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 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 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 “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 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徳和法律 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 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 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 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 不自由的时侯,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 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 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 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 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 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 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 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
官渡区 2019—2020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鲁迅先生曾言:“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这一论断,概括了历代美 学家对于美的共同看法:美离不开人,有了人,世界才有美,美是人在对现实发生审美关系 的过程中诞生的,人是这一审美关系的主体。“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 人何以会成为“世界的美”?这就涉及人的本质问题。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有意识的 “类存在物”,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因为有意识,人不仅能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而且能认识作为客体的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种种关系。这些关系,有的是实用性 的,意在满足生理的物质需要;有的是伦理性的,意在满足群体的社会需要,如道德和法律 的规范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外在的,带有强制性,显得不自由。而审美关系则超越了这些 关系,使主体和客体之间实现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自由关系:主体对客体没有实际利害的要求, 只是某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美就诞生在这种自由性的审美关系之中。 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当 人尚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还未能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当人还是 不自由的时候,他即便有了意识,也还不能审美。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 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其 原因就在于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在美丽的景色和具有审美特质的矿物面前未 能建立自由性的审美关系。正因为如此,所以美虽然产生于人与现实的关系之中,但它却超 越了这个关系,使人从现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 从人类的精神发生史来看,人类的意识一方面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了主体 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了“类”的意识,在社会规范和公共意志上加强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如,在史前时代,在人的生存理解与艺术想象的客观化之间,更多地凸现出群 体性的甚或社会性的精神意志,个人所能拥有的精神空间是极为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史前 艺术显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或想象,是群体性的情感和想象。即使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
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 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 的。格罗謇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 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 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 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 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 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 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 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 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 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 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人类精神活动中的集体性力量还是占据压倒一切的地位。正 因为史前时代的艺术制作潜藏着鲜明的群体性倾向,所以,史前艺术的社会属性是不言而喻 的。格罗塞说:“无论什么时代还是什么民族,艺术都是社会的表现。”这就是说,美不仅 不是自然的现象,而且也不是个人的现象,而是作为社会的人才具有的社会现象。 总之,美之所以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所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这是因为作为“世 界的美”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只有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 人才能创造美和欣赏美,并成为“世界的美”。 (摘编自蒋孔阳《美学原理》)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并非人为美而存在,乃是美为人而存在”,鲁迅先生的论断强调了人在对现实发生审 美关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B. 人类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与其建立了种种关系,并且在建立这些关系的过程中获得了某 种形象的观赏和精神上的满足。 C. 处在动物式的自由生命状态的人,即使有了意识也没有审美能力,美能让他们摆脱动物 式的自由生命状态而获得审美愉悦。 D. 史前时代的艺术美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倾向,这和人类把自己和客观世界区分开来、建立 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密切相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首先由鲁迅的话引出论点,然后从人的本质、人类的精神发生史两个角度阐述“世 界的美”在于人的原因。 B. ②③两段是递进关系:先分析了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之间建立的种种关系,后阐述了人的 自由性和产生美的关系。 C. 文章引用马克思和格罗塞关于美的论述,论证了“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的观点。引 用名人的话增强了说服力
D.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 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 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 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 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 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村料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 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 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 借助人工智能(AⅠ)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 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 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 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
D. 第⑤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再次强调了美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现象 的原因,并且呼应文章开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认为动植物也有像人一样的美感,或者到人类出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美,这些都是没 有意义的,因为美是对人而言的。 B. 忧心忡忡的穷人和贩卖矿物的商人没有从物质性的需求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景色的美 丽或矿物的美丽会无动于衷。 C. 我们欣赏史前艺术,如果试图从史前艺术中寻找作者个人的情感寄托,寻找作者个人的 精神空间,那是极难做到的。 D. 新石器时代,原始科学和原始宗教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依然没有个人的艺术创作,因为 集体性力量还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机器人新闻是使用算法自动从结构性数据中生成的新闻,这种依赖数据生成新闻的程 序一旦开发出来就可以高速生产出海量的内容。所谓机器新闻写作是一种自然语言生成引 擎,利用算法程序,通过采集大量的各种题材及高质量的数据,建立各种分类的庞大数据库, 借助人工智能(AI)实现从数据到认识、见解和建议的提升和跨越,最后由机器自动生产新闻。 由此可见,机器人新闻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自动化,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动化新闻。 目前热度正居高不下的机器人以其强大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数据挖掘能力在新闻领域 中脱颖而出。通过“多、快、好”且本来就备受关注的新闻消息吸引并锁住大众,机器人新闻 俨然成为了媒介抢占市场的一把利器。 紧随着西方国家将机器人应用于新闻生产的成功实践,近几年来,把机器人撰写新闻 稿件应用于新闻生产过程也在国内新闻生产领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推广,并在体育、财经
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 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村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 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 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20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 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稿王 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 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 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 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 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 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 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 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村料三: 目前的AI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 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AI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AI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 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AD)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 的时间
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完成的报道也主要是那些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消息、快讯 等新闻题材。 (摘编自《机器人新闻:开启新闻生产模式新样态》) 材料二: 最先出现的腾讯梦幻写手,第一次将 AI(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应用于国内新闻生产中; 新华社推出的“快笔小新”则是开启了央媒机器人写稿的先河;今日头条的“张小明”让写稿机 器人的技术水平提升到了 2.0 的时代。其它的如阿里巴巴与第一财经、南方都市报等都争先 恐后地加入到利用机器人生产新闻过程的大潮中,并推出了自己的新闻机器人“DT 稿王”和 机器人“小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促进传媒业传统思维的转化、采编流程的优化以及内容 结构的深化,日渐成为新闻生产过程的最佳触媒。 人工智能在目前还没有办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但人工智能在数据的处理 能力和处理速度上的优势是传统记者所无法比拟的,物联网时代的海量传感器可能使媒体面 临更多的大数据挖掘报道,这将使机器人新闻的优势持续扩大。 同时,机器人新闻可以用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人工智能也能轻松地对每个 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分析,进而生产定制化的新闻产品。 那些重大的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又无法通过实时直播传输的讯息,比如初发地震、突 发性洪涝灾害等专业新闻媒体可能无法实时记录的场景,对于机器人新闻来说并不值一提, 通过实时数据检测和数据分析,算法会自动识别、筛选和数据处理,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将消 息发布和传达给受众,并且精准、有效。 (摘编自《新闻写作机器人将被普遍应用》) 材料三: 目前的 AI 写作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背后的潜力依然让“靠写字谋生”的笔者不能平 静。如今,业内都在讨论 AI 的“奇点”,“奇点”可以理解为 AI 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变成强人 工智能。李开复认为,从目前的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如同人类可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 AI)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从强人工智能到超人工智能(超越人类的智慧)可能仅仅需要一天 的时间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柬了。如果奇点真 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 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 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冋道合 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 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AI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 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 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 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 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 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 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 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
虽然当下,写作者还可以惴惴度日,但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如果奇点真 的来临,作为写作者的人的价值真的毫无存在的必要了吗? 雨果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给出了她的思考:“在未来,工厂机器 流水线留给机器人,人会以更加富有创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人的独特性会体现出来: 思考、创造、沟通、情感交流;人与人的依恋、归属感和协作精神;好奇、热情、志同道合 的驱动力。”人和机器人最大的差别不是计算能力和文字转化,而是人的情感、道德内核以 及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与思索。你给 AI 再多次的训练,它也只不过是更改一个个值对应的函 数和概率,却理解不了这些值背后的含义,更不用说从海量信息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来作 为新作品的题材了。创造者的个性化思考才是文字作品的价值所在! (摘编自《机器人书写时代到来,营销行业将被彻底颠覆》)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机器人新闻起源于西方国家,广泛运用于国内新闻生产领域,俨然成为媒介抢占市场的一 把利器。 B.人工智能的优势显而易见,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机器人新闻的优势还将持续扩大,但目 前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 C.人工智能可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能力的优势,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从而生产满足用户个 性化需求的阅读产品。 D.人工智能的出现意味着写作者高枕无忧的写作时代已经结束了,但写作者的人的价值依然 存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机器人新闻,具有“多、快、好”的特点,在体育、财经、地震报道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 正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B.人工智能不仅可将人从日常繁重的写作流水线上解脱出来,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以更富有创 造性的方式与流水线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