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究竟指的是形式、意义还是别的什么? 对此,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的解释是,所谓最切近的自 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相比之下,“功能对等”一 说似乎更具说服力。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 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 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它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这 里,使用“功能对等”又似乎比使用“意义对等”更加准确,因为严格 说来,两篇言语材料在意义上是不能真正对等的,用卡特福德的观 点来说,原文有原文的意义,译文有译文的意义。国内翻译研究界 的许多学者喜欢采用“等值翻译”是可行的,那么我们认为,这个 “值”就应当是指“功能”,而不是指别的什么。 奈达在其理论著述中还经常谈到读者反应的问题。他认为,翻 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址的优劣,必须 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作读者对原 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看两种反应是杏基本一致。“从某种 意义上说,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 某种产品,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 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那就不会被接受”①,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 是这种反应。 奈达的这个观,点无疑有其道理,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 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应,就可能产生出对牛弹琴的译文。比如,把 四书五经译成现代英语,如果为了强调原文的古味,而在译文中采 用古英语或中世纪英语,一般现代英语读者又怎么能够接受?当 然,少数精通古文的研究者也许能接受,但四书五经的原始读者决 不会只是少数几个研究者。再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脍炙人口,给英 ①见本书第146页。 XXⅫ
国读者带来了欢乐,如果这些给英国读者带来欢乐的作品译成中 文,却给中国读者带来极大痛苦,那能说它是好的翻译吗? 从原则上对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给子肯定以后,还须作出另 外两点评判。其一是,提出读者反应论并非奈达首创。早在17世 纪,英国文坛巨星德莱顿即已率先提出。19世纪下半叶,英国文艺 界曾就荷马史诗的翻译问题,在阿诺德和纽曼之间发生了一场激 烈的论争,争执的焦点之一就是读者对作品的反应问题。纽曼认 为,衡量译作的标准主要是一般读者而不是学者的反应。阿诺德则 认为,所谓读者的反应,应当是“既懂原语文字又能鉴赏诗文的学 者”的反应,“而不是毫无学识的普通读者”的反应。且不说谁是谁 非,至少两人争论的前提是一致的,即两人都认为读者反应是衡量 译作的重要标准。由此看来,奈达再次强调读者的反应问题,仅仅 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扬,而不能算作开剑。其二是,就某种意义而 言,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与德莱顿以及纽曼、阿诺德的观点都不矛 盾。奈达心目中的读者是有关话语的特定读者,评判译文质量时必 须看这些读者的反应。但他并没有说要普通的译文读者来核对原 文,因为普通读者是不懂原文语言的,或知之甚少。也就是说,执行 评判任务的人不是一般读者,而是译者、译文批评者和语言学者, 即阿诺德所说的“既懂原语文字又能鉴赏诗文的学者”。我们如果 不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所作出的结论就可能 是片面的,不中肯的。 当然,奈达的理论和著述远非尽善尽美。首先,他的理论过于 集中在解决译文的交际性和可懂性的问题上,因而其适用范围受 到了限制。在《圣经》翻译领域强调译文的可懂性自然有其道理,但 如果在世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也始终把译文的可懂性摆在第一 位,势必导致原作语言的简化,甚至非文学化。英国翻译理论家纽 马克曾经指出:“如果把《圣经》中那么多奈达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 XXⅫY
比喻统统删去,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起意义的大量走失。①文 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较多地使用比喻的和新颖的语言,作者 的真正意图可能要到字里行间去体味,去捕捉。如果把原作中的比 喻形象统统删去,把一切联想的意味统统明说出来,那就会出现这 样的结果:译文懂是好懂,但却索然寡味,达不到文学的目的。近年 来,奈达越来越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不断在修改和完善过去 的一些观点。例如,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里,他不再偏重 译文的可懂性,而提倡-·种“三性原则”,即可懂性、可读性和可接 受性并重的原则。另外,他不再全盘否定“形式对应”,而是认为翻 译中不可随意打破原文的表达形式。为了扩大他的理论的适用范 围,他还特别增加了修辞学内容。然而,尽管奈达作了这些修正,他 对其新观点却没能作出更加深刻的阐述:与其说他已使有关问题 得到了圆满解决,不如说他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要真正解决 问题,使理论更加完善,尚待作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奈达曾经提出“翻译是科学”的主张,后来又基本放弃了 这一主张。不管是提出还是放弃,他都没有提出充足的、令人倍服 的论证,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陷②。 再次,奈达的著述固然丰富,优秀之作亦不在少数,但也并非 块块是金子,处处有新意。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著述中,他似乎时有 重复自已的毛病,难免给人一种金中掺沙的感觉。 然而,尽管奈达的翻译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奈 达以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和信息论 为指南,采用不同于传统的、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 论和翻译实践中种种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作为当代西方 D Peter Newmark.1977."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Babel,23/4, 1977,p.175, ②编译者认为,“翻译是科学”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翻译不是科学,翻译学才是 科学。对丁这个论点,我们在《必须建立翻译学(《中国翻译198?年第3期)和(试论翻 译学》(《外国语1988年第3期)已有较多阐发,在此不赞述。 XXV
学界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其最大特点就是思维活跃,不囿成 见,对翻译理论时有新的阐发。因此,从整体上看,奈达的翻译思想 不失为西方翻译思想宝库中一颗璀璨的玉石。 、 XXVI
目 录 出版说明.。 W 奈达序. Ⅵ 译文 切 编译者序: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 X 第一章翻译的新概念. 第二草翻译的性质及其他 11 第二章翻译中的语言交际功能及其他 34 第四章翻译的符号学观 72 第五章修辞意义. . 91 第入章语法意义. 114 第七章词意义. 147 第八章信息的传译. 202 第九章信息重新组织. 219 第十章树翻译进行检验. 240 附录一一语言学理论对语言理解的贡献 251 附录。一翻译学的途径. 261 附录三翻译理论面面观. 274 附录四《圣经》翻译出版的程序. 281 附录五奈达著作日录. . 304 附录六术语汉英对照与索引.。 33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