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鲁,另一个是齐。《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公 伯禽治理鲁国,三年然后报政周公。周公问道:“为什么 这么迟”伯禽回答:“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 中国古 所以迟,”太公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问:“为什 么这么快?”答:“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于是周公 感攻道:“鸣呼,鲁之后人将为齐之臣属!夫政,不简不 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城文明 这则故事未必可基,周公是武王的弟弟,受封于鲁, 由于周初政局不稳,周公旦并未就封,只是委派其长子伯 横谈 禽前往鲁国。周公在西周初年就能准确预测齐鲁二国以 后的发展结局,的确令人怀疑。再则说,伯禽在鲁国所执 行的,正是周公的政策,而太公在齐国所推行的措施,却 与周公的政策背道而驰。周公的政策是什么呢?简单地 说,就是用礼乐文教去维护宗周的宗法制度,就是“尊尊 亲亲”。周公批评伯禽的施政,无疑就是否定“尊尊亲亲” 的礼乐教化。这对周公说来,是不可想象的。 把这故事编排在周公头上固然令人生疑,但齐鲁二 国风俗的差异却是千真万确的。 由·于周公在周初的特殊地位和崇高声望,他在受封 时享有特殊待遇。鲁国曲阜位于今山东南部,曾是段朝 的本土,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经济发达,文化水平也较 高,所以才形成了恪守“周礼”的“尊尊亲亲”的治国原则。 在政治上,鲁国尊重本族的贵族和大宗,形成姬姓贵族世 代掌权,异姓遭排斥的局面。在经济上,实行以农为本的 政策,不注重商业,提得择瘠处贫,自给自足。在文化上, 蓦 鲁国分封带回宗周的礼乐彝器和典籍,一直以周文化的 正宗自居,维护周文化传统,并发展成为以孔子为代表的 之水天上来 儒学。 2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未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泗水县 东南)人,本是殷代贵族的后裔,宋国贵族,后来家道衰 落,迁至鲁国。孔子一生好学不倦,相传他曾向老子问学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图5),以周公的继承人自居。孔学的核心在于“仁”和 “礼”。“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 现。“仁”是体,“礼”是用。何谓“仁”?“仁者,爱人”,就 是人的爱人之心,是人类本性的天然流露。何渭“礼”? 礼就是维系现实杜会中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德规 范,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当春秋之世,战争频仍, 社会动荡,大兼小,强凌弱,社会失去了公正,正义得不到 伸张,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当此之时,孔子振臂高呼,企 图用“礼”去规范人们的行为,挽救社会秩序,呼唤社会道 义,并为此奔走呼号,然而应者寥塞,终于穷困而终。我 们知道,周礼的基础在于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础又 在于血亲关系。在春秋时代,社会动荡,血亲关系趋于紊 乱而雉以指认。当此之时,孔子摈弃血亲观念,代之以爱 人之心的“仁”,由仁人礼,以仁释礼。然而爱人之心是有 差别的,并不是对一切人都不分好恶地去行“爱人之心”: 另一方面,仁又需通过礼的规范性作出判断。他的这套 学说,又直接导致了墨子“兼爱”学说的产生。孔墨在春 秋战国时期号称“显学”,而孔墨之学实则为鲁学。 齐的开国之君太公望,为周朝的勋戚,功业与周公不 相上下,封国地位也很突出。不仅封地营丘在东夷腹地, 夹辅周室以镇东夷各国,而且享有“武力征伐”的特权。 黄河之水天上来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初年,齐国肯定要服从和 推行周朝的法律、典章制度,周文明在齐国自然会有较大 的影响。但是,太公望与周公不同,他不是短周的同姓, 受封时也没有享受“礼乐典籍”的待遇,因而受周文化的 ·22
子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0难兴 图5孔子问学图 影响也较小。 先秦时期的齐国,位于泰山之阴,东及海滨,其地“负 海泻卤,少五谷,人民寡”,较之鲁国平坦肥沃的黄河冲积 平原,齐地极不利于农业生产。为了解决人民的生计,太 公望不得不利用“负海”的有利条件,“通工商之业,便鱼 盐之利”,大力发展工商业,《国语·齐语》称齐国工匠“群 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 暮从事”。齐国商人“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 所无,市贱鬻贵”。到了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更成为当时 首屈一指的商业化城市,人口多达40万,“甚富且实。其 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 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家敦而富,志气高扬”。现已发现的齐临淄故城,城墙周 黄河之水天上来 长21433米,面积达30平方千米,规模之大,几无出其右 ·23
者。 大凡而言,农业社会讲究社会等级,思想流于专制, 中国古代地 政治划为集权;工商社会注重平等竞争,思想开放自由, 政治则为分权。齐国既以工商立国,又兼以凭海临风,思 想之开阔,风格之自由,亦与鲁地形成鲜明对照。 文明纵横谈 先秦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春秋时在鲁曲阜,战国时 在齐临淄,而临淄的学术中心又在稷下。齐自桓公田舞 起,就在临淄的稷门附近设立稷下学宫,招徕天下文人学 士,在那里著书讲学,从而形成“稷下学派”。稷下学宫最 兴盛的时代是齐威王、齐宜王在位期间(公元前356年至 前301年),两位齐国君王为了保持齐国的优越地位,称 霸东方,不惜重金,礼贤下士,“为开第康庄之葡,高门大 屋,尊宠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让他们“不治而议论” 由于他二人的努力,四方学者云集稷下,其中著名的有孟 子、荀子、邹衍、邹奭、田骈、慎到、宋新、淳于髡、接予、环 渊、鲁仲连、尹文子等,“稷下先生千有余人”,而稷下学士 “数百千人”,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有孟、荀 为代表的儒家,二邹为代表的阴阳家,又有慎到、环渊的 法家和尹文子的道家,各门学说在此交汇激荡,形成盛极 一时的“齐学”。齐学不拘格,兼容并蓄,而最能反映齐 学特色的,却是邹衍的“大九州”学说。 齐国凭海临风,辽阔的大海发人遐思。齐地学者善 辩,而齐地风俗则趋于空灵飘渺。“海客淡瀛洲,焖波渺 茫信雉求”。从很早的时候起,齐地便流传着蓬莱三神山 的传说,《史记·封禅书》说,齐威王、宣王曾派人入海求蓬 之水天上来 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此三神山也,其传在渤海中,去 人不远;患且去,则船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 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善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 ·24·
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 终莫能至云。”太史公将蓬莱三山描绘得有声有色,实则 是大海上的海市蜃景。不过,这种海市蜃景曾吸}了秦 中国 皇汉武不辞辛劳,千里迢迢从关中到东海之滨去寻访不 死之药。而在秦皇汉武耳旁鼓噪的,正是来自齐地的神 仙方士。 代地域文明 邹衍大约是最早的海滨方土之一,其说尚未流于荒 延。郁衍曾在齐鲁学习儒学,但他并不信儒,转而研习方 仙道术,并一举成名。史载“邹子重于齐。适梁,惠王郊 楼 迎,执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避席。如燕,昭王拥 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声望如日中天。但他并 不满意当时的儒墨显学,认为他们“守一隅而欲知万方”, 是井底:之蛙。他以为儒家所谓“中国”,“于天下乃八十- 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回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 这就是:大禹治水划分的九州。在赤县神州的九州之外, 另有九州,分别环以大海,“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这就是 邹衍的“大九州”学说。邹衍立足于山4东半岛观察海陆世 界,发挥充分的想象力,他的“大九州”学说,具有更多的 海洋成分(图6)。 齐、鲁文化的差异,导致两国的命运各不相同。春秋 战国时期,鲁国日益衰弱,依违于齐、楚、晋等大国之间, “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其民龊龊”,最终亡:于楚人 之手。齐国则始终为大国,膏壤千里,“人民多文采布帛 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最终虽不免亡地于秦, 但文化专统一直不曾断绝。汉武帝独尊襦术,其儒学不 是来自稽国的孔学,而是揉和了阴阳五行的萤仲舒的“新 之 儒学”,衍董仲舒,确是正宗的齐地学者。齐鲁文化的分 合变化,再一次说明,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改革才是 天上来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