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 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 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 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 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 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 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 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 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 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 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 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 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 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 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 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 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 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 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云南省昆明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第I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 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9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 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 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 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 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 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 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 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 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 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 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摹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 的“无为”的政治思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 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达 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 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 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 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评,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 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 “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评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 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 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 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 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 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使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 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 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 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 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 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 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 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 种摧残。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 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 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 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 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 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1.B 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査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从上古时代到 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 追求华丽的奢侈”错误,文章第二段原句是“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 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选项缺少限制 范围,丢掉了“一般观念上都”等词语,扩大了范围。故选B。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 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 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 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1. 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 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 值。 B.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 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 朴素为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美的最高形态,其对美的鉴赏和崇尚在政治风 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 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 《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 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治国原则,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 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 种摧残。 D. 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 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 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 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 上看是追求宏达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 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 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 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 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从上古时代到 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 追求华丽的奢侈”错误,文章第二段原句是“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 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选项缺少限制 范围,丢掉了“一般观念上都”等词语,扩大了范围。故选 B。解答此类题目, 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 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 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 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项,“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 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摧残”递进关系错,从文中来看 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 剂。故选C。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解 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査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因此,……”有 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与“他 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这 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曲解文章,文章倒数第二段说“但在对 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 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可见文中重点强调一致性而非不同。C项,“它 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有误,选项将“已然”当“未 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故选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 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 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 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 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 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 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 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 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 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 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 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 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 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 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 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岀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C 项,“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仅对整个 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更是对人心理的一种摧残”递进关系错,从文中来看, 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 剂。故选 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解 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 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 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 项,“……,因此,……”有 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中来看,“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与“他 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 项,“……这 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曲解文章,文章倒数第二段说“但在对 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它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 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可见文中重点强调一致性而非不同。C 项,“它 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有误,选项将“已然”当“未 然”,原为“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故选 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信任 余显斌 他一个唿哨,在积雪的旷野打着旋子,远远传开。随着口哨声,远处一个红点跳 动着,跌跌撞撞滚来,越滚越近,是只小小的狐狸。 小狐狸毛茸茸的,如一个小小的红线团,额头有指肚大一块白毛,珍珠一样。这 是只才出生不久的狐狸。它胖乎乎的,蹲在他面前,一双亮亮的眼睛望着他,眼 睛里跳跃着喜悦、快乐,和顽皮。 它知道,他拿了可口的食物。因为,从第一次遇见他,直到现在,他都这样。果 然,他笑笑的,手一扬,竟然是它最爱吃的鸡肉。它跳起来去抢,他呵呵笑着。 摸着它的头道:“别闹别闹,放好了吃。”为了避免被雪弄脏,他拿块油纸铺在 地上,放好鸡肉。肉一放下,小狐狸就扑过来,使劲嗅着,流着哈喇子,吧唧吧 唧吃起来。 半只鸡吃完,它的小肚皮胀得鼓鼓的,更像个毛茸茸的线团了。 接着,它抬起头,亮亮的眼睛期待地看着他。它知道,接下来,他会逗它玩,带 着它跑,这些,从相遇到现在,也从没断绝过。也因为如此,它从一只生性胆小 的小狐,变成了只爱亲近人的小狐。果然,他拍拍它的头,在雪地跑起来,快活 笑着。它跟着跑,一路翻着跟头,发出稚嫩清脆的叫声。两个点,一红一黑,在 雪地翻滚着。玩得差不多了,他喊一声:“回了!”一挥手,走了。小狐狸舍不 得,跟着他,轻轻叫着撒娇,好像没玩够似的。一直到他走远了,不见了,小狐 狸才回过头,回到自己隐秘的洞穴里,偎依着母亲,做起香甜的梦。 一直这样,大概两个月吧。 那天,雪特别大,四野皆白,小狐狸没吃的,饿得叽叽溜溜叫。老狐狸也饿得浑 身发软,几次,小狐狸跑出洞,又失望地哼哼叽叽跑回来。上午时,雪地响起一 声唿哨。小狐狸一听,乍了下耳朵,跌跌撞撞跑出来,球一样滚到他面前,扯他
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 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 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 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 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 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 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 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 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 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 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 弯。他扑空了,只听“吟”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 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 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 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 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 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6.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4.CE 5.①善于伪装,处心积虑。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 原因是想借助它放松老狐狸的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他设 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②贪婪自私 冷酷。他杀老狐狸,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的信 任,心里想的只有钱;他不立刻杀小狐狸,是因为小狐狸不值钱,想等小狐狸长 大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 猎杀
的裤脚,跳起来,抢他手中的鸡肉。他笑骂:“馋东西,饿坏了。”他把肉放好, 很大一只烤鸡。小狐狸扑过去,流着口水,摇摆着脑袋撕咬着。 这时,那边土坎上,一只狐狸露出头,是那只老狐狸。它小心地看看,小狐狸正 在大快朵颐。肉的香味,远远飘来,它也流出了口水。它小心地爬上土坎,一步 一步靠过来。它可能清楚,自己一身火红的皮毛太珍贵了,会引来无数的贪婪和 阴谋,所以不得不小心。刚走几步,“哐”的一声,它的脖子被夹住了,是个钢 夹,钢夹力道很大,传来骨头碎裂声,还有老狐狸的惨叫声。 这夹子,是他下的。 夹子必须有一定重量,机关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恰好。他要的,是老 狐狸的皮子。这样的皮子,想要猎到,难如登天。因此,市场价几万元一张。小 狐狸的太嫩,没人要。因此,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小狐狸停住了,抬起头,眼光中,一片迷蒙疑惑。 那只老狐狸的皮,他卖了三万多。他笑笑,数着票子。他知道,还有一个三万元 在山林里等着他:一年后,小狐狸就会长大。 一年一晃就过去了。 他上了山,果然看到了那只长大的小狐狸,皮毛比它母亲的还红还净,额头那块 白毛,仍珍珠一样;但眼光变了,不再纯蓝,而是闪着白白的光。显然,它也认 识他,蹲在那儿,长长叫了一声。 他已跟踪它几天,办法用尽,也无法到手。 他举起猎枪。 它一跃跑了,雪地里一条红线,弯弯曲曲,弹弹停停。他打不中,就追。 雪很厚,狐跑起来有些艰难,他看看就要追上,猛扑过去。那只狐一拐,转了个 弯。他扑空了,只听“咵”的一声,接着一声惨叫,他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的一只手已断。这山里,下夹子的人很多,他中了别人的一个夹子。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详细描写了小狐狸的外貌,但对猎人的外貌没做细致的刻画,这是因为 猎人长什么样并不重要,作者主要是展现的是他的内心世界。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雪,狐红雪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而美好,其中“那天 雪特别大,四野皆白”的描写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C. 小说三次写到了小狐狸面对猎人的眼神,前两次眼神“亮亮”的,后来“闪 着白白的光”,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变化。 D. 小说前半部分写猎人与小狐狸之间的亲密无间,与后半部分猎人与小狐狸之 间的关系变化形成对比,这样的反差引人深思,深化了主题。 E.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丰满生 动,深入人心,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活泼自然的特点。 5.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 6. 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4. CE 5. ①善于伪装,处心积虑。他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 原因是想借助它放松老狐狸的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他设 置的机关,必须有一定的重量才能绊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②贪婪自私 冷酷。他杀老狐狸,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犹豫不忍,丝毫不考虑小狐狸的信 任,心里想的只有钱;他不立刻杀小狐狸,是因为小狐狸不值钱,想等小狐狸长 大再杀。第二年再见到小狐狸时,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办法用尽,一心只想 猎杀
6.①从形象方面:“信任”体现了人性的残忍和兽性的纯真,在小狐狸的信任 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和小动物的形象特 点。②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 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 的回归,意味深长,让人感慨。③从情节方面:“信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 狐狸对猎人的信任直接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的被亵渎也直接导致了小狐狸 对猎人的仇恨、报复,最终把猎人引向了陷阱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 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 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 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对猎人的仇恨,故“惊 恐”应为“仇恨”。E项,“小说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 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 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 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猎人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小狐狸让老 狐狸放松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而猎人设置的机关必须有 定的重量才能启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这就表现出猎人善于伪装,处 心积虑的特点;如猎人杀死老狐狸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的犹豫不忍, 丝毫不考虑小狐狸对他的信任,心里想的只有钱;如猎人不立刻杀死小狐狸不是 因为对小狐狸的怜惜,而是因为小狐狸的不值钱,想要等小狐狸长大后再杀,第 二年再见到小狐狸的时候,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用尽办法,一心想要猎杀小 狐狸,这表现出猎人贪婪自私冷酷的特点。 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 容分析”,这是考査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形象、情节 主题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信任”的意思是指信赖、相信的意思,可以表示为 对别人相信并加以任用,也可以说是彼此之间的互信。本文以“信任”为题,小 狐狸信任猎人,而猎人恰恰是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设下圈套,这反映了人的贪婪 狡诈以及动物的纯真,文章在对比之中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从文中来看,猎人 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可以说全无信任可言,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这 就在主题上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 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点睛:围绕标题设题,考生要先考虑标题的含义,而分析含义一般从表层和深层 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 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不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 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 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 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的兴趣、 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使动等。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的凸显、 主旨的揭示以及情节的推动等几个角度作答
6. ① 从形象方面:“信任”体现了人性的残忍和兽性的纯真,在小狐狸的信任 和猎人处心积虑设下的获取“信任“的圈套中,突出了猎人和小动物的形象特 点。②从主题方面:“信任”,寓意深刻,发人深思,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 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 的回归,意味深长,让人感慨。③从情节方面:“信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小 狐狸对猎人的信任直接导致了老狐狸的上当;信任的被亵渎也直接导致了小狐狸 对猎人的仇恨、报复,最终把猎人引向了陷阱。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 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 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C 项,“凸显了小狐狸对猎人从信任到惊恐的情感 变化”不准确,小狐狸“闪着白白的光”,眼里流露出的是对猎人的仇恨,故“惊 恐”应为“仇恨”。E 项,“小说通过……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小狐狸的形象 丰满生动”有误,从文中来看,心理描写不明显,主要是外貌和动作描写,另外 描写方法和语言风格没有必然的联系。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猎人的形象特点”,这是考查小 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 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 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 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如,猎人百般与小狐狸搞好关系的原因是想借助小狐狸让老 狐狸放松警惕,引出老狐狸,然后卖老狐狸的皮挣钱,而猎人设置的机关必须有 一定的重量才能启动,小狐狸不行,老狐狸正好,这就表现出猎人善于伪装,处 心积虑的特点;如猎人杀死老狐狸的时候,毫不手软,甚至没有片刻的犹豫不忍, 丝毫不考虑小狐狸对他的信任,心里想的只有钱;如猎人不立刻杀死小狐狸不是 因为对小狐狸的怜惜,而是因为小狐狸的不值钱,想要等小狐狸长大后再杀,第 二年再见到小狐狸的时候,他毫不手软,跟踪几天,用尽办法,一心想要猎杀小 狐狸,这表现出猎人贪婪自私冷酷的特点。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信任’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 容分析”,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首先理解标题的内涵,然后从形象、情节、 主题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信任”的意思是指信赖、相信的意思,可以表示为 对别人相信并加以任用,也可以说是彼此之间的互信。本文以“信任”为题,小 狐狸信任猎人,而猎人恰恰是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设下圈套,这反映了人的贪婪 狡诈以及动物的纯真,文章在对比之中突出表现了人物形象;从文中来看,猎人 利用了小狐狸的信任,可以说全无信任可言,而文章又偏偏以“信任”为题,这 就在主题上揭示、批判了自私冷漠的人性和唯利是图的社会现象,呼唤人与动物 之间的信任,呼唤人类纯真善良本性的回归。 点睛:围绕标题设题,考生要先考虑标题的含义,而分析含义一般从表层和深层 两个方面分析。表层含义指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 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不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 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 出标题的深刻含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表明写作 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象征或比喻、透露情感主旨。此外还有:引起读者的兴趣、 制造悬念、烘托、使形象使动等。比如本题,就可以从标题对人物形象的凸显、 主旨的揭示以及情节的推动等几个角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