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研究重点从重视规划建设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并重转变 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更多关注城市功 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效率再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 系统(基本单元如地下管线,重要工程如自来水厂等)的安全性、 可靠性和高效运莒逐渐成为硏究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运营 管理技术也得到格外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化、分层开发与深 层开发、3S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勘察、设计、施 工、运莒和维护的信息化整合、地下环境保障技术和地下工程建 造与运营安全技术、运用BM技术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在建筑 机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 点。此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已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 用体系,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 心,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 式,重视现场施工创新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先进技术(机器人、数 字化制造、3D打印、三维扫描、精益制造)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 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领域的硏究应用
— 6 — 3. 研究重点从重视规划建设向建设与运营管理并重转变 从城镇化水平较高国家的经验来看,现阶段更多关注城市功 能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和效率再提升,城市生命线工程 系统(基本单元如地下管线,重要工程如自来水厂等)的安全性、 可靠性和高效运营逐渐成为研究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和运营 管理技术也得到格外重视。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化、分层开发与深 层开发、3S 技术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推广应用、勘察、设计、施 工、运营和维护的信息化整合、地下环境保障技术和地下工程建 造与运营安全技术、运用 BIM 技术提高综合信息化水平、在建筑 机械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中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成为研究热 点。此外,发达国家工程建设已从工业化专用体系走向大规模通 用体系,以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建筑构配件、建筑部品为中 心,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住宅产业现代化模 式,重视现场施工创新技术服务体系以及先进技术(机器人、数 字化制造、3D 打印、三维扫描、精益制造)和现代化管理技术在 城镇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领域的研究应用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就深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岀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再次召开。2016年2 月,习近平同志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同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岀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 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发展方式从密集要素投入和 粗放型发展转向创新型活动和生产型服务业,将导致城市就业 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发生变化,乃至城镇化模式的调 整。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的新 规律,提高城市及城镇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仅事关未 来数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方向,也事关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
— 7 —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 国务院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2015 年 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 37 年再次召开。2016 年 2 月,习近平同志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同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 见》,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 化的动力机制将发生结构性变化。发展方式从密集要素投入和 粗放型发展转向创新型活动和生产型服务业,将导致城市就业 结构、职能分工、空间布局等发生变化,乃至城镇化模式的调 整。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城市发展及城镇化的新 规律,提高城市及城镇群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不仅事关未 来数十年我国城市建设的大方向,也事关我国进一步提升城市 的综合竞争力
第二,我国将很快达到人口峰值,推动城市发展从注重数量 扩张到以质量提升为主。过去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面临 着突出的城市病和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健康 发展。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事故、环境污染、供水短缺交通拥 挤、城市垃圾等问题,亟需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强技术 集成和推广应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 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并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城市功能和管理体 系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龄 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对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 方面,城乡、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复杂,亟需通过科技创新 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和服务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外来人口 的市民化,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因 此,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是科技界的
— 8 — 第二,我国将很快达到人口峰值,推动城市发展从注重数量 扩张到以质量提升为主。过去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和城 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扩张,面临 着突出的城市病和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制约着城市的持续健康 发展。城市内涝、地下管线事故、环境污染、供水短缺、交通拥 挤、城市垃圾等问题,亟需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强技术 集成和推广应用,形成系统解决方案。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城 市发展的质量和城市的服务功能,并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对城市功能和管理体 系提出了新需求。一方面,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老龄 人口规模日益庞大,对城市的功能和设施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 方面,城乡、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复杂,亟需通过科技创新 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和服务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外来人口 的市民化,推动就近就地城镇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因 此,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和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是科技界的
一项新的重大工作。 第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治理雾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 城镇化领堿科技创新带来新需求。目前,城镇领域建筑与交通能 耗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2030年碳排 放达峰、巴黎协议生效和雾霾治理等多重压力,加快了我国城镇 能源结构调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迸城镇领域供给侧、消费 侧能源革命,减少用能需求,加强需求侧响应,解决城镇热电气 高效协同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品质需 求的同时,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给岀城镇领域应对气候变化 的有效技术解决途径。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一带路”战 略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成 为新常态,城镇建设与运营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科技硏发理 念需要改变。其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和城镇群,亟需 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第三,只有对标国际顶页级 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才更有力地支撑
— 9 — 一项新的重大工作。 第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治理雾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 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带来新需求。目前,城镇领域建筑与交通能 耗带来的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2030 年碳排 放达峰、巴黎协议生效和雾霾治理等多重压力,加快了我国城镇 能源结构调整,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城镇领域供给侧、消费 侧能源革命,减少用能需求,加强需求侧响应,解决城镇热电气 高效协同问题。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人居环境品质需 求的同时,突破节能减排技术瓶颈,给出城镇领域应对气候变化 的有效技术解决途径。 第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一带一路”战 略对建筑产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生态文明已经成 为新常态,城镇建设与运营需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科技研发理 念需要改变。其次,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和城镇群,亟需 提高城市建筑的设计水平和建造技术。第三,只有对标国际顶级 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建筑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才能更有力地支撑
建筑业“走出去”,强化“—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海外建 筑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按照“五位-体”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世界 城镇化领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点需求, 围绕美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节能咸排和改善民生为岀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城镇 化为主要任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整合城禛化与城 市发展领域科技资源。以“六个加强”和“六个提升”为抓手
— 10 — 建筑业“走出去”,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和海外建 筑承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讲话重要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坚持“四个全 面”战略布局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自主 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面向世界 城镇化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点需求, 围绕美丽中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以节能减排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新型城镇 化为主要任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整合城镇化与城 市发展领域科技资源。以“六个加强”和“六个提升”为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