易》”至“吉凶之门达的。第二小段的“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 也”。孔子在研究陨》缢益》两卦时,不仅自己足以亟之,变以备亓请者也,故胃之《易》”是 发出感叹,还告诉他的学生一定不要放弃认真思考个承上启下的句子,说明任何一类具体的事物都不 陨》隘褂的含义。他称领》《益肼是倜易》能满足条件和说明事物的整体,只有不断的变化才 的‘吉凶之门”。因为倜周易》各爻是效天下之动能够完整地说明各种事物的过程和情形。这才是 者,作为能够反映万物运行产生吉凶悔吝的结果之《周易》要说明的道理。因此,用这样的观点去理 门,这个评价说明孔子十分看重陨损》》两卦解‘君道”,“五官六府”“五正之事”和“诗书 在整个倜周易》系统中所处的关键位置,且对于礼乐”作为君道的内容。所谓称之”,应该是具 这个“吉凶之门”的认识越深刻,对于《周易》体体现君道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名称,古代有不同的 的义理就把握的越深入,同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说法,但是通行的说法,如《礼记·曲礼》中指 上超过他所说的“乾坤之门”。 五官”为“天子之五官,日司徒、司马、司空、 2、从“缢》之为卦也”至“亓冬也吉”,司土、司寇”,而“六府”是指“司土、司木、司 这几句话具体描述了》嗌》两卦所象征的自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所谓“之 然变化特征。》嗌》两卦的特征一个是由吉事”应该是指执行具体任务的各职能部门的官员 而始,凶而终,一个是凶而始,吉而终;一个是不而“诗书礼乐”则是反映和表现整个君道的语言 断生长的变化过程,一个是不断衰老的变化过程。表达和记载。正是因为现在君道的各个方面如同任 这也可以看作是太极阴阳鱼图明晰的文字表述。 何一类事物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一样,要对整体君 3、从“领》缢益》之道”至‘呲此胃《易》道的理解和把握,不了解其变化的情形,特别是对 道”,所谓“陨》缢》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历史上的各种君道变化的了解,君主的辞令是不能 是说陨损》缢》卦所反映和象征的一年四季自然顺畅下达和被执行的,是不能达到完善和理想结果 变化现象充分反映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以此的。因此,有才能的人从缬》缢益》卦变化的道 比拟为君治国的一般规律。因此观察理解《损》理中,懂得了君道的真谛,便能够处理好天下的 嗌益》之道变化的人不应该患得患失、情绪波动不事务。 安。明智的君主时候不当不会停止自己的劳作,不 5、结论是“陨》缢谥》之道,足以观得失 依靠占筮选择日期去从事各种活动,明白吉凶的道矣。”整个陨》益》卦论比较透彻明白地揭示 理,顺从自然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懂得《周易》和表达了作者所理解的倜周易》的道理。在今本 之道了。实际上,这一思想在嚶要》的第三章中《易传》中,陨》益》卦彖传的内容如下 单独或是着重地表达得非常明白:“后世之士疑丘 彖传: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 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德而已,吾与史巫同 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 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 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柔有时;损 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益盈虚,与时偕行 4、从“故《易》为天道焉”至“此之胃 彖传: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 也”,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小段来理解。第 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 小段从“故《易》为天道焉”至“故为之以八 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 卦”,有四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照列举,天 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道:日月星辰与阴阳;地道:水火金木土与柔刚;一方面,这种表达可能受体例的限制,文字不能过 人道:父子君臣夫妇先后与上下;四时之变:万物长;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卦象传最 与八卦。这一组对照关系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后的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和 类社会抽象思考的层级关系,即由易》道→》卦彖传最后“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的一般 陨员》嗌益》之道→天、地、人道与四时之变一阴性的比较模糊笼统的意义表达与帛书陨》《》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以观得失矣。 大致的语篇分析 , 可以看出这一段话有五层 意思 : 1、从开始 “孔子繇 《易 》”至 “吉凶之门 也 ”。孔子在研究 《损 》《益 》两卦时 , 不仅自己 发出感叹 , 还告诉他的学生一定不要放弃认真思考 《损 》《益 》卦的含义。他称《损 》《益 》卦是 《周易 》 的 “吉凶之门 ”。因为 《周易 》各爻是效天下之动 者 , 作为能够反映万物运行产生吉凶悔吝的结果之 门 , 这个评价说明孔子十分看重 《损 》《益 》两卦 在整个 《周易 》系统中所处的关键位置 , 且对于 这个 “吉凶之门 ”的认识越深刻 , 对于 《周易 》 的义理就把握的越深入 , 同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 上超过他所说的 “乾坤之门 ”。 2、从 “《益 》之为卦也 ”至 “亓冬也吉 ”, 这几句话具体描述了 《损 》《益 》两卦所象征的自 然变化特征。《损 》《益 》两卦的特征一个是由吉 而始 , 凶而终 , 一个是凶而始 , 吉而终 ; 一个是不 断生长的变化过程 , 一个是不断衰老的变化过程。 这也可以看作是太极阴阳鱼图明晰的文字表述。 3、从 “《损 》《益 》之道 ”至 “此胃 《易 》 道 ”, 所谓 “《损 》《益 》之道 , 足以观天地之变 ” 是说 《损 》《益 》卦所反映和象征的一年四季自然 变化现象充分反映了自然发展的一般规律 , 并以此 比拟为君治国的一般规律。因此观察理解 《损 》 《益 》之道变化的人不应该患得患失、情绪波动不 安。明智的君主时候不当不会停止自己的劳作 , 不 依靠占筮选择日期去从事各种活动 , 明白吉凶的道 理 , 顺从自然的变化规律 , 这就是懂得 《周易 》 之道了。实际上 , 这一思想在 《要 》的第三章中 单独或是着重地表达得非常明白 : “后世之士疑丘 者 , 或以 《易 》乎 ? 吾求亓德而已 , 吾与史巫同 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 , 故祭祀而寡也 ; 仁义焉求吉 , 故卜筮而希也。” 4、从 “故 《易 》为 天 道 焉 ”至 “此 之 胃 也 ”, 这一段文字可以分为两个小段来理解。第一 小段从 “故 《易 》为天道焉 ”至 “故为之以八 卦 ”, 有四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的对照列举 , 天 道 : 日月星辰与阴阳 ; 地道 : 水火金木土与柔刚 ; 人道 : 父子君臣夫妇先后与上下 ; 四时之变 : 万物 与八卦。这一组对照关系反映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人 类社会抽象思考的层级关系 , 即由 《易 》道 → 《损 》《益 》之道 →天、地、人道与四时之变 →阴 阳、柔刚、上下、八卦 →日月星辰等、水火金木土 等、父子君臣夫妇先后等、万物。这种严谨的层级 抽象关系在今本 《易传 》中是找不到类似文字表 达的。第二小段的 “故 《易 》之为书也 , 一类不 足以亟之 , 变以备亓请者也 , 故胃之 《易 》”是一 个承上启下的句子 , 说明任何一类具体的事物都不 能满足条件和说明事物的整体 , 只有不断的变化才 能够完整地说明各种事物的过程和情形。这才是 《周易 》要说明的道理。因此 , 用这样的观点去理 解 “君道 ”, “五官六府 ”、“五正之事 ”和 “诗书 礼乐 ”作为君道的内容。所谓 “称之 ”, 应该是具 体体现君道的不同职能部门的名称 , 古代有不同的 说法 , 但是通行的说法 , 如 《礼记 ·曲礼 》中指 “五官 ”为 “天子之五官 , 曰司徒、司马、司空、 司土、司寇 ”, 而 “六府 ”是指 “司土、司木、司 水、司草、司器、司货 , 典司六职 ”; 所谓 “之 事 ”应该是指执行具体任务的各职能部门的官员 ; 而 “诗书礼乐 ”则是反映和表现整个君道的语言 表达和记载。正是因为现在君道的各个方面如同任 何一类事物不能反映事物的全貌一样 , 要对整体君 道的理解和把握 , 不了解其变化的情形 , 特别是对 历史上的各种君道变化的了解 , 君主的辞令是不能 顺畅下达和被执行的 , 是不能达到完善和理想结果 的。因此 , 有才能的人从 《损 》《益 》卦变化的道 理中 , 懂得了君道的真谛 , 便能够处理好天下的 事务。 5、结论是 “《损 》《益 》之道 , 足以观得失 矣。”整个 《损 》《益 》卦论比较透彻明白地揭示 和表达了作者所理解的 《周易 》的道理。在今本 《易传 》中 , 《损 》《益 》卦彖传的内容如下 : 彖传 : 损 , 损下益上 , 其道上行。损而有 孚 , 元吉 , 无咎 , 可贞 , 利有攸往。曷之用 ? 二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 , 损刚益柔有时 ; 损 益盈虚 , 与时偕行。 彖传 : 益 , 损上益下 , 民说无疆 ; 自上下 下 , 其道大光。利有攸往 , 中正有庆 ; 利涉大 川 , 木道乃行。益动而巽 , 日进无疆 ; 天施地 生 , 其益无方。凡益之道 , 与时 偕行。 一方面 , 这种表达可能受体例的限制 , 文字不能过 长 ;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 , 除了 《损 》卦彖传最 后的 “损刚益柔有时 ; 损益盈虚 , 与时偕行 ”和 《益 》卦彖传最后 “凡益之道 , 与时偕行 ”的一般 性的比较模糊笼统的意义表达与帛书 《损 》《益 》 311 傅惠生 : 帛书 《易传 》中 “损 ”“益 ”卦论疑案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卦论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外,在今本《易传 第六章“乾、坤,其易》之门邪?”帛 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类似的其他文字。也就是说,我 书缺省; 们不会认为今本损益卦的彖传是帛书损益卦论的继 第十二章“夫乾……以知阻”与帛书第 承。差别如此之大,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理论观点没 六章内容相同,字句有异。 有传承下来?有必要分析比较一下帛书和今本 从今本《系辞》与帛书《系辞》的比较中 易传》关于“範坤之门”的论述 我们可以看到:两者有关乾》坤》卦相关的文 二帛书与今本衛》坤腓论比较 字,内容是基本相同的,只是在字词或个别句子上 有差异。在今本《系辞》中有十处提到或论述 今本锡易传·下》第六章有“曰:乾、隴》》卦的内容,帛书本《系辞》中有八 坤,其《易》之门邪?”帛书本《易传·易之处,两者之间只有两处十分明显的不同:一是在通 义》第九章中有“子曰:易》之要,可得而知行本係系辞》第九章中僦》》卦的策算方 矣。键》川》也者,惕易》之门户也。”但是,式在帛书係系辞》中缺省,二是帛书(系辞》中 帛书崾要》中又说《》嗌益》卦为易》之没有关于衛》呻坤》是倜周易》之门的表达 吉凶之门”。整个帛书《易传》中有三篇,即帛书易传·易之义》的乾坤之门”和崾要》 《系辞》、仁三子》和侷易之义》均有涉及乾》中的损益“凶之门”分别是不同阶段对《周易》 坤申》卦的文字。将帛书和今本《易传》中有关认识的反思和提炼。 乾》坤》卦的内容作相对穷尽性搜索和比较可 在帛书《易传·二三子》中记载了孔子关于 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损益卦论 乾》坤》卦爻辞的种种发挥 首先我们比较两种《易传·系辞》中有关 第一章孔子论“龙德” 乾》》卦的文字 第二章解说乾卦初九爻“寝龙勿用” 今本係辞上》衛》》卦有关文字与帛 第三章解说乾卦上九爻“亢龙有悔 书係辞上》僦》佛》卦有关文字比较 第四章解说坤卦上六爻“龙战于野,其 第一章“天尊地卑,……成位乎其中矣。” 血玄黄”, 帛书第一章内容相同,字词有异 第十章解说乾卦九二爻“见龙在田,利 第五章有一句“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 见大人 坤”,帛书第五章句子内容相同,字词有差 第十一章解说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 第六章“夫乾其静也专,易简至善配至 第十二章解说乾卦九五爻,“龙在田, 德”,帛书第六章内容相同,字词有异 利见大人 第九章乾坤卦的策算方式介绍,帛书 第十三章解说乾卦的用九爻“见群龙无 缺省; 首,吉” 第十一章“是故阖户谓之坤,闢户谓之 第十四章解说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 乾”,与帛书第十章内容相同,字词有异 第十二章“乾坤,其易之緹邪…或几 第十五章解说坤卦六二爻,“直方大,不 乎息矣”,与帛书第十一章内容相同,字词 习,无不利” 有异。 第十六章解说坤卦六三爻,“含章可贞 今本係辞下》衛》(》卦有关文字 第十七章解说似是四德(之一) 与帛书係辞下》乾》(》卦有关文字 从以上的排列可以看出,帛书本《三子》 比较 三十二章中有十一章的内容可以肯定是与今本 第一章“失乾,……示人简矣”与帛书第伩文言传》中僦》》卦内容对应的。但是从 章内容相同,文字有异 仁二三子》所解说的墘乾》砷坤》两卦爻辞数量 第二章“皇帝……墘》砷坤》也与帛书看,墘》卦尚缺第四爻,砷》卦缺第四、五爻。 第二章内容相同,文字相异 另外第十七章因为残缺太多,在82个字的空间里 114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卦论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之外 , 在今本 《易传 》 中我们看不到任何类似的其他文字。也就是说 , 我 们不会认为今本损益卦的彖传是帛书损益卦论的继 承。差别如此之大 , 为什么如此重要的理论观点没 有传承下来 ? 有必要分析比较一下帛书和今本 《易传 》关于 “乾坤之门 ”的论述。 二 帛书与今本《乾 》《坤 》卦论比较 今本 《易传 ·下 》第六章有 “子曰 : ‘乾、 坤 , 其 《易 》之门邪 ?’”帛书本 《易传 ·易之 义 》第九章中有 “子曰 : 《易 》之要 , 可得而知 矣。《键 》《川 》也者 , 《易 》之门户也。”但是 , 帛书 《要 》中又说 《损 》 《益 》卦为 《易 》之 “吉凶之门 ”。整个帛书 《易传 》中有三篇 , 即 《系辞 》、《二三子 》和 《易之义 》均有涉及 《乾 》 《坤 》卦的文字。将帛书和今本 《易传 》中有关 《乾 》《坤 》卦的内容作相对穷尽性搜索和比较可 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损益卦论 : 首先我们比较两种 《易传 ·系辞 》中有关 《乾 》《坤 》卦的文字 : 今本 《系辞上 》《乾 》《坤 》卦有关文字与帛 书 《系辞上 》《乾 》《坤 》卦有关文字比较 : 第一章 “天尊地卑 , ……成位乎其中矣。” 帛书第一章内容相同 , 字词有异 ; 第五章 有一句 “成象之谓乾 , 效法之谓 坤 ”, 帛书第五章句子内容相同 , 字词有差 别 ; 第六章 “夫乾其静也专 , 易简至善配至 德 ”, 帛书第六章内容相同 , 字词有异 ; 第九章 乾坤卦的策算方式介绍 , 帛书 缺省 ; 第十一章 “是故阖户谓之坤 , 闢户谓之 乾 ”, 与帛书第十章内容相同 , 字词有异 ; 第十二章 “乾坤 , 其易之緼邪 ……或几 乎息矣 ”, 与帛书第十一章内容相同 , 字词 有异。 今本 《系辞下 》《乾 》《坤 》卦有关文字 与帛书 《系辞下 》《乾 》《坤 》卦有关文字 比较 : 第一章 “夫乾 , ……示人简矣 ”与帛书第 一章内容相同 , 文字有异 ; 第二章 “皇帝 ……《乾 》《坤 》也与帛书 第二章内容相同 , 文字相异 ; 第六章 “乾、坤 , 其 《易 》之门邪 ?”帛 书缺省 ; 第十二章 “夫乾 ……以知阻 ”与帛书第 六章内容相同 , 字句有异。 从今本 《系辞 》与帛书 《系辞 》的比较中 , 我们可以看到 : 两者有关 《乾 》《坤 》卦相关的文 字 , 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 只是在字词或个别句子上 有差异。在今本 《系辞 》中有十处提到或论述 《乾 》 《坤 》卦的内容 , 帛书本 《系辞 》中有八 处 , 两者之间只有两处十分明显的不同 : 一是在通 行本 《系辞 》第九章中 《乾 》《坤 》卦的策算方 式在帛书 《系辞 》中缺省 , 二是帛书 《系辞 》中 没有关于 《乾 》 《坤 》是 《周易 》之门的表达。 帛书 《易传 ·易之义 》的 “乾坤之门 ”和 《要 》 中的损益 “吉凶之门 ”分别是不同阶段对 《周易 》 认识的反思和提炼。 在帛书 《易传 ·二三子 》中记载了孔子关于 《乾 》《坤 》卦爻辞的种种发挥 : 第一章孔子论 “龙德 ”; 第二章解说乾卦初九爻 “寝龙勿用 ”; 第三章解说乾卦上九爻 “亢龙有悔 ”; 第四章解说坤卦上六爻 “龙战于野 , 其 血玄黄 ”; 第十章解说乾卦九二爻 “见龙在田 , 利 见大人 ”; 第十一章解说乾卦九三爻 , “君子终日乾 乾 , ……”; 第十二章解说乾卦九五爻 , “蜚龙在田 , 利见大人 ”; 第十三章解说乾卦的用九爻 “见群龙无 首 , 吉 ”; 第十四章解说坤卦初六爻 , “履霜 , 坚冰 至 ”; 第十五章解说坤卦六二爻 , “直方大 , 不 习 , 无不利 ”; 第十六章解说坤卦六三爻 , “含章可贞 ”; 第十七章解说似是四德 (之一 )。 从以上的排列可以看出 , 帛书本 《二三子 》 三十二章中有十一章的内容可以肯定是与今本 《文言传 》中 《乾 》《坤 》卦内容对应的。但是从 《二三子 》所解说的 《乾 》 《坤 》两卦爻辞数量 看 , 《乾 》卦尚缺第四爻 , 《坤 》卦缺第四、五爻。 另外第十七章因为残缺太多 , 在 82个字的空间里 , 4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4期
傅惠生:帛书惕易传》中“埙损”“益”卦论疑案探析 只有16个字,无法断定其整体内容。能够透露其 人广德而下绥民也。“亓血玄黄”者,见文 有用内容信息的两个地方共七个字,“元,善之始 也。圣人出鸣教以道民,亦猷龙之文也,可胃 也”,在今本伩言传》“四德说”中有相同的句 “玄黄”矣,故曰“龙”。见龙而称莫大焉 子。这些句子都集中地解释乾坤卦爻辞,这一点很显然,这种解释与《二三子》的第一章解释是 二三子》与伩言传》的解释对象是相同的。但一致的,但是这与今本“龙战于野”的解说意思 是相对应的表述内容差异较大。例如:在今本完全不同。今本《易传·小象》释为:“龙战于 伩文言传》中只有乾卦的初九和九二爻冠以孔子曰野,其道穷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坤道穷也。在 的两段话解释“龙德 伩言》中“明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 1)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称龙焉”,是彻底地否定了龙德的阴性特征了。帛 成乎名,遜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书本易传》对龙德的解释与今本《易传》中对 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龙德解释的差异表明这是分属于阴阳合一派和纯阳 2)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派的;或是由阴阳派演变为纯阳派的。不管如何 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最终流传下来的是纯阳派的观点。 化。偈易》日“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 因此,帛书《易传》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易学 德也 研究多种流派的成果并受后期黄老思想的影响。其 并且龙在今本文言传》中与经文同一均为阳 在《三子》中龙是具有有神通的本领,既 但是帛书《三子》中的龙德是阴阳合一的。如:具阳性也具阴性特征的,是阴阳合一的。而今本 惕易》屡称于龙,龙之德何如?孔子曰:《易传》中的龙只有阳性,没有阴性。在帛书《系 龙大矣。龙形迁,假宾于帝,倪神圣之德也。辞》中阴阳是分开的,与今本《易传》基本相同 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能阳也;下纶穷深分乾坤和阴阳,乾为阳,坤为阴。其二,帛书 渊之渊而不沫,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下纶係系辞》上第十一章中并没有说乾坤两卦为《周 则有天[神护之]。[游]乎深,则鱼鲛先易》之门,而是说:“键》《》,亓》之经 后之,水流之物莫不随从。陵处,则雷神养與?健键》》[成]列,惕易》位乎亓中。(键》 之,风雨辟乡,鸟守弗干。日:龙大矣。龙既》毁则无以见惕》矣。侷易》不可则见,则 能云变,有能蛇变,有能鱼变,飞鸟昆虫,唯健建》训川》不可见。《键》《》不可见,则 所欲化,而不失本形,神能之至也。媸键》《川》或几乎矣。”这段话中有两个地方与今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焉,有弗能察也,知者本裼易传》中相同的文字段落不同。一是“经” 不能察其变,辩者不能察亓义,至巧不能贏亓字,今本作“门”,二是最后一句的“《键》 文。口口口不能察「也。功鸟也,化昆虫,神《》”,今本为惕易》。其三,惕易之义》明显是 贵之容也,天下之贵物也。曰:龙大矣。龙之由阴阳派发展至刚柔派的。在第一章中,“子曰 刚德也,曰直方大不习易黄常元吉,爵之曰君易》之义谁阴与阳,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正 子;戒事敬合,精白柔和,而不讳贤,爵之曰直焉刚。六刚五柔,是胃大阳,此天之义也。 夫子。或大或小,亓方也一。至用者也,而名囗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方。六柔无刚,此地之 之曰君子。兼:“愦黄常”近之矣;尊威精白,义。天地相衔,气味相取,阴阳流刑,刚柔成 坚强行之,不可挠也,“不习”近之矣。 章。”在第六章中,刚柔之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而且龙善变、智慧无穷,品德高尚伟大,意志坚“子曰:(键》六刚能方,汤武之德也。”“《川》 强、不折不挠。同时,因为龙能阴能阳,》卦六柔相从顺,文之至也。”到了第九章,我们似乎 的六二和六五爻辞都被用来描述龙的品德特征了,看到了一种阴阳说和刚柔说的演进和融合。 坤卦的上六爻辞也有龙德 曰:易》之要,可得而知矣。健键》《》也者 惕易》曰:“龙战于野,亓血玄黄。”孔子惕易》之门户也。《》,阳物也。《川》,阴物也。 曰: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也。夫文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化。”从文字表 孝,采物必存者,亓唯龙乎?德义广大,鸣物达看,这一段应归为崾要》篇更为妥当,第一次 备具者,亓唯圣人乎?“龙战于野”者,言大提到健建》训川》为易》之门户。显然,这是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e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只有 16个字 , 无法断定其整体内容。能够透露其 有用内容信息的两个地方共七个字 , “元 , 善之始 也 ”, 在今本 《文言传 》“四德说 ”中有相同的句 子。这些句子都集中地解释乾坤卦爻辞 , 这一点 《二三子 》与 《文言传 》的解释对象是相同的。但 是相对应的表述内容差异较大。例如 : 在今本 《文言传 》中只有乾卦的初九和九二爻冠以孔子曰 的两段话解释 “龙德 ”: 1) 子曰 , 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 不 成乎名 , 遯世无闷 , 不见是而无闷 , 乐则行 之 , 忧则违之 , 确乎其不可拔 , 潜龙也。 2) 子曰 ,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 , 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 , 善世而不伐 , 德博而 化。 《易 》曰 “见龙在田 , 利见大人 ”, 君 德也。 并且龙在今本 《文言传 》中与经文同一均为阳。 但是帛书 《二三子 》中的龙德是阴阳合一的。如 : 《易 》屡称于龙 , 龙之德何如 ? 孔子曰 : 龙大矣。龙形迁 , 假宾于帝 , 俔神圣之德也。 高尚齐乎星辰日月而不 , 能阳也 ; 下纶穷深 渊之渊而不沫 , 能阴也。上则风雨奉之 , 下纶 则有天 [神护之 ]。 [游 ] 乎深 , 则鱼鲛先 后之 , 水流之物 莫不随从。陵处 , 则雷神养 之 , 风雨辟乡 , 鸟守弗干。曰 : 龙大矣。龙既 能云变 , 有能蛇变 , 有能鱼变 , 飞鸟昆虫 , 唯 所 欲 化 , 而 不 失 本 形 , 神 能 之 至 也。 □□□□□□□□□□焉 , 有弗能察也 , 知者 不能察其变 , 辩者不能察亓义 , 至巧不能赢亓 文。□□□不能察 □也。功鸟也 , 化昆虫 , 神 贵之容也 , 天下之贵物也。曰 : 龙大矣。龙之 刚德也 , 曰直方大不习易黄常元吉 , 爵之曰君 子 ; 戒事敬合 , 精白柔和 , 而不讳贤 , 爵之曰 夫子。或大或小 , 亓方也一。至用者也 , 而名 之曰君子。兼 : “黄常 ”近之矣 ; 尊威精白 , 坚强行之 , 不可挠也 , “不习 ”近之矣。 而且龙善变、智慧无穷 , 品德高尚伟大 , 意志坚 强、不折不挠。同时 , 因为龙能阴能阳 , 《坤 》卦 的六二和六五爻辞都被用来描述龙的品德特征了 , 坤卦的上六爻辞也有龙德 : 《易 》曰 : “龙战于野 , 亓血玄黄。”孔子 曰 : 此言大人之广德而施教于民也。夫文之 孝 , 采物必存者 , 亓唯龙乎 ? 德义广大 , 鸣物 备具者 , 亓唯圣人乎 ? “龙战于野 ”者 , 言大 人广德而下 民也。 “亓血玄黄 ”者 , 见文 也。圣人出鸣教以道民 , 亦猷龙之文也 , 可胃 “玄黄 ”矣 , 故曰 “龙 ”。见龙而称莫大焉。 很显然 , 这种解释与 《二三子 》的第一章解释是 一致的 , 但是这与今本 “龙战于野 ”的解说意思 完全不同。今本 《易传 ·小象 》释为 : “龙战于 野 , 其道穷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坤道穷也。在 《文言 》中 “阴疑于阳必战 , 为其嫌于无阳也 , 故 称龙焉 ”, 是彻底地否定了龙德的阴性特征了。帛 书本 《易传 》对龙德的解释与今本 《易传 》中对 龙德解释的差异表明这是分属于阴阳合一派和纯阳 派的 ; 或是由阴阳派演变为纯阳派的。不管如何 , 最终流传下来的是纯阳派的观点。 因此 , 帛书 《易传 》中有反映战国时期易学 研究多种流派的成果并受后期黄老思想的影响。其 一 , 在 《二三子 》中龙是具有有神通的本领 , 既 具阳性也具阴性特征的 , 是阴阳合一的。而今本 《易传 》中的龙只有阳性 , 没有阴性。在帛书 《系 辞 》中阴阳是分开的 , 与今本 《易传 》基本相同 , 分乾坤和阴阳 , 乾为阳 , 坤 为阴。其二 , 帛书 《系辞 》上第十一章中并没有说乾坤两卦为 《周 易 》之门 , 而是说 : “《键 》《川 》, 亓 《易 》之经 與 ?《键 》《川 》[成 ] 列 , 《易 》位乎亓中。《键 》 《川 》毁则无以见 《易 》矣。《易 》不可则见 , 则 《键 》《川 》不可见。 《键 》 《川 》不可见 , 则 《键 》《川 》或几乎矣。”这段话中有两个地方与今 本 《易传 》中相同的文字段落不同。一是 “经 ” 字 , 今 本 作 “门 ”, 二 是 最 后 一 句 的 “《键 》 《川 》”, 今本为 《易 》。其三 , 《易之义 》明显是 由阴阳派发展至刚柔派的。在第一章中 , “子曰 : 《易 》之义谁阴与阳 , 六画而成章。曲句焉柔 , 正 直焉 刚。六 刚 五 柔 , 是 胃 大 阳 , 此 天 之 义 也。 □□□□□□□□□□□□方。六柔无刚 , 此地之 义。天地相衔 , 气味相取 , 阴 阳流刑 , 刚 柔成 章。”在第六章中 , 刚柔之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 “子曰 : 《键 》六刚能方 , 汤武之德也。”“《川 》 六柔相从顺 , 文之至也。”到了第九章 , 我们似乎 看到了一种阴阳说和刚柔说的演进和融合。 “子 曰 : 《易 》之要 , 可得而知矣。《键 》《川 》也者 , 《易 》之门户也。《键 》, 阳物也。《川 》, 阴物也。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 以体天地之化。”从文字表 达看 , 这一段应归为 《要 》篇更为妥当 , 第一次 提到 《键 》《川 》为 《易 》之门户。显然 , 这是 511 傅惠生 : 帛书 《易传 》中 “损 ”“益 ”卦论疑案探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前面“健键》、》,亓惕》之经舆?”的发展。年)两点相连接,并前后延伸,这是帛书本《周 其四,在崾要》第四章中,阴阳刚柔融合说进 易》传承发展的一条线;而另一条线是从孔子到 步被细化和分工,其中的损益卦论,不仅是阴阳刚唐代的官方教科书倜易正义》及其延伸。 柔说的融合,还与阴阳五行思想和黄老思想紧密地 帛书本惕易传》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易 相结合。因为“《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学学派的论说,在汉代流传的情况我们无法知道 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但是一些蛛丝马迹的信息,如关于缬》嗌益》卦 金木土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人道焉,不可以论文字的存在和传播,我们可以在汉代乃至三国魏 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为之以上下;又四时朝时期的文献中能够找到。如:淮南子·人间 之变焉,不可以万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这训》中记述这样一段话:孔子读易》至》 里的阴阳、柔刚、上下和八卦均是相互包含的,不嗌》,未尝不愤然而叹曰:’损’者,其王 是分离、独立的概念。同时,损益之道显示的是天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 地之变,是自然之道。虽然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说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 损益卦论”是儒道思想的合一,但是我们从郭店察也。”刘安是武帝同时代的人,他的这段引文前 简书佬老子》与马王堆帛书《老子》之间内容的半段与帛书本要》第四章所引文字大致相同, 差异,可以判断帛书《老子》是融合了战国后期只是没有“愤然”的描述;后半的内容意思与 的道家思想的。所以无论是司马谈关于道家思想要崾要》篇不相一致,主要是谈利害关系。“吉凶之 旨的论说,还是从时代的大背景来看,“能者繇一门”被解释为“祸福之门”也是一种生活化的实 求之,所谓得一而君毕者,此之胃也”这句话,用观点。这也许能说明崾要》篇这时还是为人们 很难说其与道家思想或黄老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所熟悉的文字。淮南王刘安的生卒年代为前179至 帛书《易传》与今本侷易传》 132年,这说明事隔五六十年左右的时间,这段话 还在发挥作用。在侃说苑·敬慎》中也有类似的 传承脉络的梳理 记载:吼孔子读《易》,至于》嗌隘》,则喟然 两种惕易传》对紇》(坤》卦为《易》之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 门户虽然表述文字观点有异同,应该说重视的程度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 基本是一致的,文字的篇幅大小是大致对应的。那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 么,帛书本《易传》中相对比较平衡的《乾》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 砷坤》卦论和》嗌》卦论之间的关系,为什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作者刘向生卒于约 么在今本《易传》中成为一种强化乾》(坤》公元前77至前6年,已经是西汉末年。刘向所引 卦和弱化陨》嗌益》卦的状态呢?更具体一点的这段关于陨损》嗌益》卦的内容与帛书本《易 说,《损》嗌益》卦论为什么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呢?传》和南子》的引文和含义相差较大,似乎 我们首先考虑今本(易传》与帛书锡易传》嚶要》中损益卦论的内容在这里已不存在。在吼 之间可能有的关联。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子家语》第四卷中的关于损益卦的引文与刘向 传》记有传《易》的谱系:孔子-商瞿-駢臂 侻说苑》中的话语基本一致。编者为三国时期魏国 矫疵-周竖-光羽-田何。駢臂是战国早中期之间王肃编写。这说明后汉时期,人们仍然熟悉这段引 的楚人,学者一般认为他与《周易》在楚地的传文。但是历史上有称王肃的《孔子家语》为伪书 播有很大的关系。汉代《周易》传承主要人物是现在又有一些历史材料说明不是伪书。在传说中的 由田何一系传播的,这里虽然有一个从楚地回传的郑玄和王肃争“真孔”的历史过程中,王肃是失 脉络,易学显然已经形成了两个支流。帛书《易败的。这是否说明人们对“损益卦论”的某种否 传》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反映了楚地一支的文字。定的看法呢?因为在此之后似乎就没有相关》 把握这两条既有一定关联又有各自特征的历史发展嗌隘》卦论的引文,后人或许也就不熟悉“损益卦 线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易传》和汉代论”了 易学史的发展。第一条线可以駢臂和帛书的下葬时 今本侷易传》较早有明确记录的是司马迁的 间公元前186年,即汉文帝六年(西汉建国二十使记》。司马迁生卒年代为前145至约前86年 116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前面 “《键 》、《川 》, 亓 《易 》之经舆 ?”的发展。 其四 , 在 《要 》第四章中 , 阴阳刚柔融合说进一 步被细化和分工 , 其中的损益卦论 , 不仅是阴阳刚 柔说的融合 , 还与阴阳五行思想和黄老思想紧密地 相结合。因为 “《易 》又天道焉 , 而不可以日月生 辰尽称也 , 故为之以阴阳 ; 又地道焉 , 不可以水火 金木土尽称也 , 故律之以柔刚 ; 又人道焉 , 不可以 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 , 故为之以上下 ; 又四时 之变焉 , 不可以万物尽称也 , 故为之以八卦。”这 里的阴阳、柔刚、上下和八卦均是相互包含的 , 不 是分离、独立的概念。同时 , 损益之道显示的是天 地之变 , 是自然之道。虽然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说 “损益卦论 ”是儒道思想的合一 , 但是我们从郭店 简书 《老子 》与马王堆帛书 《老子 》之间内容的 差异 , 可以判断帛书 《老子 》是融合了战国后期 的道家思想的。所以无论是司马谈关于道家思想要 旨的论说 , 还是从时代的大背景来看 , “能者繇一 求之 , 所谓得一而君毕者 , 此之胃也 ”这句话 , 很难说其与道家思想或黄老思想没有任何关联。 三 帛书 《易传 》与今本 《易传 》 传承脉络的梳理 两种 《易传 》对 《乾 》《坤 》卦为 《易 》之 门户虽然表述文字观点有异同 , 应该说重视的程度 基本是一致的 , 文字的篇幅大小是大致对应的。那 么 , 帛书本 《易传 》中相对比较平衡的 《乾 》 《坤 》卦论和 《损 》《益 》卦论之间的关系 , 为什 么在今本 《易传 》中成为一种强化 《乾 》 《坤 》 卦和弱化 《损 》《益 》卦的状态呢 ? 更具体一点 说 , 《损 》《益 》卦论为什么没有能够保存下来呢 ? 我们首先考虑今本 《易传 》与帛书 《易传 》 之间可能有的关联。司马迁 《史记 ·仲尼弟子列 传 》记有传 《易 》的谱系 : 孔子 - 商瞿 - 馯臂 - 矫疵 - 周竖 - 光羽 - 田何。馯臂是战国早中期之间 的楚人 , 学者一般认为他与 《周易 》在楚地的传 播有很大的关系。汉代 《周易 》传承主要人物是 由田何一系传播的 , 这里虽然有一个从楚地回传的 脉络 , 易学显然已经形成了两个支流。帛书 《易 传 》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反映了楚地一支的文字。 把握这两条既有一定关联又有各自特征的历史发展 线索 ,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易传 》和汉代 易学史的发展。第一条线可以馯臂和帛书的下葬时 间公元前 186年 , 即汉文帝六年 (西汉建国二十 年 ) 两点相连接 , 并前后延伸 , 这是帛书本 《周 易 》传承发展的一条线 ; 而另一条线是从孔子到 唐代的官方教科书 《周易正义 》及其延伸。 帛书本 《易传 》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易 学学派的论说 , 在汉代流传的情况我们无法知道 , 但是一些蛛丝马迹的信息 , 如关于 《损 》《益 》卦 论文字的存在和传播 , 我们可以在汉代乃至三国魏 朝时期的文献中能够找到。如 : 《淮南子 ·人间 训 》中记述这样一段话 : “孔子读 《易 》至 《损 》 《益 》, 未尝不愤然而叹曰 : ‘益 ’‘损 ’者 , 其王 者之事与 ? 事或欲以利之 , 适足以害之 , 或欲害 之 , 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 , 祸福之门户 , 不可不 察也。”刘安是武帝同时代的人 , 他的这段引文前 半段与帛书本 《要 》第四章所引文字大致相同 , 只是没有 “愤然 ”的描述 ; 后半的内容意思与 《要 》篇不相一致 , 主要是谈利害关系。“吉凶之 门 ”被解释为 “祸福之门 ”也是一种生活化的实 用观点。这也许能说明 《要 》篇这时还是为人们 所熟悉的文字。淮南王刘安的生卒年代为前 179至 132年 , 这说明事隔五六十年左右的时间 , 这段话 还在发挥作用。在 《说苑 ·敬慎 》中也有类似的 记载 : “孔子读 《易 》, 至于 《损 》《益 》, 则喟然 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 : 夫子何为叹 ? 孔子曰 : 夫 自损者益 , 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 ! 子夏曰 : 然则 学者不可以益乎 ? 孔子曰 : 否 ! 天之道 , 成者未尝 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 , 故曰得。苟不知持满 , 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作者刘向生卒于约 公元前 77至前 6年 , 已经是西汉末年。刘向所引 的这段关于 《损 》《益 》卦的内容与帛书本 《易 传 》和 《淮南子 》的引文和含义相差较大 , 似乎 《要 》中损益卦论的内容在这里已不存在。在 《孔 子家语 》第四卷中的关于损益卦的引文与刘向 《说苑 》中的话语基本一致。编者为三国时期魏国 王肃编写。这说明后汉时期 , 人们仍然熟悉这段引 文。但是历史上有称王肃的 《孔子家语 》为伪书 , 现在又有一些历史材料说明不是伪书。在传说中的 郑玄和王肃争 “真孔 ”的历史过程中 , 王肃是失 败的。这是否说明人们对 “损益卦论 ”的某种否 定的看法呢 ? 因为在此之后似乎就没有相关 《损 》 《益 》卦论的引文 , 后人或许也就不熟悉 “损益卦 论 ”了。 今本 《易传 》较早有明确记录的是司马迁的 《史记 》。司马迁生卒年代为前 145至约前 86年 , 61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