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 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出门儿妇去,乌龙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 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 了家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 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 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 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 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D 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 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 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 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 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 查题,考査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南村睛雪北村梅 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 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 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 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 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 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 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 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 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 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 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 自己的告诫。 D. “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 日等等。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 生之“暮”。 15.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AD 15.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 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 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 “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 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 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 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 项,“南村晴雪北村梅” 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 项, 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 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 C 项,“但祝”,在这一天人 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 告诫自己, 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 项, “元日” 指农历正月初一。“元 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
(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 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 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民俗文化常识。。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 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 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 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 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 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 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本题中,从注释来看,《元日田家》作于贬官四川之时,而诗人薛逢笔下写 的却是农村新年,纯朴、安宁、和睦,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诗的最后两句 作者薛逢以对比手法,描述文士的仕宦生活宛如萍踪飞蓬,可叹又可笑,倒不如 回乡,无官一身轻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写词人登楼望远,饱含亡国之恨。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 表达了自己宁可立即死去或者被流放他乡,也绝 不愿意与丑恶者同流合污的心志。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 一句点明了时令。 【答案】 (1).小楼昨夜又东风 (2).故国不堪回首明月 中 (3).宁溘死以流亡兮 (4).余不忍为此态也 (5).杨 花落尽子规啼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査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 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词人登楼望远, 饱含亡国之恨”,第二句中“宁可立即死去或者被流放他乡,也绝不愿意与丑恶 者同流合污的心志”,第三句中“点明了时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提示进行默 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堪”“溘”“杨花”“子规”等。 第Ⅱ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 项,“暮景”既写出 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 年华老去放在心上。本题考查考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民俗文化常识。。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是考查 诗歌表达的情感。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 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 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 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 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 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 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 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 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 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 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 示。本题中,从注释来看,《元日田家》作于贬官四川之时,而诗人薛逢笔下写 的却是农村新年,纯朴、安宁、和睦,充满了田园生活的宁静美。诗的最后两句, 作者薛逢以对比手法,描述文士的仕宦生活宛如萍踪飞蓬,可叹又可笑,倒不如 回乡,无官一身轻。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5 分)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登楼望远,饱含亡国之恨。 (2)屈原在《离骚》中声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宁可立即死去或者被流放他乡,也绝 不愿意与丑恶者同流合污的心志。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点明了时令。 【答案】 (1). 小楼昨夜又东风 (2).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 中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杨 花落尽子规啼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 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词人登楼望远, 饱含亡国之恨”,第二句中“宁可立即死去或者被流放他乡,也绝不愿意与丑恶 者同流合污的心志”,第三句中“点明了时令”,考生可以借助这些提示进行默 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堪”“溘”“杨花”“子规”等。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