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传》美学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兼论《易传》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 的文章文学理论著作 杜贵晨 摘要]《易传》作者有意表明了对《易经》的研究与评价的立场,《易传》文本包含有关美 学一文学思想的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拾遗补阙,论述《易传》之“美”有美在自然 然美高于艺术美、美乃自然而然、无所为而为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阴柔之为美及其含蓄的特 征;又,关于“修辞立其诚”的意义及其影响关于“衰世之意”、“忧患”著书的意义及其对司马 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等等。论述结合了与古今中外美字一文学理论的比较,加强证明了 《易传》实为《文心雕龙》之先导,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文学理论著作。 关键词]易传美学文学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4)06-0054·11 《公羊传定公元年》:“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解诂》:“读谓经,传谓训诂。”由此 可知我国文献发生和习学应用的早期,“传”是因解“经”而生的一种文体。但是,训诂为 章句之学。何休是东汉末人,其称“传谓训诂”,大概是囿于“汉学”的风习。其实在汉初以 前,“传”并不仅仅是对“经”的训诂,还往往有对经义的追询与发挥如《左传》之于《春秋》, 《毛诗传》之于《诗经》等,就都是如此。所以,早在《孟子章上》就已经指出:“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反对断章取义,强调对《诗》之大意的正确 把握。而王充虽已晚为东汉人,但是,《论衡书解篇》说:“圣人作其经,贤者造其传,述作 者之意圣人之志,故经须传也。”也还知道“传”的主要功能是“述作者之意,采圣人之 志”。所以,至晚汉初以前,“传”与“经”的阐释与被阐释,在许多情况下是研究著作与被研 究对象的关系。换言之,“传”是对“经”的一种批评。这种批评既关乎“经”之“意”与“志” 也关乎其“文”与“辞”,往往是有关“经”之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一种全面的说明。这就不免 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传”作者有关“经”作为语言文本形式的美学一文学思想 《周易》经、传的关系正是如此。而且比较汉初以前别种经传,《易传》作者更为有意地 作者简介:杜贵晨(1950~),男,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014 c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mp//www.cnki.ner
关于《易传》美学 —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兼论《易传》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 的文章 —文学理论著作 杜 贵 晨 [摘要]《易传》作者有意表明了对《易经》的研究与评价的立场《, 易传》文本包含有关美 学 —文学思想的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拾遗补阙 ,论述《易传》之“美”有美在自然、 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美乃自然而然、无所为而为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阴柔之为美及其含蓄的特 征 ;又 ,关于“修辞立其诚”的意义及其影响 ,关于“衰世之意”、“忧患”著书的意义及其对司马 迁“发愤著书”说的影响等等。论述结合了与古今中外美学 —文学理论的比较 ,加强证明了 《易传》实为《文心雕龙》之先导 ,是我国最早作专书批评的文章 —文学理论著作。 [关键词] 易传 美学 文学 若干问题 [中图分类号] B222.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627(2004) 06 - 0054 - 11 作者简介 :杜贵晨(1950~ ) ,男 ,山东宁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014 《公羊传·定公元年》“: 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何休《解诂》“: 读谓经 ,传谓训诂。”由此 可知 ,我国文献发生和习学应用的早期“, 传”是因解“经”而生的一种文体。但是 ,训诂为 章句之学。何休是东汉末人 ,其称“传谓训诂”,大概是囿于“汉学”的风习。其实在汉初以 前“, 传”并不仅仅是对“经”的训诂 ,还往往有对经义的追询与发挥 ,如《左传》之于《春秋》, 《毛诗传》之于《诗经》等 ,就都是如此。所以 ,早在《孟子·万章上》就已经指出“: 说《诗》者 ,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反对断章取义 ,强调对《诗》之大意的正确 把握。而王充虽已晚为东汉人 ,但是《, 论衡·书解篇》说“: 圣人作其经 ,贤者造其传 ,述作 者之意 ,采圣人之志 ,故经须传也。”也还知道“传”的主要功能是“述作者之意 ,采圣人之 志”。所以 ,至晚汉初以前“, 传”与“经”的阐释与被阐释 ,在许多情况下是研究著作与被研 究对象的关系。换言之“, 传”是对“经”的一种批评。这种批评既关乎“经”之“意”与“志”, 也关乎其“文”与“辞”,往往是有关“经”之文本内容与形式的一种全面的说明。这就不免 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出“传”作者有关“经”作为语言文本形式的美学 —文学思想。 《周易》经、传的关系正是如此。而且比较汉初以前别种经传《, 易传》作者更为有意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表明了对《易经》的研究与评价的立场。如其言“《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夫 《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系辞上传》);又“《易》之 为书也不可远”,“《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系辞 下传》)等等,无不说明《易传》作者是在自觉对《易经》全书包括其作为文献一文章著作体 式的研究评论。因此,《易传》包含有关于美学与文章或文学理论的内容,或有与后者相近 相通的美学一文学思想,是很自然的事。 《易传》的这一特点已为近世学者所注意并有了某些研究①。但是,比较对于先秦其 他经典中美学一文学思想的探讨,又相对于这部书的地位与影响,已有的研究显然还是很 不够深入。这突出表现在:一是《易传》中一些明显有关美学一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尚未 揭示出来或者虽有所论及而未见深入;二是《易传》在古代文论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还没有 得到恰当的说明和评定。其影响所及,就是作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世有关古代文学批评 研究成果的近几十年来最为流行的几种古代文学批评史,很少有提及《易传》的,甚至未能 进入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材的某一影响很大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其在近世古代文学研究 上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本文愿拾遗补阙,并在前人及本文 研究的基础上,对《易传》之美学一文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在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地位,谈 点个人的看法 、关于“美利”之美及其特征 《易传》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最直接当然是其中用到“美”字的 文句,大约有5处,而以《乾文言》论“美利”最富美学的意蕴。其文曰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 大矣哉! 这段话总论“乾元”之功用,谈的是“唯天为大”的古代哲学问题。其中涉及到“美”的 是“乾始”以下三句。但据前文,“乾始”即“乾元者,始而亨者也”的略语;又,《说卦传》云 乾为天。”《易乾》:“《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因此,“乾始”之义是说天有 万物资始”之德,这种德就是它的“美利”;其用与“坤元”即地之“万物资生”的德相交合 即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易泰喙传》),世界就生生不已了。这也就是“天地之大德曰 生”(《系辞下传》。但在这过程中,“乾”即“天”占主动的地位,所以上引《乾文言》曰“乾始」 能以美利利天下”云云。这里,《易传》作者把“美”之本源与“利”之功用都归于乾即天,更 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研究情况,可见张善文《周易)与文学》收录《周易)与文学 关系研究的综述》文的介绍,近今则有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以及张善文《周易)与文学》中有 关部分作过较为深入的讨论 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cnkiner
表明了对《易经》的研究与评价的立场。如其言“《易》与天地准 ,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夫 《易》,何为者也 ? 夫《易》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如斯而已者也”《( 系辞上传》) ;又“《易》之 为书也不可远”“,《易》之为书也 ,原始要终 ,以为质也”“,《易》之为书也 ,广大悉备”《( 系辞 下传》) 等等 ,无不说明《易传》作者是在自觉对《易经》全书包括其作为文献 —文章著作体 式的研究评论。因此《, 易传》包含有关于美学与文章或文学理论的内容 ,或有与后者相近 相通的美学 —文学思想 ,是很自然的事。 《易传》的这一特点已为近世学者所注意并有了某些研究 ①。但是 ,比较对于先秦其 他经典中美学 —文学思想的探讨 ,又相对于这部书的地位与影响 ,已有的研究显然还是很 不够深入。这突出表现在 :一是《易传》中一些明显有关美学 —文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尚未 揭示出来 ,或者虽有所论及而未见深入 ;二是《易传》在古代文论史上的价值与地位还没有 得到恰当的说明和评定。其影响所及 ,就是作为全面系统地反映近世有关古代文学批评 研究成果的近几十年来最为流行的几种古代文学批评史 ,很少有提及《易传》的 ,甚至未能 进入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材的某一影响很大的《中国历代文论选》,其在近世古代文学研究 上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 ,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 ,本文愿拾遗补阙 ,并在前人及本文 研究的基础上 ,对《易传》之美学 —文学思想的价值及其在古代文论史上应有的地位 ,谈一 点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美利”之美及其特征 《易传》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有多种不同的表现 ,最直接当然是其中用到“美”字的 文句 ,大约有 5 处 ,而以《乾文言》论“美利”最富美学的意蕴。其文曰 : 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利贞”者 ,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利 , 大矣哉 ! 这段话总论“乾元”之功用 ,谈的是“唯天为大”的古代哲学问题。其中涉及到“美”的 是“乾始”以下三句。但据前文“, 乾始”即“乾元者 ,始而亨者也”的略语 ;又《, 说卦传》云 : “乾为天。”《易·乾》“:《彖》曰 :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 ,乃统天。”因此“, 乾始”之义是说天有 “万物资始”之德 ,这种德就是它的“美利”;其用与“坤元”即地之“万物资生”的德相交合 , 即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 易·泰·彖传》) ,世界就生生不已了。这也就是“天地之大德曰 生”《( 系辞下传》。但在这过程中“, 乾”即“天”占主动的地位 ,所以上引《乾文言》曰“乾始 能以美利利天下”云云。这里《, 易传》作者把“美”之本源与“利”之功用都归于乾即天 ,更 45 孔子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研究情况 ,可见张善文《〈周易〉与文学》收录《〈周易〉与文学 关系研究的综述》一文的介绍 ,近今则有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以及张善文《〈周易〉与文学》中有 关部分作过较为深入的讨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关于《易传》美学一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55 进一步论“乾始”这样做了,却“不言所利”,即并不标榜它的“美利”之功。此《老子》所谓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在《易传》作者看来是一种至德,所以他的“美利”也就“大 矣哉”。对此,近人马振彪《周易学说》阐发较为透彻 彪谨案:《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又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此即乾始之义。 又云有名万物之母。此即美利利天下之义。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 若夷搏之不得名曰微。即不言所利之义。《中庸》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亦此意也。乾纯阳而能动,动则变,变则化。能利者变化之始也,所利者变化之 成也。利天下而不知其所利,且并不自知其能利,其为物也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则亦无所之非能矣,尚何言哉 马氏用《老子》、《中庸》释义与《易传》本义诚然有合,但是,《论语货》“子曰:天何言 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数语以及《庄子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论 应当更能说明“乾始”之“美利”的特征。当然,《易传》言“乾始”之“美利”,还并不就是美学 意义上的“美”。但是,其既称“美利”,意义之中就不免包含对“美”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也就是说其必然具有一定美学思想的内涵。这既是合乎逻辑的,又是具体可指的。具体 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即自然为最高的美。《易传悦卦》曰“乾为天”,所以,上引《易传》“乾始”之 美利”,即“天”之“美利”。《易传》中“天”字屡见,虽然在“天垂象,见吉凶”(《序卦传》等 个别语句中“天”的观念略有“意志之天”或“主宰之天”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在多数情况 下,如“天尊地卑”、“在天成象”“天地设位”、“乃统天”、“乃顺承天”“承天而时行”“天地 感而生万物”等语中的“天”字,都是指“自然之天”,体现了《易传》基本的唯物主义倾向 因此“乾始”之“美利”即“自然之天”为“万物资始”的“美利”。换言之,在《易传》作者看 来,“天”即“自然”是“美”,而且是能“利天下”的“大美”。这也就是说,美在自然,自然之美 是最高的美。这虽然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往往而有的一种朴素的审美意识,但是,在我国先 秦典籍中,《易传》对这一意识的表达较早并最为具体。 《易传》美在自然的思想实际是说自然为美,而美源于自然。这后一个意思就包括了 切“人文”之美都是“天”即自然的摹本①的思想。这就合乎逻辑地包含了自然之美高于 艺术之美的认识,从而通于后世艺文师法自然之说,如董其昌论画云:“画家以古人为师 已自上乘,进此当以天地为师。”②但是,《易传》以来长时期中,以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观 念似没有得到发扬,如董其昌虽主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师法自然,但在自然与艺术的优 ①如《系辞下传》说八卦的创制就是一个代表:“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 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②《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 c1994-2010Ch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rightsreservedhp://www.cnki.ner
进一步论“乾始”这样做了 ,却“不言所利”,即并不标榜它的“美利”之功。此《老子》所谓 “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这在《易传》作者看来是一种至德 ,所以他的“美利”也就“大 矣哉”。对此 ,近人马振彪《周易学说》阐发较为透彻 : 彪谨案《: 老子》云无名天地之始 ,又云有物浑成 ,先天地生 ,此即乾始之义。 又云有名万物之母。此即美利利天下之义。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希 ,听之不闻名 若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即不言所利之义。《中庸》言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 ,至矣。 亦此意也。乾纯阳而能动 ,动则变 ,变则化。能利者变化之始也 ,所利者变化之 成也。利天下而不知其所利 ,且并不自知其能利 ,其为物也不二 ,则其生物不测 , 则亦无所之非能矣 ,尚何言哉。 马氏用《老子》《、中庸》释义与《易传》本义诚然有合 ,但是《, 论语·阳货》“子曰 :天何言 哉 ? 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数语以及《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论 , 应当更能说明“乾始”之“美利”的特征。当然《, 易传》言“乾始”之“美利”,还并不就是美学 意义上的“美”。但是 ,其既称“美利”,意义之中就不免包含对“美”之特点的理解与把握 , 也就是说其必然具有一定美学思想的内涵。这既是合乎逻辑的 ,又是具体可指的。具体 而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天”即自然为最高的美。《易传·说卦》曰“乾为天”,所以 ,上引《易传》“乾始”之 “美利”,即“天”之“美利”。《易传》中“天”字屡见 ,虽然在“天垂象 ,见吉凶”《( 序卦传》) 等 个别语句中“, 天”的观念略有“意志之天”或“主宰之天”的唯心主义色彩 ,但在多数情况 下 ,如“天尊地卑”“、在天成象”“、天地设位”“、乃统天”“、乃顺承天”“、承天而时行”“、天地 感而生万物”等语中的“天”字 ,都是指“自然之天”,体现了《易传》基本的唯物主义倾向。 因此“, 乾始”之“美利”即“自然之天”为“万物资始”的“美利”。换言之 ,在《易传》作者看 来“, 天”即“自然”是“美”,而且是能“利天下”的“大美”。这也就是说 ,美在自然 ,自然之美 是最高的美。这虽然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往往而有的一种朴素的审美意识 ,但是 ,在我国先 秦典籍中《, 易传》对这一意识的表达较早并最为具体。 《易传》美在自然的思想实际是说自然为美 ,而美源于自然。这后一个意思就包括了 一切“人文”之美都是“天”即自然的摹本 ①的思想。这就合乎逻辑地包含了自然之美高于 艺术之美的认识 ,从而通于后世艺文师法自然之说 ,如董其昌论画云“: 画家以古人为师 , 已自上乘 ,进此当以天地为师。”② 但是《, 易传》以来长时期中 ,以自然美高于艺术美的观 念似没有得到发扬 ,如董其昌虽主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师法自然 ,但在自然与艺术的优 关于《易传》美学 —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55 ① ② 《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 如《系辞下传》说八卦的创制就是一个代表“: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 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 ,以类万物之情。”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孔子研究2004年第6期 劣上却持调和的观点。他说“大都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①又说:“以蹊径之 怪奇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②据笔者所见,秦汉以降,在 关于艺术与现实优劣问题上能与《易传》相沟通的,只有《三国演义》的评改者毛宗岗一人。 笔者在《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一文中曾经论及 他(按指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指出“《三国》书,有巧收幻结之妙”后, 认为这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人意外,巧复在人意中,造物者可谓善于作文 矣。今人下笔必不能如此之幻,如此之巧,然则读造物自然之文,而又何必读今 人臆造之文乎哉”。这里除了表示他重历史小说,轻非历史题材小说的倾向外 还蕴含了“造物自然”高于“今人臆造”的美学观念。这使我们联想到俄国十九世 纪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现实美永远高于艺术美的论断。朱光潜先生 在《西方美学史》中认为:“关于艺术和现实优劣的问题,车尔尼雪夫斯基可以说 是唯一重要的美学家,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高于艺术。”毛宗岗显然不是美学史 里重要的美学家,但他早在十七世纪就己孕育了这种美学观念的萌芽。③ 现在看来,毛宗岗这种以“造物自然之文高子“今人臆造之文”的美学观念,溯源就是《易 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的思想。 (2)美是有功利性的。如上论自然为美同样的道理,“乾始”句之“美利”,无论是说 “美”之“利”还是说“利”之“美”,其实又都表明“美”是离不开“利”的。换言之,“美”不只 是一种形式,而且有功利性的内容。这与《论语叭佾》中孔子“尽美矣,又尽善矣”的美善 统一的理想大体一致。而我们知道,古近代西方对美是否具功利性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康德认为“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④但是,《易 传》的这个思想却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善统一的论述遥相呼应。苏氏说:“任何一件东西 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则它就同时是 恶的又是丑的。”⑤而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也说过“看到便利就起快感因为便利就是 种美。”⑥所以,尽管《易传》论美的语境与苏格拉底、休谟肯定是大不同的,但是其以美具 功利性一点,却与西方这两位分别是古近代的大家有相近、相似或相通之处 (3)美乃自然而然,无所为而为。虽然如上所论及,《易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为 无可比拟,但是,能成其“大”还因为“乾为天”这样做了,却“不言所利”。这后一点仍有独 ①《画禅室随笔》卷三《答诗》。 ②《画禅室随笔》卷四《杂言》。 ③《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231页 ④宗白华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5节,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⑤克赛诺封回忆录》卷三第八章,朱光潜译稿,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 系美学教研室编,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⑥《论人性》卷二第一章第八节,朱光潜译稿,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110页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mtp://www.cnki.ner
劣上却持调和的观点。他说“: 大都诗以山川为境 ,山川亦以诗为境。”① 又说“: 以蹊径之 怪奇论 ,则画不如山水 ;以笔墨之精妙论 ,则山水决不如画。”② 据笔者所见 ,秦汉以降 ,在 关于艺术与现实优劣问题上能与《易传》相沟通的 ,只有《三国演义》的评改者毛宗岗一人。 笔者在《毛宗岗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贡献》一文中曾经论及 : 他(按指毛宗岗) 在《读三国志法》中指出“《三国》一书 ,有巧收幻结之妙”后 , 认为这是“造物者之巧也。幻既出人意外 ,巧复在人意中 ,造物者可谓善于作文 矣。今人下笔必不能如此之幻 ,如此之巧 ,然则读造物自然之文 ,而又何必读今 人臆造之文乎哉”。这里除了表示他重历史小说 ,轻非历史题材小说的倾向外 , 还蕴含了“造物自然”高于“今人臆造”的美学观念。这使我们联想到俄国十九世 纪著名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现实美永远高于艺术美的论断。朱光潜先生 在《西方美学史》中认为“: 关于艺术和现实优劣的问题 ,车尔尼雪夫斯基可以说 是唯一重要的美学家 ,毫无保留地肯定现实高于艺术。”毛宗岗显然不是美学史 里重要的美学家 ,但他早在十七世纪就已孕育了这种美学观念的萌芽。③ 现在看来 ,毛宗岗这种以“造物自然之文”高于“今人臆造之文”的美学观念 ,溯源就是《易 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的思想。 (2) 美是有功利性的。如上论自然为美同样的道理 “, 乾始”句之“美利”,无论是说 “美”之“利”,还是说“利”之“美”,其实又都表明“美”是离不开“利”的。换言之“, 美”不只 是一种形式 ,而且有功利性的内容。这与《论语·八佾》中孔子“尽美矣 ,又尽善矣”的美善 统一的理想大体一致。而我们知道 ,古、近代西方对美是否具功利性有不同的看法。例如 康德认为“: 只有对于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④ 但是《, 易 传》的这个思想却与古希腊苏格拉底美善统一的论述遥相呼应。苏氏说“: 任何一件东西 如果它能很好的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 ,它就同时是善的 ,又是美的 ,否则它就同时是 恶的又是丑的。”⑤ 而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也说过“: 看到便利就起快感 ,因为便利就是一 种美。”⑥ 所以 ,尽管《易传》论美的语境与苏格拉底、休谟肯定是大不同的 ,但是其以美具 功利性一点 ,却与西方这两位分别是古、近代的大家有相近、相似或相通之处。 (3) 美乃自然而然 ,无所为而为。虽然如上所论及《, 易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为 无可比拟 ,但是 ,能成其“大”还因为“乾为天”这样做了 ,却“不言所利”。这后一点仍有独 65 孔子研究 2004 年第 6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论人性》卷二第一章第八节 ,朱光潜译稿 ,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 110 页。 克赛诺封《回忆录》卷三第八章 ,朱光潜译稿 ,转引自《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 系美学教研室编 ,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第 19 页。 宗白华译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 5 节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版。 《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版 ,第 231 页。 《画禅室随笔》卷四《杂言》。 《画禅室随笔》卷三《答诗》。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关于《易传》美学一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立的美学意义,即“以美利利天下”并非“天”有意为之,乃其性理如此,自然而然,所以能成 其“大”。这一“美利”的特质已有上引马振彪氏所揭示,通于《老子》《中庸》的道理,笔者 用《论语》孔子的话作了补充,但是,都是就现象而言,并未深入到“天”即自然何以“不言 便为“大美”的理由。这一点,《庄子山木》借逆旅小子之口所说的话可能是有启示的。他 说:“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换言之即自美不美,而不自美为美。这正是《老子》“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思想的体现,却与“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 所利”之“美”神理相通。因此,《易传》“天·即自然之美集中体现了《老子》“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的特点 《易传》所表明美的这一特点在后世得到充分的发扬。古代文论中一切崇尚自然清 真,反对雕琢伪饰的创作与批评倾向,都与此遥相关联。如《文心雕龙明诗》曰:“感物吟 志,莫非自然。”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太守良宰》诗曰:“清水出芙 蓉,天然去雕饰。”欧阳修《唐元结阳岩铭》曰:“君子欲著子不朽着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必 得于自然。颜子萧然卧于陋巷,人蓂见其所为而名高万世所谓得之自然也。”如此等等 都与《易传》美在自然无为的观念脉理相過:同时,我们还发现,虽然上所论及《易传》有以 美具功利性之一面的倾向,若与康德相反对,但在“不言所利”而得有美一点上,却与康德 的主张至少有形式上的相合。康德《判断力批判》云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 被知觉时。① 又说 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然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它仍 然具有促进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② 同样地,康德的这些论述与《易传》的语境用心肯定不同,但是,其以美的理想为一种在对 象身上可被感知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以艺术之美为“没有目的”而对“自然具有合目的 性”,并“仍然具有促进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的“意境”的观点,在哲 学上却通于《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认识,与《易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 利”所包含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特征的表述,有相通乃至暗合之处 关于“阴柔”之为美 《坤∝言传》 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 ①宗白华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第17节 ②宗白华译: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第44节。 o1994-2010chinaAcademic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mtp://www.cnki.ner
立的美学意义 ,即“以美利利天下”并非“天”有意为之 ,乃其性理如此 ,自然而然 ,所以能成 其“大”。这一“美利”的特质已有上引马振彪氏所揭示 ,通于《老子》《、中庸》的道理 ,笔者 用《论语》孔子的话作了补充 ,但是 ,都是就现象而言 ,并未深入到“天”即自然何以“不言” 便为“大美”的理由。这一点《, 庄子·山木》借逆旅小子之口所说的话可能是有启示的。他 说“: 其美者自美 ,吾不知其美也。”换言之即自美不美 ,而不自美为美。这正是《老子》“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思想的体现 ,却与“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 所利”之“美”神理相通。因此《, 易传》“天”即自然之美集中体现了《老子》“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的特点。 《易传》所表明美的这一特点在后世得到充分的发扬。古代文论中一切崇尚自然清 真 ,反对雕琢伪饰的创作与批评倾向 ,都与此遥相关联。如《文心雕龙·明诗》曰“: 感物吟 志 ,莫非自然。”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太守良宰》诗曰“: 清水出芙 蓉 ,天然去雕饰。”欧阳修《唐元结阳岩铭》曰“: 君子欲著于不朽者有诸其内而见于外者 ,必 得于自然。颜子萧然卧于陋巷 ,人莫见其所为而名高万世 ,所谓得之自然也。”如此等等 , 都与《易传》美在自然无为的观念脉理相通。同时 ,我们还发现 ,虽然上所论及《易传》有以 美具功利性之一面的倾向 ,若与康德相反对 ,但在“不言所利”而得有美一点上 ,却与康德 的主张至少有形式上的相合。康德《判断力批判》云 : 美是一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在它不具有一个目的的表象而在对象身上 被知觉时。① 又说 : 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 ,它只对自然具有合目的性 ,并且 ,虽然没有目的 ,它仍 然具有促进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② 同样地 ,康德的这些论述与《易传》的语境用心肯定不同 ,但是 ,其以美的理想为一种在对 象身上可被感知的“合目的性的形式”,以艺术之美为“没有目的”而对“自然具有合目的 性”,并“仍然具有促进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的“意境”的观点 ,在哲 学上却通于《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认识 ,与《易传》“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 ,不言所 利”所包含关于自然美的美学特征的表述 ,有相通乃至暗合之处。 二、关于“阴柔”之为美 《坤·文言传》: 阴虽有美“, 含”之以从王事 ,弗敢成也。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地道无成 关于《易传》美学 —文学思想的若干问题 75 ① ② 宗白华译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 ,第 44 节。 宗白华译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 ,第 17 节。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