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这里的所谓科学,是指可以“采用处理语言结构的科学途径、语 义分析的途径和信息论来处理翻译问题①,即采取一种语言学 的、描写的方法来解释翻译过程。如果说翻译的原则和程序看上去 带有某种规范性,那也只是因为在特定的翻译范围里,这些原则和 程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有用的。当然,所采取的基本手段是语言 学的手段,因为“对不同语言里相应信息间的关系进行任何描写和 分析,都必须是语言学的描写和分析”②。奈达这种“翻译即科学” 的观点,在西方语言学界和翻译理论界曾有过较大反响,德国学者 威尔斯甚至把蕴含这种观点的、1947年出版的奈达著作《论圣经 翻译的原则和程序视为翻译科学的源发点③。后来,奈达又基本 上放弃了这个观点。至于奈达在这个问题上的不足之处,我们将在 后面指出。 (2)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 际。按照这种观点,任何信息如果不起交际作用,都是毫无用处的。 也就是说,译文如果不起交际作用,不能被译文接受者看懂,这种 译文就是不合格的、毫无用处的。而要使译文被接受者看懂,翻译 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因素。“语言交际产生于社 会场合,把它从这个场合中抽象出来,它就不可理解。相反,必须把 它置于整个环境中加以分析,其中包括话语参与者与语言的关系, 话语参与者作为特定语言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信息源发 者和信息接受者串连起来的方式。*④简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译 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 而,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出能起类似原作交际作用的译 1 Eugene A.Nide Chatles Taber.196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Leiden:E.J.Bril.Preface. ② Eugene A.Nida.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E.J.Brill.p.8. ③ Wolfram Wilss.1982.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Tbingen:Gunter Narr Verlag. p.52. 1 Eugene A.Nida Charles Taber.196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eiden:E.J.Bril.p.51. X
文。 把现代通讯论和信息论的成果运用于翻译研究,进而提出翻 译的交际学理论,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也 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特别是在《翻译科学探索》 和《翻译理论与实践》发表以后,奈达的交际学翻译理论在西方翻 译界,甚至在原东欧和苏联翻译界,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点从 德国莱比锡学派的许多理论家如卡德、诺贝尔特以及原苏联交际 功能派的利沃夫斯卡娅等人的著述里即可看出。 (3)具体说来,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方面,就 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所谓动态对等(亦即灵活对等)翻译,是指 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 信息。在动态对等的翻译中,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 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按照奈达的定义, 动态对等翻译不等于传统上的“自由翻译”或“活译”,因为动态对 等翻译有严格要求,它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尽可能完满 地再现原文意旨;而自由翻译或活译则没有此种要求,自由翻泽往 往是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 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自50年代起,奈达即用动态对等翻译 理论来指导《圣经》翻译的实际工作,例如,《圣经·现代英语译本》 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译成的。该译本出版后,受到读者普遍赞誉。从 50到80年代,特别是在美国圣经公会组织的翻译项目中,译者普 遍遵循的一直是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因此,至少在《圣经》翻译领 域,奈达的这个理论较好地显示出了它的实用价值。 (4)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的四步式,即:分析、转语(即传 译)、重组、检验。其中分析·步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是奈达翻译 研究的重点所在。而分析的重点又在语义,因此奈达在《翻译科学 探索》和《翻译理论与实践》中都用了很大篇幅来分析语义问题。在 这一阶段,他主要分析了三种意义: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联想意 XIX
义;另外,他还从语义的角度区分四种词类:物体词、活动词、抽象 词和关系词。在语义分析中,他介绍了三种方法:链状分析(即线性 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①。 以上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发展阶段的几个主要特点。从?0年 代开始,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后,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一 系列的修改和补充。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原来的交际学翻译理论,而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把原来理论中的有用成分纳入新 的模式,这个新模式,就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三发展阶段的社会符号 学模式。 在70年代,奈达研究最多的是语义问题。如上所述,他的观点 是:跨语交际的问题主要涉及语义,若是语义问题解决了,跨语交 际即翻译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于是,1975年他撰写了一部《语 义的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 of Meaning),用成分分析 法对英语词汇的语义问题作了详尽剖析。同年,他义出版了一本 《语义结构探索》(Exploring Semantic Structures).。他在书中除收入 部分曾经发表过的有关语义学研究的论文外,还对语义结构进行 了新的探索。另外,他还与人合作,采用语义场的编排方式,编辑出 版了一部《新约》希腊语词典。后来,奈达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 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他认为,必须把语言看做一种符 号现象,对它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他在这方而的主 要著述有论文《论翻译的社会语言学理论》(Translating Means Communicating:A Sociolingu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修辞学与 语体》(Rhetoric and Style)和专著《符号、意义和翻译》(Sgs,Sense and Tran.slation)、《译意》(Translating Meaning),以及与别人合写 的著作《语体与话语》(Style and Discourse)、《论翻译》(On Transla- tiom)、《跨文化的意义传递》(Meaning Across Cultures)、《从一种语 ①关于这些分析方法的介绍,可参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的《外 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第54-60页。 .XX
言到另一种语言》和《从社会语言学看跨语交际》.其中,《从一种语 言以另一种语言》是1986年出版的著作,书中由奈达主笔的理论 部分较完整地反映出了奈达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因此可把它 看做奈达翻译思想第三发展阶段的代表作。 与以往的著述相比,《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有以下四点 改变和发展: (1)立足社会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有关一切都具有 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因此,不可轻易牺性形式。按照奈达的 逻辑,形式也是有意义的,牺牲了形式,也就牺牲了意义。 (2)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翻译中不可不对这些特征子以重视。 (3)不再采用“动态对等”一说,以“功能对等”取而代之,从而 使其含义更清楚。 (4)不再采用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区分法,而是 把意义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各分 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此外,书中对意义与大脑、意义 与心理的关系作了阐述,并且提出了意义产生过程中的“同构”概 念。 奈达虽已年逾古稀,但仍伏案著述,孜孜不倦。从他近期发表 的成果来着,他似乎对修辞学问题越来越重视了。无疑,修辞学尤 其是比较修辞学,是翻译研究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而,是大有可 为的。我们期望,在这一研究园地里,将会不断出现新的成果。 三 综上所述,奈达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 2000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从古罗马的西塞罗、哲罗姆到 中世纪欧洲的波伊提乌,到文艺复兴时期荷兰的伊拉斯谟、德国的 XX灯
路德、法国的多雷、英国的查普曼,到近代法国的巴托、德国的施莱 尔马赫、洪堡、英国的德莱顿、泰特勒、阿诺德,一直到现代西方各 国的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可以说是名列前茅的。他 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 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 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些方的翻译 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 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 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 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 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就说明,某一特 定民族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并不会因为该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结构 “落后”而受到“制约”。奈达产生这种翻译观,与他虔诚信奉基督, 长期从事《圣经》翻译研究不无关系。信奉基督的翻译工作者有. 种信念,认为上帝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真理,应当而且能够译成万国 语言,并为“万国子民”所理解。基于这样的信念,奈达认为,在翻译 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不要一碰到困难就想自己创 造语言,而要尽可能地挖掘接受语的表达潜力,因为每种语言,包 括所谓的“原始语言”,都有丰富的手段来表达思想;因此,译文应 当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 形式.这就导致了他关于“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动态对等”,以及 后来的“功能对等”一说的提出。 “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有三个含义:“最切近”、“自然”和“对 等”。很明显,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但不论 是语内交际还是语际交际,两篇不同的话语之间并无绝对对等可 言。译者寻求的应当是最切近的对等,也就是说,应当使译文最大 限度地切近原文。此外,还应使译文行文自然,不带翻译腔。 XX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