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 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 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 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 堂课的基调。]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丰富语言宝库,进行积累 (1)(指导背诵)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 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一一唱 诗。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査背诵。活动:小组接力背诵一一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唱诗,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 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学生齐读)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一品味(诗歌的语言)一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 -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充电:[多媒体出示](学习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 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 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 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 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 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以上资料摘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5月第六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动口的能力。]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11
11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诗言志,歌咏情”,诗歌以凝练的笔墨,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给我们以美的 享受,给我们以美的熏陶。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只要谈起祖国的诗歌,总会有一种止不住的豪情涌上心头。 今天呀,老师邀请同学们去遨游我国古代诗歌的海洋。首先请大家欣赏、回顾我们在小学四年级学过的古 诗《寻隐者不遇》。 (2)多媒体播放古诗《寻隐者不遇》的配乐朗诵。 (3)师:请你们谈一谈什么是“隐者”? (4)生自由谈对“隐者”的认识。 (5)师: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赏析一位古代隐者的诗歌。 (6)请欣赏: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清新自然的导语,色彩和谐的 背景画面,曲调优美的音乐,使美的空气弥漫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启动了学生美的情感体验,奠定了本 堂课的基调。] 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1、 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背诵诗歌; 2、 学会用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诗歌; 3、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而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 三、丰富语言宝库,进行积累。 (1)(指导背诵)师:生活如诗,诗的行行段段赋予我们激情和联想,我们爱诗没商量,我们怕诗也没 商量,因为我们最怕背那些拗口的诗句,现在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简单易学,又有创新的背诗方法——唱 诗。方法就是给诗歌配上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旋律唱出来。 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歌唱[背景音乐:《长亭送别》]。 (2)学生活动,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3)自由练习唱、背诗歌。 (4)检查背诵。活动:小组接力背诵——全班齐背。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 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悠扬婉转的音乐声中欣赏优美的唱诗,学生全身心沉浸在美的情感体验中, 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四、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多媒体出示] (学生齐读) 赏析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 朗读(初步感知诗情)——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身临诗中之境) ——联想(体会诗人之情) (2)帮你充充电:[多媒体出示] (学习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 代表作《过故人庄》,生活在盛唐开元年间,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诗人一生基本上过着隐 居生活,早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岁时,来到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 盛名之外,失意而归。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 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 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 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以上资料摘自(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9 年 5 月第六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查找工具书的习惯,明确工具书在生活中的用处,从而培养学生动脑、 动手、动口的能力。] (3)根据方法学生赏析诗歌 :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 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出示](学生默读) 1)请你品味:(诗歌的语言) 抢答 *《望泂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 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 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 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一一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 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 报效国家……)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 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 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一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 这么可爱、能干、聪明。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 竞选。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 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 入境。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开启一扇早已封闭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善于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七、作业:(任选一题)(一)请你留住年轻岁月的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的旋律,唱·唱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二)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搜集诗歌,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 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 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 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12 第一步、学生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初步感知诗情): 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诗歌的前言介绍,对照课文的注释疏通诗意,将捕捉的重点信息和不懂的地 方分别作好记号。 第三步、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问难,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疑问,感受小集体的力量。 [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五、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多媒体出示] (学生默读) 1)请你品味:(诗歌的语言) 抢答: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笔力千钧、千古传诵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它描写的对 象的是洞庭湖。写出景物水气蒸腾、广阔浩大、波涛汹涌……的特点。*诗人婉转地向张丞相表白心愿的 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的心愿是:渴望 能为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说一说: 你对诗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为欣赏,为什么?*朗诵——背诵——默写名句。 2)请你想象和联想: *听“唱诗”闭目想象诗中之境,体会诗人的情怀。 *讨论:望着滚滚的洞庭湖水,一生怀才不遇的诗人此时此刻会想些什么? (明确:洞庭湖波澜起伏、动荡广阔,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诗人会想:我自己空有满腹经纶,空有 满腔抱负,而进身无路,求官无门,多么地希望张丞相能助我一臂之力,给我一个机会,好让我报效朝廷, 报效国家……) [引导想象,加深印象;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六、拓展延伸: 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1)讨论:孟浩然是不是真正的“隐者”? 2)师:东莞市提出了“三现代”的奋斗目标,第一个就是做现代人。古人孟浩然推荐自己是含蓄而委婉 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推荐自己更应该大胆而勇敢,像古人“毛遂”那样自荐,勇敢地亮出自己的优势, 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勇敢地说:我能行!。 今天,老师还兼有一个神秘的重任——要在我们班物色一位学生会的干部。选谁呢?看着你们,觉得谁都 这么可爱、能干、聪明。老师实在是很为难,为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我提议,现在进行口头 竞选。请大家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开头,勇敢地亮出你自己的优势,勇敢地展示你自己的才华, 夸一夸自己,哪怕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 3)学生活动,教师相机鼓励。 [以“我选我,我能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易于动口,乐于表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情 入境。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开启一扇早已封闭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善于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七、作业:(任选一题 )(一)请你留住年轻岁月的声音: (1)配上背景音乐,朗诵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2)配上熟悉的旋律,唱一唱孟浩然的其他诗作,并录音。 (二)请你收集资料; (1)收集孟浩然的其他诗作。 (2)收集描写洞庭湖的作品。 [搜集诗歌,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八、小结。 (1)多媒体播放古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配乐朗诵和歌唱。 (2)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 陈出新、古为今用,孟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 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同学们,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 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教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 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 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 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 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 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 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 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剌史后尚未 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 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 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 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 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 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 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己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 样的一个人? 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一一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13 最后,真诚地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赢得每一次的成功!谢谢!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读书走向实践。时时刻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注意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的教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人丰富的情感; 二、欣赏诗词曲中的名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 三、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 (1)节奏;(2)重音;(3)韵脚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 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那样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 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 大师。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 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 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 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 三年折太多”四句,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元年(805)被贬,到宝历 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诗时已是岁末,预计次年春初才能到达洛阳,而且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尚未 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称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协调,符合格律。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 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抒情才能。刘禹锡因积极参加顺宗朝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 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镇的联合反扑下,顺宗让位给宪宗,王叔文被杀,刘禹锡等被贬。他先贬到朗州(今 湖南常德),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县),调夔州(今重庆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未离谪籍。朗州 在战国时是楚地,夔州在秦、汉时属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贬地。刘禹锡没有 直率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 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三、读诗思考: 1、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 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 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 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2、对过去诗人是怎么看的?对现实诗人是怎么表现的?对未来诗人是怎么展望的?从中你觉得诗人是怎 样的一个人? 3、拓展延伸: 模拟白居易与刘禹锡相逢,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然后表演。 4、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5、总结本诗的教学。1、诗歌中表达的愤激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名句所包含的新陈代谢的自然哲理,以及现在对名句的新的理解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 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 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 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 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 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 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 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 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 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 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 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 “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 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 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 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凄凉地”“弃置身”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闻笛赋》“烂柯人”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沉舟”“病树”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长精神”坚忍之慨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 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 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 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14 3、对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的训练,学习写简单的赏析文章。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表达的意境和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景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情景:小刚和小强是一对好朋友。初中毕业后,两人都没有考上高中。转眼已经有三年没有见面了。今天, 在母校门口偶遇了,他们会有怎样的举动呢?请两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预设表演:握手、拥抱、互相打招呼;交流别后的生活;回忆当年的学习生活等)。 (设计此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发挥想象,发挥潜力,通过表演来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 诗歌背景介绍。 感谢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板书)诗中也有两 位故人,他们是著名的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 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 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 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三、 解题。 酬,这里是酬谢的意思。乐天,白居易的字。对“初逢”二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 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到底是哪一种理解,现在尚无定论。我个人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席 上见赠”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四、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五、 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 分组说话,生生互动。请每个同学在自己的小组里,用优美的语言把头脑里想象的诗歌画面描述 出来,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力求全面理解诗歌的意境。 (二) 老师作简洁的诗歌赏析介绍,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深入地理解诗歌。 (这首诗歌的首联直抒胸臆。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而遭贬。被贬到“巴山蜀水凄凉 地”,一去就是“二十三载”,其间苦楚可以想见。“凄凉地”和“弃置身”两句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 渲染,把诗人抑制已久的愤激之情表现了出来。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另一个是“烂柯 人”。“怀旧”句表达了对受害的战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 感叹,颔联用典贴切,感情深沉。颈联承颔联而来。“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而 “千帆”和“万木”则比喻在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后来的欣赏者和引用者不以“沉舟”和 “病树”自比了,而只采取这一联所表达的哲理,来表明: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事物必然要发 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暇美好的道理。这种与诗人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并不奇怪,因为时代不同, 欣赏某一作品的感受和作者不同这是很自然的。,尾联看似平淡,其实是点睛之笔。“长精神”三字,含 义深刻,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慨。) 板书: 首联:直抒胸臆。 “凄凉地” “弃置身” 愤激之情 颔联:运用典故。 《闻笛赋》 “烂柯人” 感叹之情 颈联:千古名句。 “沉舟” “病树” 自比之意 尾联:点睛之笔。“歌一曲” “长精神” 坚忍之慨 (三)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遍。 六、 学习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结构美。 (诗中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基调,颔联悼念战友,自己回故乡的情 景,使愤激之情更进一步深化,颈联把自己的沉沦和新贵们的得势进行对比,使自己的愤激之情达到了顶 点,尾联急转直下,以自勉、自励来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 颓废,堪称刘禹锡的代表作品。)
七、背诵大比拼。规定5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200——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第二单元 6、《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的写法 3.指导朗诵诗歌 4.训练联想和想像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课文分析.理解联想和想象 3.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师总结:不自由、不幸福,(板书)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要求老师在读的时候学 生不要看书,尽量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图像) 生:回答上述问题,师总结:自由富足幸福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等 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 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1921年10月,1921年的中国状况是怎样的?你们学过历 史能不能说一说, 生:自由回答,师作点拨后总结:冷酷、黑暗、腥秽的社会, 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 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 :自由答,师总结作板书 (地上的)灯 (天上的)明星实景相似:明、闪、现、点着 (天上的)明星 (地上的)街灯 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 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 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
15 七、 背诵大比拼。规定 5 分钟的时间,看谁背得最快最好。请背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八、 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结合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理解,写一篇 200——300 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第二单元 6、《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 学习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创造诗的意境的写法 3. 指导朗诵诗歌 4. 训练联想和想像力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 通过课文分析.理解联想和想象 3. 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生:简述故事的梗概。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 想一想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的生活怎么样? 生:自由答, 师总结: 不自由、不幸福, (板书) 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后说说在这首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是怎样的?(要求老师在读的时候学 生不要看书,尽量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的图像) 生:回答上述问题, 师总结:自由 富足 幸福 师:诗人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想象呢?让我们来进一步去欣赏这首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作者: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 等。 师:再回过头来看刚才的问题,诗人在诗中描述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状况为什么和神话中的完全相反呢?这 要我们结合作者写诗的背景来看,这首诗写于 1921 年 10 月,1921 年的中国状况是怎样的? 你们学过历 史能不能说一说, 生:自由回答,师作点拨后总结:冷酷、黑暗、腥秽的社会。 师:不难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 生:自由答,师作总结:对自由,富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在阅读时的节奏和语调。 生:自由答后,师总结,节奏:舒缓;语调:轻松、柔和, 二. 师: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要抒发某种特殊的情感,必须借助于生 活中的某种特定的景物作为依附,在第一个诗节里诗人借助了什么景物? 生:自由答, 师总结作板书: (地上的)灯-----------------(天上的)明星 实景 相似:明、闪、现、点着. (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 师:诗人描绘了哪两个实实在在看到的景?地上的街灯是明星吗?天上的明星是街灯吗?这里作者用了一 个词“好像是”并不真正是, 这种由实际存在的事物想到与它相似相关的其它事物的心理过程叫联想。 师:第一节诗中实际存在的事物是看到的“地上的街灯”和“天上的明星”然后由地上的街灯联想到天上 的明星,看到天上的明星想到地上的街灯,我们看“街灯”和“明星”的相似之处有没有表现出来?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