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5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第丨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 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 集大成于干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 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 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干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干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干 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 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17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 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干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 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 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17世纪中后期的事,此 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 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岀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 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 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 的一些有识之土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
官渡区第二中学 2012 届高三 5 月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一提到“茶道”,人们大多将其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 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也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它创始于村田珠光, 集大成于千利休。 形成这种“茶道”发展史共识的根据来源于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该书记述了日本 茶之汤的两条发展脉络:一个是以能阿弥为首的贵族茶,一个是以村田珠光为首的庶民草庵 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在千利休这里汇合,因此才有了千利休乃日本茶之汤集大成者之说;千 利休又将村田珠光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所以后世习茶者便因袭此说,不求甚解的后学 也跟着以讹传讹。 但是,这种“共识”并不可信。首先,《南方录》于 17 世纪后期方才问世,书中记载 的很多内容明显不属于千利休所生活的时代。那些无法判断真伪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千利 休所为,无人说得清楚。其次,村田珠光的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史料来确证此 人的存在。而且,“茶道”一词开始见诸日本的相关文献,也只是 17 世纪中后期的事,此 前及其后,人们在称谓独具日本特色的茶文化时,更习惯使用“茶之汤”或“佗茶”,而非 “茶道”。即使在今天,虽然很多茶文化的出版物均冠以“茶道”之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 用“茶道”的称呼,但“茶之汤”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 虽然中国古代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大多是吉光片羽,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20 世纪 90 年代之前,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都还很薄弱,以至于茶业界 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敢断定“茶道”原本为何国语言。随着对茶文化资料整理、研究的进展
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 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 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 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 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 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 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 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 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 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 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 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 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17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 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 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 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
学者们发现,“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例如,“孰知茶道全尔真,唯 有丹丘得如此”(皎然《饮茶歌》);“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于是茶道大行”(封演《封氏闻见记》)等 等。 上述引文中提到的陆鸿渐,即《茶经》的作者陆羽。诗僧皎然与陆羽是“忘年之交”, 封演与陆羽也是同时代人。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陆羽的旷 世名著《茶经》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了。简言之,据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而 言,《茶经》中记述的内容不仅是陆羽的茶论,同时也应该是“茶道”一词的本义所在。所 谓“茶道”的本义,大体可界定为以养生或养心为目的的制茶、吃茶的技法和精神理念。可 以说,陆羽的《茶经》首次把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了精神品饮和艺术创造的高度,确立了 “茶道”的表现形式与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诗僧皎然和茶人封演则赋予了中国茶文化 以“茶道”之名,方才有了“茶道”概念的传世。 由此可见,说“茶道”源自日本显然是不可信的。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亦是最早发 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并将其发展成为“茶道”文化的国家,这是无争的事实。 (选自张建立《茶道溯源》,有删改) 1.下面各项中,不能..作为“‘茶道’源自日本不可信”这一结论的依据的一项是 A.千利休被认为是日本茶之汤的集大成者,但此说法所依据的《南方录》一书,所记内 容很多明显不属于千利休生活的时代,那些真伪难辨的内容也很难确定有多少是他所 为。 B.村田珠光被千利休奉为日本茶之汤的创始人,但其身世一直是个谜,至今仍然无法用 史料来确证他的存在,后学者也只是盲从此说,以讹传讹。 C.“茶道”一词在中国唐代就出现了;而在日本则到 17 世纪中后期才见诸相关文献, 此前及其后,人们更习惯用“茶之汤”或“佗茶”来称呼日本的茶文化。 D.中国既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最早发现和使用“茶”这种植物的国家,并且留下了非 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散见于浩瀚的典籍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很多中国学者在内的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专家一致认为“茶道”是日本独特的传 统文化,并对“茶道”在日本的发展史达成了共识。 B.从《南方录》的记述来看,千利休在日本“茶之汤”的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
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 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 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 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 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 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土。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岀大名见之,疏陈 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 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 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岀镇。岁满当代, 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恐陈腐委弃 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刺也先 渐强,遺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 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 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
的贡献之一是将贵族茶和庶民草庵茶这两条发展脉络加以汇合。 C.“茶道”一词早在唐代就已散见于各类文献了,这从皎然的《饮茶歌》、封演的《封 氏闻见记》和陆羽的旷世名著《茶经》中均可以得到证实。 D.《茶经》既是陆羽的茶论,也是对当时茶文化的记录,既然封演称陆羽的茶为茶道, 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此书来具体地探讨当时的茶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人们将“茶道”视为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而对中国的茶文化遗产却知之甚少,这是 中国学界对茶文化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很薄弱造成的。 B.在今天的日本,很多茶文化出版物都以“茶道”命名,新闻媒体也习惯使用“茶道” 这一称呼,这更容易让人以为“茶道”是日本特有的传统文化。 C.从文中引自茶人封演《封氏闻见记》中的那段文字来看,陆羽“为茶论”“造茶具”, 影响甚远,对当时“茶道大行”的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D.“茶道”之名是由皎然和封演赋予的,而将饮茶从生活领域提升到精神品饮和艺术创 造的高度,确立了茶道的表现形式与茶道精神的则是他们的同时代人陆羽。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镒,字有戒,吴县人。永乐十年进士。授御史。迁湖广副使,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副都御史,镇守陕西。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镒道出大名见之,疏陈 其状,诏免赋役。正统改元,镒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诏可。明年五月,以劳 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帝从辅臣请, 修荒政。镒请遍行于各边,由是塞上咸有储蓄。 六年春,以镒久劳于外,命与王翱岁一更代。七年,翱调辽东,镒复出镇。岁满当代, 以陕人乞留,诏仍旧任。时仓储充溢,有军卫者足支十年,无者直可支百年,镒恐陈腐委弃 可惜,请每岁春夏时,给官军为月饷,不复折钞。从之。 九年春,进右都御史,镇守如故。秦中饥,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时瓦刺也先 渐强,遣人授罕东诸卫都督喃哥等为平章,又置甘肃行省名号。镒以闻,请严为之备。已, 命与靖远伯王骥巡视甘肃、宁夏、延绥边务,听便宜处置。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 四事,多议行。 镒尝恐襄、汉间流民啸聚为乱,请命河南、湖广、陕西三司官亲至其地抚恤之。得旨允
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 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 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毎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 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 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 就:趋向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发:打开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损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①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②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③以劳绩下敕奖励 ④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⑤以灾渗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 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 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 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 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 在意。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 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 连不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行,而当事者不以为意。王文亦相继力言有司怠忽,恐遗祸。至成化时,乃有项忠之役,人 益思镒言。 景泰二年,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镒至是凡三 镇陕,先后十余年,陕人戴之若父母。每还朝,必遮道拥车泣。再至,则欢迎数百里不绝。 其得军民心,前后抚陕者莫及也。 三年春,召还与王文并掌都察院。文威严,诸御史畏之若神。镒性宽恕,少风裁,誉望 损.于在陕时。明年秋,以疾致仕。卒,谥僖敏。(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历山东、浙江,皆有声. 声:声望 B.北方饥民多流移就.食 就:趋向 C.所部六府饥,请发.仓振 发:打开 D.誉望损.于在陕时 损:损害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陈镒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 分) ①道出大名见之,疏陈其状 ②言陕西用兵,民困供亿,乞悉停免 ③以劳绩下敕奖励 ④乞蠲租十之四,其余米布兼收 ⑤以灾沴频仍,条上抚安军民二十四事 ⑥力言有司怠忽,恐遗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陈镒惜物善用。由于粮仓储备丰足,陈镒担心粮食陈腐丢弃了可惜,请求每年春夏 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将其供给官军作为额外的月饷。 B.陈镒注意边防储备。在皇上听从辅臣建议实施救灾政策时,陈镒请求在各边塞也全 部实施此政策,于是塞上都有了粮食储蓄;他在陕西任职多年,当地粮仓储备丰足。 C.陈镒有深谋远虑。在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上报朝廷要防备逐渐强盛的瓦剌也先;因 担忧襄汉一带流亡百姓聚集作乱,他曾请求当地官吏安抚救助,但当事者对此毫不 在意。 D.陈镒深受陕西军民爱戴。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多年,陕地百姓爱戴他如同 父母。他每次回朝,百姓阻塞道路簇拥马车哭泣;下次到来,欢迎的百姓数百里相 连不断。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明年五月,以劳绩下敕奖励,命巡边。所至条奏军民便宜,多所废置。 (2)陕西饥,军民万余人“愿得陈公活我”。监司以闻,帝复命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过融上人兰若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 的住所。 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曲终收拨当心画, 。东船西舫悄无言 (白居易《琵琶行》) 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浣溪沙》)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 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 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 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 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 的住所。 8.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诗人所拜访的僧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 _______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2)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 。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 。 (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 , _________ 。夕阳西下几时回? (晏殊《浣溪沙》)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镶嵌在墙上的黑板 孙道荣 ①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大山掩映之中,一个小村庄,兀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带 的地图上根本没有标注,就连为我们带路的向导,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 ②小小的村落,散布着几十户人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与近乎原始的自然环境相 比,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当地的村民。据说,除了偶尔有县乡的工作人员和村民的亲戚外, 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外人走进过这个村庄。村民们看见我们这些误闯进来的外人,就像看 见外星人一样,好奇而激动。我们在村民们好奇的目光中,好奇地绕着村庄边走边看。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