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10-2011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1.本试卷满分为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分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坍圮(pi) 熨帖( 纨绔(k) 舞榭歌台(ⅹie) B.呜咽(ydn) 譬如(pi) 狙击(z) 蓊蓊郁郁(weng) C.室闷(zhi)谬种(mi) 间或(jin)羽扇纶巾(guan) D.悚然(s6ng)慰藉(jie)惬意(qie)一模一样(mu)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他是个暴躁的老头,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B.我在朦胧中,又隐约看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 C.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 D.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3.根据下列文字,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4分 微软在尝试收购雅虎失败后,与雅虎达成搜索合作关系。2009年,微软与雅虎达成合作协议,微软 Bing负责处理网络搜索,雅虎负责广告销售,雅虎开始依靠Bing的技术削减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2010 年,广告商,搜索用户和网站出版商都有目共睹两大搜索引擎的融洽合作 4.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5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国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 6.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1 - 江苏省镇江市 2010-2011 年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1.本试卷满分为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5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坍圮.(pǐ) 熨.帖(yùn) 纨绔.(kù) 舞榭.歌台(xiè) B.呜咽.(yàn) 譬.如(pì) 狙.击(zǔ) 蓊.蓊郁郁(wěng) C.窒.闷(zhì) 谬.种(miù) 间.或(jiān) 羽扇纶.巾(guān) D.悚.然(sǒng) 慰藉.(jiè) 惬.意(qiè) 一模.一样(mú) 2.下列各句中有语病 ...的一句是(3 分) A.他是个暴躁的老头,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B.我在朦胧中,又隐约看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 C.在春天,我摸着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蓓蕾,寻找大自然冬眠之后苏醒过来的第一个征兆。 D.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3.根据下列文字,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微软在尝试收购雅虎失败后,与雅虎达成搜索合作关系。2009 年,微软与雅虎达成合作协议,微软 Bing 负责处理网络搜索,雅虎负责广告销售,雅虎开始依靠 Bing 的技术削减成本和扩大市场份额。2010 年,广告商,搜索用户和网站出版商都有目共睹两大搜索引擎的融洽合作。 ▲ 4.请简述《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主要内容。(5 分) ▲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六国论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 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 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思厥先祖父.. 祖父:祖辈与父辈 B.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可谓智力..孤危 智力:智谋 6.下列选项中,全部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的一组是(3 分) ①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④齐人勿附于秦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③⑥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为后人“如弃草芥”割地之轻率作衬托,用传统的 孝道来谴责赂秦的国君。 B.第二段中,作者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 丧”的道理。 C.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 表现力 文章用一个“赂”字,把六国对秦国的方针路线、秦国的野心揭示了出来,同时也把论史与论今 统一起来了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3分)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阿房宫赋》)(3分)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4分) 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4分) 2)如何理解下片中“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 (杜牧《阿房宫赋》) (2)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论语》)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朱自清《荷塘月色》)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朱自清《荷塘月色》) (8)敏而好学 (《论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1~14题 我与地坛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 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 2 - ③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 ④齐人勿附于秦 ⑤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⑥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者以先人“暴霜露,斩荆棘”辟疆土之艰辛为后人“如弃草芥”割地之轻率作衬托,用传统的 孝道来谴责赂秦的国君。 B.第二段中,作者从“不赂者”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 丧”的道理。 C.本文中,作者除了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外,还使用了比喻等论证方法,语言朴素简劲,富有 表现力。 D.文章用一个“赂”字,把六国对秦国的方针路线、秦国的野心揭示了出来,同时也把论史与论今 统一起来了。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六国论》)(3 分)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阿房宫赋》)(3 分)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4 分) 三、古诗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10 分) 苏 幕 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词的上片作者写到了哪些景物,试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4 分) (2)如何理解下片中“明月高楼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_▲_ 。(杜牧《阿房宫赋》) (2)人间如梦, __ ▲ 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各抱地势, _▲_ 。(杜牧《阿房宫赋》)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 ___▲_ __ ”(《论语》)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_▲_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6)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_▲_ _ 。(朱自清《荷塘月色》) (7)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__ ▲ _______。 (朱自清《荷塘月色》) (8)敏而好学,______▲_______。(《论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20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 11~14 题 我与地坛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 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 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 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 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个下午,我摇着轮椅 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 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 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 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 便一天到晩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 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 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 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回便攴开翅膀,忽悠-下升 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 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 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 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
- 3 -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 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 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 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③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 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 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 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 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④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 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⑤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 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 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 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 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 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 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 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 并不衰败。 ⑥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 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
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 落里了,我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 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 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 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 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 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 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 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 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搔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 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间,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 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11.作者在文章开头是如何写“地坛”的?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分) 12.结合文章中的第③⑤⑦节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3.在作者的眼中,当时的地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想去地坛?(4分) 14.“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6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共18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5~17题 启功传奇
- 4 - 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 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 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 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 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 这样的安排? ⑦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 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 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 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 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 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 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 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 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 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 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11.作者在文章开头是如何写“地坛”的?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4 分) 12.结合文章中的第③⑤⑦节对地坛景物的描写,思考地坛具有怎样的特点?(6 分) 13.在作者的眼中,当时的地坛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吗,“我”为什么想去地坛?(4 分) 14.“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6 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18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 15~17 题 启功传奇
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 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启老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 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启功的父亲去世得早,在祖父关爱下启功才得以上学念书。其祖父的 老门生戴遂之,堪称是知恩图报的老夫子,竭尽全力要让他继承其教育世家的衣钵。启功当时想:“你供 我上学,可我母亲和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姑谁管呢?再说我总不能老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吧?″于是他央求 戴老先生为自己谋个职业,好奉养母亲和姑姑。启功明白自己是彻底“被遗弃的贵族后裔”,那何不隐其 姓,先解决生计再图发展?开朗乐观的他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了。 在启功心目中还有一位永远难忘的人,便是他患难与共的老妻章宝琛。启功的婚姻不仅要遵“母命 还要按清代传统只在旗人內部论亲。他21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 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但自她来到启功家后, 任劳任怨,再不要启功为“家”操心,使启功对她由“同情”逐渐转化为“爱情”。启功的母亲1956年 病逝时,启功于悲恸中顿悟了妻子为这个家庭日夜操持的功劳,竟忍不住双膝跪下一拜,叩谢贤妻的情深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 笔地琢磨,临帖临得 分毫无差。但写岀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 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 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 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 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 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 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 书法
- 5 - 启功先生的全名为爱新觉罗·启功。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儿子,乾隆的弟弟。但他在所有的书画、著作、 文章和书信中,从未用过“爱新觉罗”。启老诙谐地说:“本人姓启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饭,不当‘八 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领谋生。” 启功的父亲去世得早,在祖父关爱下启功才得以上学念书。其祖父的 老门生戴遂之,堪称是知恩图报的老夫子,竭尽全力要让他继承其教育世家的衣钵。启功当时想:“你供 我上学,可我母亲和一个没有出嫁的姑姑谁管呢?再说我总不能老靠别人的资助过日子吧?”于是他央求 戴老先生为自己谋个职业,好奉养母亲和姑姑。启功明白自己是彻底“被遗弃的贵族后裔”,那何不隐其 姓,先解决生计再图发展?开朗乐观的他便独创“启”姓,自当“始祖”了。 在启功心目中还有一位永远难忘的人,便是他患难与共的老妻章宝琛。启功的婚姻不仅要遵“母命”, 还要按清代传统只在旗人内部论亲。他 21 岁时中学毕业,正忙于四处求职,在母亲的包办下,便与从未 见过面的章宝琛成婚了。章宝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带着可怜的小弟弟一起嫁过来的。但自她来到启功家后, 任劳任怨,再不要启功为“家”操心,使启功对她由“同情”逐渐转化为“爱情”。启功的母亲 1956 年 病逝时,启功于悲恸中顿悟了妻子为这个家庭日夜操持的功劳,竟忍不住双膝跪下一拜,叩谢贤妻的情深 义重。 古人有“书法以用笔为先”之说。启功曾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苦练用笔,一笔一笔地琢磨,临帖临得 分毫无差。但写出来的字平看还可以,一挂起来就没神了。经过再三揣摩,他才发现问题在字的“结构” 上。启功找来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经,用透亮的方格纸将这些字单个放大,潜心描写,终于从名家书 法的笔划结构上,找到了写字的规律。这极平常的规律却极难发现。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 “米字格”开始,将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启功发现问题就出在这“等分”上。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字 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个字都一个模式地上下左右分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 一个更为符合字形结构的划分法,便是由他首创的“五三五”不等分,这种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较大,中 间的分量较小,而不是“九宫格”那样的“九等分”。“五三五”不等分结构字体,便是他独创的“启体”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