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 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 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 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 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 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 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 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 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 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 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 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 前只浮起—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 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 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晩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 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 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距大悲阁不远是摩尼殿,在摩尼殿内,在释迦牟尼金装坐像的背面,泥塑的五彩悬山之中, 有一躯明代成化年间塑绘的五彩倒坐观音像。和大悲菩萨比较,她虽不具他那悲天悯人的气 度,却表现出了对人类的亲近,她那十足的女相,那被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佛教殿堂的外 在威严,因而使殿堂弥漫起温馨的人性精神。她那微微俯视的身姿,双手扶膝、一脚踏莲、 一脚踞起、端庄中又含几分活泼的体态,她那安然、聪慧的目光,生动、秀丽的脸庞,无不 令人感受着母性光辉的照耀。松弛而柔韧的手腕给了她娴雅;那轻轻翘起的脚趾又给了她些 许俏皮。她的右眼微微眯起,丰满的双唇半启开,却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有意味的微笑。这微 笑不能不令人想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位意大利的艺术巨匠,同我国明代这位无名工匠, 在艺术上竟是这样的不谋而合。他们都刻画了一个宁静的形象,然而这种宁静却是寓于不宁 静之中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永远的微笑”,这尊倒坐观音为什么不能? 没有人能够窥透她的微笑,没有人能够明悉这微笑是苦难之后的平静,抑或是平静之后 的再生。这微笑却浓郁了摩尼殿,浓郁了隆兴寺,浓郁了人对于人生世界之爱。不可窥透的 微笑才可称作永远的微笑。 游人却还是纷纷奔了那著名的大悲阁而去,摩尼殿倒像是一条参观者和朝拜者的走廊。 走出寺门,我用心思索着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谁知威严无比的大悲菩萨我竟无从记起,眼 前只浮起一个意味无穷的微笑。原来神越是被神化则越是容易被人遗忘,只有人格化了的神, 才能给人深切的印象。 我又想起了那座曾作过革命者摇篮的教堂。原来它和隆兴寺仅一墙之隔。当年,寺内伴 着朝霞而起的声声诵经,随着晚风而响的阵阵抢铃,是怎样与隔壁教堂的悠远钟声在空中交 织、碰撞?正定给予神和人的宽容是那么宏博、广大。东西方文化滋润了这座古城镇,这古 城又慷慨地包容了这一切。 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12.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14.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15.“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缺陷世界 黄永武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 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毎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 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岀如虹的光气 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 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 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 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 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孑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 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
(节选自《正定三日》,有删改。) 12.文章插入了贾大山的叙写,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4 分) 13.大悲菩萨和倒坐观音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请简要概括。(4 分) 14.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表达效果。(6 分) 15.“正定的秋雨很细,如柳丝一般绿。”探究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内涵。(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缺陷世界 黄永武 古人细细地观察宇宙之间:鸟有了两只翅膀,四肢中就只剩两只脚,不再有手了;牛有 了两只锐角,嘴里就不再有锋利的牙齿,只能嚼嚼草了。造物者对每一样生物赋予的功能都 不全备,力量与才干,总有所不足,不至于太集中在谁的身上。 万一像桂花一样,凝聚了天地的清香,就招来蠹虫;像白璧一样,琢磨出如虹的光气, 就不免有瑕;像珍珠一样,蕴含着耀眼的晶光,竟贼害了蚌胎!凡属“尤物”,“从来尤物不 长生”,因为它特殊的美,戕害了自身,变成了牵累,总是美中不足,留下遗憾。 又有人观察:有了白天,就必须有黑夜;有了嘉禾,就必须有莠稗;有了凤凰,就少不 了鹞枭……这是一种势,也是一种理,所以君子永远不能灭绝小人,世上的道理本来就是这 样的。 佛家因而有“世界为缺陷”的说法,认为人生朝暮都不可自保,哪能妄求一切圆满如意? 只有在缺陷里,如何随缘顺应,处处都是道。面对违逆丑鄙,不要有不平满的牢骚,因为这 就是修道摄心的好环境。所谓“君子处逆境,正是做工夫时节”,如果事事平满称心,恐怕 道也修不成了,你的损失不是更大吗? 在明代王祖嫡的《师竹堂集》中,有一篇《缺陷说》,发挥这层道理,认为“缺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