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易林注叙 昔者同年友尙君節之著焦氏易詁,河北大儒王晉卿先 生見之,曰:此書將二千年易家之盲詞囈說,一一駁倒,使 西漢易學復明於世,孟子所謂其功不在禹下。陳散原與王 晉卿書曰:讀尙氏焦氏易詁,歎爲千古絕作,以今世竟有此 人著此絕無僅有之書,本朝諸儒,見之當有愧色。夫王、陳 二先生,皆老師宿儒,於周易皆有著述,胡以傾佩此書若是 之極哉!墉於周易夙未致力,徒震乎二先生之言,而莫明 其所以然,乃既焦氏易詁而讀之。久之,悉節之先注易林, 復抽繹焦易著爲易詁,其大本大原皆在焦氏易林注中,然 後知二先生傾佩之由,而絕非妄歎也。蓋易林一書,二千 年來無有通其義者,今所傅元刊舊注,及陸敕先、顧千里 黄蕘圃所孜訂,丁宴易林釋文,翟云升、牟庭等之易林抆 略,統所釋祇二三百條,且衹人物故事及字句之訛誤,至於 孜及易象者,千餘年來無一人也。獨節之謂西漢釋易之 書,無如易林之完善,凡易林之辭,無一字不從象生,且無 一象不本之易。於是搜求易象之根源,孜稽林詞之依據, 〔1〕此鈹稿本無,蓋付梓時仵氏撰畢刻入
尙氏易學存稿 校勘板本之沿革,糾正音韻之訛謬,逐字注釋,使讀者燎若 觀火,無一不解之詞,亦無一無根之象。蓋古聖人之作易, 本由觀象;後聖人之繫易,亦由觀象。焦氏易林之辭,仍不 外觀象而已。但其所用之正象、覆象,多半失傳,故學者不 解其所謂。豈知以艮爲龜、爲金,以兌爲月、爲老婦,以坎 爲矢,以乾爲日,坤爲水,皆本之易,而二千年來無有識者, 故易多誤解,易林之辭亦遂難通。今節之獨得之,蓋不知 幾經硏孜,幾經印證,反覆尋繹,不得不休,積之既久,始逐 次領悟。又久之,始融會貫通。大義既通,不但爲焦氏之 功臣,實於易學所關至鉅,其有功於後學甚大。至於爬梳 字句,闐發幽滯,孜稽故事,爲先儒所不能釋,或釋之而誤, 爲一一訂正其失者,猶其餘事也。乃焦氏易詁既付梓傅 世,易林之注以篇帙浩繁,印行匪易。小兒道益從先生遊, 籌之至再,力亦未贍。會豐潤董宗之、董作人昆仲闈之, 曰:是我後學之責也。慨然相助,是書始得公之於世。夫 以二千年人人愛讀之書,而人人不能解其義,今忽冰消霧 釋,剌然得解,則是書之出,如劍光射斗,不能終湮者,理 也。然非宗之昆仲之熱心,文學亦不能成功若是之速。語 云附歇而名益彰,其是之謂乎!故並及之。已卯冬月,年 愚弟蒲城仵墉謹識
焦氏易林注例言 西漢釋易之書,其完全無缺者,祇有焦氏易林與楊 子太玄。乃太玄,至漢末宋衷首焉之注,吳陸績因之作釋 失,范望更因宋、陸而集其成。至唐王涯、宋許翰、司馬光 等,更起迭爲,而注益詳。獨易林无注者。烏程蔣氏影元本 略注其故實,然甚尠,十卦九注未詳,偶有注者,皆左傳、國 語所習見,無大益也。後牟庭作校略,丁晏作釋文,陳喬樅 據易林以解齊詩,顧千里、黃丕烈等於字句皆略有孜訂。而 丁晏解彙爲螬,以李耳爲虎名,最爲精當。然皆病其太略 且所釋衹名物故實。至於以卦象釋易林文者,訖無一人 蓋自東漢以來,易象即失傅,後儒所知卦象,皆以漢魏人所 用者爲範圍。而易林之辭,无一字不從象生,其所用之象, 與易有關者,約百七十餘,皆爲東漢人所不知,故東漢人解 易多誤。後儒不知其誤,而反疑易林,以其用象與漢魏人不 合也。於是林辭之難解過於易矣。其詳盡在焦氏易詁中 二、易林雖不明解易,然能注易者,莫過於易林。如以 〔1〕此例言凡十五條,稿本、刻本各條前均標“一”屬識。今改 之序,庶便檢閱。後《校勘記說例》、《讀注須知》二篇倣此
4國 尙氏易學存稿 坤爲水,爲魚,爲心志,爲疾;以艮爲牛,爲龜,爲國,爲邑, 爲狀;以兌爲華,爲老婦;以巽爲少姬等逸象,易之不能解 者,皆賴以得解。及其既解,然後知易林所取之象,仍本之 易,至爲明白。无如二千年學者,竟熟視无觀也。而尤要 者,則在其正覆象並用。聖人铍卦,除乾、坤、坎、離、頤、大 過、中孚、小過正覆不變外,餘一正卦必次以覆卦;而雜卦 震起、艮止、兌見、巽伏、咸速、恒久諸辭,尤示人以象正如 此覆則如彼之義。乃自正覆象失傳,凡易之言正覆象者, 多不得解。獨易林知之。凡遇正覆震相背者,不日讒,即 曰訟。於是震卦之婚媾有言,左傳之以謙爲讒得解。凡正 反兌相背者,不曰讒佞,即曰爭訟。於是困之有言不信,訟 之小有言得解。其正覆震相對者,不曰此鳴彼應,即曰此 唱彼和,於是中孚之鶴鳴子和得解。其餘象覆郎於覆象取 義,象伏即於伏象取義者,亦皆本之易,而先儒皆不知,致 易義多晦。故唯易林,能補二千年易注之窮。 三、繫辭云,聖人觀象繫辭,是所有卦爻辭皆從象生 也。而說卦之象,皆舉其綱領,使人類推,非謂象止於此 也。又示人以複象,如乾爲馬,震、坎亦爲馬;坤爲輿,震 坎亦爲舆;坤爲腹,離亦爲腹。非謂某卦有某象,既不許某 卦再有某象也,視其義何如耳。而其例甚繁,爲筆所難罄, 蓋其詳盡在口傳。至東漢,口傳一失,所有易象大都不知, 而浪用卦變,不變不能得象。如頤、損、益之龜象,虞翻不 知艮即爲龜,必使某爻變成離,以取龜象。由漢訖清,幾視 爲天經地義。至焦循遂以一卦變爲六十四卦,而易舉之 亡,遂與王弼以來之掃象等矣。愚初亦惑其說,故讀易林
焦氏易林注卷首例言圈5 皆莫知其所指。及印證既久,始知易林之象,盡本於易,或 本於左傅、國語,近在眉睫,日觀之而不識。然後悟無情無 理之卦變爻變,直同兒戲,又何怪王弼等之掃象不談! 四、易林於說卦象,九家逸象,左氏、國語象,无不用 之。惟虞氏逸象,其誤者不見於易林,其不誤者易林皆用 之。故易林實爲易象之淵藪。其爲各家所無,易林所獨有 之象’遇之多年,皆莫知其所指。後與易迴環互證,知其仍 本之易。如以兌爲華、爲老婦,則本之大過;以艮爲臣、馬 祖,則本之小過。如是者共百七十餘象,其詳說皆在焦氏 易詁中,茲不復贅。 五、本注釋以易象爲重,易象得林辭與易辭始能解。 次則林中所用故實,凡以前舊注所釋者是也。總各家所 注,寥寥无幾事。茲重加搜討,增舊注所无者約數千則,正 舊注之誤者約數十則。然易林所據之書,如左、國、詩、書, 尙易研討。最難者談妖異,說嵬怪,其詳蓋在虞初志諸小 說部中,而其書久佚,故明知其有故實,而不得其詳。如恒 之晉:雨師娶婦,黄巖季子。元刊注引博物志,太公爲灌壇 令事當之,於事實不合,是不能注也。又如兌之比云:嵩融 持戟,杜伯持弩。降觀下國,誅逐无道。夏商(應作周)之 季,失勢逃走。杜伯之鬼白日射死宣王,見國語,人皆知 之。嵩融事必與杜伯相類,而注家皆不知。後讀墨子非攻 篇云,有神謂商湯曰,余得請於帝,帝命融隆火于夏之城。 融隆即嵩融,楚辭及淮南又作豐隆,皆音同字異。由楚辭 及淮南注知融隆爲雷師。國語云:夏之亡也以回祿,帝命 融隆火於夏之城。即帝命雷師以雷火燒夏桀之城也。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