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寻找理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教学重难点] 1)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教学难点]读懂文本,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4)本文是巴金应“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面对“金钱潮”产生困惑所发出的呼救而写的一封回信,文 章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浅白而深刻的道理。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立上也存在困惑,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题目“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孩子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 1、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巴金“追寻理想”简历巴金,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 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 动。11923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1928 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 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东渡日本。 1936年后,投身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 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 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 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 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硏究院名誉院士称 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10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 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理解文本 师:看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 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朗读课文) 师: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1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 1、《寻找理想》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在了解文本思路的前提下筛选提取信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筛选提取信息的基本思路,学习写批注、写感想片段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荣誉”的崇高理想。 [ 教学重难点 ] 1) 读懂文本,理解文中作者对有关理想的看法。 2) 使学生正确的理想,并产生为之终生奋斗的动力。 [ 教学难点 ] 读懂文本, 理解文中有关理想的看法。 [ 教学安排 ]两课时 [ 课前准备 ] (1)师生搜集有关作者巴金资料了解作者。教师搜集关于老人理想的资料整理制作课件备用。 (2)组织学生搜集了解当年 10 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组织学生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指导下反复研读课文,完成对课文每一部分的划分。 (4)本文是巴金应“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面对“金钱潮”产生困惑所发出的呼救而写的一封回信,文 章用平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浅白而深刻的道理。也许我们在理想的确立上也存在困惑,阅读课文思考 文章题目“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孩子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 [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交流所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了解作者。 巴金“追寻理想”简历 巴金,少年时在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 年至 1923 年 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 动。11923 年赴上海读书毕业后,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 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1928 年冬回国,主要作品有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 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 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东渡日本。 1936 年后,投身抗战,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 年和 1940 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 《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 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 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 想录》。由他倡议,1985 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 年至 1985 年相继获 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 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当年 10 个学生给巴老写信的相关资料。 3.小结:从上述材料中,我们看到巴老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遭遇过挫折、打击和失败,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我想,凡是有志青年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巴老是怎样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呢?从他那里,对一个人 的一生的奋斗我们能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二、理解文本 师:看课后练习第一题,在全文内容中,你最急于阅读的两个内容是哪两个? 生: (思考,小声说话,几个表达) 师: 较为趋同的想法是“我的理想”“我的追求” 两个内容,我们就从这两个内容的阅读开始。请看书, 先读“我的理想”的段落。 生: (朗读课文) 师: 读“我的理想”,肯定是想知道巴老的理想是什么吧。读后,你有答案了吗? 生: 巴老的理想是“把个人的生命联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
生: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思考,交头接耳) 生: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看书,点头) 师: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20、30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 生:(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 什么? 生:(读第8段) 师: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 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读1-3句) 生: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读4、5句 生: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读6-8句) 生: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 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 生:(交头接耳) 师:让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么看的 《巴老著作光盘前言》柯灵 巴金老人刚刚在医院里渡过九十三岁的寿辰,国家有关党政领导和他的老朋友,对他作了亲切的慰问与 祝贺。中国古代著名的诗圣甫,一生潦倒,曾经咏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由来已久。巴老为文学尽瘁,为理想献身,如蚕作茧,蜡炬焚心,丝尽泪竭,甘之如饴,数 十年如一日;而盛名高寿,集于一身,真可以说是稀有的人端。 巴老从来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猎取;文学的生命在于立诚,而不在于夸饰。我曾将巴老 的生平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 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心交给读者 他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奉待自己的信念,虽九死而不悔 文章千古事“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论文, 有此一说。虽已不免陈言生锈,却也合乎事实。作家是时代的产儿,如果他真正忠于时代,忠于艺术,又 推动了时代,推进了艺术,日月奋逝,文采流传,这就是所谓艺术永恒的秘密。 商海风涛,席地卷天,价值失衡,道义失重,老辈风范,五四传统,已如凤毛鳞角,越显得难能可贵了。 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立,借助于崭新的科学成果,将巴老的等身著作、音容笑貌制成光盘,使读者如相晤对 如亲謦亥,并得便于什袭珍藏,广为流传,垂之久远。这在我国出版文化事业中还是一个创举,意义深远 自不待言。敬抒衷曲,聊代前言,并志欣喜 生:(读上文,若有思) 作业: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你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的看法,采用给巴老写信
2 生: 巴老的理想是“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不再举手了,是认可两个答案了吗? 生: (思考,交头接耳) 生: 第二个答案好。因为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师: 这一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大家同意吗? 生: (看书,点头) 师: 点头不算完,要说说为什么这一句话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生: 本段先分后总,先分说自己 20、30 年代和现在所表达过的理想,后总说一生的理想。 师: 说的好,回到答案上来,“集体”一词是什么意思,要诠释一下。能否在本段中找一个词来替代? 生: (在课文中找词语,惊喜地)人类。 师: 好。一起高声地将答案读一遍。 生: (高声朗读)追求人类的幸福和繁荣。 师: 大家知道了巴老的理想,还想知道巴老是怎样追求理想的。读“我的追求”段落,看看我们能获得 什么? 生: (读第 8 段) 师: 做个游戏:选:选学生读某些句子,要求所读句子有一个集中的内容,其他同学听读,谈谈你对作者 追求理想的过程有什么认识,行吗? 生: (读 1-3 句) 生: 作者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战胜了困惑和挫折。 生: (读 4、5 句) 生: 理想一直指引作者一心向前。 生: (读 6-8 句) 生: 晚年的作者仍然受理想的洗涤、鼓舞,为理想而奋斗。 师: 同学们说的好,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概括出巴老一生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 师: 读了以上两节内容,我们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有了了解,现在你最想说 的话是什么?,想想,相互说说。 生: (交头接耳) 师: 让我们来看看名家是怎么看的。 《巴老著作光盘前言》 柯 灵 巴金老人刚刚在医院里渡过九十三岁的寿辰,国家有关党政领导和他的老朋友,对他作了亲切的慰问与 祝贺。中国古代著名的诗圣甫,一生潦倒,曾经咏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由来已久。巴老为文学尽瘁,为理想献身,如蚕作茧,蜡炬焚心,丝尽泪竭,甘之如饴,数 十年如一日;而盛名高寿,集于一身,真可以说是稀有的人端。 巴老从来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猎取;文学的生命在于立诚,而不在于夸饰。我曾将巴老 的生平归结为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 一个 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把心交给读者。 他像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奉待自己的信念,虽九死而不悔。 文章千古事“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论文, 有此一说。虽已不免陈言生锈,却也合乎事实。作家是时代的产儿,如果他真正忠于时代,忠于艺术,又 推动了时代,推进了艺术,日月奋逝,文采流传,这就是所谓艺术永恒的秘密。 商海风涛,席地卷天,价值失衡,道义失重,老辈风范,五四传统,已如凤毛鳞角,越显得难能可贵了。 上海图书馆新馆建立,借助于崭新的科学成果,将巴老的等身著作、音容笑貌制成光盘,使读者如相晤对, 如亲謦亥,并得便于什袭珍藏,广为流传,垂之久远。这在我国出版文化事业中还是一个创举,意义深远, 自不待言。敬抒衷曲,聊代前言,并志欣喜。 生: (读上文,若有思) 作业: 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你对巴老一生的崇高理想以及追求理想的辉煌历程的看法,采用给巴老写信
的方式,字数200左右。 第二课时 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10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次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 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 研究探讨 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来了告诉大家。 生:(读书,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 能准确回答。 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5段“这几十年来一定风珠也 会变成风信鸡”一段) :应加上“不择手段”。 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 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 三、课堂训练 师: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文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 个当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四】课堂练习:读“我的希望”(第9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 生:(读文段,思考,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师:完成后就近讨论 生:就近讨论,提出疑问。 师:我来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一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 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 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 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 师:苦心,摘取文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 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来,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来, 太好了!在练习本上修改答案 四、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 2、《背影》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3 的方式,字数 200 左右。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谈到理想,不少同学也和 10 名写信少年一样有困惑。在上次课中,不少同学就表示对文中“我的迷惑” 的内容感兴趣,我们来一起研读。 二、 研究探讨 师:巴老在寻找理想中有什么困惑?读出来了告诉大家。 生:(读书,思考) 师:有答案了吗? 生:是“理想究竟是什么?” 生:是“理想是不是虚空的东西?” 生:是“理想究竟在哪儿?” 师:这些都是巴老在寻找理想过程中的困惑。再读,说说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什么? 生:(读书,思考) 生:是“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 师:“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怎么理解? 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师:注意: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很多呀,文段中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指的是什么,要结合文段内容才 能准确回答。 生:社会上的“向钱看”的不正之风。 师:巴老是这个意思吗?我来读一段话,大家想想怎么表述才准。(读第 5 段“这几十年来-----定风珠也 会变成风信鸡”一段) 生:应加上“不择手段”。 生:还应加上“十分厉害”。 师:很细心。请完整表述写在边逢作为批注。 三、 课堂训练 师: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采用筛选提取重要信息的方法解读文本,大家有所体会吧!下面做一 个当堂练习: 【多媒体展示四】课堂练习:读“我的希望”(第 9 段),说说作者对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分条表述)。 生:(读文段,思考,在课堂练习本上做) 师:完成后就近讨论。 生:就近讨论,提出疑问。 师:我来读,同学们提取信息。读“亲爱的同学们----千万要珍惜你们宝贵的时间。” 生:希望青少年认识到青春的美丽与使命,懂得珍青春时光。 师:好啊!读“只要你们-----就永远不会迷途。” 生:希望青少年树立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不迷途。 师:为集体为祖国奋斗的崇高理想,概括得好!读“理想不抛弃-----光辉之中。” 生:希望青少年苦心追求理想,不停止追求。 师:苦心,摘取文中重点词,好!读“不用害怕------就不会给黄金潮冲倒。” 生:希望青少年勇敢地、充满自信地追求理想,在黄金潮面前不动摇。 师:勇敢地、充满自信地分别从“不用害怕”、“不要看轻自己”中来,不动摇从“站得稳,顶得住”中来, 太好了!在练习本上修改答案。 四、 教师小节及布置作业:理解探究第三题 2、《背影》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迁不能自已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A、祸不单行B、晶莹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4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 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査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3、《我们和青春对话》 【三维目标】 体会“走进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门。 理解本文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诗歌语言 学习新诗的朗诵 【教学设想】 1.这首诗热情洋溢,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对偶排比,比较适合于朗诵。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 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指导要具体,要举例,要示范,还可以采取单口、对口和群体的形式开展朗诵活动, 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去感知和体会。 2.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吟诵青春的诗歌,读一读、讲一讲,还 可以开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3.对于诗中委婉含蓄、含义丰富的诗句,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写出大意(可 以在句式上作些要求),一方面加深理解,二方面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本诗语言上的特点 4.安排两课时 5.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导入: 青春,一个亮丽的词语,一个永远被人赞美的话题。它拥有的是一种促人上进的心态,奋发进取的精神 青春有许多亮点,最亮的还是活力。心中有青春,则会如鸟儿一般长出“翅膀”,活跃在能走到的任何地
5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 2、3、4、5 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 2、3 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 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四、重点语句理解 3、《我们和青春对话 》 【三维目标】 ●体会“走进青春”的感悟和遐想,做好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青春的叩门。 ●理解本文生动形象、含义丰富的诗歌语言。 ●学习新诗的朗诵。 【教学设想】 1.这首诗热情洋溢,语言生动形象,多用对偶排比,比较适合于朗诵。课前、课中和课后都要 认真指导学生朗读。指导要具体,要举例,要示范,还可以采取单口、对口和群体的形式开展朗诵活动, 指导学生在朗诵中去感知和体会。 2.学习过程中和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古今中外吟诵青春的诗歌,读一读、讲一讲,还 可以开一次以“青春”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3.对于诗中委婉含蓄、含义丰富的诗句,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写出大意(可 以在句式上作些要求),一方面加深理解,二方面通过比较,进一步了解本诗语言上的特点。 4.安排两课时。 5.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熟读成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青春,一个亮丽的词语,一个永远被人赞美的话题。它拥有的是一种促人上进的心态,奋发进取的精神。 青春有许多亮点,最亮的还是活力。心中有青春,则会如鸟儿一般长出“翅膀”,活跃在能走到的任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