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7届高三5月复习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说文解字》曰:“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 之形。”云随天候而形成或厚薄或阴晴的变化,因其自在卷舒仪态万千,在古代 就被赋予浓厚的理想色彩。古人言,“仰则观象于天”,主要是基于云气聚散所 反映出的日月星辰等种种事物的意象变化。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 了云、雷纹样(统称回纹)。随着历史的发展,云成为诗人和画家倾心的审美对 象。古代以云为题材的诗赋有很多,《诗经·小雅·白华》中有“英英白云,露 彼菅茅”的诗句,屈原《九歌·东君》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的描写,曹植《洛 神赋》用“轻云蔽月”来形容神女的美,《庄子·天地》中也有“乘彼白云,至 于帝乡”的愿望等。 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云在山水画的表现中也呈现出独特的美。旷世巨作有展子虔 《游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以及沈周《庐山高图》等,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表现作用 中国山水画强调“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此“烟霞”指的就是由 云引申出的山水胜境。山以烟云为神采,云虽然无常形,却有常理,在山水画画 面形式和意境空间的营造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式的作用—一山无烟云,就好像春 无花草、秋无月夜,虽有章法却无韵致,峰岭顶岱之山势无论连绵纵横,抑或盘 礴浑厚,皆须挟烟云而显其秀媚。在中国山水画中,许多重要美学命题如气韵生 动、计白当黑、有无相生、澄怀味象等都离不开云的烘托。所以无论是范宽《溪 山行旅图》,还是李唐《万壑松风图》,画中巍然耸立的主峰并不显得呆板突兀, 而是雄浑峻伟中有灵动隽永,其重要原因就是山根和两侧云的细腻烘托和巧妙映 衬。面对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如果只关注其中山石树木等所谓实景的刻画而忽 略云的辅成作用,则很难理解中国画的蕴藉之美和空灵之美。 在云的构思上,历代画家均注入了卓异的才情,使山水画“活”了起来。从最简 单的客观形态上讲,云可分两种,有欲压城摧之黑云,有薄罗引素之轻云。在中 国古代画家的审美视角下,云的形态却远不止于此。宋代郭熙曾论山水画四时云 气之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韩拙《山水纯全集》更是突 破了狭义上的云朵,分别从云、烟、霞、岚、霭、雾、霏等角度对云气进行了广 义的阐发。而清代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对云的描述更加形象:“魏云如鼠, 越云如龙,荆云如犬,秦云如美人,宋云如车,鲁云如马。”从画题上,历代画 家和诗人也总结了“春云出谷”“夏云欲雨”“秋云下陇”“寒云欲雪”等分 类,这些都给山水画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超然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和审美意识绝不仅仅是物象之间的虚实 关系,更是一种艺术境界和格调的高度升华,是画面中艺术韵律最大限度的延伸 懂得云舒卷有致、收放自如的境界,才会更加懂得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的美学韵味和哲学境界
云南省昆明市 2017 届高三 5 月复习适应性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说文解字》曰:“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 之形。”云随天候而形成或厚薄或阴晴的变化,因其自在卷舒仪态万千,在古代 就被赋予浓厚的理想色彩。古人言,“仰则观象于天”,主要是基于云气聚散所 反映出的日月星辰等种种事物的意象变化。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经出现 了云、雷纹样(统称回纹)。随着历史的发展,云成为诗人和画家倾心的审美对 象。古代以云为题材的诗赋有很多,《诗经·小雅·白华》中有“英英白云,露 彼菅茅”的诗句,屈原《九歌·东君》里有“青云衣兮白霓裳”的描写,曹植《洛 神赋》用“轻云蔽月”来形容神女的美,《庄子·天地》中也有“乘彼白云,至 于帝乡”的愿望等。 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云在山水画的表现中也呈现出独特的美。旷世巨作有展子虔 《游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以及沈周《庐山高图》等,在这些绘画作品中,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表现作用。 中国山水画强调“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此“烟霞”指的就是由 云引申出的山水胜境。山以烟云为神采,云虽然无常形,却有常理,在山水画画 面形式和意境空间的营造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式的作用——山无烟云,就好像春 无花草、秋无月夜,虽有章法却无韵致,峰岭顶岱之山势无论连绵纵横,抑或盘 礴浑厚,皆须挟烟云而显其秀媚。在中国山水画中,许多重要美学命题如气韵生 动、计白当黑、有无相生、澄怀味象等都离不开云的烘托。所以无论是范宽《溪 山行旅图》,还是李唐《万壑松风图》,画中巍然耸立的主峰并不显得呆板突兀, 而是雄浑峻伟中有灵动隽永,其重要原因就是山根和两侧云的细腻烘托和巧妙映 衬。面对这样的经典作品,我们如果只关注其中山石树木等所谓实景的刻画而忽 略云的辅成作用,则很难理解中国画的蕴藉之美和空灵之美。 在云的构思上,历代画家均注入了卓异的才情,使山水画“活”了起来。从最简 单的客观形态上讲,云可分两种,有欲压城摧之黑云,有薄罗引素之轻云。在中 国古代画家的审美视角下,云的形态却远不止于此。宋代郭熙曾论山水画四时云 气之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韩拙《山水纯全集》更是突 破了狭义上的云朵,分别从云、烟、霞、岚、霭、雾、霏等角度对云气进行了广 义的阐发。而清代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对云的描述更加形象:“魏云如鼠, 越云如龙,荆云如犬,秦云如美人,宋云如车,鲁云如马。”从画题上,历代画 家和诗人也总结了“春云出谷”“夏云欲雨”“秋云下陇”“寒云欲雪”等分 类,这些都给山水画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超然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和审美意识绝不仅仅是物象之间的虚实 关系,更是一种艺术境界和格调的高度升华,是画面中艺术韵律最大限度的延伸。 懂得云舒卷有致、收放自如的境界,才会更加懂得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 的美学韵味和哲学境界
(摘编自《人民日报》姜金军《山水画中的云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在古代被赋予浓厚的理想色彩,是因天候影响呈 现出自在卷舒仪态万千的变化 B.云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成为诗人和画家倾心的审美对象 C.古代以云为题材的诗赋很多,屈原、曹植的作品就曾借助云这一意象来描绘 东君的华丽着装和神女的优美气质。 D.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呈现出独特的美,在画面形式和 意境创设中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强调拾取烟霞之外的景象,追求由云创造出的山水胜景,因为云 的形状充满变化,能给山水画带来神采 B.山水画家即使画出了峰岭顶岱的连绵纵横或盘礴浑厚,但若没有烟云的点染 和烘托,山便不能显示出秀美,画也失却其韵致 C.在欣赏一些经典山水画作时,我们在关注其中的所谓实景的同时,也要关注 云的辅成作用,这有助于我们领略作品的蕴藉与空灵之美。 D.从最简单客观形态上看,云可分为两种,但在中国山水画中,云的形态多样, 是因为历代画家在云的构思上注入了卓异的才情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借助了云的细腻烘托和巧 妙映衬,说明云境营造对于中国山水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B.中国古代画家对云有独特的审美视角,从郭熙论山水画四时云气之不同,韩 拙对云气的广义阐发,可知古代山水画家对云有极细腻的审美体验 C.无论恽寿平《南田画跋》对云的形象描述,还是历代画家和诗人对云的分类 总结,都给山水画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超然的境界 D.了解了云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和审美意识,懂得了舒卷有致,收放自如的境界, 能加深我们对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韵味和哲学境界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 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 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 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 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 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 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 城市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摘编自《人民日报》姜金军《山水画中的云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不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在古代被赋予浓厚的理想色彩,是因天候影响呈 现出自在卷舒仪态万千的变化。 B.云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 成为诗人和画家倾心的审美对象。 C.古代以云为题材的诗赋很多,屈原、曹植的作品就曾借助云这一意象来描绘 东君的华丽着装和神女的优美气质。 D.作为一种绘画题材,云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呈现出独特的美,在画面形式和 意境创设中常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山水画强调拾取烟霞之外的景象,追求由云创造出的山水胜景,因为云 的形状充满变化,能给山水画带来神采。 B.山水画家即使画出了峰岭顶岱的连绵纵横或盘礴浑厚,但若没有烟云的点染 和烘托,山便不能显示出秀美,画也失却其韵致。 C.在欣赏一些经典山水画作时,我们在关注其中的所谓实景的同时,也要关注 云的辅成作用,这有助于我们领略作品的蕴藉与空灵之美。 D.从最简单客观形态上看,云可分为两种,但在中国山水画中,云的形态多样, 是因为历代画家在云的构思上注入了卓异的才情。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都借助了云的细腻烘托和巧 妙映衬,说明云境营造对于中国山水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B.中国古代画家对云有独特的审美视角,从郭熙论山水画四时云气之不同,韩 拙对云气的广义阐发,可知古代山水画家对云有极细腻的审美体验。 C.无论恽寿平《南田画跋》对云的形象描述,还是历代画家和诗人对云的分类 总结,都给山水画增添了浓浓的诗意和超然的境界。 D.了解了云所代表的空间概念和审美意识,懂得了舒卷有致,收放自如的境界, 能加深我们对中国山水画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韵味和哲学境界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十四岁左右,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 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堕的栏干旁, 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的流着。河对 面有一块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得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远处,可以看到好些 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 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 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 城市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 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 爸是军部的一个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 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 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就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 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 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 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 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 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 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象是已醒过一会儿了, 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到:“妈,妈,天气好 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 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 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 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 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 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 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 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 来看到各处远近人家都有了烟子,她才离开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 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 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 爸是军部的一个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 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 渡船,懒懒的搁在滩上,常常半天就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 大坪中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浮在水面上,慢慢的在微风里 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 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 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的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 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的呼 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象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 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说到:“妈,妈,天气好 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的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痰盂。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到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象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长高了要笑 人的!” 静了一会。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作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力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到母亲同蜡做成一样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 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的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 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的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日影, 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察那小痰盂, 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 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 上了晒楼,仍然在栏干边傍着,眺望到一切远处近处,心里慢慢的就平静了。后 来看到各处远近人家都有了烟子,她才离开。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希奇的想到:“谁 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
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侯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 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 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 的旗帜 九三二年三月作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包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 基调是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 的感染,心绪平静。 C.之所以不让岳珉和大姐看痰盂,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焦 虑和痛苦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并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_厂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 哥回来的心情。 5.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5分) 6.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 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 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髙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 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 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 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髙铁功 臣”的老院土,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 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 年过80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50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 “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 位老院土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 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 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 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 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 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跃起来,忙匆匆的走到二门边去,只等侯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 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的微微的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 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 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原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A.天上的风筝和小河周围的景包共同表现出盎然的春意,这与小说内在的感情 基调是一致的。 B.作者对渡船和守船人的描写意在表现河上环境的安静,岳珉也受到这种景象 的感染,心绪平静。 C.之所以不让岳珉和大姐看痰盂,主要是因为母亲深陷自己沉重病情带来的焦 虑和痛苦之中。 D.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并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表现_厂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 哥回来的心情。 5.小说末尾写到,这里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 分析。(5 分) 6.小说以“静”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北京初冬的一个早晨,戴着蓝色棒球帽的潘老先生,裹着灰色呢子大衣,蹬起一 辆半旧的电动自行车,“呼呼”地穿行在清华大学校园里。车轮子不时滚过枯黄 的落叶,一路把他从北边的宿舍楼,带到机械工程系的焊接馆。 焊接馆里,“潘际銮”三个字高挂在门厅的墙壁上,居于一堆名字里最顶头的位 置。不过,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与潘际銮相关的很多成就, 已经被写进教科书。比如,中学生在地理课本里读到的秦山核电站,他是这项工 程的焊接顾问。当我们乘坐着高铁,奔驰在铁轨上时,已和这位被誉为“高铁功 臣”的老院士,产生微妙的关联。潘老先生曾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穿着厚棉 袄,站在南京段的铁轨边上,在深夜里测定钢轨的焊接工艺。这年,潘院士已经 年过 80 岁了。 不过,对这位“身陷”焊接领域 50 多年的专家而言,年龄不是衡量他是否已经 “老”了的唯一指标。比他小好几轮的同事郑军说,“潘老师还很年轻呢”。这 位老院士像年轻人一样,玩微信、看微博,家中电脑 QQ“噔噔”上线的声音不 时响起。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他可以不借助眼镜,轻松地翻查手机号码。他自由 穿梭在铁块拼接起来的焊接机器人和墙角的缝隙间,俯下身随手拣起一块普通成 年人掂得动的钢板。当然,他还能清晰地说出某个发动机焊接转子的转速、直径 以及气压值。这位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摊开双手,自信地说:“我现在研究 的课题,是焊接领域的前沿,比如‘高超超临界’,仍是没有解决的世界难题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年11月3日,在“西南 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 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 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 滋味”。这个西南联大44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 前途。” 1980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 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 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 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 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年11月27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 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 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 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 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 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年我本科毕业,1950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 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 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 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 “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 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 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年第22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 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 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 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硏组,潘际銮被仼命为焊接 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年代,他率 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3 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 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硏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年至1991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 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 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
他和年轻的同事吃饭时,时常念叨他的西南联大。2012 年 11 月 3 日,在“西南 联大建校 75 周年纪念大会”上,潘际銮和一百多位老校友,聚在一起。他们有 的被家属挟着,还有的已经“糊里糊涂了”。当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双手抚着桌 沿,颤颤巍巍地站着,齐声唱着西南联大的校歌。他们唱到“多难殷忧新国运, 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时,潘际銮的心里“激动不已”。 他环顾四周,看到眼泪顺着很多张布满沟壑的脸,往下淌着。 20 多岁时,在炮火声中从老家九江逃难到昆明的潘际銮,“知道国家要亡了的 滋味”。这个西南联大 44 级校友说,“那时候读书,纯粹求学问,不想功名和 前途。” 1980 年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填了一张表”,简单地写下 完成的工程成果,而且“当时也没发几篇论文”。“我所获得的荣誉,都不是我 追求的结果。”潘际銮说。不少接触过潘际銮的人一致评价他,“对名和利,不 敏感”。 (节选自陈璇《不合时宜的老派 院士》,《中国青年报》2013 年 11 月 27 日) 材料二: 高中毕业时,云南省会考,我拿了全省第一,被西南联大录取。我父亲一直怀抱 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受他的影响,我选择了机械系。西南联大对学生的要求很严, 每学期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概有三分之一,没有一个人能在联大随随便便就混到 毕业文凭。当时的教室是土坯墙,屋顶仅盖一层铁皮,夏天像蒸笼,冬天寒风穿 堂入室。下雨的时候,雨点打在屋顶上叮叮当当作响,老师得提高嗓门大声喊叫, 才能压得过风声和雨声。 1948 年我本科毕业,1950 年赴哈尔滨工业大学继续深造,从此选择了焊接领域 作为我的终身职业。当时有人笑话我:“学焊接?焊洋铁壶、修自行车吗?”实 际上,焊接是非常重要的。火箭、导弹、军舰、航母都是焊出来的,清华的第一 个核反应堆是我负责的,建秦山核电站时,我也是顾问。 我常说,这辈子我做事有两个驱动力,年轻时候父母很少过问我的学习,靠的是 “兴趣”。后来是“成就感”,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成绩、为国家建设解决 了实际问题时,那才是最快乐的时刻。 (节 选自《潘际銮自述》,《环球人物》2015 年第 22 期) 材料三: 潘际銮知道焊接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先进技术,这门发展中的技术一定会在新中国 的未来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1952 年哈工大决定成立焊接专业,潘际銮被 任命为焊接教研室代理主任,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创建了第一个焊接专业。1955 年夏天,潘际銮返回清华,又在清华大学建立焊接教研组,潘际銮被任命为焊接 教研组主任,成为我国第二个焊接专业和焊接教研组的建设者。60 年代,他率 领一支队伍,承担了由清华大学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历时 3 年终于成功完成了核反应堆的焊接工程任务。为了解决反应堆中的燃料棒和控制 棒焊接问题,他又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 1987 年至 1991 年,潘际銮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 焊接顾问。 潘际銮获得了很多荣誉,如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 步奖、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等。谈到这些荣誉,他说:“那只是奋斗的结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