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名为仰韶文化。时至今母,仰韶文化已成为距今 6700年到4800年前黄河中游各地区文化的集合体。 中国古代地 I988年,在河南濮阳县西水坡发现用动物纹祥辅成的仰 韶文化时代龙的图案,为文明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线索。 西水坡墓地有士坑竖穴的成人墓和安置小孩尸骨的 文明纵横谈 瓮棺等不同形式的墓葬。其中45号墓十分特殊。该基 穴长4.1米,宽3.1米,竖穴的北、西、东三面均为侧室。 墓室中部埋一壮年男性,仰身直肢,为此墓的主人。在墓 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用蚌尧精心铺塑-一龙一虎的图案, 龙头朝北,背朝西,全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 弓身长尾,作飞腾状。虎头朝北,背朝东,全长1.39米, 高063米,头微低,圆目露齿,作行走状。在45号墓之 北,还有-合体龙虎,龙虎为一躯,虎背上还有一鹿。龙 的头部摆塑一蜘蛛,正对龙的前方摆塑一圆球。同时,在 合体龙虎以南,又有-蚌壳摆塑的龙,头朝东,背上骑-一 人、这龙以北还有-蚌壳摆塑的虎,虎头朝西,作奔跑 状。(图2) 龙是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神物,是中华文明的 象征。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图案,有着深刻的寓意,它是古 代巫师情以升天的工具,在黄河流域文明起源中占有重 要地位。 黄河流城,继承仰韶文化而来的是龙山文化,时间距 今约4800-4000年之间。在龙山文化阶發,黄河流域因 文化面貌的不同,又可以分为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河南 龙山文化、山西陶寺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四个不同的地 之水天上来 域文化类型。这四支文化连同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相互 激荡,由冲突到融合,最终导致了华夏文明的诞生。 在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传统的以粟作为主的原 6
H46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M54 州时 度1的 呼处 高 野大华审.1义儿以志人的十员登守 ,1而然,京》明酒我信特裤计下,度 将 ¥ 图2,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大墓平面图 始农业有了空前的大发展。不仅粟早已是人们生活的主 要来源,粟作农业也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活动,粟的种植 面积逐渐扩大,基本形成以大田生产为主的大规模的粟 作农业。据考古学发现,黄河中游一带的龙山文化遗址 分布的密度已同现代村庄的分布差不多,在河南省安阳 市洹水沿岸7千米的地区内就发现19处龙山期村落遗 黄河之水天上来 址,平均不到0.5千米就有一处;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 ·7·
沣河下游两岸?千米地区,亦有8处村落遗址,平均不到 1千米就有一处村落如此稠密的村落分布,反映了衣 中国古代 业兴盛,人口增加的事实。随着粟作面积的扩大,收获量 也大为提高,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早期遗址中,发 现一个面积仅8平方米的房址,室内有·个深约1.4立 域文明纵横谈 方米的椭圆窖穴,内存1立方米的粟。龙山文化时期原 始农业的进步,为文明的诞生奠定了经济基础。 原始农业的发达,促使手工业从经济部门中分离出 来。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普遍发现一些冶铸的青铜 器或与治铸青铜器有关的遗物。河南龙山文化中,早在 50年代就在郑州等地出土过炼铜用的坩锅。70年代末 在临汝煤山遗址发现的炼铜坩埚残片上,还保留有六层 铜液,每层铜液厚约1毫米左右。在淮阳平粮台遗址发 现炼铜留下的铜渣块,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出土的一件青 品翠出山上不△站坐的合
葬猪丁颚骨的有46座,占总数的13,最多的-一座墓多达 68块。黄河流域如此盛行随葬猪下颚骨,表明猪下颚骨 已成为财富的象征,猪下额骨的多少,即是墓主生前富有 或贫穷的标志,贫富的差别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私 有制的产生。 冠,有制的发展,彻底瓦解了原有氏族组织。在家庭 国古代地域文明 内部,逋着父权制的确立,出现了男子对女子的奴役:在 社会上,随着社杜会分工的发展和贫富分化的加剧,产生了 奴隶主贵族和奴隶、富人和穷人的对立,产生了阶级和阶 羹 级的对立,在部落之间的关系上,随着部落之间战争的发 展,一祁分部落逐渐沦为更大部落的奴役和服役的对象, 少数部落取得了对多数部落的支配权。表观在考古学 上,就是一个中心聚落的出现,在中心聚落的周围分布着 为数众多的小聚落,犹如众星拱月一…般,这个中心聚落进 一步发展就是城市。由一个城市或若干个城市联系众多 村落组成的地域网络就是早期国家,早期国家其实就是 城市国家,或者叫做城邦国家。而国家,按照恩格斯的说 法,乃是文明的最好概括。 197年,在河南登封告成镇西约1千米的-一个叫 “王城岗”的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龙文化晚期的城址。城址坐落在额颧水及其支 流五渡河的交汇处,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依嵩岳,四周 都有天然屏障。城址由东西并列的方形城堡组成,东城 大部分面积被五渡河冲毁,仪剩西南一角:西城利用原东 城的西墙向西修筑而成,城堡的四面都有城墙,西墙和南 墙均长80~0米,整个西城周长约300多米,面积7000 多平方:米。 黄河之水天上来 199年,在河南省准阳市发现-一座规模更大的古 ·9
城,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185米,城内面积34000多平 方米,连同城墙及外侧附加部分,总面积可达5万多平方 中国古 米。该城十分坚团,现存墙基宽约13米,残高3米多,顶 部宽8~10米,如果复原起来,所需上方人约不少于4万 地 立方米。该城规划整齐,防卫设施严密,有公共下水道设 文 施和较高级的房屋建筑,城区内有手工业设施和宗教活 动的遗迹,显然是当时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文化的中心。 纵 类似这样的中心城市在黄河下游山东寿光边线工、山东 章上城子崖均有发现。尤其是城子崖城址,东西宽约 430余米,南北最长处达530米,面积达20多厅平方米。 代表了龙山文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 这些古城址的发现,证明我国古书中记载城郭的事 实。《轩辕黄帝传》说:“帝又令筑城邑以居之。”《汉书·郊 祀志》也说:“黄帝为五城二十楼。”黄帝是否筑城以及在 哪里造城现在已不能确考。不过,在古史传说中,黄帝和 炎帝…向被看作华夏文明的始祖,而炎、黄部族活动的中 心地区仍在黄河流域①。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 地,这是于史有证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几个主要地理区域如黄河中 游和下游、长江中游和下游等,文化的发展水平相差并不 大。为什么最早的文明会出现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 游地区而不是长江下游或其他地区呢?是什么原因决定 了不同地域内文明的不同进程呢?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可以从地理方面寻求 之水天上来 ①《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姜二水均在陕西涓河流域。 世传炎帝在南方,是汉代以后的说法,并不足信。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