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 翻译的新概念 在当今世界上,翻译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从事翻译 作的业余和专业人员成下上力,可是,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往往没跟 上时代前进的步代,因而我们必须予以充分重视。 第一节新老翻译观的重点所在 传统翻译理论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人们往 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了 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新的翻译理论则认为,翻译的重点不应 当是语言的表现形式,而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还应当把这种 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文可能:生的反应加以对比。 要判断某个译作是否译得:确,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 量标准,翻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 理解译文,同时,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使读者能够理解译文,而 必须保证读者对译文不产生误解。从这个角度来谈翻译的正确性, 自然就意味着,能称为“正确”的翻译会不止种。如果读者是一·位 精通原文的学者,那么,即使是最矫揉造作的死译也会是“正确” 的,因为他对译文的意思不会:生误解。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使用 语言的地方,特别是当人们使用的是所谓的大语种时,由社会和 文化教育因素的影响,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水平之 分。这就要求,如果要使每·个读者都能理解译文内容,就必须从
词汇和语法结构的难度出发,做出儿种不同水平的翻泽。 要使译文能为读者所理解,译者应该避免使用以下两种类型 的语言表达法:(一)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误解的表达法,(一)避免使 用影响读者兴趣的意义晦涩、冗长乏味的表达法,其中包括词礼, 也包括诰法。诸知“洞房的孩子”(children of the bridechamber)、 “堆火出于他头上”(heap coals of fire on his head)之类的成语属于 第一类应当避免使用的表达法,这是两个闪语(Semitic)成语,一般 不熟悉闪语的人,都不大可能把“洞房的孩子”正确理解为“新郎的 朋友”或“参加婚礼的客人”,也不会把“堆火团于他头上”正确理解 为“使他感到惭愧”,而不是指某种折磨人致死的刑法。 如果大多数读者对某一译作产生误解,那就不能认为翻译是 成功的。此外,有的译文风格过于冗长乏味,简直令人无法理解。例 如,在《关国标准版圣经》心中有这么一段译自希腊语的话②:“For verily that which hath been made glorious hath not been made glori- ous in this respect,by reason of the glory that surpasseth.”这段话 的单词全都是英语,可是句子结构基本保持了希腊语的原貌,而 令人费解。《新版英语圣经熔把这段话的结构加以重新组织,止 确地译为:“Indeed,the splendour that once was is now no splendour at all;it is outshone by a splendour greater still. 第二节 如何看待译语 翻译中有些基本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原语和译语抱有 1 The 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 ②本节在《圣经·新约全书》汉译本中译文为:“那从前有光荣的,因这极大的荣 光,就算不得有光荣了.”一编注。 ③The New English Bible 2
错误的观点。因此,要想达到使读者反应相同的目的,译者就必须 改变他们对翻译中有关语言所抱的错误看法。 语言各有所长首先,译者必须认识到,每一种语言各有所 长。例如,每种语言都有独特的词法、语序、遣词造句方法、话语标 记以及各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谚语和诗歌。每种语言都有丰富的 词汇以表达所属民族和文化的特征。例如,苏丹以产牛著称,在苏 丹的阿努亚克人的语言屮就不乏“牛”的词:;秘鲁的渔业很发达, 当地皮岁人的语言屮就有不少捕鱼词汇;西方各国科学技术发达, 语言中就有丰富的科技间乳:有的语言有相当多的语气助词,有的 语言特别喜欢采用比喻,形象说法,还有的语言不论是口头还是笔 头都具有非常丰盒的文学词:。 翻译必须尊重语言各自的特征译语中如果出现某种缺陷, 我们不应抱怨,而应尊重它的特征,尽可能地挖掘它的表达潜力 对于这一点,有的翻译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认识,一碰到困难就想月 已创造语言,例如,某种拉美语言没有动词被动式,有人使坚持要 给该语言强加一个被动式,当然,这种尝试是不会成功的。有许多 语污本米就没有被动式,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动词的注动式,并山 照样能表达思想。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事实。 各种语言具有同等表达力在一般人的心甘中,语言和语京 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中的最大矛循。他们 不理解:人们如果没有见过,怎么能够理解诸如“白如雪”之类的 语育表达法;如果不知道雪是仆么乐西,怎么会有表示雪的词语? 如果没有河语,又怎么能翻详“白如雪”?要回答这个问题,我门必 须从多方面来看。首先,许多人尽管没有亲眼见过雪,但他们却听 说过下雪这种自然现象,因此语言中有“雪”这个词。第二,有的地 方的人虽然不知道仆么是雪,但却有“霜”这个词,并用它来指霜和 雪。第二三,许多语言其有与“白如雪”同义的比喻表达法,如“白如白 壁毛”、“白如蘑菇”。第四,如果没有类似的表达法,人们则以采 P
用非比喻形式来表示“白如雪”的概念,比如可以说“白极了”。要说 明的问题是,在“白如雪”这个表达法中,雪作为一种物体对传达这 个信息并不是关键所在。 但是,对于以上观点,有人会表示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除非在 翻译中采用了“雪”这个词,否则译文就通不过,因为不把原文的意 思“绝对准确”地翻译过去,就是不忠实于原文。我们的观点是,绝 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如此。因 为,对语言的理解,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两人完全相同的情况,因此 更谈不上在两种不同语言中会存在完全一致的对等关系。比如,把 希伯来语或希腊语译成英语,尽管英语拥有一百多万单词的丰富 词汇,翻译中也无法做到完全对等。希伯来语的hesed这个词,如 果译成英语的loving-kindness或covenant love,它的很大一部分含 义在译文中就没能体现出来,因为hesed含有一层部落首领和部 下之间相互忠诚、相互支持的意思,而这种相互关系对我们来说是 陌生的,甚至是不可理解的。同样,希腊语的1ogos译成英语的 word(词),也远不能表达出原文的丰富含义。英语中简直没有合 适的词来翻译这个希腊词。 必须指出,当某一信息的表现形式是该信息所含意思的实质 性成分时,要把这种意思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很困难。通 常这种类型的“意思”是不可译的。例如,《圣经·约翰福音》第三章 中耶稣论述圣灵和风的内容。在希腊语中,pneuma既可指“风”,也 可指“¥灵”,而英语中却没有完全相应的词,我们要么说wind,要 么就说spirit,因为wind并没有spirit的意思,spirit也没有wind 的意思。pneuma这类词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双关语。翻译双关语 时,我们所能做的,最多是给译文加注,告诉读者原文是双关语。 同样,诗的格律、诗的离合特征①、有意采用的头韵形式等等, ,①指离合诗体(rostic)的特征,离合诗即几行诗句头一个词的首字母或最后 、 个词的尾字孙能组合成词的·“种诗体。一编注。 4
都是不可翻译的语音现象。在这一点上,不同语言之间就是没有对 应关系,因此我们只好牺牲形式以保存内容。 保存原作内容,必须改变形式语言之所以互不相同,:要是 因为它们具有互不相同的形式,因此翻译中如要保存原作的内容, 就必须改变表现形式。例如,baptism of repentance(杆悔的洗礼)这 个名可结构是从希腊语直译成英语的,相未表达出原文的意思。 baptism(洗礼)和repentance(忏悔)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的关系, -般英语读者是说不清楚的。在不少语言中,表示活动的词(bap tism和repentance都是“活动词”而不是“物体词”)一般用动词表 小更白然,而不用名词。就连baptism of repentance这个短语的希 腊语原文,实际上也只是名词化了的动词,即repent and be bap tzed(忏海而受洗礼)。在某些语言中,如果“千悔”和“洗礼”这类活 动需要用动词表示,或者通常是用动词而不用名词表示,那么把原 文的名词形式译成相应的动词形式,这不仅是正确的,而且非这样 译不可。 为了保存内容而改变形式,其变动程度的大小,必须视不同语 言之间在语言和文化上的距离大小而定把英语译成德语,由于这 两种语言很接近,又有着相同的一般文化背景,翻译自然很顺利, 因需要改变形式的地方最少。另一方面,如果把英语译成匈牙利 语,翻译中所要涉及的形式变化就会多·些,因为匈牙利语不属于 印欧语系的H尔曼语族,而是属于一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即芬兰鸟 戈尔语系。然而,匈牙利语和英语却有类似的文化背景,因此翻译 时出现的形式变化问题不会人多。可是,要把英语译成印地语,形 式上需要改变的地方就多于英译匈,因为尽管英语和印地语同属 印欧语系,但二者的文化背景大不相问,其中包括两大民族在许多 方面冇在的世界观上的差异,所以要保全原作内容,就必须从语法 到词汇唢变原作的结构形式最后,把英谱译成非洲班图语系的祖 语(Zuu),巾于两者所属语系和文化均不相同,翻译时所作的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