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建立后,首先将商人的上帝规念改造为“天下” 共有的上帝,而不再是一家一族的上帝。然后将商人的 方国联盟改造为分封制,将周人姬姓子弟和有功的大臣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分封到被占领地区,进行武装殖民。·被分封的诸侯必须 承认周天子为关下共主”的地位,并定期向周室纳贡,周 天子与诸侯不再是一种平等关系,而一种君臣的.上下 关系,以此来维系周朝对天下的统治。在王位继承关系 上,周人改变商朝传统的“兄终弟及”制度,而采取“父死 子继”的制度,以维护主权的稳定与连续。·由此导致宗法 制度的产生。'在宗法制度,下,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庶子则 为小宗。嫡长子继位为天子,嫡长子以外的周王庶子则 分封出去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位为诸侯,庶子则封 为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位为大夫,庶子则降为士。由 此建立起一整套秩序井然的等级,而周天子却始终拥有 至高无上的权威。上帝共有的观念,宗法制度和分封制 度,就成为周代文明的三大支柱。 三代更替不仅是夏商周三个王朝的兴衰,同时也是 中国古代文明在时间上的连续发展。三代更替在文明的 发展道路上虽有一些小的差异,但在大的方面却是共同 的,这些文明的共同点表现在对天人关系的重视和国家 形态的进步上。从物质形态的表现看,三代考古遗物所 显示的基本生活方式是一一致的。三者都以农耕为主,以 莱、黍为主要作物,以猪、狗、羊、牛为家畜;衣料的织物都 为麻和丝:建筑物均坐北朝南,房基的构造都是长方形或 黄河之水天上来 方形,以夯土为城墙和房基。三代贵族都以土葬为主要 埋葬方式,尸体的放置以仰身直肢为主,基坑都是长方形 和方形竖穴墓,都有棺椁。这种共同的埋葬方式表达了 共同的宗教信仰。三代都有卜骨,借占卜沟通生与死的 16
世界。这些共同的文化特征,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并 使之世界其他文明区分开来,独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4。三代更替之二:中心与边缘 夏、商、周三代更替不仅是文明在时间上的延续,而 且还是:文明在空间到上的扩展。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夏、商、周不仅是三个不同政体的名称,而且还是三 个不种族的名称。其中夏为拟姓,商为子姓,周为姬 姓,三者各有其活动的地域范围。 当夏族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建立夏玉朝时,商、 周二同样活跃于世。《史记·般本纪》说,商的祖先契, 因辅仿: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 虞、大璃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商不仅有自己 的土地,而且还有自己的臣民。自契至汤,商人传了十四 世,世系不绝。周人亦是如此,《史记·周本纪》说周的祖 先后覆,为尧舜的农师,有功,“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 之际,皆有令德。”后稷死后,子不窋立,不蛮末年,夏后氏 政衰,以后又传位十五王,才到武王灭商。由此可见,夏、 商、周是同时并存的三个政体,三代的更替,不过是此兴 彼衰而已。 那么,复、商、周三族各自的活动范围究竞如何呢? 三者之中,周人最清楚,夏人最清楚。我们先从周 人说起。 周人最早居住在黄河的支流泾、渭河流域,即陕西中 部甘肃东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公刘时期,由于遭到西 黄河之水天上来 北戎狄族的侵扰,便迁往今陕西邻县,在那里定居“三百 ·17·
有余岁”,最后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扶风县),此 中 后一直以周原为中心,都城则有丰、搞、程、郑等地,武王 灭商以后,又营建洛邑(今洛阴市),作为乐都。可见周人 代 的活动是以关中为本位的。 商人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史记·般本纪》说“自契 域 至于成汤八江。”这八次迁徙的地点都不易确认,但大都 明纵横谈 在今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下游地区。成汤灭夏后,商人 义多次迁都,历代都城中较为重要的如下: 商 今河南商丘。 砥石 河北隆平、宁晋之间。 亳 安徽毫县,或河南商邱北。 器 河南郑州附近。 耿 河南武陟县南。 奄 山东曲阜。 殷 河南安阳西北。 其中殷为商代后期重要都城,其遗址已为考古丁作者所 发规,这便是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的殷墟遗址。 夏代都城亦曾多次迁徙,综合古书记载,有以下几 处: 1.禹居阳城,在今河南登东南告成镇。又都平阳, 在今山西临汾境。义都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 2.太康居斟寻,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3,相居帝邱,在今河北濮阳县境。又居斟灌,今山 东观城县境。 黄河之水天上来 4.宁居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迁于老邱,今河南 陈留县北。 5.胤甲居西河,在今河南安阳。 6.桀居斟寻郡,自洛呐延于伊汭,在今伊洛河流域。 ·18…
综.上所述,夏王朝的中心是在今河南西南部和山西 南部,王潮的中心在今河北南部、河南东南部和山东西 南部,王朝的中心则在关中地区。由此,三代的更替从 空间的角度看,是先在河南西南部兴起,然后向东西两个 国 代 方面扩展的,换句话说,当夏王朝兴起的时候,河南西南 部和山西南部是文明的中心,其他地区则是文明的边缘; 文 当商王朝兴起时,文明的中心又向东转移到今河南东南 部、山东西南部和河北南部,而夏、周活动的区域又成为 横 边缘;周人之兴,文明的中心西迁到关中平原,关中平原 以东的地区即是周文明的边缘。但综合起来看,夏、商、 周三代活动的区域又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这个中心 区在古代称作“三河”。《史记·货殖列传》说:“昔唐人都 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 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所渭“河东”,是指黄河以东的山西 南部;“河内”,是指殷墟,汉代属河内都;“河南”,是指洛 阳,汉代属汉南郡。三河地区位于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这或许也是三代都城虽有多次迁徙,但总趋势却是向“三 河”地区集中的缘故吧(图4)。 以上所述,只是三代文明的中心区,这个中心区毫无 凝问是在黄河流域。三代文明的影响是否仅限于黄河流 域呢?显然不是。 夏文掰的影响范围目前尚不清楚。商文明极盛时 期,南面已越过长江,伸入长江以南地区,北面已达辽宁 喀左地3,东北甚至及于今日之朝鲜,东面止于大海,西 面则与周文明交界。周文明的影响,西面较商文阴有更 黄河 深入的石展,达到今湟水、桃河流域,北面则维持商文明 的北界,南面则有收缩,大约仪及于长江。上述地区,当 然应该算作是三代文明的边缘。在这些边缘地区,文明 天上来 ·19·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图4三代都邑分布图{▲形为都城所在) 的发展十分缓慢,文明的程度也较低。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虽然在名义上仍为 周王朝,但政治权力的中心已经转移。熟悉中国古代历 史的读者都知道,平王东迁以后的时期正是春秋战国时 期,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和 “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是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和越王 勾践:战国七雄则为齐、楚、秦、燕、赵、韩、魏。这些国家 大都位于三代文明的边缘地区,由此我们不难设想,三代 文明是以黄河中游(三河地区)为中心的时期,而春秋战 国尤其是春秋时代,则是周边地区的文明繁荣期,换言 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文明真正扩散的时期,这个时 期,才真正称得上是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的全盛期。 黄河之水天上来 5.周文明的延续与变异(一):鲁与齐 西周初年分封诸候的时候,在东方分封了两个大国: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