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课程名称:放射性核素诊断学课程编号:y121108授课学期:22012-2013学年春季学期授课班级:09级影像专业于鹏任课教师:河北联合大学临床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放射性核素诊断学 课程编号: y121108 授课学期:2012-2013 学年春季学期 授课班级: 09 级 影 像 专 业 任课教师: 于鹏 河北联合大学临床学院
课程名称:放射性核素诊断学第5周,第9讲次摘要第五章:呼吸系统显像授课题目(章、节)【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熟知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正常图像及异常图像类型、肺V/Q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重点】肺灌注、通气的显像剂、正常图像、异常图像类型及临床应用。【难点】肺V/Q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2
2 课程名称:放射性核素诊断学 第 5 周,第 9 讲次 摘 要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呼吸系统显像 【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 熟知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正常图像及异常 图像类型、肺 V/Q 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 【重 点】肺灌注、通气的显像剂、正常图像、异常图像类型及临床应用。 【难 点】肺 V/Q 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
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呼吸系统显像主要包括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而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显像主要的临床应用在于早期诊断肺栓塞,因此,在授课时,主要侧重于两种显像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本讲课程的内容】第五章呼吸系统显像一、显像原理:由于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8μm,故静脉注入10-60μm直径的放射性蛋白颗粒后,这些颗粒可以通过右心系统及肺动脉均匀暂时的嵌顿于毛细血管床,其在肺毛细血管内的分布反应肺内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当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时,放射性颗粒在该区域的分布则减少。经过一定时间后,放射性颗粒降解为碎片,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经尿排出。二、显像剂:99mTc-MAA(人血清白蛋白)5-10mci。颗粒数在20万-70万之间,如低于20万,则图象失真;大于70万,会引起不必要的栓塞。三、检查方法:询问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实验。病人仰卧位(减少重力对肺血流分布的影响),床旁注射药物,5分钟后显像。平面显像为6个体位(前位、后位、左右侧位、左右后斜位),必要时可以加做左右前斜位或行断层显像。四、正常影象:前位:双肺轮廓主要由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和中叶构成。右肺影象大于左肺,双肺中间空白区为心脏影象,左肺下野大部分被左心占据,呈与左心形状一致的放射性分布减低区。双肺内放射性分布除了肺尖、周边和肋隔角较稀疏外,其余放射性分布均匀后位:此体位显示双肺影象最为清晰,中间空白区为脊柱及脊柱旁组织。双肺上部由于肩脚骨的影响而稀疏侧位:双肺影边缘和形状与胸廓和隔肌一致。左肺前下缘受心脏影响略向内凹陷,中部由于肺门的影响而稀疏。侧位有助于前基底段、右肺中叶和舌段的区分。但侧位像有20%的影象来自对侧。斜位:当观察下叶背段、舌段和中叶时,在侧位显像的同时加做斜位。70%以上的斜位有利于病灶定位。五、异常图像:1、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单发或者多发的段或亚段性放射性分布缺损区。任何影响血流的因素均可以引起。常见的原因有: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动脉发育畸形、肺动脉炎症):慢性肺阻塞性疾病:肺肿瘤压迫血管。2、放射性分布逆转现象:肺血流分布发生逆转现象(上部血流大于下部,坐位显像更加明显),常见于肺心病和三尖瓣狭窄造成肺动脉高压。3、特殊情况:肺门血管可以造成侧位像中央出现缺损:肩肿骨造成后斜位上部局部稀疏或者缺损;起博器、乳房假体衰减造成的影响。六、注意事项:1、静脉注射前先让病人吸氧10一15分钟,以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2、一般取仰卧位注射药物(以除外重力影响),如观察肺动脉高压对肺血流分布的影3
3 内 容 【本讲课程的引入】呼吸系统显像主要包括肺灌注显像及肺通气显像,而肺灌注显像和肺通气 显像主要的临床应用在于早期诊断肺栓塞,因此,在授课时,主要侧重于两种显像在肺栓塞诊 断中的应用。 【本讲课程的内容】 第五章 呼吸系统显像 一、显像原理:由于肺毛细血管的直径为 8µm,故静脉注入 10-60 µm 直径的放射性蛋白颗粒 后,这些颗粒可以通过右心系统及肺动脉均匀暂时的嵌顿于毛细血管床,其在肺毛细血管内的 分布反应肺内动脉血流灌注状况。当肺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时,放射性颗粒在该区域的分布则 减少。经过一定时间后,放射性颗粒降解为碎片,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经尿排出。 二、显像剂:99mTc-MAA(人血清白蛋白)5-10mci。颗粒数在 20 万-70 万之间,如低于 20 万,则图象失真;大于 70 万,会引起不必要的栓塞。 三、检查方法:询问过敏史。必要时做过敏实验。病人仰卧位(减少重力对肺血流分布的影响), 床旁注射药物,5 分钟后显像。平面显像为 6 个体位(前位、后位、左右侧位、左右后斜位), 必要时可以加做左右前斜位或行断层显像。 四、正常影象: 前位:双肺轮廓主要由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和中叶构成。右肺影象大于左肺,双肺中间空白区 为心脏影象,左肺下野大部分被左心占据,呈与左心形状一致的放射性分布减低区。双肺内放 射性分布除了肺尖、周边和肋膈角较稀疏外,其余放射性分布均匀 后位:此体位显示双肺影象最为清晰,中间空白区为脊柱及脊柱旁组织。双肺上部由于肩胛骨 的影响而稀疏 侧位:双肺影边缘和形状与胸廓和膈肌一致。左肺前下缘受心脏影响略向内凹陷,中部由于肺 门的影响而稀疏。侧位有助于前基底段、右肺中叶和舌段的区分。但侧位像有 20%的影象来自 对侧。 斜位:当观察下叶背段、舌段和中叶时,在侧位显像的同时加做斜位。70%以上的斜位有利于 病灶定位。 五、异常图像: 1、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区:单发或者多发的段或亚段性放射性分布缺损区。任何影响血流的 因素均可以引起。常见的原因有:肺血管病变(肺栓塞、肺动脉发育畸形、肺动脉炎症);慢 性肺阻塞性疾病;肺肿瘤压迫血管。 2、放射性分布逆转现象:肺血流分布发生逆转现象(上部血流大于下部,坐位显像更加明显), 常见于肺心病和二尖瓣狭窄造成肺动脉高压。 3、特殊情况:肺门血管可以造成侧位像中央出现缺损;肩胛骨造成后斜位上部局部稀疏或者 缺损;起博器、乳房假体衰减造成的影响。 六、注意事项: 1、静脉注射前先让病人吸氧 10-15 分钟,以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以获 得满意的图像。 2、一般取仰卧位注射药物(以除外重力影响),如观察肺动脉高压对肺血流分布的影
响,则以坐位注射3、严重右向左分流的患者慎用,防止颗粒栓塞到体循环的脏器(心脏、脑、肾)。4、严重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床极度受损者慎用5、儿童剂量减半或成人剂量的1/4。6、个别病人注射后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吸氧或休息后即可缓解。肺通气显像(气溶胶)显像原理:经呼吸道吸入一定的放射性气溶胶微粒之后,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到平衡浓度后,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正相关。在体外使用仪器使之显像,判断肺部的局部通气功能。显像剂:99mTc-DTPA(二乙三胺五醋酸)20一30mci。利用气溶胶雾化器将其溶液雾化而成。雾粒直径大小与气溶胶沉积部位有直接关系。直径大于10um,主要沉积于细支气管以上部位;5-10μm时沉积于细支气管:3-5um沉积于肺泡。显像方法:患者无须特殊准备。但要向病人说明检查的整个过程,取得病人的配合。病人坐位,让病人用嘴咬住口管,用鼻夹夹住鼻子,通过雾化回路进行呼吸。待病人适应后将显像剂注入雾化器的雾化壶内,调整氧气流速为10-15L/min,使其充分雾化。吸入时间不少于5-7分钟,雾化结束后,漱口,清除口腔内的放射性。采集方法与灌注显像相同。正常影像:与灌注影象相似。但在咽喉、大气道内可见放射性微粒显影。异常影像:由于气道狭窄或者阻塞,造成局部肺通气减少出现放射性减低或者缺损区:有时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中央气道内放射性沉积增多,形成热点,而远端肺组织放射性分布稀疏。肺通气/灌注显像(V/Q)的临床应用:1、诊断肺动脉栓塞:肺通气/灌注显像是最重要的诊断肺栓塞的方法之一。肺灌注显像见多发或单发性的放射性分布缺损区,肺通气显像见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或肺通气显像所见缺损区面积小于灌注显像,称为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是肺栓塞的典型特征。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肺通气显像出现显像剂分布不均匀,放射性呈中心性浓集,常出现反向不匹配现象,即通气显像的放射性分布缺损区面积大于肺灌注显像。3、肺肿瘤术前判断和术后残留肺功能预测:肺部肿瘤直接压迫或者浸润邻近肺血管可以导致其灌注区血流减少,在肺灌注图像上出现相应的放射性减低区,其范围比X线片所示的为大。因此肺癌病人术前进行肺灌注显像有助于根据放射性减低区的大小估计肿块浸润的范围和肺血管受累的程度,对决定能否进行手术切除和切除范围有临床指导意义。一般认为,如病侧肺的残留灌注区为30%~40%,需进行惠侧全肺切除;如残留灌注区小于30%,则手术切除的成功率不足5%。4
4 响,则以坐位注射 3、严重右向左分流的患者慎用,防止颗粒栓塞到体循环的脏器(心脏、脑、肾)。 4、严重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床极度受损者慎用 5、儿童剂量减半或成人剂量的 1/4。 6、个别病人注射后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吸氧或休息后即可缓解。 肺通气显像(气溶胶) 显像原理:经呼吸道吸入一定的放射性气溶胶微粒之后,待其充盈气道和肺泡并达到平衡浓 度后,其在肺内的分布与肺的局部通气量正相关。在体外使用仪器使之显像,判断肺部的局 部通气功能。 显像剂:99mTc-DTPA(二乙三胺五醋酸)20-30mci。利用气溶胶雾化器将其溶液雾化而 成。雾粒直径大小与气溶胶沉积部位有直接关系。直径大于 10µm,主要沉积于细支气管以 上部位;5-10 µm 时沉积于细支气管;3-5 µm 沉积于肺泡。 显像方法:患者无须特殊准备。但要向病人说明检查的整个过程,取得病人的配合。病人坐 位,让病人用嘴咬住口管,用鼻夹夹住鼻子,通过雾化回路进行呼吸。待病人适应后, 将显像剂注入雾化器的雾化壶内,调整氧气流速为 10-15L/min,使其充分雾化。吸入时间不 少于 5-7 分钟,雾化结束后,漱口,清除口腔内的放射性。采集方法与灌注显像相同。 正常影像:与灌注影象相似。但在咽喉、大气道内可见放射性微粒显影。 异常影像:由于气道狭窄或者阻塞,造成局部肺通气减少出现放射性减低或者缺损区;有时 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中央气道内放射性沉积增多,形成热点,而远端肺组织放 射性分布稀疏。 肺通气/灌注显像(V/Q)的临床应用: 1、诊断肺动脉栓塞:肺通气/灌注显像是最重要的诊断肺栓塞的方法之一。肺灌注显像见多 发或单发性的放射性分布缺损区,肺通气显像见肺内放射性分布均匀,或肺通气显像所见缺 损区面积小于灌注显像,称为肺灌注/通气显像不匹配,是肺栓塞的典型特征。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肺通气显像出现显像剂分布不均匀,放射性呈中心性浓 集,常出现反向不匹配现象,即通气显像的放射性分布缺损区面积大于肺灌注显像。 3、肺肿瘤术前判断和术后残留肺功能预测:肺部肿瘤直接压迫或者浸润邻近肺血管可以导 致其灌注区血流减少,在肺灌注图像上出现相应的放射性减低区,其范围比 X 线片所示的 为大。因此肺癌病人术前进行肺灌注显像有助于根据放射性减低区的大小估计肿块浸润的范 围和肺血管受累的程度,对决定能否进行手术切除和切除范围有临床指导意义。一般认为, 如病侧肺的残留灌注区为 30%~40%,需进行患侧全肺切除;如残留灌注区小于 30%,则 手术切除的成功率不足 5%。 • •
【本讲课程的小结】本章我们主要讲肺灌注、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显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重点是肺灌注、通气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本讲课程的作业】复习肺灌注、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显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5
5 【本讲课程的小结】本章我们主要讲肺灌注、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显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重点是肺灌注、通气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 【本讲课程的作业】 复习肺灌注、肺通气显像的显像剂、显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