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老文 明的象征。几千年来它哺育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孕育 了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曾是中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的中心。现有人口近1亿人,约卢全国总人口 9%。耕地1300多万公顷,林地500多万公顷,草地近 2400i公顷。黄河流域有着丰富的利矿产资源,是我国著 名的煤炭基地,有着雄厚的工农业基础。 黄河文明与黄河和黄土息息相关。雄浑的黄河和黄 土高原塑造了黄河文明独具理性的特点。《诗经》和孔子 可视为黄河文明的杰出代表。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黄 河流域大致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西”和“东”两大文化 区,黄河犹如一条彩带,从高原走来,直奔大海。 1·黄河流域生越环境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 流域位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西起巴颜 ·1·
喀拉山,东临渤海,南抵秦岭,北靠阴山。流经青海、四 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9省 中国古 (区),最后在山东省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流域面积 75.24万平方千米,全长5464千米。 黄河流城地势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横跨我国地形上 域 的三个阶梯。传统上,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以上为上游, 明 从河口镇到洛阳北面的孟津为中游,孟津至河口段为下 横谈 游。但从文化地理的角度观察,则可以太行山为界,将黄 河流域划分为太行山以西地区和太行山以东地区。在我 国古代,则分别称之为“山西”和“山东”或“关西”和“关 东”。所谓“山西出将,山东出相”,一语道破二者在人文 地理背景方面的差异。 “山西”地区,有两个大的地理单元:黄土高原和关中 平原。中国的黄土高原,酷似盛在一个口朝西北方向摆 着的巨大簸箕里的一撮土,东面为太行山,南阻秦岭,西 面则是青藏高原,唯独向西北方散开。地质历史时期,西 北面广阔的戈壁沙漠寸草不生,在年长日久的气候冷热 剧变下,大的岩石受冷张热缩的作用,先是由大块崩解成 小块,再由小块变成粉末,然后在强劲干燥的西北风吹刮 下,纷纷扬扬,吹落堆积成今日的黄土高原。时至今日, 生活在华北地区的人们,每当春末夏初,天暖解冻之时, 时常会骤然遭遇到尘士遮天、纷纷扬场从天而降的“雨 土”。1980年4月18日,权北京一地1小时降尘土可达1 吨,一天降尘厚度为0.01毫米,一万年可沉积】厘米厚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黄土。而黄士高原的黄土层,从西到东逐渐变稀变薄, 最厚处可达300~400米,最薄处亦可达儿十米,平均厚 度则为100一200米。由此可见黄土高原形成时间之长, 自然力量之伟大。 ·2…
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加上风力的吹扬分选,黄土沉积 层的土壤颗粒较均匀,既不呈抄性,也不粘重,含水性能 好,适台植物根系向下生长。古代黄土高原,人口并不密 中国古 集,生态环境未受到较大的破坏,植被保存完好,非常适 宜于农业生产。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一一《禹贡》中, 把雍州(相当于今陕西省的关中平原、陕北及甘肃东部) 域 的土壤评为上上等,是九等中最高的等级,反映出当时人 明 们对黄土高原的正确认识。 黄土高原的南面是著名的关中平原,因其位于函谷 谈 关(东),散关(西)、武关(南)和萧关(北)这四关之内而得 名。'关中平原为不规则的长条形,东西长,南北窄;西起 宝鸡,至黄河,长约360多千米。因关中平原古代为素 国的中心区,所以又被称为“秦”,“八百里秦川”宽广而 又富庶, 渭河及其支流从远古时代就滋润着这片肥沃的士 地。由于高大的素岭夏立在南面,阻隔着关中与成都平 原的交通,西北地区乃至西蜮的文化,常在关中地区江聚 集中,然后向东传播,渭河流域便起到中西文化交流的桥 梁作用.,唐代诗人王维在《渭城曲》中写道:“渭城朝雨浥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诗人描写了渭河流域和它西面的阳关、玉门关在自 然环境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更衬托出渭河流域自然环 境的优美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重要地位。 黄河出孟津后,河床骤然开阔,使黄河又呈现出另一 番壮观景象。站在郑州北面的邙山上放眼望去,西面黄 蓦 河高悬,蜿蜒曲折:东面是一望无际开阔平坦的华北大平 原,宽的黄河展布在大平原上,令人心旷神怡。诗人李 白放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 天上来 ·3·
出了黄海可的气势。 然而,这一段黄河,历史上却并不平静。由于黄河下 游地势低平,水流变缓,黄河自上游挟带大量泥沙沿途淤 中国古代地域文明纵横谈 积下来。据计算,黄河泥沙每年约有3~4亿吨沉积在下 游河道内,使河床每年以8~10厘米的速度抬升,成为 “地上河”。当洪水到来时,黄河冲决沿岸堤防,奔腾肆 虐,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害河。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 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自 然决口和人为决口达3590次,决堤口门.1807处,较大的 改道26次,其中重大的改道就有7次之多(图1)。 …禹河故道 ⊙北京 一一公元前602-后11 公 元11一1048 天津 *…1048- 1194 +1194 1494 6二 1494 1855→1937 现在河道 黄 海 南京 黄河之水天上来 图1黄河河道历代变迁图 黄河改道最北入海河,经大沽口人渤海,最南经淮河 4
入长江,几乎遍及东部平原,形成下游河道“善淤、善决、 善迁”的特点。1841年,黄河在河南开封张家湾决口,河 中 南、安微两省近32县被淹:1933年8月,在河南温县自然 决堤200多于米,决口72处,淹没12000平方千米,河北、 古 山东和河南67个县一片汪洋,受灾364万人。由此可见 黄河害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40多年的治理,黄河决口现象 不再发生。然而,现今黄河在山东境内却经常断流,1997 纵 年,黄河累计断流226天,断流683千米,黄河阿有变成季 谈 节性河流的危险,华北地区缺水现象骤然加重。黄河,这 条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我该怎样描述你的未来 呃?! 2.文明发样地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舞台,自然环境的变化 刺激了人类文明的延生。在距今1万年以前,地球上气 候逐渐变暖,原来覆盖面积广:大的冰川渐新消退。在距 今8000年到3000年漫长时间里,黄河流域的气候要比 现在温暖湿润得多,到处都是茂盛森林,到处都是鸟语花 香。黄河流域河湖纵横,水量丰沛,平均气温高出现代 23℃,类似于今日长江流域的气候特征,人类文化也进 入到一个繁盛时期。 人类文明的延生是-~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黄 河流域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前 黄河之 期。I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Anderson,Johan Gun- n)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于 天上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