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 和忧患意识 唐明邦 [摘要]南宋著名诗人和思慿家杨万里,轡心硏《易》,撰《诚斋易传》,开引史证 《易》新学风。书中借《易》理阐发其优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和敬德力 行的自徫神,对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诚斋易传》蕴含的经邦济世思想, 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关键词]杨万里诚斋易传优患意识自律精神 图分类号]B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05-0095-06 杨万里(1127-1206)字挺秀,号诚斋,是南宋初年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人。其诗与陆游、范成大齐名。他是与朱熹同时的易学家,花十七年功 夫写成《诚斋易传》,坚持经世致用学风,阐发《周易》的忧患意识,变革思想。在宋 代图书之学大为兴盛的学术环境里,杨万里引史证易,不及象数,为长江易学树立了新 的范型。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杨万里力图借《周易》阐明自己的经世思想。他认定《周易》原是垂教忧患思想的 著作。他写道:“文王遭纣羑里之祸而演《易》,不以己之忧患忘天下后世之忧患,乃推 己之忧患,虑天下后世之忧患,其于忧患可谓亲履而备尝之矣。其心危,其辞亦危。此 无它,以吾身之危,欲使后世之危者平;以吾心之不慢易,恐后世之易者倾。”(《诚斋 易传嘹辞下》第十一章)这的确掌握了《周易》经邦济世思想的实质。《周易》为历代 明君贤相所推重,正在于它教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作者简介:唐明邦(1925—),男,重庆市忠县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 史的教学与研究。武汉430072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 和忧患意识 唐 明 邦 [摘要] 南宋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杨万里 , 潜心研《易》, 撰《诚斋易传》, 开引史证 《易》新学风。书中借《易》理阐发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 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和敬德力 行的自律精神 , 对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诚斋易传》蕴含的经邦济世思想 , 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关键词] 杨万里 诚斋易传 忧患意识 自律精神。 [中图分类号] B2441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2627 (2002) 05 - 0095 - 06 杨万里 (1127 —1206) 字挺秀 , 号诚斋 , 是南宋初年著名诗人和思想家。吉州吉水 (今江西吉水) 人。其诗与陆游、范成大齐名。他是与朱熹同时的易学家 , 花十七年功 夫写成《诚斋易传》, 坚持经世致用学风 , 阐发《周易》的忧患意识 , 变革思想。在宋 代图书之学大为兴盛的学术环境里 , 杨万里引史证易 , 不及象数 , 为长江易学树立了新 的范型。 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杨万里力图借《周易》阐明自己的经世思想。他认定《周易》原是垂教忧患思想的 著作。他写道 :“文王遭纣 里之祸而演《易》, 不以己之忧患忘天下后世之忧患 , 乃推 己之忧患 , 虑天下后世之忧患 , 其于忧患可谓亲履而备尝之矣。其心危 , 其辞亦危。此 无它 , 以吾身之危 , 欲使后世之危者平 ; 以吾心之不慢易 , 恐后世之易者倾。”(《诚斋 易传·系辞下》第十一章) 这的确掌握了《周易》经邦济世思想的实质。《周易》为历代 明君贤相所推重 , 正在于它教人居安思危 , 未雨绸缪。 作者简介 : 唐明邦 (1925 — ) , 男 , 重庆市忠县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 史的教学与研究。 武汉 430072
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序》中,深刻地阐明自己的易学观说:“易之为言变也。易者 圣人通变之书也。其穷理尽性,其正心修身,其齐家治国,其处显,其傃穷,其居常 其遭变,其参天地、合鬼神,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得其道者,蚩可 哲,慝可淑,眚可福,危可安,乱可治,致身圣贤而济世泰和,犹反掌也。”这是说掌 握《周易》思想,灵活运用,则危可安,乱可治,济世泰和。原因在于它教人以变通之 道,“万事之变方来,而变通之道先立”,善于居常而处变,立于不败之地 杨万里利用泰上六“城复于隍”之辞,教人随吋警惕治乱、存亡的转化,不可掉以 轻心。他说:“泰至于上六,则阴盛而阳微,君子消而小人长,泰往而否来,如城之颓 而为隍,于是治化而乱,存化而亡,国化而家,辟化而庶,有不忍言者矣。《诗》曰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也…平!圣人之戒,亦不缓矣。而犹有不惧者,何也?” (《诚斋易传泰上六》)高岸转化为深谷,深谷转化为高陵,是自然界的巨大变化,社会 现象亦复如是,否极而泰来,泰极而否至,福与祸相倚,人们应时时警惕戒惧,居安思 危,防微杜渐。“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失去警惕故也 杨万里引用历史人物及事件,说明骄傲自满,丧失警惕者,往往失败;随时警醒 心存戒惧者,往往昌盛。指出“能一再忧其亡,则其固如系于桑木矣。桑木之至固而不 可拔者,况又系之于木本乎!由乎前者,明皇晚年是也,由乎后者,尧舜之儆戒,高宗 之寅畏,宣王之惧是也。”(《诚斋易传嘹辞下》第五章)此阐发否九五“其亡其亡,系 于苞桑”的警语,及《系辞》“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政治哲学 杨万里在外敌压境的南宋初年,高扬忧患意识,有重要现实意义。 杨万里处于奸臣当道之世,对于如何清除小人,以保国家和平,思虑颇深。他阐释 央卦《彖传》云:“夹以五阳而决去一阴,以五君子而决去一小人。此舜举十六相去四 凶,周公与十夫去三监之时也,宜其甚易而无难矣。而圣人于此有惧心焉,谓勿专倚乾 之健,必济以兑之说,然后小人可以决去而国家可以和平而无伤也。”(《诚斋易传喙 乾》)依靠众多贤者而清除个别小人,看来是较容易的事,杨万里告戒人们亦不可鲁莽 从事,应心怀忧惧而谨慎为之,才可望达到皆大欢喜而保持国家和平无伤。何须如此小 心?万里以“物极必反”的哲理,解释夹卦与剥卦之卦象说:“夹以五阳决一阴,阳进 极矣;进极必退,于是一变而为娠,而阳退焉。剥以五阴决一阳,阳退极矣;退穷必 进,于是一变而为复,而阳进焉。吾之变化一出,而彼之进退无迹者有迹矣。”(《诚斋 易传辞上》第二章)从夹与复的爻象分析,“进极必退”,“退极必进”,乃自然法则, 社会人事之变化亦然,不可不慎。万里再以历史人物之经验加以证明。箕子德才兼备 而处于无道之君纣之下,用晦而明,得以保全性命。万里用明夷六五爻辞解释道:“五 君位也。而圣人以箕子当之者,明夷之时,六五以阴居阳位,以柔居刚,得中守正,阳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杨万里在《诚斋易传序》中 , 深刻地阐明自己的易学观说 : “易之为言变也。易者 圣人通变之书也。其穷理尽性 , 其正心修身 , 其齐家治国 , 其处显 , 其 穷 , 其居常 , 其遭变 , 其参天地、合鬼神 , 万事之变方来 , 而变通之道先立。……得其道者 , 蚩可 哲 , 慝可淑 , 眚可福 , 危可安 , 乱可治 , 致身圣贤而济世泰和 , 犹反掌也。”这是说掌 握《周易》思想 , 灵活运用 , 则危可安 , 乱可治 , 济世泰和。原因在于它教人以变通之 道 ,“万事之变方来 , 而变通之道先立”, 善于居常而处变 , 立于不败之地。 杨万里利用泰上六“城复于隍”之辞 , 教人随时警惕治乱、存亡的转化 , 不可掉以 轻心。他说 :“泰至于上六 , 则阴盛而阳微 , 君子消而小人长 , 泰往而否来 , 如城之颓 而为隍 , 于是治化而乱 , 存化而亡 , 国化而家 , 辟化而庶 , 有不忍言者矣。《诗》曰 : ‘高岸为谷 , 深谷为陵’是也 ……呜乎 ! 圣人之戒 , 亦不缓矣。而犹有不惧者 , 何也 ?” 《( 诚斋易传·泰上六》) 高岸转化为深谷 , 深谷转化为高陵 , 是自然界的巨大变化 , 社会 现象亦复如是 , 否极而泰来 , 泰极而否至 , 福与祸相倚 , 人们应时时警惕戒惧 , 居安思 危 , 防微杜渐。“无敌国外患者 , 国恒亡”, 失去警惕故也。 杨万里引用历史人物及事件 , 说明骄傲自满 , 丧失警惕者 , 往往失败 ; 随时警醒 , 心存戒惧者 , 往往昌盛。指出“能一再忧其亡 , 则其固如系于桑木矣。桑木之至固而不 可拔者 , 况又系之于木本乎 ! 由乎前者 , 明皇晚年是也 , 由乎后者 , 尧舜之儆戒 , 高宗 之寅畏 , 宣王之惧是也。”《( 诚斋易传·系辞下》第五章) 此阐发否九五“其亡其亡 , 系 于苞桑”的警语 , 及《系辞》“安而不忘危 , 存而不忘亡 , 治而不忘乱”的政治哲学。 杨万里在外敌压境的南宋初年 , 高扬忧患意识 , 有重要现实意义。 杨万里处于奸臣当道之世 , 对于如何清除小人 , 以保国家和平 , 思虑颇深。他阐释 卦《彖传》云 :“ 以五阳而决去一阴 , 以五君子而决去一小人。此舜举十六相去四 凶 , 周公与十夫去三监之时也 , 宜其甚易而无难矣。而圣人于此有惧心焉 , 谓勿专倚乾 之健 , 必济以兑之说 , 然后小人可以决去而国家可以和平而无伤也。”(《诚斋易传·彖· 乾》) 依靠众多贤者而清除个别小人 , 看来是较容易的事 , 杨万里告戒人们亦不可鲁莽 从事 , 应心怀忧惧而谨慎为之 , 才可望达到皆大欢喜而保持国家和平无伤。何须如此小 心 ? 万里以“物极必反”的哲理 , 解释 卦与剥卦之卦象说 : “ 以五阳决一阴 , 阳进 极矣 ; 进极必退 , 于是一变而为 , 而阳退焉。剥以五阴决一阳 , 阳退极矣 ; 退穷必 进 , 于是一变而为复 , 而阳进焉。吾之变化一出 , 而彼之进退无迹者有迹矣。”(《诚斋 易传·系辞上》第二章) 从 与复的爻象分析 ,“进极必退”,“退极必进”, 乃自然法则 , 社会人事之变化亦然 , 不可不慎。万里再以历史人物之经验加以证明。箕子德才兼备 , 而处于无道之君纣之下 , 用晦而明 , 得以保全性命。万里用明夷六五爻辞解释道 :“五 , 君位也。而圣人以箕子当之者 , 明夷之时 , 六五以阴居阳位 , 以柔居刚 , 得中守正 , 阳 69 孔子研究 2002 年第 5 期
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 刚之君子也。纣不足以当之,当之者舍箕子而谁也。”(《诚斋易传明素夷》)正因箕子 为“得中守正”的阳刚君子,乃有坦荡的胸怀,忍辱负重的气量,甘居下位,“用晦而 明”。万里认为箕子“用晦而明”的处世之道,具有双重意义,他说:“变而不穷者易之 道,用而不穷者易之人。如明夷一卦,用之以处阴,则为文王、箕子,明而晦;用之以 居易,则为莅众之君子,晦而明。明而晦,故全己;晦而明,故烛物。故曰推而行之 存乎人,又曰:神而明之,存乎人。”(《诚斋易传明夷》)“明而晦”,是说虿有明德 而暂行韬晦以保全自己,“晦而明”,是说虽处韬晦之时,而明察秋毫,心明眼亮,足以 识破阴谋。这都是处忧患之世,应有忧患意识的表现。 杨万里指出,处忧患之世,当时时保持清湦头脑,不可麻痹大意,存太平思想。他 写道:“平与陂相推,往与复相移。居泰之世者,勿谓时平,其险将萌;勿谓阴往,其 复反掌。九三阳盛矣,极阴将复,泰将否矣,可不惧乎!君臣克艰而守正,庶乎其无 咎。”(《诚斋易传嗪九三》)这是万里对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所作的政治诠 释,指明“物极必反”,泰可转化为否,遇事应三思,不可不警惧。 忧患意识贵在防微杜渐,把不良因素克服于萌芽状态,勿使之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 步。他说:“福生于一小善,祸起于一小不善。万者一之积,大者小之积。善可积也, 不善不可积也。积斯渐,渐斯极,极斯作。及其作而图之,其有及乎!……故一小不善 之心,在下者不可不察之于己;在上者不可不察之于人。察之早,勿使之渐,则国之祸 不作矣。”(《诚斋易传坤文言》)这是万里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 殃”的诠释,教人善于观察动向,把不善的小事,居心不良的小人,制止在初起之时 不可掉以轻心而使之酿成大祸。此种忧患意识,实际上蕴涵着事物经过量的积累将导致 质的变化的深刻哲学思想,触及《周易》变通思想的精华 二、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 学习《周易》,重在经世致用;运用《周易》的变通原理指导社会实践,以治理国 家,安定社会,发展经济。杨万里引史证经的基本宗旨,即在启迪人们因时变通,处理 好“常”同“变”的关系。他写道:“易道之用存乎变。然易之道,有体有用。其变而 无常者用也,其常而不变者体也。君子之学易,能通其变而得其常,极其用而执其体, 是可谓善学易之书,深明易之辞,力行易之道者矣。”(《诚斋易传嘹辞下》第八章)所 谓“易道之用存乎变”,是要对《周易》原理善于灵活应用,不要不顾时代的变化,形 势的发展,而固执成见,墨守陈规。所谓“通其变而行其常”,是要求在灵活应变的过 程中,无论客观形势环境如何千变万化,都不可丧失基本原则。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刚之君子也。纣不足以当之 , 当之者舍箕子而谁也。”(《诚斋易传·明素夷》) 正因箕子 为“得中守正”的阳刚君子 , 乃有坦荡的胸怀 , 忍辱负重的气量 , 甘居下位 , “用晦而 明”。万里认为箕子“用晦而明”的处世之道 , 具有双重意义 , 他说 :“变而不穷者易之 道 , 用而不穷者易之人。如明夷一卦 , 用之以处阴 , 则为文王、箕子 , 明而晦 ; 用之以 居易 , 则为莅众之君子 , 晦而明。明而晦 , 故全己 ; 晦而明 , 故烛物。故曰推而行之 , 存乎人 , 又曰 : 神而明之 , 存乎人。”(《诚斋易传·明夷》) “明而晦”, 是说虽有明德 , 而暂行韬晦以保全自己 ,“晦而明”, 是说虽处韬晦之时 , 而明察秋毫 , 心明眼亮 , 足以 识破阴谋。这都是处忧患之世 , 应有忧患意识的表现。 杨万里指出 , 处忧患之世 , 当时时保持清醒头脑 , 不可麻痹大意 , 存太平思想。他 写道 :“平与陂相推 , 往与复相移。居泰之世者 , 勿谓时平 , 其险将萌 ; 勿谓阴往 , 其 复反掌。九三阳盛矣 , 极阴将复 , 泰将否矣 , 可不惧乎 ! 君臣克艰而守正 , 庶乎其无 咎。”《( 诚斋易传·泰九三》) 这是万里对泰九三“无平不陂 , 无往不复”, 所作的政治诠 释 , 指明“物极必反”, 泰可转化为否 , 遇事应三思 , 不可不警惧。 忧患意识贵在防微杜渐 , 把不良因素克服于萌芽状态 , 勿使之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 步。他说 : “福生于一小善 , 祸起于一小不善。万者一之积 , 大者小之积。善可积也 , 不善不可积也。积斯渐 , 渐斯极 , 极斯作。及其作而图之 , 其有及乎 ! ……故一小不善 之心 , 在下者不可不察之于己 ; 在上者不可不察之于人。察之早 , 勿使之渐 , 则国之祸 不作矣。”(《诚斋易传·坤文言》) 这是万里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 殃”的诠释 , 教人善于观察动向 , 把不善的小事 , 居心不良的小人 , 制止在初起之时 , 不可掉以轻心而使之酿成大祸。此种忧患意识 , 实际上蕴涵着事物经过量的积累将导致 质的变化的深刻哲学思想 , 触及《周易》变通思想的精华。 二、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 学习《周易》, 重在经世致用 ; 运用《周易》的变通原理指导社会实践 , 以治理国 家 , 安定社会 , 发展经济。杨万里引史证经的基本宗旨 , 即在启迪人们因时变通 , 处理 好“常”同“变”的关系。他写道 : “易道之用存乎变。然易之道 , 有体有用。其变而 无常者用也 , 其常而不变者体也。君子之学易 , 能通其变而得其常 , 极其用而执其体 , 是可谓善学易之书 , 深明易之辞 , 力行易之道者矣。”《( 诚斋易传·系辞下》第八章) 所 谓“易道之用存乎变”, 是要对《周易》原理善于灵活应用 , 不要不顾时代的变化 , 形 势的发展 , 而固执成见 , 墨守陈规。所谓“通其变而行其常”, 是要求在灵活应变的过 程中 , 无论客观形势环境如何千变万化 , 都不可丧失基本原则。 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 79
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变化,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用易的目的在如何有利于天下, 为人民造福。人类总是乐于应变的。杨万里举例说明道:“古圣人用易之道以利天下者 变通而已,故栋宇生于巢穴之穷,舟楫生于车马之穷,变而通之,所以鼓之舞之也。巢 穴病而得栋宇,孰不鼓舞于栋宇?车马阻而逢舟楫,孰不鼓舞于舟楫?何则?困于所 穷,必快于所变也。”(《诚斋易传嘹辞上》第十二章)这是对《易传》“鼓之舞之以尽 神”的诠释。万里倡导的变通精神,跃然纸上。认为古圣用易,旨在“利天下”,苟能 变其所穷,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推进社会发展,谁不欢欣鼓舞? 杨万里在阐述《易传》“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泰天时’的原理时,指出人们对于 政治变革,存在三种情况:先天、后天、顺天。他写邀:“尧舜天命未改而禅,先天者 也;文之事商、武之退师,后天者也:汤之伐,不先不后,而顺天者也。”(《诚斋易传 乾旼言》)所谓“先大”,指形势大变之先,主动采取变革措施;“后天”,指形势已经 发展到不得不变之时,然后采取变革措施;“顺天”,指形势发展成熟,及时采取变革措 施。正如万里所说:“先天,天命合乎圣;后天,圣合乎天。”(《诚斋易传嘹辞上》)关 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当顺应客观形势的发展,不可穷而不变,亦不可妄变,当与时俱 杨万里指出,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或“变”,或“化 需要人们灵活掌握。写道:“何谓变?何谓化?变者,有之改;化者,无之复。物壮而 老,世盛而衰,变也;物生而死,世存而亡,化也。孰为此者,神也。故知变化之道 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诚斋易传嘹辞上》第九章)这是说,“变”只是事物的量的 变化,“化”则属于质的改变,如旧事物的消亡。就社会来说,或者促其不断发展,或 者使其革故鼎新,是主导变革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所谓“神之所为”是指“神而明 之”,非指超自然的主宰者 杨万里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经验,深知进行某种社会改革,必须有得力人才作助手 上下一心乃可奏效。他以屯九五的处境为例解析道:“九五以刚明之君,居屯难之世 宜其拨乱反正有余也。然其泽犹屯而未光,其所正,可小而不可大。是屯难终不可济 乎?有君无臣故也。六四近臣则弱,六三近臣则又弱,六二大臣则又弱。然则九五将欲 有为,谁与有为?惟一初九,则远而在下。贤而在下则如无贤,臣而在远则如无臣。 (《诚斋易传屯九五》)这是强调欲行改革,须先培养、提拔有用之贤才,若虽有贤才而 居于下位,或远在外朝,亦无济于事。他举例说:“唐之文宗,初齿为凡主,非不刚也 终自以为不及赧献,大贞则凶也。何也?……用不必才,才不必用,而欲平阉宦之祸 故曰:君强臣羸,航无棹维,无臣有主,去虺得虎。”(《诚斋易传九五》)说明明主 若无贤能大臣辅佐,仍不可轻易进行重大改革。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时代在前进 , 历史在变化 , 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用易的目的在如何有利于天下 , 为人民造福。人类总是乐于应变的。杨万里举例说明道 :“古圣人用易之道以利天下者 , 变通而已 , 故栋宇生于巢穴之穷 , 舟楫生于车马之穷 , 变而通之 , 所以鼓之舞之也。巢 穴病而得栋宇 , 孰不鼓舞于栋宇 ? 车马阻而逢舟楫 , 孰不鼓舞于舟楫 ? 何则 ? 困于所 穷 , 必快于所变也。”(《诚斋易传·系辞上》第十二章) 这是对《易传》“鼓之舞之以尽 神”的诠释。万里倡导的变通精神 , 跃然纸上。认为古圣用易 , 旨在“利天下”, 苟能 变其所穷 , 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条件 , 推进社会发展 , 谁不欢欣鼓舞 ? 杨万里在阐述《易传》“先天而天弗违 , 后天而奉天时”的原理时 , 指出人们对于 政治变革 , 存在三种情况 : 先天、后天、顺天。他写道 : “尧舜天命未改而禅 , 先天者 也 ; 文之事商、武之退师 , 后天者也 ; 汤之伐 , 不先不后 , 而顺天者也。”(《诚斋易传 ·乾·文言》) 所谓“先天”, 指形势大变之先 , 主动采取变革措施 ;“后天”, 指形势已经 发展到不得不变之时 , 然后采取变革措施 ;“顺天”, 指形势发展成熟 , 及时采取变革措 施。正如万里所说 :“先天 , 天命合乎圣 ; 后天 , 圣合乎天。”《( 诚斋易传·系辞上》) 关 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 当顺应客观形势的发展 , 不可穷而不变 , 亦不可妄变 , 当与时俱 进。 杨万里指出 , 事物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 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 , 或“变”, 或“化”, 需要人们灵活掌握。写道 : “何谓变 ? 何谓化 ? 变者 , 有之改 ; 化者 , 无之复。物壮而 老 , 世盛而衰 , 变也 ; 物生而死 , 世存而亡 , 化也。孰为此者 , 神也。故知变化之道 者 , 其知神之所为乎 ?”(《诚斋易传·系辞上》第九章) 这是说 ,“变”只是事物的量的 变化 ,“化”则属于质的改变 , 如旧事物的消亡。就社会来说 , 或者促其不断发展 , 或 者使其革故鼎新 , 是主导变革者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所谓“神之所为”是指“神而明 之”, 非指超自然的主宰者。 杨万里根据自己多年从政经验 , 深知进行某种社会改革 , 必须有得力人才作助手 , 上下一心乃可奏效。他以屯九五的处境为例解析道 : “九五以刚明之君 , 居屯难之世。 宜其拨乱反正有余也。然其泽犹屯而未光 , 其所正 , 可小而不可大。是屯难终不可济 乎 ? 有君无臣故也。六四近臣则弱 , 六三近臣则又弱 , 六二大臣则又弱。然则九五将欲 有为 , 谁与有为 ? 惟一初九 , 则远而在下。贤而在下则如无贤 , 臣而在远则如无臣。” 《( 诚斋易传·屯九五》) 这是强调欲行改革 , 须先培养、提拔有用之贤才 , 若虽有贤才而 居于下位 , 或远在外朝 , 亦无济于事。他举例说 :“唐之文宗 , 初齿为凡主 , 非不刚也。 终自以为不及赧献 , 大贞则凶也。何也 ? ……用不必才 , 才不必用 , 而欲平阉宦之祸。 故曰 : 君强臣羸 , 航无棹维 , 无臣有主 , 去虺得虎。”(《诚斋易传·屯九五》) 说明明主 若无贤能大臣辅佐 , 仍不可轻易进行重大改革。 89 孔子研究 2002 年第 5 期
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 要想巩固政权,进行某种改革,除了须有贤臣,还要深得民心,取得人民拥护。万 里写道:“得位之难,又未若守位之难。何以守之?曰仁而已。何以为仁?曰财而已。 虽有仁心、仁闻,而天下不被其仁恩之泽者,夺民之财为己之财而己。故鹿台聚而商 亡,鹿台散而周王。财散则民聚,此仁之实也。然仁不孤立必有义焉。何谓义?教民理 财义也;谨以出入,亦义也;禁民为非,亦义也。此所谓圣人用易之意。”(《诚斋易传 啄辞下》第一章)这是说任何社会的巩固安定,不可“夺民之财为己之财”,而应以 “教民理财”,“谨以出入”,“禁民为非”为着眼点,务使“天下被其仁恩之泽”。杨万里 深知,南宋统治者,只知沈缅于“山外青山楑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 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主张是不会被采納的。粝万里为国深谋远虑,只落得忧愤 而死,实非偶然 、敬德力行的自律精神 杨万里强调学易的目的在于用易,即用以修身、齐家、治国。他认为易有三种,天 易、竹易、人易。写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易也;书不尽言,言不言意,竹易 也;存乎其德行,人易也。有圣人焉,能得易之道,神而明之,则易不在天而在人;能 体易之德,默而成之,则易不在竹而在圣。神明在我,德行在我。……此所谓圣人用易 之道,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诚斋易传嘹辞上》第十二章)所谓“天易”,指三圣 画卦系辞所根据的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客观法则;“竹易”,指三圣所画的八卦、重卦 及所系之辞,书之于竹简者;“人易”,指人们学习《周易》得到的心得体会,用之于指 导修德力行者。用易正是掌握易理,默而成之,神而明之,做一个德行完美的人。 杨万里指出,用易的范围,包含四个方面:用于一身,用于民众,用于天地,用于 万物。每一方面他都根据《易传》思想提出具体目标。他说:“用易于一身,可以乐天 知命而不忧;用易于众民,可以安土敦仁而能爱;用易于天地,可以范模运量天地之 化;用易于万物,可以致曲成就万物之生。”(《诚斋易传嘹辞上》第四章)以上论点本 是《易传》阐述的,一经杨万里归纳,别有新意,包含着他的独到体会,引人深思。对 于用易于一身,提高人的思想品德,杨万里十分看重,论述尤为突出 杨万里强调用易之道,首先在“成乎己之德”。他说:“学易而不以易成己,则易自 易,我自我也。易何补于我,我何资于易哉!”(《诚斋易传系辞下》第七章)他重视 《易传》三陈九卦之义。关于履、复、谦、恒等九卦对个人修身养德的意义,万里作了 详细解析。他说:“墉无基则圯,”故履为德之基;“木无本则槁”,故复以固其本;“骄 则败其基”,故主谦;“怠则塞其本”,故重恒;人不能“无一不善”,故强调损以修德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要想巩固政权 , 进行某种改革 , 除了须有贤臣 , 还要深得民心 , 取得人民拥护。万 里写道 : “得位之难 , 又未若守位之难。何以守之 ? 曰仁而已。何以为仁 ? 曰财而已。 虽有仁心、仁闻 , 而天下不被其仁恩之泽者 , 夺民之财为己之财而已。故鹿台聚而商 亡 , 鹿台散而周王。财散则民聚 , 此仁之实也。然仁不孤立必有义焉。何谓义 ? 教民理 财义也 ; 谨以出入 , 亦义也 ; 禁民为非 , 亦义也。此所谓圣人用易之意。”(《诚斋易传 ·系辞下》第一章) 这是说任何社会的巩固安定 , 不可“夺民之财为己之财”, 而应以 “教民理财”,“谨以出入”,“禁民为非”为着眼点 , 务使“天下被其仁恩之泽”。杨万里 深知 , 南宋统治者 , 只知沈缅于“山外青山楼外楼 , 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 醉 , 直把杭州作汴州”。他的主张是不会被采纳的。杨万里为国深谋远虑 , 只落得忧愤 而死 , 实非偶然。 三、敬德力行的自律精神 杨万里强调学易的目的在于用易 , 即用以修身、齐家、治国。他认为易有三种 , 天 易、竹易、人易。写道 :“天尊地卑 , 乾坤定矣 , 天易也 ; 书不尽言 , 言不言意 , 竹易 也 ; 存乎其德行 , 人易也。有圣人焉 , 能得易之道 , 神而明之 , 则易不在天而在人 ; 能 体易之德 , 默而成之 , 则易不在竹而在圣。神明在我 , 德行在我。……此所谓圣人用易 之道 , 其聚在一身之德行也。”(《诚斋易传·系辞上》第十二章) 所谓“天易”, 指三圣 画卦系辞所根据的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的客观法则 ;“竹易”, 指三圣所画的八卦、重卦 及所系之辞 , 书之于竹简者 ;“人易”, 指人们学习《周易》得到的心得体会 , 用之于指 导修德力行者。用易正是掌握易理 , 默而成之 , 神而明之 , 做一个德行完美的人。 杨万里指出 , 用易的范围 , 包含四个方面 : 用于一身 , 用于民众 , 用于天地 , 用于 万物。每一方面他都根据《易传》思想提出具体目标。他说 : “用易于一身 , 可以乐天 知命而不忧 ; 用易于众民 , 可以安土敦仁而能爱 ; 用易于天地 , 可以范模运量天地之 化 ; 用易于万物 , 可以致曲成就万物之生。”《( 诚斋易传·系辞上》第四章) 以上论点本 是《易传》阐述的 , 一经杨万里归纳 , 别有新意 , 包含着他的独到体会 , 引人深思。对 于用易于一身 , 提高人的思想品德 , 杨万里十分看重 , 论述尤为突出。 杨万里强调用易之道 , 首先在“成乎己之德”。他说 :“学易而不以易成己 , 则易自 易 , 我自我也。易何补于我 , 我何资于易哉 !” (《诚斋易传·系辞下》第七章) 他重视 《易传》三陈九卦之义。关于履、复、谦、恒等九卦对个人修身养德的意义 , 万里作了 详细解析。他说 :“墉无基则圯 ,”故履为德之基 ; “木无本则槁”, 故复以固其本 ; “骄 则败其基”, 故主谦 ;“怠则塞其本”, 故重恒 ; 人不能“无一不善”, 故强调损以修德 ; 杨万里《诚斋易传》中的革新思想和忧患意识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