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在他的政论文章中集中宜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思 想。 首先是呼吁政治改良,提出改变封建专制政体的主张。王帮以英国政体为楷模,极 力推崇君主立宪制。他在《重民下》一文中说:“泰西立国有三:一日君主之国,一曰民主 之国,一日君民共主之国。”他认为君主专制民主政体都不适宜于中国。对君民共主(即君 主立宪)十分推崇,“惟君主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速”。他针对君 主专制的弊端,提出了“重民”思想,强调“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也”。他提醒当局“勿以民为弱”、“勿以民为贱”、“勿以民为愚”。【5】他的政论文章, 总是贳串一个“变”字,认为“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6】但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又 体现出其作为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王裙的政治改革主张,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 重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中,明显带有王韬政论思想的痕迹。 其次,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王韬强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其 为长,夺其所恃”。并主张走“恃商为国本”的道路。对中国几千年以米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大胆提出异议。此外,他还主张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发展贸易,扶持民族工商业, 以实现国富民强。 第三,对国内外时政大事进行论述。《循环日报》创办时间,正值西方列强向世界 各地进行殖民扩张之时,英、法、俄、日等国对我国批起“割地狂潮”。日本进攻台湾、法 国人入侵越南、英国人侵占缅甸等,王帮在《循环日报》上严厉痛斥了侵略者的侵略行径 指出他们的险恶用心“志在兼并”。王韬还对欧洲政局、国内鸦片贸易,洋务运动等一些大 事进行评论。 王韬的政论风行一时,常为其他报刊转载。这一方面得益于其颇具远见卓识的变法 改良主张:另一方面与王韬对报刊政论文体富有独创性的运用关系极大 报刊政论文体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评论文体。其主要 特点是:就时政问题充分陈述意见,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不附典雅。《申报》、《字林沪报》 对这一文体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为其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要数《循环日报》。王韬在 该报发表的数百篇政论文章,确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 王韬的政论文章特色: 1、王韬的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涉及有关国际国内时事,均适当加以评 点。论理深刻,观点明确,褒贬得当,深受渴望了解世界动态、谋求变法改良的知识分子的 欢迎
作为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王韬在他的政论文章中集中宣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思 想。 首先是呼吁政治改良,提出改变封建专制政体的主张。王韬以英国政体为楷模,极 力推崇君主立宪制。他在《重民下》一文中说:“泰西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 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他认为君主专制民主政体都不适宜于中国。对君民共主(即君 主立宪)十分推崇,“惟君主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他针对君 主专制的弊端,提出了“重民”思想,强调“天下之治,以民为先,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也”。他提醒当局“勿以民为弱”、“勿以民为贱”、“勿以民为愚”。【5】 他的政论文章, 总是贯串一个“变”字,认为“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6】 但在变与不变的关系中,又 体现出其作为改良派在政治上的软弱性。王韬的政治改革主张,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有 重大影响。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主张中,明显带有王韬政论思想的痕迹。 其次,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张。王韬强调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其 为长,夺其所恃”。并主张走“恃商为国本”的道路。对中国几千年以来奉行的重农抑商政 策大胆提出异议。此外,他还主张大力开发矿藏,修筑铁路,发展贸易,扶持民族工商业, 以实现国富民强。 第三,对国内外时政大事进行论述。《循环日报》创办时间,正值西方列强向世界 各地进行殖民扩张之时,英、法、俄、日等国对我国掀起“割地狂潮”。日本进攻台湾、法 国人入侵越南、英国人侵占缅甸等,王韬在《循环日报》上严厉痛斥了侵略者的侵略行径, 指出他们的险恶用心“志在兼并”。王韬还对欧洲政局、国内鸦片贸易,洋务运动等一些大 事进行评论。 王韬的政论风行一时,常为其他报刊转载。这一方面得益于其颇具远见卓识的变法 改良主张;另一方面与王韬对报刊政论文体富有独创性的运用关系极大。 报刊政论文体是我国近代中文报刊出现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评论文体。其主要 特点是:就时政问题充分陈述意见,文字浅显通俗易懂,不附典雅。《申报》、《字林沪报》 对这一文体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但为其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要数《循环日报》。王韬在 该报发表的数百篇政论文章,确立了报刊政论文体的基本风格。 王韬的政论文章特色: 1、王韬的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涉及有关国际国内时事,均适当加以评 点。论理深刻,观点明确,褒贬得当,深受渴望了解世界动态、谋求变法改良的知识分子的 欢迎
2、冲破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王韬的政论文章,一扫当时文坛呆板令人室息的死 气沉沉的局面,确立了形式自由、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清初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文化思想界的空气令人窒息。乾嘉学派的诠释经义、考证史籍成为学术时尚:桐城派脱离现 实,执意于义理章法,刻意追求格律声韵的文风风摩全国,成为“时文”。王韬崇尚龚自珍、 魏源的“经世致用”学说,认为文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规,“时势 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疾呼“时文不废,人才不生”:“时文不废,天下不治”。认为“文 章贵于纪事述情,自打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 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王稻的文章极少引经据典,毫无刻意雕琢之嫌,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报 刊政论文风。 3、文章短小集中,浅显易懂。王韬的政论短小集中,鲜明浅显,不追求华丽的辞 藻,不用冷僻的典故。为便于日报刊登,大多数在千字左右,如遇重大题目,则分篇连载。 王韬的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基础上,梁启超对报刊文体 作了进一步发展,达到新的高峰,成为盛行一时、脍炙人口的报章文体。 第二节维新运动时期的报刊 一、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到90年代,从一种社会思湖发展成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这就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国人自办 报刊达到高潮。其中,由康有为起主导作用的维新派报刊是这次高湖的主流。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诏,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出身官僚地 主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有。11岁时“频阅邸报,览知朝政”,第一次接触报 刊。1879年他到香港作过短暂游历,开始涉猎西学书籍,并收集书报,向西方寻求真理。 在他所接触的报刊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以致他所开办的第一个报刊与其同 名。1888年,31岁的康有为到北京去应顺天乡试,名落孙山,写了著名的《上清帝第一书》, 提出维新变法主张,但并未送达清帝手中。回到广州,他办起了长兴学舍(后迁至万木草堂), 招收学生讲学,培养维新骨干。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次提出开设报馆建议,“直 纵民开设,并加奖劝,废牌政教”。以后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又提出“设报达聪”的建议。康 有为在上书的同时,打算成立学会。他认为“要救国,必须自强,要自强,必须变法维新
2、冲破封建义理章法的束缚。王韬的政论文章,一扫当时文坛呆板令人窒息的死 气沉沉的局面,确立了形式自由、不拘一格的报章文风。清初以来,封建统治者大兴文字狱, 文化思想界的空气令人窒息。乾嘉学派的诠释经义、考证史籍成为学术时尚;桐城派脱离现 实,执意于义理章法,刻意追求格律声韵的文风风靡全国,成为“时文”。王韬崇尚龚自珍、 魏源的“经世致用”学说,认为文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规,“时势 不同,文章亦因之而变”。疾呼“时文不废,人才不生”;“时文不废,天下不治”。认为“文 章贵于纪事述情,自抒胸臆,俾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 在这种原则的指导下,王稻的文章极少引经据典,毫无刻意雕琢之嫌,开创了一代崭新的报 刊政论文风。 3、文章短小集中,浅显易懂。王韬的政论短小集中,鲜明浅显,不追求华丽的辞 藻,不用冷僻的典故。为便于日报刊登,大多数在千字左右,如遇重大题目,则分篇连载。 王韬的报刊政论文风,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的基础上,梁启超对报刊文体 作了进一步发展,达到新的高峰,成为盛行一时、脍炙人口的报章文体。 第二节 维新运动时期的报刊 一、 康有为与强学会报刊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到 90 年代,从一种社会思潮发展成为一场 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这就是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国人自办 报刊达到高潮。其中,由康有为起主导作用的维新派报刊是这次高潮的主流。 康有为(1858-1927 年),原名祖诏,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出身官僚地 主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11 岁时“频阅邸报,览知朝政”, 第一次接触报 刊。1879 年他到香港作过短暂游历,开始涉猎西学书籍,并收集书报,向西方寻求真理。 在他所接触的报刊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以致他所开办的第一个报刊与其同 名。1888 年,31 岁的康有为到北京去应顺天乡试,名落孙山,写了著名的《上清帝第一书》, 提出维新变法主张,但并未送达清帝手中。回到广州,他办起了长兴学舍(后迁至万木草堂), 招收学生讲学,培养维新骨干。1895 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首次提出开设报馆建议,“直 纵民开设,并加奖劝,废裨政教”。 以后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又提出“设报达聪”的建议。康 有为在上书的同时,打算成立学会。他认为“要救国,必须自强,要自强,必须变法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