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2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叼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陈云路 如果艺术的功用在于模仿自然,自然美一定产生艺术美。自然丑也一定产生艺术丑,但 是,事实不是如此,自然丑也要以化为艺术美。 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表现形态来看,一般把崇高和优渼称为价值或正价值。把丑和卑下称 为消极的价值或负价值。无论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都是美的表现形态。罗丹的雕塑《欧米哀 尔》雕刻了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形象。葛赛尔却称赞罗丹的雕塑“丑得如此精美”。这句赞美 之辞便能说明丑是美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无庸置疑,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 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人类的生命活动一旦需要他们对抗于恐怖、邪恶、疯狂、蛆虫、 病态、毒疮等感性存在时,对现实丑的虛拟性洞察和对抗便成了需要。中世纪人们从“上帝 切皆美”的神谕里洞察自身时,发现整个社会都是丑,一切都是“上帝的儿子";文艺复 兴时期,人类在洞察到自身虚假时发觉“人是天神,人是自己的上帝”;当代人在洞察自身
云南省昆明市 2012 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20 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准考证叼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陈云路 如果艺术的功用在于模仿自然,自然美一定产生艺术美。自然丑也一定产生艺术丑,但 是,事实不是如此,自然丑也要以化为艺术美。 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表现形态来看,一般把崇高和优美称为价值或正价值。把丑和卑下称 为消极的价值或负价值。无论是正价值还是负价值都是美的表现形态。罗丹的雕塑《欧米哀 尔》雕刻了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形象。葛赛尔却称赞罗丹的雕塑“丑得如此精美”。这句赞美 之辞便能说明丑是美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无庸置疑,艺术对丑的接纳是艺术传达本身的需 要,更是人类自身的需求。人类的生命活动一旦需要他们对抗于恐怖、邪恶、疯狂、蛆虫、 病态、毒疮等感性存在时,对现实丑的虚拟性洞察和对抗便成了需要。中世纪人们从“上帝 一切皆美”的神谕里洞察自身时,发现整个社会都是丑,一切都是“上帝的儿子”;文艺复 兴时期,人类在洞察到自身虚假时发觉“人是天神,人是自己的上帝”;当代人在洞察自身
时却说:“人是自己的地狱"。由此可以说,人们对丑的接纳是人类发展自我的必然。从而现 实丑也必然成为创造艺术美的源泉 接纳后的丑何以消解成为现实美,这需要艺术家对现实丑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建构 就形式建构而言,艺术美多消解自然丑。如生活中犬吠猪叫常遭人嫌弃,而艺术舞台上这类 嫌弃声却讨人掌声。自然界中一般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美”,这都是主观对现实丑 消解的努力;就内容建构而言,艺术美多消解社会丑。鲁迅《阿α正传》中的“啊α″可 谓社会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现实丑表现为一种否定性 思维的存在,否定性思维倾向于种审美负价值,着眼于揭露理性的有限性和非完备性。不 论是现实丑的形式,还是现实丑的内容。都为接纳和消解提供了必然性。 现实丑一旦进入艺术中,它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进入了审美领域,“审丑”实际上就意 味着审美。要在否定性审美情感的基础上重铸自己的审美情感。譬如审丑者在欣赏集现实丑 于一体的《金瓶梅》时,要从作品中粗鄙低劣和恣意淫乐的人物丑剧中见出:其群丑无非是 封建社会肌体上生长出来的毒瘤和恶疮,芜杂社会和沉沦人性的产物。这种审美思维是通过 否定的去诊视肯定的存在,达到认识肯定的存在。这实际上是审丑的终极目的 现实丑一开始在生活中是被否定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而艺术家 将丑真实地反映出来,此时的现实丑给人的指导意义是肯定的。它体现了合规律的真;同时 现实丑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是从反面肯定了美,这就体现了合目的善。“合规律的 真”和“合目的善”共同构建而互溶成特殊价值的艺术美。若视审美价值为-株之主干 么现实丑与艺术美恰似互对而生的两片绿叶,艺术美以现实丑实现了自己的审美折射价值, 而现实丑又为艺术拓宽了审美视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对现实丑被接纳和消解成为艺术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尽管现实丑是消极价值,是负价值,但它仍是美的表现形态,而且是美的一种高级 审美形态
时却说:“人是自己的地狱”。由此可以说,人们对丑的接纳是人类发展自我的必然。从而现 实丑也必然成为创造艺术美的源泉。 接纳后的丑何以消解成为现实美,这需要艺术家对现实丑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重新建构。 就形式建构而言,艺术美多消解自然丑。如生活中犬吠猪叫常遭人嫌弃,而艺术舞台上这类 嫌弃声却讨人掌声。自然界中一般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美”,这都是主观对现实丑 消解的努力;就内容建构而言,艺术美多消解社会丑。鲁迅《阿 Q 正传》中的“啊 Q”可 谓社会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现实丑表现为一种否定性 思维的存在,否定性思维倾向于一种审美负价值,着眼于揭露理性的有限性和非完备性。不 论是现实丑的形式,还是现实丑的内容。都为接纳和消解提供了必然性。 现实丑一旦进入艺术中,它就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进入了审美领域,“审丑”实际上就意 味着审美。要在否定性审美情感的基础上重铸自己的审美情感。譬如审丑者在欣赏集现实丑 于一体的《金瓶梅》时,要从作品中粗鄙低劣和恣意淫乐的人物丑剧中见出:其群丑无非是 封建社会肌体上生长出来的毒瘤和恶疮,芜杂社会和沉沦人性的产物。这种审美思维是通过 否定的去诊视肯定的存在,达到认识肯定的存在。这实际上是审丑的终极目的。 现实丑一开始在生活中是被否定的,人们为了追求美,必须认识丑,克服丑,而艺术家 将丑真实地反映出来,此时的现实丑给人的指导意义是肯定的。它体现了合规律的真;同时 现实丑渗透着艺术家的否定性评价,是从反面肯定了美,这就体现了合目的善。“合规律的 真”和“合目的善”共同构建而互溶成特殊价值的艺术美。若视审美价值为一株之主干,那 么现实丑与艺术美恰似互对而生的两片绿叶,艺术美以现实丑实现了自己的审美折射价值, 而现实丑又为艺术拓宽了审美视野价值。(有删节) 1.下列对现实丑被接纳和消解成为艺术美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尽管现实丑是消极价值,是负价值,但它仍是美的表现形态,而且是美的一种高级 审美形态
B.对丑的接纳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自我的必然,现实丑成为创造艺术美 的源泉 C.现实丑被接纳后,经过艺术家对其内容和形式重新建构,艺术美就多能分别消解自 然丑和社会丑。 D.现实丑表现为一种否定性思维的存在,倾向于一种审美负价值,这是现实丑被艺术 美接纳和消解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罗丹的雕塑《欧来埃尔》尽管形象丑陋,但它体现了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所以葛赛 尔称赞它“丑得如此精美。” B.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当代人,人们洞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正是出于对现实丑 的虚拟性洞察和对抗的需要 C.《阿Q正传》反映了社会的丑,阿Q这一形象受到艺术美的消解,闪耀出典型人物 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D.《金瓶梅》中粗鄙低劣和姿意淫乐的人物丑剧,能使读者对这种封建社会肌体上生 长出来的毒瘤和恶疮产生否定性审美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艺术的功用看,自然丑一定产生艺术丑,事实上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这表 明艺术的功用已不在于模仿自然。 B.审丑的终极目的是审美,是通过否定去珍视并达到肯定的存在。从而重铸自己的审 美情感 C.艺术中的丑只有体现并融合“合规律的真”和“合目的的善”,才能成为具有特殊价 值的艺术美。 D.现实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美因现实丑而实现了更高的价值,二者构成了相生 相成的关系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 博学 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叔父盻为益阳令,随盻之官。 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 已,解职还益阳。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遺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 寻去职还都。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岀行,而鄢陵县史陈满射鸟,箭误中 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 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
B.对丑的接纳是人类自身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自我的必然,现实丑成为创造艺术美 的源泉。 C.现实丑被接纳后,经过艺术家对其内容和形式重新建构,艺术美就多能分别消解自 然丑和社会丑。 D.现实丑表现为一种否定性思维的存在,倾向于一种审美负价值,这是现实丑被艺术 美接纳和消解的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罗丹的雕塑《欧来埃尔》尽管形象丑陋,但它体现了艺术美的审美价值,所以葛赛 尔称赞它“丑得如此精美。” B.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当代人,人们洞察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正是出于对现实丑 的虚拟性洞察和对抗的需要。 C.《阿 Q 正传》反映了社会的丑,阿 Q 这一形象受到艺术美的消解,闪耀出典型人物 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D.《金瓶梅》中粗鄙低劣和姿意淫乐的人物丑剧,能使读者对这种封建社会肌体上生 长出来的毒瘤和恶疮产生否定性审美情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从艺术的功用看,自然丑一定产生艺术丑,事实上自然丑也可以化为艺术美,这表 明艺术的功用已不在于模仿自然。 B.审丑的终极目的是审美,是通过否定去珍视并达到肯定的存在。从而重铸自己的审 美情感。 C.艺术中的丑只有体现并融合“合规律的真”和“合目的的善”,才能成为具有特殊价 值的艺术美。 D.现实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艺术美因现实丑而实现了更高的价值,二者构成了相生 相成的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何承天,东海郯人也。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 博学, 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叔父肹为益阳令,随肹之.官。 隆安四年,南蛮校尉桓伟命为参军。时殷仲堪、桓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承天惧祸难未 已,解职还益阳。义旗初,长沙公陶延寿以为其辅国府参军,遣通敬于高祖,因除浏阳令, 寻去职还都。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史陈满射鸟,箭误中 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 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
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时有尹嘉者,家贫,母熊自以身贴钱,为嘉偿责。坐不孝 当死。 承天议曰:“被府宣令,普议尹嘉大辟事,称法吏葛滕签,母告子不孝,欲杀者许之。法云, 谓违犯教令,敬恭有亏,父母欲杀,皆许之。其所告惟取信于所求而许之。谨寻事原心,嘉 母辞自求质钱,为子还责。嘉虽亏犯教义,而熊无请杀之辞。熊求所以生之而今杀之,非随 所求之谓。言情则母为子隐,语敬则礼所不及。愚以谓降嘉之死,以普春泽之恩。事未判 值赦,兔。 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兔官。卒于 家,年 七十八.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 语》《纂文》、论并传于世。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 【注】①鉴:判断;②痛惜,怜悯
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谢晦镇江陵,请为南蛮长史。时有尹嘉者,家贫,母熊自以身贴钱,为嘉偿责。坐不孝 当死。 承天议曰:“被府宣令,普议尹嘉大辟事,称法吏葛滕签,母告子不孝,欲杀者许之。法云, 谓违犯教令,敬恭有亏,父母欲杀,皆许之。其所告惟取信于所求而许之。谨寻事原心,嘉 母辞自求质钱,为子还责。嘉虽亏犯教义,而熊无请杀之辞。熊求所以生之而今杀之,非随 所求之谓。言情则母为子隐,语敬则礼所不及。愚以谓降嘉之死,以普春泽之恩。”事未判, 值.赦,免。 二十四年,承天迁廷尉,未拜,上欲以为吏部,已受密旨,承天宣漏之,坐免官。卒于 家,年 七十八.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并《前传》、《杂 语》、《纂文》、论并传于世。又改定《元嘉历》,语在《律历志》。 (节选自《宋书·何承天传》) 【注】①鉴:判断;②痛惜,怜悯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侦史百家,莫不该览 该:应该 B.叔父为益阳令,除之官 之:前往 C,时股钟堪、恒玄等互举兵以向朝廷互:先后 D.事未判,值,免 值:遇上 5.以下条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承天“断狱清正”的一组是(3分) ①明其无心于惊马也 ②狱贵怡断,疑则从轻 的微罚可也 ④母熊自以身贴钱,为偿费 ⑤趟以谓降嘉之死,以普眷洋之恩⑥谓诸犯教令,恭有亏 A.①③① B.②③⑥ C.①④⑩ D.②⑥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折,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承天自幼聪明博学,在母亲徐氏的精心照料下,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救育,他的叔 父也对他关怀备至 B.小史陈講射鸟,误伤了刘毅的卫队长,被处死刑,但何承天认为陈满没有伤人,轻 微处罚就可以了 C.尹因不考罪被葛睡判处死刑,但何承天认为判司不当,依法被告只有得到他们的 父母请求才能被处以死刑 D.何承天曾有做郎尚书的机会,不过在皇帝还没有授予他育职之,他就将这个消 息通路了,因此被免官 7.把文中画幀线的句予翻译成现代汉晒。〔!0分 1)還通敬于高粗。因除浏阳令。子去职还都 2)谨寻事傈心,皛母辞臼求质钱、为子还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上]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 8.尾联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访戴天山①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注]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 8.尾联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 分)